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規則而後動,社交潛規則,人際交往的及格線!

2021-01-09 看心理識自己

很多人惆悵與自身的社會交往能力,即人際關係。

然後他們看很多書,看很多教學節目。

而大多數的這類型書籍和節目,方式都在於讓你去提高自己的表達能力居多,剛剛進入社會的時候我也曾經嘗試過,看一些所謂的人才口才等等書籍,但是最後實踐發現,我很很難在第一時間去反映過來,把語言表達的很圓滑或者說得體,並且受到這些書籍的影響,我總是喜歡多說話,然後多說多錯的情緒,經常讓我覺得崩潰,因為我們的語言習慣是很長時間裡建立的,想改變其實非常難。

那麼是不是就沒有更好的辦法解決我們人際關係上的缺陷呢?不是的,其實人際關係中,包含著一些不需要明示的潛規則,當我們了解這些潛規則後,我們就可以根據對方的言語,或者根據這些潛規則的為依據,來選擇我們的處理方式,這樣做,不代表你可以成為人際關係的強者,但是它會影響你人際關係的下限。

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我們追求的是社交禮節而已。

所以對大多數人而言,是否知曉這些潛規則,並很好的利用它們就決定了一個人的社交能力。

首先,能拉近關係的往往不是你的表達,更多的是你是否能很好的去傾聽。

很多人都有一個社交錯覺,就是他們將話語權看得非常重要,這種人往往認為,自己說的如果有道理,其他人一定會被說服,從而順從於我。

然而所有人都覺得自己說的才是道理,說服另外一個人,其實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你在表達的時候有一個很重要的點,就是對方是否能夠聽進去你所謂的道理。

對方會在覺得你是自己人,或者你認可他的時候,才會更容易地放開戒備,放掉心理的道理,來傾聽你的道理。

那麼如何建立這種信任和安全感,其實便是你是否能夠先主動的去傾聽對方的表達。

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自戀的,都希望自己的表達,能被聽到,能被重視,當你給予了對方這種滿足後,他也會自然敞開了心扉,覺得你認可了他,他也想聽聽你的道理。

這種看上去貌似很被動的傾聽式溝通,實際上是最高端的交流方法,在拉近雙方關係上,你已經快速地邁出了第一步。

再有,在社交中,別總是急著想各種辦法,去讓對方先喜歡上你。

在社會交往中,每個人都希望能得到他人的認可,而喜歡正是認可的一種方式。

當你感知被他人的喜歡的時候,你會覺得自身價值被肯定,覺得自己有魅力,自尊心也能得到極大的滿足。

所以很多人不知不覺中,在得到別人喜歡的方面,做很大的努力,付出很多。

但是很多時候,你會發現這些並沒有得到正面的回應,當你發現這些努力並不能得到他人高的評價之後,往往會失落難過,並且伴隨著一定的自責,覺得自己不夠好。

他人了解你的是需要一定的時間,如果想建立一些信任的關係,則需要更長的時間,隨意讓別人很快地接受你,喜歡你。是一件非常小概率的事情。

況且,相比開始熱情似火,後來平平靜靜,那些開始平淡,但日後交往熱心溫暖,優點慢慢凸顯的才更讓人容易接受。

所以節奏在很多事情上都很重要,在人際交往上也是如此。

還有說話前先對他人有一個基本判斷,就好比同樣一個玩笑話,放在外向性格開朗的人身上,就是一件調節氣氛的事情,但是如果對方很敏感,自尊心極強的人身上,就有可能產生矛盾,甚至於衝突。

所以看人下菜碟,聽起來是貶義,但是實際上是社交中必不可少的一項。

當一個人的自我價值感很高,這種人對他人有一定的寬容,開得起玩笑,反之自我價值感低的人,他們會格外在乎對方對自己的態度,和對自己的評價。

所以對於不同狀態的人,選擇不同的表達方式可以讓自己避開社交中很多坑。

最後一點,很多人都在生活中不斷的逃避對他人的傷害。

討好型人格的人這方面問題更嚴重,比方說拒絕,很多人不懂得拒絕,但是答應了又讓為難自己,你總是害怕拒絕別人,會傷害到他,於是你做了很多違心的事情,或者答應的事情根本無法做到,導致關係不斷變差。

對於正常的人來說,生活中一些輕微的傷害或者不快,這種失落其實很快便會消失,所以你的拒絕其實不會影響到你們的關係。

而那些過多擔心的人實際上,你首先你的朋友沒有你想的那麼脆弱,你也不見得有那麼的重要。

你的朋友可能是群發了自己的需求,而你也不可能得到全世界的滿意。

世界是弱肉強食的,有友善更有殘酷,你總是迷失自我界限,不懂得拒絕,這在善良的人眼中固然是種美德,但是在狼的眼裡,便是一種攻擊的許可。

不斷的妥協和退讓,最終只能是被他們壓榨和利用,所以保護自己為理由,我們應該果斷決絕那些不合理的請求。

以上就是一些社交中的潛規則,利用好這些潛規則,我們便會在社交中處於舒適的位置,對於大多數人而言,那些左右逢源,呼風喚雨的人,背後有一些東西不一定是我們普通人能承受的,所以不必羨慕,我們可以降低要求,保證自己在社交中的穩定性,和在社交中合理的保護自己,這兩點對於我們來說已是足夠。

相關焦點

  • 人際交往中,有哪些非常有用的「潛規則」?
    以前的職場潛規則,潛的是人身,現在的職場潛規則,潛的是人心。 職場的你是希望自己是趨炎附勢還是天生傲骨,是隨波逐流還是不忘初心呢,畢竟職場有它的規則,你有你的選擇。 小李今年剛三十六歲,就又升職了,現在已經是公司總監了。
  • 20條人際交往潛規則:沒人明說,但很重要
    今天,為大家整理總結了20條沒人明說,但很重要的社交潛規則,一起來看。01社交的起點,是等價交換、各取所需。人與人之間交往,本質上是一個社會交換的過程,相互給予彼此所需要的。就像小孩子玩蹺蹺板,想要保持平衡,那麼彼此的付出和回報就一定要對等,否則,蹺蹺板便會向一方傾斜而失衡。
  • 6條人際交往中的潛規則,你都知道幾個?
    6條人際交往中的潛規則,你都知道幾個?1. 送禮物時,不要選擇護膚品或是化妝品。2. 使用語音或是視頻聊天時,最好先問問對方:你現在方便嗎?3. 跟人約會時,寧早勿晚。但如果提前到得太早,也別急著告知對方。4. 借人錢時,要主動想著還。
  • 2019年兒童社交圖鑑:5個方法提升孩子人際交往能力
    試想,如果蔡少芬和包子說:「都是其他小朋友不好」,那麼包子還會願意積極去了解其他小朋友麼? 我和孩子遵守規則是沒錯,但是我們倆的溝通方式容易引起別人的反感。 自從發現這個問題,我也開始有意識地改變自己的做法。
  • 關於人際關係的書籍推薦,如何提高人際交往能力?
    關鍵要看你自己人際關係能力的短板在哪裡,但溝通和情商一般情況下都是良好人際交往的基礎。人際關係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對於職場人士而言更是如此。人門通常習慣把專業技能稱為「硬能力」,而把人際關係能力及情商等稱為「軟技能」,要想獲得事業上的成功,「軟技能」比「硬能力」還要重要。因為每個人的智力水平其實都差不多,就算有所缺陷,也能通過後天的努力而獲得,因此,知識水平總是可以習得的。
  • 人際交往的五種思維模式你了解嗎?
    心理學將人際關係定義為人與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聯繫。人是社會動物,每個個體均有其獨特之思想、背景、態度、個性、行為模式及價值觀,然而人際關係對每個人的情緒、生活、工作有很大的影響,甚至對組織氣氛、組織溝通、組織運作、組織效率及個人與組織之關係均有極大的影響。
  • 看透人性,驅使人性背後的力量與人際交往的本質是什麼?
    很多有野心的人會拼命想要更多的掌握這三種力量,而要想掌握這些力量,必須了解人性,研究透徹。如何了解人性本質呢?要知道,人所看到的一切都是內心的反射,這是人最容易被迷惑的地方。糾纏於表象,無法挖掘事實本質,從而透過假象看到真相。其實在每一個行動背後都有一個巨大的動機,那些對你抱怨、誹謗他人的人都渴望得到你的支持。
  • 如果你想在人際交往中遊刃有餘,不妨看看這些一針見血的原則
    人際交往就像遊戲打怪,對戰略戰術要有精準地把握,組隊也要謹慎挑選,通關晉級講求各個擊破、遊刃有餘。在職場中這些一針見血的原則,能讓你在人際交往這個遊戲領域裡成功「吃雞」。
  • 物業管理師考試輔導:影響人際交往的因素
    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第一步是進行信息的溝通,即藉助於交往雙方都能理解的符號系統互通情況。第二步是社會知覺與歸因層次。社會知覺是交往雙方根據對方提供的信息而產生的,就是對人的知覺,也就是對交往對象的認識與了解。歸因是指通過交往對象的言語舉止而對其心理活動以及產生這種心理活動原因的一種推斷,這種推斷帶有感情色彩,形成對交往對象的初步印象,是喜歡、同情或是厭惡等等。
  • 大學生人際交往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今天我們就聊一聊,大學生在人際交往方面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大學裡良好的人際關係離不開良好的人際溝通,良好的人際溝通是開啟人與人之間心靈溝通的一把鑰匙。在大學裡面,當我們面臨複雜的交往人際關係時,應當本著人與人之間真誠的原則,以自己的真誠換取他人的真誠,其次我們要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優缺點在哪裡?在與同學,寢室,朋友進行交往的時候,要做到不卑不亢、寬容、誠信,積極的向別人學習。另外我們要學會包容,對一些不拘小節的人,我們更要學會容忍,不能太過於敏感,這就是既要尊重他人。
  • 從「樹冠避羞」看人際交往中的邊界意識
    給人們的啟示是,即使再親近的人,在進行交往的時候也要保持一定的社交距離,這樣才能相安無事,並能夠長期交往。一旦過多的介入對方的生活空間,或者讓別人介入自己的生活空間,都會讓讓這種邊界感喪失,最後反目成仇。 現實中,有很多的圈子,這些圈子也存在著一定的邊界。
  • 「人際交往距離」是心理學中指導夫妻、親子、婆媳關係最好的概念
    正文:心理學第一門專業課程——《普通心理學》中提到了 「人際交往距離」的概念:人際交往距離是指人與人的交往中,能夠讓個體舒適的空間和心理距離。親密距離:45cm,親密的人之間舒適空間距離,在這個距離上可以有適當的軀體接觸;私人距離:45-122cm,和同事、同學以及普通朋友之間友好的談話,會保持在這個距離上;社交距離:122-366cm,在陌生人以及商業談話中,這是個相對舒適的距離;公共距離:366cm以上,面對聽眾講話的時候,會採用這個距離。
  • 學會受益一生,人際交往最常用5大心理學定律,個個很實用
    日常生活中,人際交往處處隱藏著心理學原理,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心理現象,及其精神功能和行為活動的科學,我們可以通過觀察心理現象發現行為規律,從而提高人類生活質量,以下是人際交往中的常用5大理論。1、馬洛斯需求層次理論馬洛斯需求層次理論主要應用在對人的讚美上,人的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可分為五種,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
  • 人際交往之我見
    人際交往之我見My Opinion on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1)沒有人在生活中能完全避免與別人碰撞。你不得不以各種方式奮力擠過人群,冒犯別人的同時也忍受別人的冒犯。8)舒服的社交狀態,是互不虧欠。最大限度地去理解每個人的內心世界,不虧待別人,也不為難自己。The comfortable social state is that we don't owe each other.
  • 心理學:為什麼你的人際交往能力弱?是因為你不懂「鄰裡效應」!
    心理學:為什麼你的人際交往能力弱?是因為你不懂「鄰裡效應」!如果其他條件大致相當,人們會喜歡與自己鄰近的人交往。處於物理空間距離較近的人,見面機會較多,容易熟悉,產生吸引力,彼此的心理空間就容易接近。常常見面也便於彼此了解、促進相互喜歡,我們經常說「遠親不如近鄰」,是因為我們和鄰居接觸多,而與相隔較遠的親戚接觸少。接觸得多的人,我們會有一種親密感,而接觸得少的人,我們會感覺到生疏。
  • 心理學:人際交往的四大法則幫助你變得越來越好
    在人際交往中,有一些規律是我們必須遵守的,如果我們在這些方面做得好,我們的人氣會越來越好。相互作用原理心理學中有一個著名的結論:「人們只會喜歡那些喜歡他們的人。」也就是說,人們往往同時喜歡那些喜歡自己的人,如果有的人有一些讓你感到厭惡的習慣,那麼你就不會接近這個人,這個人也不會接近你。我們自然而然地接近我們喜歡和認同的人,反之亦然。
  • 為什麼智商越高的人,越不喜歡人際交往呢
    智商高的人,往往喜歡獨處,不善於人際交往,這裡指的是大概率。智商即智力商數,系個人智力測驗成績與同齡人相比的指數。衡量一個人智力高低的標準。從某種程度上講,他很聰明,特別是在中國,學習成績好(學霸)可以歸納為智商高的一類人中去,可以從兩個層面來分析。
  • 人際交往中如何去做,才能讓自己有好人緣好關係
    老師我覺得自己很不善於跟人交往,一直為這些事情覺得很苦惱。楊永龍:你知道人際交往的基本前提嗎?俊凌:應該是相互尊重吧!我也看過您寫的幾篇關於人際交往的文章,我覺的在生活中我已經很尊重別人了,但是總覺得不是特別好。楊永龍:嗯,心情和感受我非常理解。你說我們能掌控、主宰和把握別人嗎?俊凌:不能的。
  • 青少年人際交往焦慮敏感想得多——合肥芝麻開門心理諮詢案例分析
    諮詢問題呈現:小邱同學,無論見到熟人還是陌生人,每次都會提前花很長時間想好跟這個人要怎麼說話,然後說什麼,才不會讓對方反感自己,與人交往精神壓力非常大。通過分析,本人了解到,自己平時性格就有些內向,在人際交往上並不是很擅長,但對自己的期待過高,不利於自己的信心培養。建議小邱可以讓自己先去接納那些不擅長的地方。當我與別人交往的時候,以一個學生的姿態出現,這樣對自己來說,要求降低了,自然就會放鬆一些,允許自己出錯,接納自己的太擅長。
  • 幼兒園老師不會告訴你的3個「潛規則」,老師不說家長也要知道
    所謂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幼兒園也同樣是一個小江湖;江湖有江湖規矩,而幼兒園也有自己的潛規則,家長想讓孩子在幼兒園過得開心,讓自己省心,那就一定要了解好幼兒園裡有什麼值得注意的事情,以下這三個幼兒園裡的「潛規則」,老師不說,家長也一定要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