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下午,據國家動物博物館科普策劃總監張勁碩爆料,著名科普節目《走近科學》將迎來大結局。
這個名為「國家動物博物館員工」的網友正是國家動物博物館科普策劃總監張勁碩,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
隨後一眾主流媒體刊登了這則消息,進一步印證了這則消息的真實性。
張勁碩還稱,大家不要擔心該節目的主持人張騰嶽老師,張騰嶽老師並沒有失業,而是開始錄製另外一個新的美食節目。
張騰嶽也在社交媒體上回應粉絲,「人在呢,人在呢」,還表示自己在錄製新節目,並曬出了盒飯照片。
之後,張勁碩透露了更多信息,原來他也是最早參與製作《走近科學》的人之一,如今《走近科學》上演大結局並不讓人惋惜,因為「大家終於從『走近科學』走向了『走進科學』,節目的終止是一種科學素養進步的標誌。」
走進《走近科學》
《走近科學》是央視首個大型科普欄目,開播於1998年6月1日,在央視綜合頻道播出,2001年7月開始,改為科教頻道播出。每期節目由一條新聞線索引出,講述新聞熱點背後的現象及疑點,做出科學的解釋。
《走近科學》曾輸出了大量優質的電視科技節目,在各類節目評獎中屢次獲獎,一度成為中國電視科普的一面旗幟。
但2003年,因節目收視率不佳,節目遇到了關乎生死存亡的問題,於是2004年,節目進行了一定的轉型。
在這之後,《走近科學》就陷入了一個矛盾之中:是秉持初心,做一個宣傳科學思想、傳播科學知識的欄目,還是向收視率妥協而故弄玄虛。
於是,在這樣的矛盾之中,《走近科學》終於成為了我們記憶中的樣子……
一場有關《走近科學》的回憶
「八旬老太為何裸死街頭? 數百頭母豬為何半夜慘叫? 小賣部安全套為何屢遭黑手? 女生宿舍內褲為何頻頻失竊? 老尼姑的門夜夜被敲,究竟是人是鬼? 數百隻小母狗意外身亡的背後又隱藏著什麼? 這一切的背後,是人性的扭曲還是道德的淪喪?
這是某期節目一段經典開場白被網友惡搞後的樣子。不止是這個開場白,轉型之後的節目內容,近年來時不時的就會被網友吐槽一番。
某一期節目講了一個修建於80年代的老舊小區中,一棟樓中幾乎家家戶戶都在養狗,詭異的是,這棟樓的居民每次在傍晚遛完狗之後回家時,狗總會站在一樓門口不進去,只是一直叫,如果主人強行把狗拉進去,狗會叫得非常慘。
因為這棟樓死過人,而傳說中狗會看到不乾淨的東西,所以整棟樓的住戶被弄得人心惶惶。節目上下兩集,反覆用不同的狗來實驗,探尋是否真的有怨靈作祟,終於,節目在最後5分鐘的時間給出了答案。
原來這棟樓年久失修,在樓道門口有一節電線裸漏了出來,對於人來說並無影響,因為人們都穿著鞋,但是狗子走過去就會被電一下,以至於叫了出來……
某一期節目中,河北一農村,從天而降幾塊冰,圍觀村民紛紛上前觀看,有的人還大著膽子舔了舔,嘗了嘗。有一老漢抱回去兩塊凍在冰箱裡,聲稱這是「無根水」結冰而成,每天舔一舔,包治百病。
後來一位民航專家解開了答案,這些從天而降的冰,是飛機衛生間經過化學處理後排放出來的排洩物……
除此之外還有牙齦出血的「吸血鬼」、因內褲掉色而割了蛋蛋的老漢等等……
說完沙雕的節目內容,我們再來看看節目的文案。
一個雷雨交加的夜晚,神秘女子命斷枯樹下,命案的背後究竟隱藏著哪些不為人知的玄機?錯綜複雜、真價難辯、蛛絲馬跡、迷境追兇.敬請收看走進科學系列節目有案可查之索繩記
花好月圓之夜,新郎居然投河自盡.遮雲蔽霧之間,死者原來另有其人.一場精心策劃的陰謀,一莊撲朔迷離的懸案!敬請收看走進科學系列節目有案可查之風吹紅裙子
在還沒有自媒體這一概念的當年,《走近科學》的文案就已經極其吸引人們的眼球。不得不承認,人才不管走到哪裡都是人才,能夠進入央視做欄目已經是其能力的證明。在今天,如果他們出來做自媒體,也是流量號妥妥的一把好手。
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樣的內容為《走近科學》帶來了不俗的收視率,但同時,節目的口碑卻每況日下。
頂著諸多口誅筆伐的壓力下,近一年來節目的內容再一次改變,如今的畫風已經是一個正常的科普節目。出人意料的是,回歸節目本心剛滿一年,節目卻要停播了。
9月30日的節目講述了治理外來入侵物種「水花生」的過程,在一片茂密果園的畫面中,平靜的結束了最後一期節目。
《走近科學》為什麼不靈了
播出時間長達21年,節目的停播出乎人們的意料,但是卻又在情理之中。
在網際網路尚不普及的年代,電視節目有著其得天獨厚的傳播優勢。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傳播媒介發生了巨大的變革,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趨於多樣化,電視節目受到了巨大的衝擊,2003年的《走近科學》正是其中的一個典型。
《走近科學》以故事化的表現形式描述整個過程,對事件做出科學的解釋。這樣的形式雖然引起了受眾的強烈興趣,但是正當受眾的興趣被提升到高點的時候,節目卻每每帶來一個很「幼稚」的結局,將受眾從興趣的高點迅速的拉了下來。
這樣的結果未免會讓人感到差強人意,甚至會覺得是在侮辱自己的智商,這樣的方式在短時間內確實可以達到提升收視的目的,但是必定不會長久。
從傳播的角度來說,受眾有自己的選擇行為,當他們不能從節目中獲取信息,無法再滿足自己獲取知識的訴求時,最終拋棄節目是必然的結果。
再加上如今移動網際網路的興盛,各種各樣的應用爭相搶佔用戶的時間,一個已經不能給觀眾帶來實際價值的節目,就沒有了存在的必要。
如今比較高端化的科普視頻以及文章,很容易就可以在網上進行觀看,一如張勁碩老師所說的那樣,大家終於從「走近科學」走向了『走進科學』,我們的科學素養,與21年前相比,已經前進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