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科學》停播了,你的童年噩夢無家可歸了

2021-01-11 新浪科技

來源:創事記

歡迎關注「創事記」微信訂閱號:sinachuangshiji

文/田鴨 編輯/徐衝浪

來源:衝浪普拉斯(ID:fancheba)

相信每個年輕人在童年,都有過雙手合十祈禱神仙降臨的經歷,尤其是在期末考試的前一夜。

不管是童話故事還是現實生活,只要自己解釋不清、理解不了的地方,那就一定是鬼怪或神仙作祟。

但父母總會潑冷水。

他們在經過了現實的蹂躪和物化生的學習後,見縫插針地向孩子科普達爾文進化論,告訴孩子們世界上沒有鬼怪,別哭別鬧,好好睡覺。

不過不論大人們如何偽裝自己其實都是口是心非。他們只不過把怪力亂神降臨人間的證據,留在了孩子們熟睡後的夜場閒談中,並且聊得不亦樂乎。

民間神學故事總是有各種品類:從親戚突然中邪發病做出不雅舉動到304房間傳出詭異聲音,從一雙血色繡花鞋的鄉野故事到北京公交車莫名失蹤最後再到自家後院老槐樹發怒顯靈,種類繁多情節曲折,主角各個戰鬥力爆表。

儘管90年代已經有了電視媒體,超級科學暢銷書《十萬個為什麼》也擺在家中書櫃最顯要的位置,但依然無法阻止神學充當民間最高Level的生活理論。

在新世紀,如何讓科學接過神學的接力棒,成功佔領人類的大腦高地,為科教興國盡綿薄之力,是一件令所有科教工作者頭疼的難題。

大家絞盡腦汁,終於在1996年,搞了一個將鬼故事、怪力亂神、十萬個為什麼、科學理論、懸疑劇等元素結合起來的神奇電視節目——《走近科學》。

民間有神學,央視有科學。90後也因為這檔節目有了不敢回憶的童年陰影。

這檔一度蟬聯全國收視率第一多年的科教節目,就在上周,迎來了停更。

不過,節目到底有什麼神秘力量可以讓小朋友噩夢連連,成年人體涼心寒,卻還是百看不厭欲罷不能呢?

究竟是節目組道德的淪喪,還是主持人張騰嶽人性的扭曲?

在節目正式停播完結撒花之際,是時候走進《走近科學》,揭秘它令觀眾「智熄」的科學仙術了。

01

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是中國人的大智慧。

愛因斯坦說過,要使科學造福於人類,首先要做的就是讓群眾盯著電視不換臺。

投其所好是關鍵,因此在科教的道路上,一套製作精良的恐怖故事連載,是科學和群眾打成一片,戰勝神學的第一步。

恐怖故事有三大要素,標題要驚悚,畫面要劣質,劇情要離奇。

《走近科學》它每一期都的上集都完美呈現了這三點,說《走近科學》節目組是國產恐怖片的希望,這話一點也不誇張。

它在標題上最大程度地滿足觀眾的好奇心。

「七千年前的少女」

「她五年不吃飯?」

「行走的屍體」

「殯儀館離奇事件」

.......

每一期的標題配合上製作精良的封面睡前食用,至今看起來都令人膽戰心驚,後背發涼,讓人不敢關燈上廁所。

節目的整體拍攝也要延續奧斯卡最佳恐怖片創作經驗。

黑白灰為主色調的回憶偽紀實拍攝手法,加上杜琪峯式的長鏡頭,依照劇情再給出配合出場的音樂,刻意製造的緊張氛圍,可謂是讓所有小朋友都雙手蒙眼,但又想從手指縫兒中一探究竟。

節目組煞費苦心,在片名、片頭、片中三管齊下之下,為的就是等待觀眾情緒緊張雙手冰涼,再也沒有力氣拿起遙控器的那一刻。

電視機前的小朋友涼氣直衝天靈蓋,蓋著被子瑟瑟發抖,但還忍不住好奇,要從被窩裡探出小腦袋,看看這期殭屍男孩到底是怎麼回事。

接下來不跟著主持人張騰嶽的疑問句、驚嘆句、反問句看完本期大結局,對著科學向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誰也別想晚上睡個好覺。

02

用鬼片穩住觀眾不換臺只是保住基本盤,科學想要實現大翻身,需要的還是所有科學從業者的共同努力。

各個領域的「專家」就是這檔科學恐怖片中不可缺少的關鍵人物、最大的法器,在片中只要專家一登場,意味著一切牛鬼蛇神都要呈現出本來的面目。

就像當初布魯諾發現太陽中學說,教會驚慌失措將他燒死一樣,科學真理打敗神學,需要忍辱負重,用實踐去檢驗真相。

在走近科學,這群專家們通常需要上下兩集60分鐘的時間去驗證所有可能性。

依次出場的專家們各個都神情緊張,分析事件也有理有據,觀眾在這種時刻必須不能眨眼,稍不留神就會錯過最重要的論證推理。

除此之外,專家們的來路也十分值得關注,甚至有的案件本身都沒有專家的title邪乎。

比如擊碎所有90後兒童探索宇宙外星人之夢的《飛棍疑雲》一集中,邀請到的專家是:

世界華人UFO聯合目擊者調查部的主任。

而在《猴娃之謎》這一集,節目最也用心良苦,為了一舉活捉野人,他們找到了找到了家住北京後海邊上的野人研究會秘書長。

專家也畢竟是專家,能力過硬,姿勢水平很高,跟著節目組錄了上中下三集,最後得出了結論,野人是一位得了小腦症的普通村民假扮的。

不知道這一結論是不是會令野人研究會全體科研人員大失所望。

除了專項研究的專家,節目組還十分擅長大材小用,邀請各種科研行業頂尖工作者出場,也是一個電話的事兒。

在最著名的《天外飛冰塊》這一集中,一位老大爺撿到了天上掉下來的飛冰,抱著好奇的態度,舔了舔,發現是鹹的。

為了知道冰塊是什麼,這期節目請到了北京市理化分析測試中心的主任。

北京理化分析測試中心是一個擁有總價值達2.18億元的科研儀器設備,員工200餘人,其中博士32人的我國最權威的科研單位。

然而這幫人不好好搞理化分析測試,幫著走近科學欄目忙裡忙外一個月,經過他們前後三次利用高科技技術檢驗,這塊乾冰不過是民航飛機衛生間汙水經過處理的藍冰——即化學處理後的屎尿。

這一集的結果也令所有關注外太空生物的孩子們夢碎CCTV10。

除了野生科學界和學術領域的專家,各類研究院博士也是欄目組常駐嘉賓。

在《吐血奇人》這集,廣西天等縣一名叫農永光的男子,能夠任由自己的意志隨時吐出鮮血,還能用嘴從身體任意一個部位吸出鮮血,卻不傷及皮膚。

按理說這種狀況應該請個醫生過來檢查,但為什麼節目組卻還是請了一個武術研究院的博士來分析案情。

後來發現,吐血男子他是牙齦出血。

本著做學問要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心態,最終節目結束的時候,武術專家再次出面,告訴了我們他們研究後,得出的真相中的真相:

「當事人練過武術,力氣比普通人都大,因此可以用超大力氣吸出牙齦中更多的血,看起來就像在吐血。」

這個結果再次讓從小就有武俠夢的孩子們,斷了學習如來神掌的信心。

專家的出場直接導致了披著科學外衣的恐怖故事節目直接卸了妝,素顏登場的科學,直接佔領了孩子們的心智。

不過請專家揭穿恐怖故事真相,這也只是節目組常用手法之一。

當遇到科學不能解釋的事件時,節目給出的答案往往是:

事件的當事人瘋了。

03

殭屍文化作為恐怖文化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元素,在中國人們的心中有著巨大的影響力。

天助節目組,讓他們找到了《殭屍男孩》的案例,這一集按照港片鬼故事畫風一比一復刻,呈現了一個極具表演天賦的兒童的沙雕操作。

重慶市開縣白橋鄉爆出了一條駭人聽聞的消息,一個八歲的小男孩被殭屍附體,變成了人見人怕的吸血鬼。

鏡頭昏暗,音效恐怖,接受採訪的村民都很害怕,認為孩子被殭屍附體了。

男孩發病的時候會張牙舞爪,除此之外還愛喝血,號稱自己被左宗棠附體。

節目組率先祭出當地醫院的主任醫師,醫生專家失靈了,無法給出真相。

節目經過上下兩集60分鐘論證,最後通得出結論是孩子為了博取父親關心,在裝病。

古老的殭屍傳說就這樣輕鬆被科學直插心臟一舉搗毀。

但在過往二十年中,節目裡當事人得的最多的病還是「癔症」。

按照節目組的話來解釋,這是一種由於患者內心衝突、暗示或自我暗示,引起的精神障礙。

在《她五年不吃飯》這一集中,當事人阿姨連續多天沒有吃飯之後,她老公就開始慌了,帶著她去各個醫院檢查都沒發現毛病。

昏黃的房間裡,當事人告訴記者,她只喝冰箱凍過的冰水,喝水前她老公需要把冰敲碎了加進礦泉水裡,熱水、飲料一概不碰。

節目組聽見這個事情之後也覺得神奇,立馬聯繫了醫院研究,希望通過全面檢查揭開不吃飯之謎。

結果72小時記者監控攝像機全程拍攝,朝夕相處,這位阿姨昏倒了在了床上。

最後,經過種種檢查,得出的結論是:阿姨得了癔症,不吃飯是她自己的心理暗示。

自從節目組發現癔症可以代替專家書寫故事的結尾,恐怖故事的正式變更為了懸疑冷笑話劇情片。

在2005年播出的《不眠之痛》這一期,重慶市的殷明江清近6年來他從來沒有睡過覺,嚴重的失眠幾乎讓他無法正常生活,現在他最大的願望就是睡一個安穩覺,哪怕只有5分鐘。

醫生們發現殷明江患的是主觀性失眠的癔症,雖然人是睡著的,但是本人卻沒有睡眠感。

2005年10月《夢醒驚魂》這一集,17歲的苗族少女吳琴,突然昏迷後喪失記憶、六親不認。

吳琴聲稱自己的家和父母都遠在萬裡之外的福建,並總是熟練地背出一個手機號。當地人紛紛議論,吳琴這是被靈魂附體、女鬼上身了。

聽到這個消息後,《走近科學》欄目為了徹底調查清楚當地百姓紛紛傳言的少女吳琴靈魂附體之謎,決定兵分兩路,一組記者帶她來到貴陽醫學院附屬醫院,進行身體檢查,而另一組記者則前往福建泉州調查,號碼的主人究竟是誰。

最後結論當然也是少女得了癔病,主觀喪失記憶。

還有號稱有史以來最神秘的《誰在背我飛》《68歲老婦懷孕》《大力士之謎》,他們的結局都是當事人「癔症」了。

根據網上能找到的視頻統計,《走近科學》欄目組一共用「癔症」給懸疑劇情片做結局的集數高達17集。

不得不說癔症真的除了專家之外,幫群眾走近科學過程中最好的科學幫手。

04

故事跪了,專家請了,當事人瘋了,播到2008年,節目組終於對觀眾下手了。

節目組動手拿走了群眾的智商。

結局漸漸變得不可控,觀眾也開始思考自己的智商是不是被之前播出的故事嚇丟了。

不然為什麼每次看完,不再是噩夢相伴入眠,而是冷笑話精選?

胸口紅印是睡出來的印子:

腹語功能只要鼓腮就可以get:

電費突然上漲,一切都是冰箱門的錯,吃劇毒農藥粉沒事,調查研究後發現是過期了。

白蘿蔔真的好冤枉:

喀納斯水怪那期節目組可能是經費不足,去不起新疆,最後只能給幾個模糊的鏡頭草草以水怪是大烏龜了事。

而到了天池水怪,也解釋為皮划艇:

無中生魚的故事結局也讓人懷疑科學。

從2003年到2009年,《走近科學》節目掀起了CCTV10的收視狂潮。

成也迷信,失也迷信。

被戲耍太多次的觀眾,終於忍無可忍,當時還有媒體口誅筆伐,《走近科學》被評價為裝神弄鬼的一面旗。

是時候給這場雲山霧繞的科學之旅急剎車了。

05

2010年開始,第一批90後開始上大學,節目組也給節目風格做了調整。

轉變後的節目組痴迷上了新興科學技術的展示,從滴灌技術到無人機駕駛,從風力發電到智能賽車,主持人張騰嶽樣樣精通。

2019年央視官網《走近科學》視頻播出列表

捂著眼睛看世界的傻孩子長大,《走近科學》的收視率也一路下跌。

節目組變了,開始嚴肅正經地展示著科學的燒錢與高深。

90後也在禿頂和中年危機的道路上越走越遠,開始失去了很多對世界的想像力,其中就包括童年時代對神學的恐懼和幻想。

時間讓人長大,也讓電視節目長大。

《走近科學》正式走進了科學,《健康之路》再也沒有每期介紹一種罕見病,《神兵小將》動畫的片頭再也沒有說過「很久很久以前,女媧創造了天地萬物,可是它們遭到邪惡勢力的破壞,於是女媧創造了神兵獸」這樣的開場白。

是時候和它說再見了,9月30日《走近科學》在開播了20年後迎來大結局。

在最後一期節目,主持人張騰嶽向往常一樣討論完科學「治理水花生」,沒有裝神弄鬼故弄玄虛播出下集預告,也沒有通知沒有煽情的完結了節目。

最後一幀畫面定格在了一片專家的試驗田,陽光透過掛滿橘子的橘林葉間隙,灑了向觀眾。

再見《走近科學》,謝謝你帶大家走進科學。

相關焦點

  • 《走近科學》停播,再見了童年陰影
    9月30日,《走近科學》欄目播出了最後一期節目《治理水花生》,從此正式停播。已經很多年沒有看過《走近科學》了,再看時才發現:如今的節目沒有了主持人張騰嶽,也沒有了迷信怪談,更沒有了懸疑的開頭和喜劇的結尾。
  • 童年陰影《走近科學》停播?這才是最不科學的
    但每期的結尾都讓你想砸了電視,這踏馬和科學究竟有什麼關係!」全國觀眾都很想問這個問題。1998年首播,至今21年了,《走近科學》究竟和科學有什麼關係!到底是走近科學還是走近忽悠,這很難講。《走近科學》明明輕輕鬆鬆,就掌握了千千萬萬顆隨調查推進跌宕起伏的心。但在節目結束前的一分鐘,他啪嘰一聲,把心都捏碎了,然後簡單粗暴地給你總結:這就是科學。
  • 《走近科學》停播:中國少年童年陰影終結了
    ELLEMEN睿士今天就在一周多之前,《走近科學》正式停播了。以宣布這個消息的博主、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張勁碩的話來說,作為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最著名的節目,《走近科學》的結束是科普界的一件大事。從獵奇程度來看,《走近科學》絕對是中國電視史上一座難以逾越的高峰,並在2005-2007年間達到鼎盛,給當時正值青春年華的我們留下了不少童年回(yin)憶(ying)。
  • 「童年陰影」《走近科學》停播了今天我們才明白它的意義
    就在一周多之前,《走近科學》正式停播了。  作為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最著名的節目,《走近科學》的結束是科普界的一件大事。  然而對於廣大網友來說,這件事更大的意義是提供了一個機會,讓大家再一次集體回憶這部畫風頗為沙雕的童年節目。
  • 《走近科學》停播一周年,承包1億人童年陰影的它,「死」得可惜嗎?
    最近小萬在看視頻的時候,只要中途出現幾秒懸疑情節,就會出現這樣的彈幕:如果是走近科學,這裡能給你整四集了。後面一連串「哈哈哈哈前面」、「走近科學的好好笑」的彈幕,表示認同。2019年9月30日,播出長達21年的它正式停播,至今整整一周年了,作為誕生初期挺正經的一檔節目,為什麼會越來越沙雕,進而停播了呢?今天小萬帶你一起「走近科學」,探秘真相。從南極探險到「半夜鬼拉燈」《走近科學》也是迫不得已1998年,小萬才剛1歲。
  • 《走近科學》停播了
    當國人還沉浸在國慶大閱兵展示的尖端軍事科技時,央視老牌科學電視節目《走近科學》從10月起將停播的消息,即便在科學傳播圈子裡,也顯得波瀾不驚。說實話,出國後我已多年沒看這檔節目了,不過作為當年央視科學類節目排行榜名列前茅的節目,其停播還是具有某種符號意義。
  • 走近科學為什麼停播 早在16年前就因收視率不佳差點被停
    如果說提到「童年陰影」,許多人都會想到過去央視知名節目《走近科學》,在十幾年前,《走近科學》曾以驚悚、懸疑式畫風收穫不少忠實觀眾,但是正是如此,該節目曾調動了不少觀眾的好奇心,成為了科學頻道的王牌。
  • 承載太多人童年的《走進科學》為什麼停播了呢?你想說些什麼?
    對於《走進科學》停播,許多人一片譁然,為什麼能夠停播呢?在官方認可的一檔傳播科學的節目,帶給兒童了解科學,走進科學,從而熱愛科學的節目,為什麼能夠停播呢?而還有一些網友就說,你看一看他每期的題目就能夠知道答案了。
  • 《走近科學》停播後,主持人現身拼多多,網友:第二季走進農村!
    說起央視最有名的欄目,《走近科學》絕對可以躋身前五名。這檔有著「鬼片一樣的開頭、一樣的結局」的科普欄目,自去年9月份停播以後,讓無數網友懷念至今,連帶著主持人張騰嶽也成功出圈。小的時候,只要每天晚上準時,打開電視收看《走近科學》,闖入每個小朋友視線的畫面,都堪比大行其道的國產恐怖片,比如這種:差一點的,那也得是外星人研究院的風格。伴隨著張躍騰老師讓人上頭的解說,令人毛骨悚然的配樂和看著就汗毛直豎的畫面,中國大多數小朋友都接受了極為嚴格的心理素質訓練。
  • 《走近科學》停播了,你的童年陰影裡有它嗎?
    他是誰,這背後到底隱藏著什麼驚天的故事,這一切的背後到底是人性的扭曲,還是道德的淪陷?(請自行腦補走近科學的BGM)他叫張國飛,曾參與創辦過《今日說法》,很清楚人民群眾愛看什麼,剛來就把《走近科學》批評了一遍:(《走近科學》)題材來自「五科」:科技部、科學院、工程院、大學、國防科工委。那都是什麼題材?你弄懂就得大半年。
  • CCTV《走近科學》停播,是人造鬧劇還是教育科普?
    《走近科學》是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推出的科普類電視節目,節目於1998年6月1日起每日晚20:00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首播,2001年7月9日起改為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首播。節目播出至今已經21年,突然而來的停播讓人感到措手不及,尤其是對於80後,90 後來說,這簡直就是青春。
  • 央視《走近科學》欄目無奈停播,陪伴我們探尋世界的節目離開了。
    而節目設定的臺詞更是把」懸疑「推到了新的高度,害怕但又好奇,讓觀眾不知不覺的身臨其境,讓不少網友的童年充滿著歡樂的記憶。而最能引起網友共鳴的則是節目組慣用的套路,《走近科學》能在每個孩童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和節目組精心準備密不可分。
  • 《走近科學》停播,專家怎麼看?
    作者:賈鶴鵬 編輯:Yuki 當國人還沉浸在國慶大閱兵展示的尖端軍事科技時,央視老牌科學電視節目《走近科學》從10月起將停播的消息,即便在科學傳播圈子裡,也顯得波瀾不驚。
  • 搞笑的《走近科學》,停播了!國人為何感到不舍?
    搞笑的《走近科學》,停播了!國人為何感到不舍? 來源:綜合金錯刀、知乎日報、視覺志、觀察者網、BB姬 《走近科學》! 有沒有一股熟悉的毛骨悚然感襲來?
  • 開播21年《走近科學》終結局,那些「童年陰影」你還記得嗎?
    這 是 場 庫 的 第2242 部 每 日 一 片9月30日,《走近科學》最後一集播出。沒有任何預兆,沒有任何煽情,8090後的童年回憶,就這樣又一次被時代進步所代替。得知這個消息,部分網友都是這個反應:「什麼?《走近科學》竟然完結了?!」另一部分網友的反應則是:「什麼?
  • 央視《走近科學》欄目停播!網友紛紛發段子緬懷!評論區笑噴!
    近日網曝央視著名欄目《走近科學》欄目將在9月30號播出最後一期,隨後將無限期停播,引起網友紛紛懷念。據悉這檔節目近年來有過幾次大的改版,但是並不成功,現在收視率萎靡,再也無法吸引觀眾的視線,關停只是早晚的事情。這一節目於1998年6月1日開播,是中央電視臺首個大型科普欄目。
  • 《走近科學》停播,它才是標題黨的鼻祖啊
    《走近科學》邁入第21個年頭,最終宣告停播。作為電視節目來說,它可以算得上一位長壽老者,每天在央視科教頻道勤勤懇懇地播出,釋疑各種科學謎題或奇聞怪談。 你隨便抓十個普通人問,說到科普你會想起什麼,我覺得有五個人會講《走近科學》吧。」知名科普人、果殼網創始人姬十三對南方周末記者說,「它啟發了很多人的好奇心和探究心,有這樣的價值。」
  • 停播一年後,我覺得《走近科學》並沒那麼爛
    而在去年9月30日,《走近科學》正式停播,想看也看不到了。 但在網際網路一片緬懷聲中,有個現象很有意思:嘲笑《走近科學》仿佛成為了政治正確,吐槽《走近科學》有多狠,仿佛就能佐證自己的智商有多高。 但節目停播一年後,我卻覺得《走近科學》並不差。
  • 中國熒幕史上的喜劇巔峰,大型懸疑單元劇《走近科學》停播了
    播了21年,《走近科學》正式大結局了。 這是共和國最具傳奇色彩的電視欄目,給無數80、90後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童年陰影,只要家裡有電視的人基本都看過。 開頭懸疑片,中間恐怖片,結尾喜劇片,將好萊塢的類型元素運用得爐火純青。
  • 懸疑大片《走近科學》停播,日本也有好看的科普節目嗎?
    9月30日,小編的童年陰影,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的《走近科學》節目迎來了最後一期。這是一檔科普節目,卻有吊人心弦的標題,陰森的畫面,瘮人的背景音樂,刻意烘託出的恐怖氛圍,完全不輸於懸疑大片。最後調查出來的真相又往往出乎意料,讓人啼笑皆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