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人際交往處處隱藏著心理學原理,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心理現象,及其精神功能和行為活動的科學,我們可以通過觀察心理現象發現行為規律,從而提高人類生活質量,以下是人際交往中的常用5大理論。
1、馬洛斯需求層次理論
馬洛斯需求層次理論主要應用在對人的讚美上,人的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可分為五種,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
交際之中適當給予對方讚美是十分必要的,通過讚美可以讓人幻想覺得,自己的追求已經得到實現滿足,鬼谷子《飛鉗》高度讚揚在人際交往重要性「空往而實來。」
2、阿倫森效應
阿倫森效應主要應用於鼓勵或者批評一個人,阿倫森效應講的是隨著獎勵減少而導致態度逐漸消極,隨著獎勵增加而導致態度逐漸積極的心理現象。
根據這個理論在鼓勵一個人時,不應當一次性給予太多的讚賞,而是要隨著效果才逐漸加大獎賞,這樣避免違背規律,導致對方做事的積極性降低。
在批評一個人時,批評的次數應該隨著時間不斷減少,具體做法可以在批評對方之後,把對方比較好的一面挑出來表揚,這樣的批評方式更能令人接受。
3、首因效應
首因效應是指彼此陌生情況下,第一次交往通過觀察對方言行舉止,外表形態,知識能力水平等等,多方面綜合評估後,給出的印象,這個印象以後會不停的影響著,進而形成刻板效應。
所以對於比較正規或者正式的場合,必須對自身的形象多加注意,給人留下一個好印象,該心理學理論在商業或者其他領域都有非常廣泛的應用。
4、神經鏈原理
神經鏈原理也是習慣形成的原理,指的是我們每個人做事是為了得到快樂,而避免產生痛苦。快樂的事會促使我們重複多次去做,加固神經鏈,最終形成習慣。
如果沒有做就會產生痛苦,進而促使再次重複,這也解釋了現在很多青少年遊戲上癮原因。在人際交往之中,幽默的人總是受人喜歡,人緣好。
幽默的人相處起來使人非常輕鬆,快樂。相反,和沉悶的人,讓人感到非常不適,總想儘快離開對方。
5、社交距離原理
在社交總有個距離理論,指的是每個人都有4種距離,即:一般距離,禮貌距離,私人距離,和親密距離。
不同距離都有代表著不同親密程度,如果沒注意到,或者是犯了該誤區,會讓人覺得你是一個侵略性很強的人,讓人非常不舒適,是一種沒有禮貌的行為。
所以在交往的時候,確定好關係,然後根據彼此的關係,保持好距離,避免把事情搞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