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怕生」不愛說話?其實兒童也有「社交恐懼症」,父母要重視

2020-11-29 騰訊網

文|小梅媽媽

前幾天路過一個遊樂場,看見一個寶媽在訓斥自己的孩子,孩子站在角落裡,低著頭,而他的媽媽則在一旁喋喋不休。「你說你,怎麼回事,人家小朋友都湊在一起玩,你怎麼就不能跟別人一起玩,自己一個人待著有意思嗎。」

媽媽說的頭頭是道,孩子卻還在無動於衷,只顧著低頭看著腳底發呆。媽媽見狀不依不饒:「平時在家的時候也沒見你這麼安靜,怎麼出門了就這麼慫.......」媽媽說了好久,孩子卻一直安安靜靜的,似乎是聽進去了也似乎是沒聽進去,最後聽見媽媽的嘆息聲「你這孩子這麼呆,可怎麼辦啊。」

很多家長都會有這樣的發現,孩子在家人面前活蹦亂跳無法無天,一遇到生人就變得啞口無言安安靜靜的,一去到新的場合,就會緊張和局促不安,具體表現就是看起來很木訥,呆呆的。

大多數父母遇到孩子「怕生」的情況,就會認為孩子是太呆了,其實這很有可能是「兒童社交恐懼症」,想要改善孩子的人際交往,父母就要重視這個問題。

孩子「怕生」不是「呆」,或許是「兒童社交恐懼症」在作祟

我們常見的社交恐懼症多適用於成人,其實兒童也有社交恐懼症,只不過他的表現有別於成人,才會被大家忽視,孩子「怕生」,就是這個原因。

1、什麼是兒童社交恐懼症

兒童社交恐懼症是指兒童對新環境或陌生人產生恐懼焦慮情緒和迴避行為。

當孩子處於一個陌生環境時,常常表現為過分的害羞和尷尬,以及對自己的行為過分關注;進入新環境時,有時會感覺痛苦和身體不適,出現哭鬧退縮等情況。

生活中,孩子的這些情況並不少見,恰恰說明了兒童社交恐懼症的普遍性,如果處理不好,會對孩子的生活造成嚴重影響,因此需要父母們著重注意,一經發現,就要儘早採取處理措施。

2、兒童社交恐懼症的成因有哪些

天生性格比較內向

性格決定了一個人的行為和生活方式。有些孩子天生性格就比較內向,不喜歡往人堆裡湊,享受自己一個人待著的時光。如果父母強制孩子去融入別人,跟大家做朋友,很多時候都會遭到孩子的拒絕。

父母過度保護,孩子缺乏社交機會

有時候父母工作忙,沒辦法帶孩子出去玩,也不放心孩子跟別人玩,索性就讓孩子待在家裡,待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這樣才能放心,但是也切斷了孩子與別人溝通玩耍的渠道,孩子沒有缺乏社交機會,以後就會恐懼跟別人交往,形成社交恐懼症。

家庭環境氛圍,給孩子心理造成一定傷害

父母關係不和 常常發生爭吵

有些家庭父母關係比較差,常常一言不合就吵架,即使是當著孩子面也不會避諱,孩子的思考能力有限,他想不明白父母吵架的原因,卻知道父母在通過語言爭吵,這會讓他們感覺說話是容易引起矛盾的,就會變的沉默,而沉默,就是拉大與大眾距離的重要原因。

父母離異單親家庭

大多數孩子,在父母離異後,性格都會發生變化,最常見的就是由開朗轉變為沉默。不管父母雙方怎麼樣做,孩子都會感覺愛有缺失,失去很多安全感,這會讓他們感覺自卑,更願意自己一個人沉浸在情緒裡,變得內向。

父母偏心缺乏愛和關注

當孩子受到不平等對待的時候,很容易出現情緒問題。在一些不是獨生子女的家庭中,父母偏心某個孩子,被忽略的孩子缺乏愛和關注,對自己沒有自信,不敢去跟別人溝通,漸漸形成社交困難。

幫助孩子克服「社交恐懼症」,了解更精彩的世界

1、打開孩子的心扉,了解孩子「恐懼」的鬱結

社交恐懼的出現都是有原因的,只有找到問題所在,才能對症下藥。父母可以多跟孩子聊天,逐漸拉近與孩子的距離,給孩子足夠安全感,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的重要性,慢慢走進孩子的內心,了解孩子恐懼的真正原因。

2、花更多的時間陪伴孩子,拉進親子距離

陪孩子一起閱讀、看動畫

陪孩子做他們喜歡做的事情,會讓孩子安心,願意親近父母。在孩子閱讀和看動畫的時候,他們的心理處於一個平穩和快樂的狀態,父母的陪伴會讓他們更舒適,願意信任父母。

一起進行家庭活動增進溝通交流

在一個家庭中,雖然大家生活在一起,但是信息的傳達有時候還是會有阻礙,比如說媽媽工作出現了問題,大家卻都不知道,爸爸在被某些事情困擾著,大家卻還毫無察覺,通過家庭活動,大家在一起可以彼此傾訴自己的困擾,尋求鼓勵和幫助,減少自己的壓力。

3、讓孩子和同齡人交往

先讓孩子性格溫和的小朋友一起玩

孩子害怕社交,是因為害怕在社交中受到傷害,而性格溫和的孩子在交往的時候比較容易相處,因此可以先讓孩子跟性格比較溫和的小朋友一起玩,消除他們對於社交的恐懼。

孩子放開後可以接觸更多的小朋友

在孩子適應了跟別人社交之後,就可以讓孩子接觸更多的小朋友了,例如可以請孩子的同學一起來家裡玩,父母在家裡準備好零食和玩具,給孩子提供足夠的支持,讓孩子可以熱熱鬧鬧的玩,增加彼此之間的溝通和了解。

4、帶孩子走出家門,去了解更廣闊的世界

孩子走的越遠,看的越多,了解的世界更大,才會更開朗。父母可以帶孩子走出家門,嘗試去公園,動物園,旅遊景點等地方,孩子見識到了更多的人和風景,慢慢的就會成長,從根本意義上克服對社交的恐懼。

父母溫暖的陪伴,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愛

好的孩子離不開父母的付出,只有給孩子更多的陪伴和愛,孩子才能更好的成長。

1、每天多點親子時光,愛才會更加溫暖

孩子的成長需要父母的陪伴,共同創造美好的親子時光,才會讓原本的愛更加溫暖和耀眼,孩子即使是悲傷和難過,也會感受到溫暖和幸福。

2、不要缺席孩子每一階段的成長

現在很多學校會舉辦親子活動,本意是為了拉近親子關係,有很多父母卻因為工作的原因時常缺席,認為是一件大不了的事情,但是卻會讓孩子產生心裡落差,帶來諸如自卑、難過、彷徨、無助等情緒,影響心理健康。

3、父母就是最好的老師

孩子恐懼社交,是因為不了解社交。父母可以向孩子展示自己的社交,讓孩子了解社交到底是怎樣的,打消孩子對於社交的疑惑和恐懼,尤其是在很多棘手的問題上的處理,可以讓孩子從中學到自己認為重要的地方,為自己的社交添磚加瓦。

孩子「怕生」,不愛說話的根本原因是社交恐懼,這對孩子的生活會產生長遠的影響,父母要及時重視起來,才能幫助孩子戰勝自己,回歸正途,更好的成長。

我是小梅媽媽,一枚90後寶媽,和你分享更多的育兒知識和過程,也希望這些能幫助每個有需要的寶媽,願每個寶貝都能更好的成長,更有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喲!

相關焦點

  • 這三個表現,證明孩子「沒有安全感」,父母要給他以保護
    最讓孩子們有安全感的是「孩子怕黑,父母怕光」人生,有許多父母都會說他們的孩子膽小怕生,不愛說話。原以為是孩子比較小,害羞,所以不會說話。當你老了的時候,你會覺得情況會好一些。漸漸地父母就會發現孩子的「羞怯」狀況並沒有好轉,上了小學還是不愛說話,就連老師也對這些問題給予反饋。
  • 孩子在學校裡不敢表現?其實是出現了「焦點效應」,父母要引導
    趙先生去學校開家長會,班主任說他的孩子有點內向,平時叫起來回答問題,都扭扭捏捏的。而且在學校裡朋友也不多,班主任經常想辦法搞一些小組活動,以增加小趙的社交機會,但他卻總是當一個小透明,在小組裡不聲不響的。班主任擔心他有社交恐懼症,就特地和趙先生說了這件事情。聽到班主任的話後,趙先生也擔憂不已。
  • 自卑、敏感、不敢說話……社交恐懼症的絕望你了解多少?
    《中國精神疾病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將其定義為一種過分的境遇性害怕,即個體在公開表演場合和社交場合下擔心被人審視,害怕自己會出醜和行為窘迫。 不一定對社交感到焦慮就會被判定為社交恐懼症,根據焦慮的嚴重程度可以把它分為社交焦慮和社交恐懼症。
  • 八成孩子有社交恐懼症,學會正常交朋友,媽媽的引導起重要作用
    之前有消息說,有心理學家對某校孩子進行調查後發現,有八成的孩子存在不同程度的社交恐懼症,不知道怎么正常交朋友。要知道,孩子成年以後的人際交往情況,往往在幼時就奠定了基礎。所以,與人交往的能力要從幼年時期,就開始準備了。
  • 兒童社交圈一定要乾淨?知道了「汙水定律」,父母也不無道理
    文丨洛芸媽媽(文章原創,版權歸我,歡迎媽媽轉發分享)父母需要有自己的社交圈,孩子也不例外。當一個孩子有了自己的朋友圈時,作為父母,除了起到監督的作用,其實他應該鼓勵和支持孩子,這樣孩子才能獲得尊重和信心。什麼是「汙水定律」?
  • 孩子說話的早晚影響智商?家長3點誤區讓孩子晚說話,千萬要重視
    其實我相信老一輩的人都會知道孩子在什麼年齡會做什麼樣的事情。然而,年輕的父母不知道他們的孩子在談論什麼樣的時間段。那我就給大家科普一下。其實一般來說,孩子1~2個月就開始牙牙學語了。當孩子長到2~6個月的時候,可以有表情,可以興奮地笑,可以興奮地叫。當孩子長到8~9個月的時候,是爸爸媽媽最興奮的時候。這時,孩子會學會給父母打電話。
  • 如何讓孩子感知到:父母的愛是他需要的愛?
    我們深談了一次,其實有很多地方,我需要反思和改進。如何去做,並讓你的伴侶感受到你的愛,這是一個學問。愛是相通的,所以前天我寫了一篇文章《怎樣讓孩子感知到父母的愛呢?》,文末的時候我留了一個疑問:怎樣讓孩子感知到父母給予的是他們需要的愛呢?
  • 1分鐘看出你的社交恐懼症有多嚴重
    那麼,你是社交恐懼症患者嗎?你的社交恐懼症有多嚴重?往下繼續看,跟長風一起測測吧。 1.回家路上看到交情一般的朋友,你會?輕度社交恐懼 你有著輕度的社交恐懼症,但這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得並不明顯,因為你有時候會為了人情或禮貌而參加一些自己不喜歡的活動,儘量表現合群。 你不喜歡冷場,為人也注重禮節,處事圓滑,在必要的社交活動上,你顯得大方得體,偶爾還有些小幽默,是屬於容易能結交朋友的類型。
  • 為什麼孩子不愛聽父母說話?因為一開口,他們就錯了
    當孩子還是一個尚在襁褓中的嬰兒時,許多父母都會認為自己的孩子真是可愛極了,也不太費事。但是孩子長大到能說話、能走路的年紀時,父母們就開始頭疼了,因為孩子開始變得有自己的堅持,即使是錯誤的事情,孩子也不一定能夠將父母的話聽進去。
  • 馨香智慧:孩子有社交恐懼症,高度敏感?討好型人格怎麼破?
    馨香智慧:孩子有社交恐懼症,高度敏感?討好型人格怎麼破?相信不少的家長有這樣的煩惱:自己家裡的孩子常閉門不出,自閉,不敢與別人打交道,有社交恐懼症,迴避社交!1、社恐的本質是什麼?不少孩子由於外貌、長相、身高、成績等跟別人有差距,就從心底裡瞧不上自己。對自己要求太高 認為自己還沒有達到自己要求的底氣標準,怕露怯!或許有些父母長期不在孩子身邊,沒有關注孩子身心靈的成長,沒有從家庭環境或者學習環境中得到很好的指引和鍛鍊,導致孩子潛意識裡是缺愛的,是低自我價值的。
  • 孩子不愛說話怎麼辦?別再怪孩子了,先看看自己有沒有正確引導
    但是當讓孩子與同伴相處時,他們也變得有說有笑,很是活潑,愛說話也願意說話,如果是這樣,就可以排除孩子有語言交往障礙,只是跟成人的交往有障礙。孩子出現這種情況,不僅僅是孩子本身的原因,還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家長。很多家長忙工作,本身就沒有特別多時間陪伴孩子。下班回到家後,也不喜歡和孩子交流,自顧自的忙自己的事情,不去關注和理會孩子,親子間的溝通甚少。
  • 父母不在身邊孩子可能長不高 這些現象要警惕
    表姐說,欽欽還有一個15歲的姐姐,父母為撫養姐弟倆,一直在外打工,只有每年春節回一次家,姐弟倆一直跟著年邁的奶奶生活。  據此,醫生初步確診欽欽患了心理性矮小症,主要與他長期得不到父母正常的關愛密不可分。  分析  缺愛影響情緒長不高  「孩子長期生活在缺少愛的環境中,不良的情緒直接影響發育。」
  • 抓住孩子學說話關鍵期,培養孩子語言表達能力,開啟孩子社交之門
    語言表達能力是培養孩子與父母和外界交流能力的重要基礎。語言表達能力強的孩子智力發展水平高,理解能力強,社交能力發展好。通過觀察和研究表明:語言發育良好,吐字清晰,語言表達流暢、敏捷、準確,是兒童敏銳思維能力的表現。另一方面,兒童語言能力的發展可以同時促進大腦發育和邏輯思維能力的進一步發展,使兒童的智力發展形成良性循環。
  • 孩子內向不愛說話,家長要如何正確引導?
    小雙的兒子今年六歲了,可是他沉默,不愛說話,看人的眼神也是怯生生的,有時,見到熟人,媽媽就鼓勵兒子,和阿姨打個招呼。可兒子的表現總是讓小雙很沒有面子,孩子不但不回應的提議,還會躲到媽媽的身後去。內向型的孩子,通常比較有耐心和毅力,情緒波動不大,相對來說比較冷靜。由此而導致的結果就是這一類孩子的社交能力,會相對弱一些。從興趣方面和興趣廣泛的程度來說.也會比較起外向型的孩子稍微差一點。但內向孩子的優勢比起外向的孩子來說,優勢也是相當明顯的。
  • 孩子和空氣說話,其實是她的「假想夥伴」,父母要注意3點
    結果令她意外的是呂子喬竟然也有一個"假想夥伴"小澤又沐風,只不過關穀神奇的夥伴是陪他一起打遊戲通關,呂子喬的夥伴是陪她談心玩樂,並且故事的最後觀眾也看到了這些夥伴只是他們幻想出來的人物。在我們現實生活中有的時候有些家長就會很困惑,自己的孩子有一段時間不知道怎麼了,竟然自言自語的,對著空氣在說話。
  • 研究發現:孩子5歲前能預測智商高低,三方面衡量水平家長要重視
    "文 | 開心果媽媽(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現在的父母,對孩子的學習都非常重視,甚至不少父母,會為孩子的智商感到焦慮。只是,家長需要知道的是,孩子的智商其實在寶媽孕期的時候,就已經開始開發了。而孩子在5歲前,家長就能夠預測寶寶智商的高低。
  • 2019年兒童社交圖鑑:5個方法提升孩子人際交往能力
    父母最大的責任,就是教會孩子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我們不可能一輩子陪著孩子,為他擋風遮雨。所以要「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 如果我們總是替孩子去交朋友,那麼孩子永遠無法學會如何和人直接交往。
  • 社交恐懼症‖說的是你嗎?
    什麼是「社交恐懼症」? 社交恐懼症(social phobia)又稱社交焦慮障礙(social anxiety disorder,SAD),屬於恐懼性神經症,是一種對任何社交或公開場合感到強烈恐懼或焦慮的精神疾病。
  • 2歲兒童不說話,被誤診為自閉症……
    有一些孩子很幸運,只需要父母改變育兒方式就能慢慢發育成普通孩子;有些不一樣的孩子,在父母的重視和訓練下,也能慢慢向人生大路上靠近,不至于越走越偏;還有些非常特別的孩子,父母要學會如何與他們相處,為他們尋找合適的學校,培養他們的生活技能...
  • 恆河猴試驗告訴我們,父母和孩子之間最重要的是這個,錢換不來
    在某些情況下,父母可能沒有技能和工具來滿足孩子的需求,或者他們可能感到不知所措,無法管理孩子的行為。另一方面,如果孩子的父母沒有對他們的身體或情感需求做出適當和一致的反應,孩子可能感到不安全或不在乎。這些都是親子關係不健康或不滿意的例子。在知乎上看到過一個討論,為什麼孩子會跟奶奶好,而不跟媽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