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下午,一個消息震驚無數網友:《走近科學》完結了!
國家動物博物館策劃總監,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張勁碩@國家動物博物館員工 在微博透露: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最著名的節目,《走近科學》,將於今日下午播出最後一期收官節目「治理水花生」,從此不再有《走近科學》了。
公開資料顯示,《走近科學》欄目1998年6月1日開播,是中央電視臺第一個大型科普欄目。2001年7月9日央視科教頻道開播,《走近科學》作為主打欄目進入十套在晚間黃金時段播出。
近十年來《走近科學》生產了大量優質的電視科技節目,在各類節目評獎中屢次獲獎,多次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表揚,已成為中國電視科普的一面旗幟。
根據央視網公布的節目單顯示,9月30日15:42分,科教頻道播出了《走近科學》2019年第145期,主題為《治理水花生》。
得知這個消息,部分網友都是這個反應:「什麼?《走近科學》竟然完結了?!」
另一部分網友的反應則是「什麼?《走近科學》竟然才完結?!」
網友們紛紛回憶起那些年,被《走近科學》嚇到睡不著的夜晚。
《走近科學》一大經典節目內容,就是關注和報導生活中的推理故事,通過影像和配樂增加緊張感,渲染懸疑的氣氛,然而真相揭開,卻常是些讓人啼笑皆非的理由。這種節目風格,被網友準確概括為了「開頭懸疑片,中間恐怖片,結尾喜劇片」。
譬如,當時「飛棍」疑雲。
攝像機捕捉到的神秘物體,呈長條形,幾乎無處不在,卻無人找到飛棍的活體或屍體,甚至有人懷疑,這是種智能物體。然而最終揭秘,是飛蟲飛過鏡頭導致。
又如非常有名的「誰在背我飛行」。主人公黃延秋,1977年先後三次神秘失蹤,睡了一個晚上突現千裡外的上海,被遣送回家一月後又有兩次神秘失蹤,三次都離奇生還,黃延秋認為有兩個神秘人物在他熟睡之際背他飛行。
《走近科學》拍攝足足三期後,最後給出了這個解釋:一切都是黃大叔自己幻想的,那些地方是他自己在夢遊狀態去的。
事實上,《走近科學》並不僅僅是「童年陰影」或是「快樂源泉」,在當時,這檔科普節目背負起了弘揚科學精神、宣傳科學思想、提倡科學方法、傳播科學知識的歷史使命,是不少網友的科普啟蒙。
這麼好的節目,為什麼要完結?網友紛紛玩起梗,調侃起《走近科學》完結的原因。
有網友猜測,如今要說再見,是不是也說明了,廣大人民群眾終於走近科學了。
還有網友操心起主持人張騰嶽,陪伴了咱們那麼多年的張老師要失業了嗎?
被呼喚了一下午,傍晚,張老師發了條微博向大家「報平安」:人在呢,還在錄像,製作新節目。
舊節目完結,又有新節目誕生。
《走近科學》結束,我們要走進科學啦。
來源:北晚新視覺綜合 觀察者網 澎湃新聞 網友評論
流程編輯:TF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