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科學》停播了

2021-01-18 果殼

當國人還沉浸在國慶大閱兵展示的尖端軍事科技時,央視老牌科學電視節目《走近科學》從10月起將停播的消息,即便在科學傳播圈子裡,也顯得波瀾不驚。



說實話,出國後我已多年沒看這檔節目了,不過作為當年央視科學類節目排行榜名列前茅的節目,其停播還是具有某種符號意義。於是,在看了《傳媒見聞》公眾號刊登的相關文章後,我與iScientist的Yuki編輯聊起此事,Yuki說了一句非常經典的話:「走近科學走了,但科學從未走遠!


這句經典評價提醒我,應該在我的「科學傳播的科普」專欄中探討下電視中的科學這一科普的重要形式。


在探討電視中的科學這個話題前,還是有必要先看看《走近科學》的歷程。這裡並不打算詳細描述這檔節目的歷史,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從各種在線百科中了解。


我只記得,這檔節目最初是在央視「新聞聯播」或「焦點訪談」後相當好的時段播出。最早的幾年,節目報導的,或者更準確地說謳歌的,都是國內有重大意義的科技進步,而判斷重要意義的標準主要是所報導的科技如何促進國家的科技進步。


1998年《走近科學》的片頭 | 優酷


由於新聞聯播中很少報導科學,《走近科學》當時在節目設置上更像是長新聞,從科普供給的角度來看,這無疑是一大進步。還記得當時標準的敘事方式是國民經濟中遇到了什麼問題,然後科學家或工程師們出現了,用他們的智慧戰勝了挑戰。



遺憾的是,它的收視率似乎一直不高。我懷疑普通觀眾可能主要利用這個介於新聞聯播與黃金檔電視劇之間的時段上廁所或者吃晚飯。於是,節目後來被移出了黃金時檔,又從央視一套遷到科教頻道播出。


正是這次搬家,讓《走近科學》搖身一變,收視率迅速攀升。原因麼?用批評者的話講,似乎是「走近科學」變成了「走近不科學」。這個階段的《走近科學》,大多數報導的是各種靈異事件,經過曲折迷離甚至是驚心動魄的發展,最終的「科學」結論是,原來當事人搞錯了。


借用《傳媒見聞》公號文章舉的幾個廣泛流傳的例子。一位河北農民連續三次神秘失蹤,一夜之間騰飛至一千多公裡外的南京和上海,多年來這段經歷一直與UFO掛鈎。但在層層推理後,節目最後發現,一切都是當事人的幻覺,從家裡失蹤則是因為夢遊。



另一期節目中,一位吐血奇人,談笑風生間便可以口吐鮮血,請來醫生對當事人進行了內臟、鼻息等全方位的檢查,都未發現異狀。但最後,醫生偶然發現當事人只是牙齦發炎。


《傳媒見聞》的公號文章總體上對此持肯定態度,「雖然節目的引子多出自靈異事件,但最後的科學詮釋,最終還是讓人對離奇古怪的未知理解落腳在『科學』而非迷信的理解上。從一次次懸而未決到真相大白,反反覆覆的引導下,實際上人們的思維在不經意間都烙上了相信科學詮釋的影子」。


對此我表示贊同。實際上,即便在當年不少圈裡人士批評《走近科學》時,我也在為其辯護。因為相較幾十年來科普被等同於普及國家的科技成就的做法,以及節目中科學家總是正襟危坐的風格,走近科學》幾乎可以算作一場電視科學節目的興趣革命。多年來,我一直認為,主要目的是論證國家科技成就和科技政策英明的科普,實際上會讓受眾遠離科學本身。


遺憾的是,央視的領導肯定不這麼看。所以《走近科學》後來再次改版成高大上和一本正經的宣傳科學的形式,收視率直線下降,最終走到了停播這一步。當然,《走近科學》的收視率下降,應該也與移動網際網路特別是在線視頻欄目的興起有關,這是我們下面要探討的話題。



既然《走近科學》的嘗試兩頭不討好,那麼什麼樣的電視科學欄目才能克服這一點呢?應該說,從1950年代電視興起,西方的科學界和科普界就對此展開探討。這篇文章限於篇幅,難以系統梳理這一過程,不過我們不妨看看優秀的非娛樂電視科學節目都是怎麼玩的。


NOVA的ScienceNOW 系列節目,Discovery的各種科學探索,國家地理電視頻道的星際旅行,BBC的Planet Earth和各種科學實驗探秘,它們都有什麼共同特點呢?無疑,它們都有優美或者強烈的視覺效果,這也是電視走向大眾後不久就吸引了很多科普人士投身其中的原因。它們也都有比較精彩曲折的情節,有著電視鏡頭切換所賦予的緊湊流暢的敘事結構


NOVA的ScienceNOW系列節目的片頭 | NOVA


如果僅僅注意到這些,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為靈異時代的《走近科學》喊冤。不論是飛碟失蹤案還是口吐鮮血,哪一個沒有視覺效果?哪一個沒有偵探小說一般的曲折情節?


那同樣強調情節曲折和視覺吸引力的《走近科學》,與這些優秀的科學電視節目比,缺了什麼呢?



上述知名的國際電視科學欄目中的很多節目(當然不是全部),不論是暢想太空旅行還是探秘瑪雅古城,抑或是辯論紅肉的健康風險,其最終的落腳點,是科學界在相關議題上的主流結論,以及這種結論與我們理解的差異、與社會的張力、或者這些主流結論自身的不確定性。科研過程本身所具有的曲折與探索未知的情趣,構成了不少電視科學節目中的主要情節和主幹線索。


而靈異時代的《走近科學》雖然也要藉助科學(更準確地講是包括普通醫學知識的科技)來揭秘,但此處的「科學」其實與科學家們所進行的對未知世界的探索沒有太大關係。我們可以肯定它有引導公眾在面對奇聞異事時應該相信科學詮釋這種作用,但這只是很基本的科學信念,差不多等同於讓我們相信已經被科學所包裝起來的現代社會的常識。


《走近科學》的靈異選題


這當然不是沒有意義。實際上相信基於科學的常識,到今天還是幫助我們戰勝各種網絡謠言,尤其是與健康及食品相關謠言的主要利器之一(另一個利器是我們對程序和邏輯的認可與遵循)。但出於收視率的需求,靈異時代的《走近科學》大部分時間都在栩栩如生地刻畫各種反常識的認識。對於觀眾而言,是否最後那一剎那的「科學揭秘」能讓人更相信基於科學的常識,這其實很不確定。


現代媒介心理學(Media psychology)的研究表明,人們看電視上的科學節目,很可能不是被其中所包含的信息所影響,而是受制於一種移情作用(transportation),將自己等同於節目中的角色。當人們融入這種角色或情節中,很多時候觀看支持科學的電影和電視劇後,他們的態度反而更接近於節目中那些反科學的人物。


此處提到「移情作用」仍然有很多不確定性,並不是為《走近科學》放棄靈異事件重歸高大上的科學而辯護。實際上,宣傳國家科技成就的《走近科學》一樣沒有真正表現科學。在大多數這類節目中,科學主要是一個體現國家進步的符號,至於這個符號為我們帶來了哪些關於未知世界的知識,或者改變了哪些常規知識,這並不是編導們關心的內容。自然,科研過程本身所具有的曲折與探索未知的情趣,也就在我們的電視科學節目中被省略了。

 


那麼,怎樣讓科學不遠離電視,以及更廣泛意義上的各種媒介呢?利用科研過程本身所具有的曲折,探究科學與社會的張力,以及尋求不同科學解釋的碰撞,這些可以為相當多的電視科學節目帶來生機


在前述的ScienceNOW 或Space travel系列節目中,科研或探索過程的層層遞進,科學家們反覆遭遇的挫折,部分研究遭到打壓,科研條件讓英雄無用武之地,以及實驗過程中靈光一現的火花,都可以構成曲折情節。當然,這裡說的生動曲折經過了藝術化處理,略去了絕大多數冗長沉悶的實際科研細節。


天空呼喚我們 | 《國家地理》的MARS系列節目


實際上,把科研過程所具有的生動曲折作為賣點,已經是包括果殼網在內的很多公眾號或網絡新媒體科普文章的常規套路,儘管略顯遺憾的是,這些文章中的素材,大部分來源於國外科普文章或科研成果。


在社交媒體上,同樣也有優秀的科學視頻既叫好又賣座。比如在科普圈裡被稱為「春哥」的國家天文臺鄭永春研究員,與騰訊視頻合作的《火星移民》,很早就獲得3000萬次訪問量。據說,中科院動物所周琪院士的一段實驗視頻,也在短短幾小時吸引了3萬次點擊。模仿TED的科學家短演講,國內也有了包括中國科協主辦、果殼承辦的「我是科學家」演講,中科院SELF講壇等等在內的多個版本。這些視頻共同的特點,是科學不再僅僅是宣揚科技成就的一個符號,而是有了獨立的生命。一線科學家的直接投入,也讓科學本身的奇妙,成為科學視頻節目的要素之一。


國家天文臺鄭永春《火星移民》科普演講 | 騰訊視頻


為何這些不斷湧現的資源和龐大的觀眾卻無法「挽救」央視的《走近科學》呢?前面講的把科普等同於宣示國家科技成就,無疑是原因之一。觀眾們當然有因為讚嘆祖國科技強盛而觀看科學節目的動機,但那主要局限在國慶周年、嫦娥登月這樣特定的重大事件發生時,這種動機不足以成為每天支撐我們觀看《走近科學》或其他電視科學節目的理由。


僅僅揭示出這一點還不夠。我們也要看到,基於流量技術的社交媒體,在動員科學家投身科普、鎖定適宜的科學觀眾、為受眾按需播放以及為科學家或科普人士的勞動產生回報方面,都比傳統電視媒體更具優勢。


但與此同時,必須承認,網絡流媒體或公眾號是無法完全取代傳統的主流電視媒體的,尤其是央視這種有重大政治意義的權威媒體。所以,在感嘆《走近科學》的停播標誌著中國傳統電視科學節目式微的同時,我們也期待著傳統的權威電視媒體能利用社交媒體所創造的各種機遇,拍攝出符合科學傳播自身特點的優秀電視節目


科學沒有走遠,因為它本來就在我們之中。現在是時候讓我們與傳統的電視人一起努力,讓科學走近電視了。


果殼

ID:Guokr42


整天不知道在科普些啥玩意兒的果殼

我覺得你應該關注一下

喜歡別忘了點在看喲↘️


受生物圈2號的啟發,我們試圖將整個大自然裝進一本日曆。366個物種「入住」其中,更有「收藏」了53張手繪插畫的物種畫廊……‍每周,這裡還要進行一次「嚴肅」的知識研討,像是「熊貓為啥長得一身黑白色?」、「大象嗅覺究竟有多厲害?」什麼的……這就是《物種日曆2020》,明年,讓你的桌面變得更有趣!

傳送門就在這,戳~

相關焦點

  • 《走近科學》停播,再見了童年陰影
    9月30日,《走近科學》欄目播出了最後一期節目《治理水花生》,從此正式停播。已經很多年沒有看過《走近科學》了,再看時才發現:如今的節目沒有了主持人張騰嶽,也沒有了迷信怪談,更沒有了懸疑的開頭和喜劇的結尾。
  • CCTV《走近科學》停播,是人造鬧劇還是教育科普?
    《走近科學》是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推出的科普類電視節目,節目於1998年6月1日起每日晚20:00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首播,2001年7月9日起改為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首播。節目播出至今已經21年,突然而來的停播讓人感到措手不及,尤其是對於80後,90 後來說,這簡直就是青春。
  • 《走近科學》停播,專家怎麼看?
    作者:賈鶴鵬 編輯:Yuki 當國人還沉浸在國慶大閱兵展示的尖端軍事科技時,央視老牌科學電視節目《走近科學》從10月起將停播的消息,即便在科學傳播圈子裡,也顯得波瀾不驚。
  • 走近科學為什麼停播 早在16年前就因收視率不佳差點被停
    如果說提到「童年陰影」,許多人都會想到過去央視知名節目《走近科學》,在十幾年前,《走近科學》曾以驚悚、懸疑式畫風收穫不少忠實觀眾,但是正是如此,該節目曾調動了不少觀眾的好奇心,成為了科學頻道的王牌。
  • 搞笑的《走近科學》,停播了!國人為何感到不舍?
    搞笑的《走近科學》,停播了!國人為何感到不舍? 來源:綜合金錯刀、知乎日報、視覺志、觀察者網、BB姬 《走近科學》! 有沒有一股熟悉的毛骨悚然感襲來?
  • 《走近科學》停播:中國少年童年陰影終結了
    ELLEMEN睿士今天就在一周多之前,《走近科學》正式停播了。以宣布這個消息的博主、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張勁碩的話來說,作為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最著名的節目,《走近科學》的結束是科普界的一件大事。然而如今名聲在外的《走近科學》並不是一開始就受到觀眾喜愛的。2004年改版以前的《走近科學》和我們印象中的沙雕畫風大相逕庭,節目走純科學路線,希望藉此實現全民科普。
  • 童年陰影《走近科學》停播?這才是最不科學的
    真好奇,如果由《走近科學》欄目組按「走近科學」的套路,來拍攝一期以「看走近科學」為謎底的節目,會出現怎樣的效果?9月30日,收官節目《治理水花生》播出,觀眾們終於在不斷走近科學的旅程中停下了腳步。收官節目《治理水花生》。
  • 《走近科學》停播後,主持人現身拼多多,網友:第二季走進農村!
    說起央視最有名的欄目,《走近科學》絕對可以躋身前五名。這檔有著「鬼片一樣的開頭、一樣的結局」的科普欄目,自去年9月份停播以後,讓無數網友懷念至今,連帶著主持人張騰嶽也成功出圈。小的時候,只要每天晚上準時,打開電視收看《走近科學》,闖入每個小朋友視線的畫面,都堪比大行其道的國產恐怖片,比如這種:差一點的,那也得是外星人研究院的風格。伴隨著張躍騰老師讓人上頭的解說,令人毛骨悚然的配樂和看著就汗毛直豎的畫面,中國大多數小朋友都接受了極為嚴格的心理素質訓練。
  • 停播一年後,我覺得《走近科學》並沒那麼爛
    而在去年9月30日,《走近科學》正式停播,想看也看不到了。 但在網際網路一片緬懷聲中,有個現象很有意思:嘲笑《走近科學》仿佛成為了政治正確,吐槽《走近科學》有多狠,仿佛就能佐證自己的智商有多高。 但節目停播一年後,我卻覺得《走近科學》並不差。
  • 《走近科學》停播一周年,承包1億人童年陰影的它,「死」得可惜嗎?
    最近小萬在看視頻的時候,只要中途出現幾秒懸疑情節,就會出現這樣的彈幕:如果是走近科學,這裡能給你整四集了。後面一連串「哈哈哈哈前面」、「走近科學的好好笑」的彈幕,表示認同。2019年9月30日,播出長達21年的它正式停播,至今整整一周年了,作為誕生初期挺正經的一檔節目,為什麼會越來越沙雕,進而停播了呢?今天小萬帶你一起「走近科學」,探秘真相。從南極探險到「半夜鬼拉燈」《走近科學》也是迫不得已1998年,小萬才剛1歲。
  • 「童年陰影」《走近科學》停播了今天我們才明白它的意義
    就在一周多之前,《走近科學》正式停播了。  作為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最著名的節目,《走近科學》的結束是科普界的一件大事。  然而對於廣大網友來說,這件事更大的意義是提供了一個機會,讓大家再一次集體回憶這部畫風頗為沙雕的童年節目。
  • 《走近科學》停播,它才是標題黨的鼻祖啊
    《走近科學》邁入第21個年頭,最終宣告停播。作為電視節目來說,它可以算得上一位長壽老者,每天在央視科教頻道勤勤懇懇地播出,釋疑各種科學謎題或奇聞怪談。 科學傳播學者賈鶴鵬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央視從美國借鑑的製片人制度一直不夠完善,出現在淘汰警示名單上的《走近科學》正好成為新制度的試點。2004年,張國飛從九名候選人中脫穎而出,成為央視第一個競聘上崗的製片人和《走近科學》風格轉變的關鍵人物。張國飛曾參與創辦《今日說法》,擔任過《講述》製片人,這兩檔知名欄目都以故事性見長。
  • 《走近科學》停播:科普的故事化敘事過時了嗎?
    80、90後或許在青少年時期看過《走近科學》這檔大型科普節目,即使在自媒體時代,《走近科學》即便收視率平平無奇,在微博、微信仍存在一定的影響力,經常會有一些文章將節目中的故事提煉出來,遇上一些詭異的事件時還喜歡套用節目的旁白編排幾個段子,或者@ 主持人張騰嶽調侃一番。2019年9月30日的節目播出之後,欄目將停播,一個時代終將過去。
  • 《走近科學》停播了,你的童年噩夢無家可歸了
    在節目正式停播完結撒花之際,是時候走進《走近科學》,揭秘它令觀眾「智熄」的科學仙術了。01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是中國人的大智慧。愛因斯坦說過,要使科學造福於人類,首先要做的就是讓群眾盯著電視不換臺。投其所好是關鍵,因此在科教的道路上,一套製作精良的恐怖故事連載,是科學和群眾打成一片,戰勝神學的第一步。
  • 央視《走近科學》欄目無奈停播,陪伴我們探尋世界的節目離開了。
    而在9月30號,微博用戶」國家動物博物館員工「發文稱:《走近科學》這檔」科普科學「的欄目將會在今天,也就是9月30號播放最後一期,此後就再也沒有《走近科學》這檔節目了。這紛紛引起了網友的譁然,由於很多觀眾看電視的頻率大幅度的減少,而且大部分這檔欄目雖然加以改動的去迎合觀眾的口味,但是網友都對此提不起興趣,收視率簡直慘不忍睹。
  • 中國熒幕史上的喜劇巔峰,大型懸疑單元劇《走近科學》停播了
    由於部分案例匪夷所思,自2006年開始,群嘲《走近科學》就已成為中文網際網路的保留節目。十三年來,風雨不改。 這兩天趕著停播的點,又進入了新一輪懷念與狂歡。
  • 懸疑大片《走近科學》停播,日本也有好看的科普節目嗎?
    下面小編就幫助大家回憶一下,這些年來《走近科學》都播出了什麼內容。真偽虛實科學明鑑,奇案真相能否浮出水面?《走近科學》的標題和介紹,往往採用懸疑的詞語加上另類的修辭手法,的確能夠扣人心弦,引發獵奇心理。二、走近科學的常用套路除了給每期節目起一個懸疑標題之外,走近科學還有以下套路,每一招命中觀眾的「痛點」。
  • 央視《走近科學》欄目停播!網友紛紛發段子緬懷!評論區笑噴!
    近日網曝央視著名欄目《走近科學》欄目將在9月30號播出最後一期,隨後將無限期停播,引起網友紛紛懷念。據悉這檔節目近年來有過幾次大的改版,但是並不成功,現在收視率萎靡,再也無法吸引觀眾的視線,關停只是早晚的事情。這一節目於1998年6月1日開播,是中央電視臺首個大型科普欄目。
  • 《走近科學》的走近科學
    國慶前夕,微博認證用戶為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博士的張勁碩首先發消息稱《走近科學》即將停播,而後這一信息不脛而走,眾多網絡科普達人隨之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我個人也在朋友圈和微博寫下了這樣一段話,「要和《走近科學》說再見了!曾經有那麼一段,因為收視率主導,它打著科學的旗號,以偽科學的手法,拍出了玄幻的效果。
  • 21年了,宣傳科學、破除迷信的央視科普節目《走近科學》正式停播
    播了21年,央視科普節目《走近科學》正式停播了。如果這是一檔正經的科普欄目,恐怕會死得悄無聲息。但強就強在,《走近科學》融合了悲哀與興奮、嚴肅與荒誕,比第六代的現實主義電影,更具寫實功力,給共和國人民提供了最具刺激性的電視娛樂。這是一個神奇產物,它的誕生,背後有一段宏大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