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萬在看視頻的時候,只要中途出現幾秒懸疑情節,就會出現這樣的彈幕:
如果是走近科學,這裡能給你整四集了。
後面一連串「哈哈哈哈前面」、「走近科學的好好笑」的彈幕,表示認同。
深藍色調、詭異背景音樂的恐怖風是《走近科學》的深刻記憶點
和《少年包青天》、《一雙繡花鞋》一起,這檔節目的無數故事曾給無數90後00後留下童年陰影:
喀納斯水怪、中國飛人、碭山女屍、廁所異響……曖昧的懸疑畫面,「人性的扭曲還是道德的淪喪」的畫外音,張騰嶽的解說,至今仍在無數人耳邊迴響。
節目《喀納斯水怪》的截圖
但它放大懸疑的拍攝手法,過於冗長的敘述,讓人大跌眼鏡的結尾揭秘也被無數人所詬病嘲諷。
2019年9月30日,播出長達21年的它正式停播,至今整整一周年了,作為誕生初期挺正經的一檔節目,為什麼會越來越沙雕,進而停播了呢?
今天小萬帶你一起「走近科學」,探秘真相。
從南極探險到「半夜鬼拉燈」
《走近科學》也是迫不得已
1998年,小萬才剛1歲。
那一年,全國義務教育普及率73%,高考錄取人數108萬(2020年高考錄取人數近500萬),當時的社會信息渠道窄,大眾科學素養低,封建迷信思想濃厚,民間流傳的奇聞逸事不少。
在當時「科教興國」的戰略下央視接到命令,需要做一檔向全民普及科學知識的節目。
於是《走近科學》,這檔中央電視臺第一檔大型科普類節目誕生。
當年張騰嶽才23歲,大學還沒有畢業就被節目組選中,成為節目主持人。
當時青蔥的主持人張騰嶽
剛開始的《走近科學》還很純潔,分享國內外科研資訊,講述老科學家的科研攻堅戰,甚至請過諾貝爾獎得主,跟隨過中國探險隊登南極冰蓋之巔,深入過探索雅魯藏布大峽谷……
但內容不接地氣,過於艱深,導致受眾面窄,收視率一度接近於0。
多年後主持人張騰嶽回憶:當時特別抑鬱,毫無成就感,也看不到前景。
主持21年《走近科學》後的張騰嶽在《吐槽大會2》節目現場
苦苦堅持幾年後,央視計劃砍掉這檔吃力不討好的節目,但在危急關頭節目組作出了調整,決定放棄受眾面窄的科普方式,以講故事方式改版節目:
4分故事,3分曲折,2分節目效果,1分科學知識和權威性。
於是我們熟悉的「走近科學風」出現了:
節目片頭,提出一個驚悚離奇的奇聞怪談或科學謎題;
節目開始,用懸疑片手段發展各種腦洞大開的猜想,一步步採訪、驗證。
結尾,真相揭秘,給觀眾一個信服解釋。
你看過多少《走近科學》的離奇故事?
在那個信息流通不及時年代,紙媒、電視是主要的傳媒渠道,《飛碟探索》、《北緯30度未解之謎》等地攤科學充斥街頭,日本恐怖片剛開始在國內火熱,《走近科學》這種離奇怪誕的故事風吸引了全國大批觀眾的注意力。
改版之後,《走近科學》起死回生,效果立竿見影,收視率是低谷期的15倍。
2007年—2011年是《走近科學》的黃金期,每年節目都在央視節目排名中靠前,各種獎項拿到手軟,節目組錄製節目時地方政府也會格外款待,一時風頭無兩。
但它走得有些偏了,一些故事越講越離奇,結尾揭秘越來越讓人哭笑不得,直到現在依舊被網友吐槽不已:
狗不進樓:一幢樓裡曾經死過人,遛狗人每次回家時狗都在門口狂吠不已。小區居民以為樓裡「沾染了不乾淨的東西」,頓時人心惶惶。節目中一輪又一輪的灰暗畫面和驚悚音樂讓觀眾心臟=跳到嗓子眼了……
一番取證調查,最後宣布答案:小區年久失修,水泥地面電線磨損露出,人穿鞋絕緣,狗會觸電,所以狂吠不止(可憐的狗狗)。
殭屍男孩:有個男孩經常做一些奇奇怪怪的動作,特別詭異,還說自己是左宗棠,是被舒家人殺死的。附近村民害怕不已,以為他被殭屍附體,他們一家人也快在村裡呆不下去了。
通過《走近科學》節目組調查,這個男孩的家人很少陪伴他,為了引起大人關注,這個男孩故意裝病。
中國飛人:河北農民黃延秋遭遇了一起震驚國內的離奇失蹤案件,他往往頭一天晚上睡在自己家,第二天醒來卻莫名出現在了南京,上海……他個人講述夢裡好像有人背著他在飛行。
節目又是一通聯想,讓觀眾雲裡霧裡產生外星人劫持等等的聯想。
節目最後結果是,黃延秋沒通過測謊儀測試。
78歲老太懷孕了:一78歲老婦高齡懷孕,她和家人都堅信這是菩薩託夢的禮物,她每天燒香,祈禱這會是個男孩。
節目組開始揭秘為什麼高齡絕經老婦會懷孕的問題,最後CT報告顯示,老太的肚子變大是脂肪堆積,感受到的胎動其實是腸脹氣……
類似的還有口中吐血的男人,夜視男孩,不怕觸電的大叔……各種千奇百怪的奇聞逸事。
逐漸的,這種奇聞類節目雷聲大雨點小,和標題黨一樣,慢慢耗盡了觀眾的注意力。
童年恐怖片式的《走近科學》,
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倒下了
隨著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到來,沒多少人看《走近科學》了。
根據央視內部調查,《走近科學》火爆時代的主要受眾是初二以下學歷的觀眾,以邊遠山村文化程度不高的老人、婦女和小孩為主。
「村村通」網絡和4G信號的普及下,信息爆炸,答案隨處可搜,抖音、快手、火山小視頻代替了《走近科學》,俘獲了他們的時間。
大家依舊喜歡聽故事,依舊喜歡奇聞逸事,但這次大家喜歡「節奏快的」,自己主動掌控的,可以2倍加速可以隨意滑動進度條的視頻,對這種故作懸疑,一集拍成4集的講故事方式失去了耐心,他們擁抱了短視頻,網文,吃雞,綜藝,B站……
在懷疑和群嘲下,《走近科學》又做了一次改版,它回歸了純粹科普知識。
只是,時代變了。
它跟不上老一代的新選擇,新一代的新口味了。
長大後的那一輩少年,回憶起過去每天晚上20:15守在CCTV 10前的自己是「被侮辱了智商」,他們開始玩梗,開始拿《走近科學》作為鬼畜來源;老一輩集體刷起了快手搶起了紅包,開電視只是想有個背景音樂。
終於,《走近科學》停在了2019年9月30日《治理水花生》的節目進度上,正式停播。
結語
不知不覺,《走近科學》停播一年了。
《走近科學》,本質上是給不懂科學的人看的,作為科普類節目永遠都會面臨著內容專業就會受眾面狹窄節目組活不下去,討好觀眾則會失去嚴謹備受吐槽的難題。
在各種傳媒時代它都進行過探索,曾獲得過非常大的成功,但最終因時代變化和方向走偏求變不及時而停播了。
你覺得這些年它讓電視機前的大眾培養起科學意識和觀念了嗎?
沒有的話你認為什麼才是有效的科普手段,如何才能真正「走進科學」?歡迎留言交流~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
作者:你的小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