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科學》停播:科普的故事化敘事過時了嗎?

2021-01-11 澎湃新聞

80、90後或許在青少年時期看過《走近科學》這檔大型科普節目,即使在自媒體時代,《走近科學》即便收視率平平無奇,在微博、微信仍存在一定的影響力,經常會有一些文章將節目中的故事提煉出來,遇上一些詭異的事件時還喜歡套用節目的旁白編排幾個段子,或者@ 主持人張騰嶽調侃一番。2019年9月30日的節目播出之後,欄目將停播,一個時代終將過去。

中國作為為數不多將愛科學寫入憲法的國家,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要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因此對科學格外重視。一方面,需要科學破除迷信,穩定社會;另一方面,需要科學推動生產力,圍繞經濟建設為中心。《走近科學》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中誕生,1998年6月1日開播,1999年10月創辦同名科普雜誌,主要精選電視欄目內容刊登,由科學出版社每月發行。

2002年6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正式頒布,第一條就開宗明義指出為了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加強科學普及。幾乎與此同時,中央電視臺科學·教育頻道(CCTV10)在2001年7月9日正式推出,中國電視史上專門有了一塊科學傳播的陣地,《走近科學》同步在黃金時間播出,其宗旨是「發揚科學精神;宣揚科學思想;提倡科學方法;傳播科學知識」。

圖自1998年9月《電視研究》。

1998-2001年的《走近科學》欄目呈板塊化,主要包括三個子欄目:《科學·生活》關注生活中的科學技術,《科學·關注》聚焦近期科學大事,《科學·人物》專注科技人物,整個節目看起來就像是科技新聞聯播。需要注意的是,雖然欄目標榜的是科學,其內容卻常常以技術為主,第一板塊尤其貼近生活。2001年登陸科教頻道之後,節目內容也相應做了調整,變成了單篇主題化,每一集圍繞一個主題,這有科教頻道成立之後市場細分化的原因,但是敘述形式四平八穩,仍沒有太多改變。2003年之後將受眾定位為初中以上學歷對科學感興趣的群體,節目常常從一個新聞熱點切入,後續採訪專家,形成專業深度的報導,內容上緊跟時事側重科學熱點,但未免曲高和寡,收視率遲遲上不去。

於是《走近科學》在2004年再次進行改版,主推故事化敘事,其定位是「生活中的推理故事;熱點、疑點的科學分析」。其效果就是今天大家津津樂道的各種懸疑推理故事,以平民視角切入,用科學知識解讀。2012年4G標準公布,之後隨著4G技術發展,網際網路迎來了自媒體時代,移動端開始爭奪電視廣播的流量,傳統媒體受到極大衝擊。《走近科學》不再在黃金時間播放,其播出形式亦回到了單篇主題化。

今天還在收看《走近科學》年輕觀眾已然不多,實際上自媒體前夕,這一趨勢已經明顯,根據調查,2011年科教頻道在71大中城市觀眾中,男性、35-54歲、初高中學歷、600元以下及1701-2600元個人月收入水平的觀眾構成比例相對較高;從集中度上看,男性、45歲及以上、初高中學歷、個人月收入在1201-2600元水平的觀眾集中度相對較高(見圖)。

來源:CSM媒介研究

換句話說,事實上科教頻道和三農頻道的主要受眾本質上其實是一致的,並沒有多少高級知識分子看它,並沒有多少年輕人看它。既然今天懷念它的人已經不再看它,懷念的也是懸疑的故事化敘事,那麼什麼是故事化敘事呢?

根據研究,中國電視敘事的學術研究興起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九十年代進入一個引進西方學說的小高峰,在結構主義的敘事理論中,故事就是按時間或邏輯順序串聯起來的母題總和。故事化敘事滿足了受眾的心理需求,而通過電視產生的視覺效果較文本更為突出,更有帶入感。

《走近科學》的故事設置主要通過以下四方面來實現,一是題目設置懸念,吸引讀者,如《香妃迷案》以香妃的傳說為引子,內容卻與傳說相去甚遠,《行走的殭屍》講的是趕屍的民俗;二是細節設置懸念,通過聞所未聞或者令人印象深刻的細節震撼讀者,這是新聞常用的手法;三是事件自身矛盾設置懸念,即類似小說的矛盾衝突,通過事件故事化、新聞人物化吸引讀者,比如《鳳棺迷案》中通過棺槨的精美和墓穴的粗糙對比設置懸念,將矛盾轉化為女主人的精彩一生;四是推理設置懸念,類似推理小說,抽絲剝繭,通過破解迷信或日常生活中的奧秘達到戲劇化的效果,如《太歲傳奇》就通過對拾到的物品是否是民俗中的太歲進行分析,最後得出結論。網絡上的討論也基本圍繞這些有趣的故事展開。

有人曾做過研究,以2012年《走進科學》為例,328期節目中,獵奇與探秘性質的內容佔了近三分之一,如果把歷史探秘和怪病探秘也算上的,相關比例會更高。

來源:王超《科教與藝術的合理融合》

通過上述議題設置和話題匯總,我們也會發現,《走近科學》並不像我們常見的傳統科普內容,不僅敘述方式故事化,內容也包括三農、民俗、歷史等傳統科普較少涉及的領域。科學技術的內容偏少,故事解密的過程偏多,這也造成了網上認為這檔節目較為低幼、不太科學的「誤解」。

實際上,科普經歷了好幾個階段,一是以科學共同體為中心的科普,可以理解為傳統科普,一是以媒體為中心的科普,主要目的是希望公眾理解科學,可以稱之為科學傳播,第三階段則是希望公眾不僅理解科學還參與科學,稱之為公民科學或者公眾參與科學。《走近科學》比較熱門的時代正好是科普從第一階段到第二階段過渡的時期,仍以2012年節目為例,分析節目的主題內容(見下表),會發現單純的知識性普及至少佔據了三分之二以上,而同時期的美國科普節目則以反思性內容和知識性內容比例大體相當。同時《走近科學》純獵奇的內容也佔據了不小比例,加上探秘類的內容往往流於形式,無法給出科學的解釋,歸諸簡單的民俗或者顯而易見的事實,雖然對於農民等群體能達到很好的去魅作用,但顯然無法滿足高級知識分子的取向,這也導致了在掌握了公共話語權的知識分子眼中,這檔節目以博眼球取勝。

來源:王超《科教與藝術的合理融合》

故事(story)本身就與歷史(history)同源,是文學的近親。事實上,故事不僅僅是受眾接受的過程,亦是受眾理解世界的過程。神話是最早的故事,宗教後來居上的故事,按尤瓦爾·赫拉利在《人類簡史》裡的說法,科學是現在流行的故事。尤瓦爾·赫拉利的故事已經和託馬斯·庫恩的「範式」沒有什麼差別了,只是他們講「故事」的方式不一樣,我們也可以用「世界圖景」等其他將故事的手法來描述。以這個角度來看看故事的變化,或許就能理解為什麼人們故事的興趣遠遠大於科學,因為科學只是故事的一小部分,費耶阿本德甚至認為科學限制了人類的想像力,換言之人類看不到更多的有想像力的故事了。

這種深層次的格式塔框架(這是「範式」的前身)天然的鑲嵌在每個人心靈深處,和受教育的程度密切相關,所謂觀察滲透著理論。紀連海在參加《百家講壇》時說起自己為什麼能給大家講歷史,是因為大家的歷史水平普遍只有初中水平。結合前面科教頻道的數據也可以想見,電視平臺的作品做不到網際網路時代的分眾,只能照顧到最普遍的受眾,所以也是以初中左右文化水平的人準備的。

知識背景天然地決定著受眾如何理解故事。對於大多數人而言,即便上過大學,大學畢業之後的科學知識基本也還給了老師,科學水平普遍只有初中水平。對於大多數受眾而言,《走近科學》的的確確是走近而非走進了科學,他們通過一個個引人入勝的故事,了解到可以用科學這樣的故事來取代過去的神仙、太歲這樣的民間故事,即便本質上並不了解科學是什麼。網際網路時代的自媒體也因此變得高高在上了起來,他們就像大航海時代的歐洲人,來到了神秘的亞馬遜和東方,他們認為自己代表著先進和文明,開始了冷嘲熱諷。

當然,這時候還有另一部分人則是因為社群聊起了《走近科學》,網際網路將社群的作用擴大到極致,人人都可以通過網絡找到自己的同好,粉絲文化和粉絲經濟的興起就得益於此。對於這部分觀眾而言,《走近科學》就像他們看偶像演唱會的入場券,他們有著同樣的標籤和符號,通過兒時的共同回憶來識別朋友和敵人,通過現在的交流來重新構建自己過去的記憶。

這一切卻都和《走近科學》無關了,它不再黃金時間熱播,主持人不再是張騰嶽,但大家都不關心它的現狀,就好像沒有人關心科學和科學傳播的現狀一樣,中國人仍在尋找一種講故事的方式,讓中國和科學真正連接起來。

參考文獻:

[1]王超. 科教與藝術的合理融合[D].陝西師範大學,2013.

[2]高蕾.科教電視節目「故事化」手段的應用——以《走進科學》為例[J].聲屏世界,2009(02):26-27.

[3]束輝.《走進科學》的懸念設置分析[J].青年記者,2008(12):72.

相關焦點

  • 《走近科學》停播了
    當國人還沉浸在國慶大閱兵展示的尖端軍事科技時,央視老牌科學電視節目《走近科學》從10月起將停播的消息,即便在科學傳播圈子裡,也顯得波瀾不驚。說實話,出國後我已多年沒看這檔節目了,不過作為當年央視科學類節目排行榜名列前茅的節目,其停播還是具有某種符號意義。
  • 《走近科學》停播,再見了童年陰影
    9月30日,《走近科學》欄目播出了最後一期節目《治理水花生》,從此正式停播。已經很多年沒有看過《走近科學》了,再看時才發現:如今的節目沒有了主持人張騰嶽,也沒有了迷信怪談,更沒有了懸疑的開頭和喜劇的結尾。
  • CCTV《走近科學》停播,是人造鬧劇還是教育科普?
    《走近科學》是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推出的科普類電視節目,節目於1998年6月1日起每日晚20:00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首播,2001年7月9日起改為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首播。節目播出至今已經21年,突然而來的停播讓人感到措手不及,尤其是對於80後,90 後來說,這簡直就是青春。
  • 《走近科學》停播,專家怎麼看?
    作者:賈鶴鵬 編輯:Yuki 當國人還沉浸在國慶大閱兵展示的尖端軍事科技時,央視老牌科學電視節目《走近科學》從10月起將停播的消息,即便在科學傳播圈子裡,也顯得波瀾不驚。
  • 懸疑大片《走近科學》停播,日本也有好看的科普節目嗎?
    其實在走近科學的欄目中,流傳最廣的是2005年播出的「UFO系列」,包括「誰在背我飛行」、「飛棍出沒的世界」、「尋跡空中怪車」等,不知道大家都還記得嗎?僅僅內容介紹就把當初的小編嚇得夠嗆啊!誰在背我飛行:一位農民被兩個不明飛行人攜帶,一夜之間飛行數千公裡,是外星人劫持還是人類會飛?
  • 搞笑的《走近科學》,停播了!國人為何感到不舍?
    搞笑的《走近科學》,停播了!國人為何感到不舍? 來源:綜合金錯刀、知乎日報、視覺志、觀察者網、BB姬 80後、90後們,還記得小時候看過的最緊張的鬼片……哦不,科普片是什麼嗎?
  • 《走近科學》停播一周年,承包1億人童年陰影的它,「死」得可惜嗎?
    2019年9月30日,播出長達21年的它正式停播,至今整整一周年了,作為誕生初期挺正經的一檔節目,為什麼會越來越沙雕,進而停播了呢?今天小萬帶你一起「走近科學」,探秘真相。從南極探險到「半夜鬼拉燈」《走近科學》也是迫不得已1998年,小萬才剛1歲。
  • 《走近科學》停播,它才是標題黨的鼻祖啊
    《走近科學》邁入第21個年頭,最終宣告停播。作為電視節目來說,它可以算得上一位長壽老者,每天在央視科教頻道勤勤懇懇地播出,釋疑各種科學謎題或奇聞怪談。 「當時的節目設置更像是長新聞,標準的敘事方式是國民經濟中遇到了什麼問題,然後科學家或工程師們出現了,用他們的智慧戰勝了挑戰。」科學傳播學者賈鶴鵬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央視從美國借鑑的製片人制度一直不夠完善,出現在淘汰警示名單上的《走近科學》正好成為新制度的試點。
  • 《走近科學》停播:中國少年童年陰影終結了
    ELLEMEN睿士今天就在一周多之前,《走近科學》正式停播了。以宣布這個消息的博主、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張勁碩的話來說,作為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最著名的節目,《走近科學》的結束是科普界的一件大事。然而如今名聲在外的《走近科學》並不是一開始就受到觀眾喜愛的。2004年改版以前的《走近科學》和我們印象中的沙雕畫風大相逕庭,節目走純科學路線,希望藉此實現全民科普。
  • 中國熒幕史上的喜劇巔峰,大型懸疑單元劇《走近科學》停播了
    由於部分案例匪夷所思,自2006年開始,群嘲《走近科學》就已成為中文網際網路的保留節目。十三年來,風雨不改。 這兩天趕著停播的點,又進入了新一輪懷念與狂歡。
  • 21年了,宣傳科學、破除迷信的央視科普節目《走近科學》正式停播
    播了21年,央視科普節目《走近科學》正式停播了。如果這是一檔正經的科普欄目,恐怕會死得悄無聲息。但強就強在,《走近科學》融合了悲哀與興奮、嚴肅與荒誕,比第六代的現實主義電影,更具寫實功力,給共和國人民提供了最具刺激性的電視娛樂。這是一個神奇產物,它的誕生,背後有一段宏大的歷史。
  • 《走近科學》上演大結局,最後一幕很平靜,主持人曬出了盒飯照
    9月30下午,據國家動物博物館科普策劃總監張勁碩爆料,著名科普節目《走近科學》將迎來大結局。 走進《走近科學》 《走近科學》是央視首個大型科普欄目,開播於1998年6月1日,在央視綜合頻道播出,2001年7月開始,改為科教頻道播出。每期節目由一條新聞線索引出,講述新聞熱點背後的現象及疑點,做出科學的解釋。
  • 《走近科學》停播後,主持人現身拼多多,網友:第二季走進農村!
    說起央視最有名的欄目,《走近科學》絕對可以躋身前五名。這檔有著「鬼片一樣的開頭、一樣的結局」的科普欄目,自去年9月份停播以後,讓無數網友懷念至今,連帶著主持人張騰嶽也成功出圈。小的時候,只要每天晚上準時,打開電視收看《走近科學》,闖入每個小朋友視線的畫面,都堪比大行其道的國產恐怖片,比如這種:差一點的,那也得是外星人研究院的風格。伴隨著張躍騰老師讓人上頭的解說,令人毛骨悚然的配樂和看著就汗毛直豎的畫面,中國大多數小朋友都接受了極為嚴格的心理素質訓練。
  • 停播一年後,我覺得《走近科學》並沒那麼爛
    而在去年9月30日,《走近科學》正式停播,想看也看不到了。 但在網際網路一片緬懷聲中,有個現象很有意思:嘲笑《走近科學》仿佛成為了政治正確,吐槽《走近科學》有多狠,仿佛就能佐證自己的智商有多高。 但節目停播一年後,我卻覺得《走近科學》並不差。
  • 童年陰影《走近科學》停播?這才是最不科學的
    真好奇,如果由《走近科學》欄目組按「走近科學」的套路,來拍攝一期以「看走近科學」為謎底的節目,會出現怎樣的效果?9月30日,收官節目《治理水花生》播出,觀眾們終於在不斷走近科學的旅程中停下了腳步。收官節目《治理水花生》。
  • 「童年陰影」《走近科學》停播了今天我們才明白它的意義
    就在一周多之前,《走近科學》正式停播了。  作為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最著名的節目,《走近科學》的結束是科普界的一件大事。  然而對於廣大網友來說,這件事更大的意義是提供了一個機會,讓大家再一次集體回憶這部畫風頗為沙雕的童年節目。
  • 走近科學為什麼停播 早在16年前就因收視率不佳差點被停
    如果說提到「童年陰影」,許多人都會想到過去央視知名節目《走近科學》,在十幾年前,《走近科學》曾以驚悚、懸疑式畫風收穫不少忠實觀眾,但是正是如此,該節目曾調動了不少觀眾的好奇心,成為了科學頻道的王牌。
  • 央視《走近科學》欄目無奈停播,陪伴我們探尋世界的節目離開了。
    說起央視的一檔著名的節目《走近科學》,大家肯定是感慨萬分,這檔節目不可謂不是很多當時小朋友的最愛,對它簡直是欲罷不能。對裡面的每一件事情都很害怕,但都充滿這好奇,不過結局往往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說是「科普科學「的節目,倒不如說是娛樂節目。
  • 《走近科學》的走近科學
    國慶前夕,微博認證用戶為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博士的張勁碩首先發消息稱《走近科學》即將停播,而後這一信息不脛而走,眾多網絡科普達人隨之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我個人也在朋友圈和微博寫下了這樣一段話,「要和《走近科學》說再見了!曾經有那麼一段,因為收視率主導,它打著科學的旗號,以偽科學的手法,拍出了玄幻的效果。
  • 承載太多人童年的《走進科學》為什麼停播了呢?你想說些什麼?
    對於《走進科學》停播,許多人一片譁然,為什麼能夠停播呢?在官方認可的一檔傳播科學的節目,帶給兒童了解科學,走進科學,從而熱愛科學的節目,為什麼能夠停播呢?而還有一些網友就說,你看一看他每期的題目就能夠知道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