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為什麼你的人際交往能力弱?是因為你不懂「鄰裡效應」!

2020-12-07 騰訊網

心理學:為什麼你的人際交往能力弱?是因為你不懂「鄰裡效應」!

01

熟悉能增加人際吸引的程度。如果其他條件大致相當,人們會喜歡與自己鄰近的人交往。處於物理空間距離較近的人,見面機會較多,容易熟悉,產生吸引力,彼此的心理空間就容易接近。常常見面也便於彼此了解、促進相互喜歡,我們經常說「遠親不如近鄰」,是因為我們和鄰居接觸多,而與相隔較遠的親戚接觸少。接觸得多的人,我們會有一種親密感,而接觸得少的人,我們會感覺到生疏。

我們常說:「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的確如此,感情需要建立,更需要培育。而在培養感情的時候,人們通常會傾向於與自己熟悉的人接近和交往,因此,空間距離的相近使得人與人之間更容易發生關係,鄰居當然是與自己空間距離最近的人了。

這個現象,在心理學上被叫做「鄰裡效應」。心理學家曾作過一個關於「鄰裡效應」的實驗。20世紀50年代,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對麻省理工學院17棟已婚學生的住宅樓進行了調查。這是些二層樓房,每層有5個單元住房。住戶住到哪一個單元,純屬偶然,哪個單元的老住戶搬走了,新住戶就搬進去,因此具有隨機性。調查時,所有住戶的主人都被問道:在這個居住區中,和你經常打交道的最親近的鄰居是誰?統計結果表明,居住距離越近的人,交往次數越多,關係越親密。在同一層樓中,和隔壁的鄰居交往的概率是41%,和隔一戶的鄰居交往的概率是22%,和隔三戶的鄰居交往的概率只有10%。多隔幾戶,實際距離增加不了多少,但是親密程度卻有很大不同。

因此,我們要想與人建立親密關係,需要主動與人多接觸、多聯繫。每與人多接觸一次,他人對你的印象就更深一點。

02

《南史》中記載了這麼一個故事:有個叫宋季雅的人,為了有個好鄰居,情願出十分昂貴的房價,買下一幢房子。有人說太貴。宋先生卻說:「不貴,這100萬元是買屋的,另外1000萬元是買鄰居的。」宋先生為什麼不惜重金買好鄰居呢?因為他懂得,有了好鄰居,等於為自己增添了左膀右臂。

生活中任何人都無法迴避也不應該忽視周圍人對自身的影響。一個人的朋友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同學、同事和鄰居。又如我們常見的青梅竹馬的戀人,或者我們常見的夫妻或情侶有相當一部分是同學、同事或鄰居。而所謂「千裡姻緣一線牽」,畢竟還是少數。

既然如此,我們就要學會維護與鄰居的關係。而維護關係,打招呼是一個好方法,並且非常簡單,還不用花錢。

有一家保險公司曾對20~49歲的人進行人生課題的意識調查,結果發現,不同年齡層的人都認為,結交朋友是人生最重要的課題。可有趣的是,人都有惰性、怯性,都習慣於待在一個舒適區裡,而疏於主動結交朋友、也少主動與朋友們聯繫;每個人都渴望認識好朋友,卻吝於先給予、先付出、先主動伸出友誼之手。

打招呼是對等的,有人跟自己打招呼,立刻回聲招呼才是基本禮儀。面對討厭的人時,一般人都會不由自主想迴避,這種做法是錯的。愈是討厭的人,愈要控制自己的情感,積極地去接近對方。禮貌這種東西就像交通規則一樣,別人不遵守並不代表自己也可以不遵守,就算沒有人要遵守,自己也非得堅持到底不可。

03

少一點設防心理。

在生活中,我們都會有一些設防心理。人與人之間在交往中有意或無意地採取措施的設防行為就是設防心理。在兩個人獨處的時候,我們不時地會有些防範心理;在人多的時候,你會感到沒有自己的空間,自己的物品是否安在;你的日記總是鎖得很緊,這是怕別人奪走你的秘密。為了這些,你要設防,這種心理是很正常的。但是,如果過於防範別人,則會對你的人際關係起到負面作用,阻止你與他人的正常交流。

豆豆畢業後,留在北京。她找了一份文秘工作,並在公司的附近單獨租了一間房。她覺得自己並不快樂,因為她跟鄰居的關係相處得很不好。

一天,豆豆哭著給姐姐打電話:「今天早上,我和樓下的那個大肥婆又吵了一架,因為洗手間漏水的事情。最後還打了一架。我今天都不想上班了。」

姐姐說:「有這麼嚴重嗎?都是鄰居,怎麼把關係弄得這麼僵?低頭不見抬頭見的。也不念以前的情面嗎?」豆豆小聲說:「從前沒什麼情面,都沒說過話。」姐姐又擔心地問:「那其他鄰居也沒有勸勸嗎?」豆豆更委屈了:「別人都看了一會熱鬧,聽明白怎麼回事後就走了。都不認識我,誰來勸啊!」

豆豆平時和鄰居之間沒有來往,所以當她和樓下的鄰居發生矛盾的時候,人家只是看熱鬧。如果她能夠主動和鄰居建立友好關係、主動打招呼,那麼,我相信,這個時候,一定會有熱心的鄰居來調解他們的矛盾。

無論是與鄰居間,還是朋友間、客戶間,平時的聯繫都非常重要。建立關係最基本的原則就是:不要與別人失去聯絡,不要等到有麻煩時才想到別人。關係就像一把刀,常常磨才不會生鏽。若半年以上不聯繫,就會變得生疏,所以主動聯繫顯得十分重要。試著經常打電話,有空的時候發一個e-mail,休閒的時候發一則問候的簡訊,或者聯上QQ聊上幾句都是簡單有效的方法。

在每個人的心底,其實都存有一個友善的想法:多結交一些朋友。很多人之所以缺少朋友,僅僅是因為他們在人際交往中總是採取消極的、被動的退縮方式,總是期待友誼和愛情從天而降。

有些人總抱有這樣的消極想法:「如果你對我好,我肯定給予熱情的回報;如果你不理會我的存在,我也不會主動靠近你。」這些人,只做交往的響應者,不做交往的始動者。他們被「鄰裡效應」所束縛,很難與更多陌生人、與自己有一定距離的人成為朋友。

相關焦點

  • 心理學:為什麼你的人際交往能力弱,是因為你不懂「九型人格」
    它可以讓人真正地知己知彼;可以幫助人們明白自己的個性,從而完全接納自己的短處、活出自己的長處;可以讓人明白其它不同人的個性類型,從而懂得如何與不同的人交往溝通及融洽相處,與別人建立更真摯、和諧的合作夥伴關係。
  • 心理學:人際交往的四大法則幫助你變得越來越好
    在人際交往中,有一些規律是我們必須遵守的,如果我們在這些方面做得好,我們的人氣會越來越好。相互作用原理心理學中有一個著名的結論:「人們只會喜歡那些喜歡他們的人。」也就是說,人們往往同時喜歡那些喜歡自己的人,如果有的人有一些讓你感到厭惡的習慣,那麼你就不會接近這個人,這個人也不會接近你。我們自然而然地接近我們喜歡和認同的人,反之亦然。
  • 十大心理學效應,拉開你與同齡人的差距
    為什麼人會屢戰屢敗?為什麼自我暗示會有效果?「男女搭配,幹活不累」有沒有科學解釋?..... 人類社會的很多奇妙現象與行為均可歸結為人的心理活動,以及由此產生的行為,都可以通過心理學進行解釋。 今天為大家介紹 10 個心理學效應,讓你在生活中更「得心應手」!
  • 學會受益一生,人際交往最常用5大心理學定律,個個很實用
    日常生活中,人際交往處處隱藏著心理學原理,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心理現象,及其精神功能和行為活動的科學,我們可以通過觀察心理現象發現行為規律,從而提高人類生活質量,以下是人際交往中的常用5大理論。交際之中適當給予對方讚美是十分必要的,通過讚美可以讓人幻想覺得,自己的追求已經得到實現滿足,鬼谷子《飛鉗》高度讚揚在人際交往重要性「空往而實來。」
  • 你不知道的幾個實用的心理學效應
    心理學效應有很多,但有些心理學的效應卻不一定會被人們所熟知,有些效應可以幫助你了解消費者的心理狀態,也有些會讓你明白自己在特定情況下的心理活動,了解心理學的一些效應可以讓你更清楚自己的感受,也能更好地處理人際關係。下面就讓我們了解一些心理學的效應吧。
  • 五大不可不知的心理學效應
    01, 巴納姆效應當你在進行星座性格測試的時候,你可能會覺得他說的簡直就是你本人,事實上,這就是很典型的巴納姆效應,巴納姆效應又稱福勒效應,星相效應。於1948年由伯特倫·福勒提出,該效應指人很容易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人格描述,並認為它特別適合自己並準確揭示了自己的人格特點。其實不過是那些星座測試描繪了大多數人都會有的情況,只不過是你自己的主觀將你自己代入了。02, 馬太效應馬太效應可以簡略的解釋為:強者越強,弱者越弱。
  • 《人際關係心理學》:讓你人緣好到爆的五大心理學定律
    會有如此大的差別,原因就在於我們在處理人際關係上的差異,當我們懂得運用心理學定律,去掌控談話的藝術,人際交往就能遊刃有餘。《人際關係心理學》一本教我們學會如何處理人際關係的應用心理學讀物,本書梳理了人們在社區活動中的言行特徵,深入分析了各種行為背後的心理活動,針對許多人際交往中的難題提出了簡單易學的解決方法。
  • 關於人際關係的書籍推薦,如何提高人際交往能力?
    關鍵要看你自己人際關係能力的短板在哪裡,但溝通和情商一般情況下都是良好人際交往的基礎。人際關係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對於職場人士而言更是如此。人門通常習慣把專業技能稱為「硬能力」,而把人際關係能力及情商等稱為「軟技能」,要想獲得事業上的成功,「軟技能」比「硬能力」還要重要。因為每個人的智力水平其實都差不多,就算有所缺陷,也能通過後天的努力而獲得,因此,知識水平總是可以習得的。
  • 人際交往心理學:為何有些人特別討人喜歡?把握這兩個原則很關鍵
    她的出色表現引發了大眾思考,為什麼有的人會毫不費力地特別討人喜歡,很容易與他人打成一片,而有的人不知道為什麼,人緣一直都很差,就算積極努力,可大家還是不買帳。 因為決定人際交往吸引力的因素,可能是你的人格魅力。 經研究發現,每個人都會將自己的情緒和情感穩向外穩定輸送,不同的人會受到同樣的影響,並且可以預測。
  • 「人際交往距離」是心理學中指導夫妻、親子、婆媳關係最好的概念
    正文:心理學第一門專業課程——《普通心理學》中提到了 「人際交往距離」的概念:人際交往距離是指人與人的交往中,能夠讓個體舒適的空間和心理距離。在西方世界,人們都很尊重人際交往距離,認為隨意的越界是一種粗魯的行為,在普通朋友或陌生人間如是,在家庭成員之間更是如是。德國是西方科學心理學的發源地,我有一個關係很好的研究生同學,畢業沒多久去了德國發展,後來嫁給了一個德國人。
  • 大學生人際交往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進入大學,很多人對大學的憧憬「破滅」了,複雜的人際關係,讓很多大一新生,交際能力差的學生來說無所適從,不知道怎麼辦才好。今天我們就聊一聊,大學生在人際交往方面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大學裡良好的人際關係離不開良好的人際溝通,良好的人際溝通是開啟人與人之間心靈溝通的一把鑰匙。其實,人與人在相處的過程中,你尊重別人就會得到別人的尊重,同樣別人尊重你,你也會更加學會尊重他人,所以,理解信任他人是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的基石,這樣才能夠達到彼此相互尊重的目的,才能建立比較良好的人際關係。
  • 人際交際的八大心理定律你知道多少了?
    心理學,就是那些細節反應出來的心理變化。比如:為什麼在晚上表白成功機率更高了?初戀越美好,往後的婚姻生活就越難幸福了?一個人越喜歡你,回簡訊的速度就越快?這些都是心理學的點點滴滴,你都了解多少了?今天給大家講一下人際交往的八大定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 人際交往的五種思維模式你了解嗎?
    心理學將人際關係定義為人與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聯繫。人是社會動物,每個個體均有其獨特之思想、背景、態度、個性、行為模式及價值觀,然而人際關係對每個人的情緒、生活、工作有很大的影響,甚至對組織氣氛、組織溝通、組織運作、組織效率及個人與組織之關係均有極大的影響。
  • 心理學:首因效應,近因效應,是什麼影響我們給他人的印象?
    為什麼在生活中,工作中,我們總是強調要穿著得體,舉止自然大方,要給人留下一個好的第一印象呢?為什麼我們對陌生人的初次見面總是會留意觀察他們的行為舉止呢?為什麼老同學或是之前熟悉的同事最近和你的聯繫會一下子讓你改變之前所有對他的看法呢?
  • 你的舉止形態決定了你的人際交往氣場
    如果你和別人打交道時畏畏縮縮,那麼別人所感受到的氣場就是弱的,如果你和別人打交道時眼神閃爍,那當然別人所感受到的氣場就是不舒服的,如果你和別人打交道時舉止大方,眼神堅定,行動從容,那麼別人感受到的氣場就是舒服的,自然就想要和你進一步的交流。
  • 「優秀的我被平庸的她搶走了男友」,因為你不懂「南風效應」
    楊曉米幾次埋怨他不修邊幅,馬景總是指什麼收拾什麼,舉一反三的能力恐怕歸零。去年聖誕節,他們訂了去哈爾濱的機票。馬景很高興終於楊曉米願意暫時放下工作,年休去旅行。可是出發前一晚,楊曉米後悔了,因為臨時收到公司的通知,派她作為部門的後備幹部去一個展銷會。楊曉米選擇了展銷會而放棄了去哈爾濱,馬景只好一個人去了,因為訂好的機票和酒店也不好退了。
  • 心理學:為什麼你在職場混不好,是因為你不懂「彼得定律」
    心理學:為什麼你在職場混不好,是因為你不懂「彼得定律」 但實際上,很多人在晉升到更高的崗位時在工作能力上就會大打折扣。 這就是心理學上非常著名的彼得定律,這是美國著名教授彼得經過多次實驗得出來的結論。在擔任自己不能勝任的職位時會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這樣的例子並不少見。
  • 拿起來就用的心理學,海潮效應:如何提高自己的吸引力呢?
    心理學是一門揭示人的心理活動規律的科學,是一門讓人變得更聰明的學問,也是一門非常實用的學問。不過,要想利用好心理學,必須有一個前提:你得了解心理學。正如我們常說的,要「行」,必須先要「知」。「行」和「知」往往是聯繫在一起的,但是只有先「知」,才能後「行」。從這一點上來說,要想把心理學當成一種工具,拿起來就用。
  • 物業管理師考試輔導:影響人際交往的因素
    互動是一種產生了共鳴行為的交往,即交往雙方的所作所為都在對方的心理上及行為上得到了「共振」。如果交往的結果是互相厭惡或一方厭惡另一方,則不能形成互動,甚至形成衝突。  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存在著制約和影響人際交往的一些障礙性因素。  (一)信息溝通層次  在信息溝通上主要存在著語義障礙。
  • 每天幾個心理學小效應
    打卡第二天 早安,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有關成長認知的心理學效應 2.皮格馬利翁效應(所願即所得) 亦稱期望效應、羅森塔爾效應,指人們基於對某種情境的知覺而形成的期望或預言,會使該情境產生適應這一期望或預言的效應。你期望什麼,你就會得到什麼,很多當下所得其實是過去的「未來期待」產生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