2019年9月30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博士張勁碩在社交平臺上爆料稱《走近科學》在30日下午播完最後一期將不會繼續更新。
《走近科學》是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推出的科普類電視節目,節目於1998年6月1日起每日晚20:00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首播,2001年7月9日起改為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首播。節目播出至今已經21年,突然而來的停播讓人感到措手不及,尤其是對於80後,90 後來說,這簡直就是青春。
說起《走近科學》,絕對算得上是中國的標題黨鼻祖:
xxx為何頻頻失竊?
xxx為何深夜慘叫?
xxx為何屢遭黑手?
xxx究竟是何人所為?xxx究竟是人是鬼?
利用標題黨吸引了觀眾之後,再通過影像和音響元素增加緊張感,渲染懸疑的氣氛,引爆觀眾的好奇心。
有人說《走近科學》為了提高收視率,選擇了一條靠懸疑詭異博眼球的偽科學之路。該節目號稱宣揚科學,可相當的一部分選題策劃根本與科學毫不相關,比如水怪UFO等難以科學實證的未解之謎,或各種裝神弄鬼的靈異事件。這些聳人聽聞的事件背後要麼純屬狗血誤會,要麼乾脆宣布是當事人有心理問題,一切都是幻覺,最終都淪為打著科學幌子的人造鬧劇。
有人說《走近科學》作為一個科普的低端產品,填補了科普電視較少涉及鄉間受眾的空白。
其實,一開始《走近科學》是非常嚴肅且老派的,主持人張騰嶽說,剛開播那幾年,會講很多深奧高深的科學知識,還曾請過6個諾貝爾獎得主對談。但收視率很低,沒人看也沒人討論。
到了2003年,《走近科學》面臨停播的危機,節目組被迫劍走偏鋒,把節目改的更加接地氣、更加戲劇化。這樣一來不僅拯救了《走近科學》,還持續拿下CCTV10收視率第一的寶座。
雖說媒體上很多人對於《走近科學》的看法都是低俗,沒有質量等等, 但是為什麼《走近科學》還能持續拿下CCTV10收視率第一的寶座?
首先,一直以來能在社交平臺上發布看法的人一般都是接受過文化教育的,《走近科學》這檔節目也許一開始能夠吸引他們的眼球,但是在看了兩三次節目之後發現節目的邏輯便不會繼續看,因為這不符合他們的審美,也不能給他們帶來什麼實質上的提升。
而《走近科學》這檔節目之所以大火,不僅僅是因為夠標題黨,節目內容夠懸疑,而是它確確實實讓更多的人接近了科學。
這檔節目的受眾人群大多數都是農村人,或者是教育水平偏低的人。這樣的人有什麼共性?沒有大量的知識庫去支撐他們對生活中遇到的怪象進行推理,且他們都相對迷信。
新婚夫妻沒辦法懷孕就去求觀音菩薩,而接受過文化教育的人,大多會去不孕不育門診進行檢查,看看到底是男方精子不夠活躍,還是女方患有婦科疾病。如果村裡有人說最近身體不好,但是又找不到什麼原因,他們會堅信一定是那個人被髒東西附身了。對於他們來說,迷信就是他們的信仰,也是他們解答疑惑的途徑。
而《走近科學》的每一步流程都是按照人心的想法來進行推理,比如在《半夜鬼拉燈》這期節目中,一個二層小洋樓內,每到夜半三更,房屋的燈就會自動亮起。
老夫婦懷疑是自己的房子建在過世大伯的宅基上惹他生氣了,趕緊給大伯燒去紙錢,但燈還是會自動亮。夫婦倆嚇得飯也吃不下,覺也睡不好,老奶奶還因為緊張過度病倒了。
而事實的真相是:燈泡的螺絲鬆了。
一切非自然或者奇異現象都能夠通過科學的探究發現真相,但是很多人是不知道的。一些科研工作者都還沒有找到的謎題,很多就算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都會將之歸因於鬼神說,更何況是文化水平低的人群了。
《走近科學》播出這21年,確實讓很多人知道了所有發生的事情都有理可循,知情人也將這個節目當做娛樂節目看。更推進了親人之間的溝通,一些科學知識可能孩子給父母進行分享,父母是持懷疑態度的,但是《走近科學》的科普,卻能夠讓父母打心底相信,因為《走近科學》對於他們來說就是教科書,這樣也減少了老一輩人被迷信所迷惑,對破除迷信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走近科學》的停播是有多方面原因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大部分群眾都有了很好的科學常識,所以觀看節目的人數是越來越少,停播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
《走近科學》真的讓大部分人走近了科學,《走近科學》中哪一期節目給你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呢?
撰文:一吾安觀
編輯/排版:一吾安觀
配圖:來源於網絡
往期薦讀:
敢叫板Costco的必要,到底哪裡來的勇氣?
25億獎金沒人領,彩票銷量嚴重下降,彩票失去市場了嗎?
你和智能音箱的對話正在被分析:大數據時代,大家都在「裸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