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惆悵與自身的社會交往能力,即人際關係。
然後他們看很多書,看很多教學節目。
而大多數的這類型書籍和節目,方式都在於讓你去提高自己的表達能力居多,剛剛進入社會的時候我也曾經嘗試過,看一些所謂的人才口才等等書籍,但是最後實踐發現,我很很難在第一時間去反映過來,把語言表達的很圓滑或者說得體,並且受到這些書籍的影響,我總是喜歡多說話,然後多說多錯的情緒,經常讓我覺得崩潰,因為我們的語言習慣是很長時間裡建立的,想改變其實非常難。
那麼是不是就沒有更好的辦法解決我們人際關係上的缺陷呢?不是的,其實人際關係中,包含著一些不需要明示的潛規則,當我們了解這些潛規則後,我們就可以根據對方的言語,或者根據這些潛規則的為依據,來選擇我們的處理方式,這樣做,不代表你可以成為人際關係的強者,但是它會影響你人際關係的下限。
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我們追求的是社交禮節而已。
所以對大多數人而言,是否知曉這些潛規則,並很好的利用它們就決定了一個人的社交能力。
首先,能拉近關係的往往不是你的表達,更多的是你是否能很好的去傾聽。
很多人都有一個社交錯覺,就是他們將話語權看得非常重要,這種人往往認為,自己說的如果有道理,其他人一定會被說服,從而順從於我。
然而所有人都覺得自己說的才是道理,說服另外一個人,其實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你在表達的時候有一個很重要的點,就是對方是否能夠聽進去你所謂的道理。
對方會在覺得你是自己人,或者你認可他的時候,才會更容易地放開戒備,放掉心理的道理,來傾聽你的道理。
那麼如何建立這種信任和安全感,其實便是你是否能夠先主動的去傾聽對方的表達。
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自戀的,都希望自己的表達,能被聽到,能被重視,當你給予了對方這種滿足後,他也會自然敞開了心扉,覺得你認可了他,他也想聽聽你的道理。
這種看上去貌似很被動的傾聽式溝通,實際上是最高端的交流方法,在拉近雙方關係上,你已經快速地邁出了第一步。
再有,在社交中,別總是急著想各種辦法,去讓對方先喜歡上你。
在社會交往中,每個人都希望能得到他人的認可,而喜歡正是認可的一種方式。
當你感知被他人的喜歡的時候,你會覺得自身價值被肯定,覺得自己有魅力,自尊心也能得到極大的滿足。
所以很多人不知不覺中,在得到別人喜歡的方面,做很大的努力,付出很多。
但是很多時候,你會發現這些並沒有得到正面的回應,當你發現這些努力並不能得到他人高的評價之後,往往會失落難過,並且伴隨著一定的自責,覺得自己不夠好。
他人了解你的是需要一定的時間,如果想建立一些信任的關係,則需要更長的時間,隨意讓別人很快地接受你,喜歡你。是一件非常小概率的事情。
況且,相比開始熱情似火,後來平平靜靜,那些開始平淡,但日後交往熱心溫暖,優點慢慢凸顯的才更讓人容易接受。
所以節奏在很多事情上都很重要,在人際交往上也是如此。
還有說話前先對他人有一個基本判斷,就好比同樣一個玩笑話,放在外向性格開朗的人身上,就是一件調節氣氛的事情,但是如果對方很敏感,自尊心極強的人身上,就有可能產生矛盾,甚至於衝突。
所以看人下菜碟,聽起來是貶義,但是實際上是社交中必不可少的一項。
當一個人的自我價值感很高,這種人對他人有一定的寬容,開得起玩笑,反之自我價值感低的人,他們會格外在乎對方對自己的態度,和對自己的評價。
所以對於不同狀態的人,選擇不同的表達方式可以讓自己避開社交中很多坑。
最後一點,很多人都在生活中不斷的逃避對他人的傷害。
討好型人格的人這方面問題更嚴重,比方說拒絕,很多人不懂得拒絕,但是答應了又讓為難自己,你總是害怕拒絕別人,會傷害到他,於是你做了很多違心的事情,或者答應的事情根本無法做到,導致關係不斷變差。
對於正常的人來說,生活中一些輕微的傷害或者不快,這種失落其實很快便會消失,所以你的拒絕其實不會影響到你們的關係。
而那些過多擔心的人實際上,你首先你的朋友沒有你想的那麼脆弱,你也不見得有那麼的重要。
你的朋友可能是群發了自己的需求,而你也不可能得到全世界的滿意。
世界是弱肉強食的,有友善更有殘酷,你總是迷失自我界限,不懂得拒絕,這在善良的人眼中固然是種美德,但是在狼的眼裡,便是一種攻擊的許可。
不斷的妥協和退讓,最終只能是被他們壓榨和利用,所以保護自己為理由,我們應該果斷決絕那些不合理的請求。
以上就是一些社交中的潛規則,利用好這些潛規則,我們便會在社交中處於舒適的位置,對於大多數人而言,那些左右逢源,呼風喚雨的人,背後有一些東西不一定是我們普通人能承受的,所以不必羨慕,我們可以降低要求,保證自己在社交中的穩定性,和在社交中合理的保護自己,這兩點對於我們來說已是足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