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為什麼你的人際交往能力弱?是因為你不懂「鄰裡效應」!
01
熟悉能增加人際吸引的程度。如果其他條件大致相當,人們會喜歡與自己鄰近的人交往。處於物理空間距離較近的人,見面機會較多,容易熟悉,產生吸引力,彼此的心理空間就容易接近。常常見面也便於彼此了解、促進相互喜歡,我們經常說「遠親不如近鄰」,是因為我們和鄰居接觸多,而與相隔較遠的親戚接觸少。接觸得多的人,我們會有一種親密感,而接觸得少的人,我們會感覺到生疏。
我們常說:「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的確如此,感情需要建立,更需要培育。而在培養感情的時候,人們通常會傾向於與自己熟悉的人接近和交往,因此,空間距離的相近使得人與人之間更容易發生關係,鄰居當然是與自己空間距離最近的人了。
這個現象,在心理學上被叫做「鄰裡效應」。心理學家曾作過一個關於「鄰裡效應」的實驗。20世紀50年代,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對麻省理工學院17棟已婚學生的住宅樓進行了調查。這是些二層樓房,每層有5個單元住房。住戶住到哪一個單元,純屬偶然,哪個單元的老住戶搬走了,新住戶就搬進去,因此具有隨機性。調查時,所有住戶的主人都被問道:在這個居住區中,和你經常打交道的最親近的鄰居是誰?統計結果表明,居住距離越近的人,交往次數越多,關係越親密。在同一層樓中,和隔壁的鄰居交往的概率是41%,和隔一戶的鄰居交往的概率是22%,和隔三戶的鄰居交往的概率只有10%。多隔幾戶,實際距離增加不了多少,但是親密程度卻有很大不同。
因此,我們要想與人建立親密關係,需要主動與人多接觸、多聯繫。每與人多接觸一次,他人對你的印象就更深一點。
02
《南史》中記載了這麼一個故事:有個叫宋季雅的人,為了有個好鄰居,情願出十分昂貴的房價,買下一幢房子。有人說太貴。宋先生卻說:「不貴,這100萬元是買屋的,另外1000萬元是買鄰居的。」宋先生為什麼不惜重金買好鄰居呢?因為他懂得,有了好鄰居,等於為自己增添了左膀右臂。
生活中任何人都無法迴避也不應該忽視周圍人對自身的影響。一個人的朋友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同學、同事和鄰居。又如我們常見的青梅竹馬的戀人,或者我們常見的夫妻或情侶有相當一部分是同學、同事或鄰居。而所謂「千裡姻緣一線牽」,畢竟還是少數。
既然如此,我們就要學會維護與鄰居的關係。而維護關係,打招呼是一個好方法,並且非常簡單,還不用花錢。
有一家保險公司曾對20~49歲的人進行人生課題的意識調查,結果發現,不同年齡層的人都認為,結交朋友是人生最重要的課題。可有趣的是,人都有惰性、怯性,都習慣於待在一個舒適區裡,而疏於主動結交朋友、也少主動與朋友們聯繫;每個人都渴望認識好朋友,卻吝於先給予、先付出、先主動伸出友誼之手。
打招呼是對等的,有人跟自己打招呼,立刻回聲招呼才是基本禮儀。面對討厭的人時,一般人都會不由自主想迴避,這種做法是錯的。愈是討厭的人,愈要控制自己的情感,積極地去接近對方。禮貌這種東西就像交通規則一樣,別人不遵守並不代表自己也可以不遵守,就算沒有人要遵守,自己也非得堅持到底不可。
03
少一點設防心理。
在生活中,我們都會有一些設防心理。人與人之間在交往中有意或無意地採取措施的設防行為就是設防心理。在兩個人獨處的時候,我們不時地會有些防範心理;在人多的時候,你會感到沒有自己的空間,自己的物品是否安在;你的日記總是鎖得很緊,這是怕別人奪走你的秘密。為了這些,你要設防,這種心理是很正常的。但是,如果過於防範別人,則會對你的人際關係起到負面作用,阻止你與他人的正常交流。
豆豆畢業後,留在北京。她找了一份文秘工作,並在公司的附近單獨租了一間房。她覺得自己並不快樂,因為她跟鄰居的關係相處得很不好。
一天,豆豆哭著給姐姐打電話:「今天早上,我和樓下的那個大肥婆又吵了一架,因為洗手間漏水的事情。最後還打了一架。我今天都不想上班了。」
姐姐說:「有這麼嚴重嗎?都是鄰居,怎麼把關係弄得這麼僵?低頭不見抬頭見的。也不念以前的情面嗎?」豆豆小聲說:「從前沒什麼情面,都沒說過話。」姐姐又擔心地問:「那其他鄰居也沒有勸勸嗎?」豆豆更委屈了:「別人都看了一會熱鬧,聽明白怎麼回事後就走了。都不認識我,誰來勸啊!」
豆豆平時和鄰居之間沒有來往,所以當她和樓下的鄰居發生矛盾的時候,人家只是看熱鬧。如果她能夠主動和鄰居建立友好關係、主動打招呼,那麼,我相信,這個時候,一定會有熱心的鄰居來調解他們的矛盾。
無論是與鄰居間,還是朋友間、客戶間,平時的聯繫都非常重要。建立關係最基本的原則就是:不要與別人失去聯絡,不要等到有麻煩時才想到別人。關係就像一把刀,常常磨才不會生鏽。若半年以上不聯繫,就會變得生疏,所以主動聯繫顯得十分重要。試著經常打電話,有空的時候發一個e-mail,休閒的時候發一則問候的簡訊,或者聯上QQ聊上幾句都是簡單有效的方法。
在每個人的心底,其實都存有一個友善的想法:多結交一些朋友。很多人之所以缺少朋友,僅僅是因為他們在人際交往中總是採取消極的、被動的退縮方式,總是期待友誼和愛情從天而降。
有些人總抱有這樣的消極想法:「如果你對我好,我肯定給予熱情的回報;如果你不理會我的存在,我也不會主動靠近你。」這些人,只做交往的響應者,不做交往的始動者。他們被「鄰裡效應」所束縛,很難與更多陌生人、與自己有一定距離的人成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