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有消息說,有心理學家對某校孩子進行調查後發現,有八成的孩子存在不同程度的社交恐懼症,不知道怎么正常交朋友。要知道,孩子成年以後的人際交往情況,往往在幼時就奠定了基礎。所以,與人交往的能力要從幼年時期,就開始準備了。
孩子患上社交恐懼症一般有兩個原因,一種是上天的「賜予」,另一個後天的環境。上帝的決定我們無法改變,但我們可以改變後天的環境。
家庭氛圍緊張。如果父母或者其他家人經常吵架,孩子就會慢慢封閉自己,不願意主動和別人交流。
父母的溺愛。家長對孩子過度地愛和保護,也容易影響孩子。比如,有的家長怕孩子被陌生人拐騙,不讓孩子和陌生人說話,這樣長此以往下去,孩子就會開始害怕和別人交往。
家長做好這三點,可以有效防止孩子患上社交恐懼症
1.讓孩子多出去,接觸新鮮事物
「圈養」不如「散養」。有科學家做過調查,越是被家長保護寵愛的孩子,在出門遇到外人的時候,就越會抗拒,性格內向,喜歡躲在媽媽身後,不主動跟外人打招呼。但是如果經常和家長出去玩,或者生活在一大家子裡面的孩子,當他們遇到鄰居親友的時候,往往不會怯場,和別人交談起來也更加自如。所以多帶孩子出門玩耍,是有利於加強孩子的社交能力的。
2.經常讚美孩子,增強孩子的自信
「中國式家長」有一個通病,就是很少會讚美孩子,因為他們總覺得讚美孩子會讓他們驕傲自大。因此家長們慣用的,就是「潑冷水」,即是通過打擊孩子的方法讓孩子不斷進步。但殊不知,有的孩子性格比較內向,不善於表達,這樣的「鼓勵」方式很容易傷害到他們脆弱的內心,使他們變得越來越不自信。所以家長要習慣於讚美孩子,當孩子做對了,或者主動做了一些事情,我們要多用讚美的語言鼓勵孩子,這樣孩子才能更加自信。
3.多讓小朋友到家裡來,幫助孩子多交朋友
孩子跟父母在一起待久了,就會不自覺地依賴父母,更不願意主動交朋友。
所以家長們需要多給孩子創造機會,幫助孩子多和同齡人交流,尤其是一些性格比較內斂的孩子,更應該多交一些樂觀開朗的朋友。
怎麼幫助孩子交朋友?
1.讓孩子學會分享
我的侄子在剛進幼兒園的時候,總是自己獨佔一個玩具,結果後面就沒人願意和他玩了。後來,我給他買了一套積木帶到幼兒園,讓他和小朋友一起搭,於是所有的小朋友都圍了過來,和他一起搭城堡,學校,餐廳……小侄子也感受到了分享的樂趣,也因此結交到了很多朋友。
孩子們天生是不會分享的,所以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需要家長們的不斷引導。有的家長怕孩子吃虧,恨不得把所有東西都給自己家孩子用,這樣孩子學不會分享,也就交不到朋友。
在《陪孩子走過3-6歲敏感期》中,作者提到,孩子的幼年期,心態往往非常敏感,所以需要父母的陪伴和關愛,如果孩子能夠順利度過,那他將來可以從容地與他人為友;但如果沒能度過,那他將來的交友會形成阻礙,所以需要父母的輔助。
2.教孩子助人為樂
助人為樂可以從家庭的小事開始,比如幫助爸爸媽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面對上班疲憊的父母,主動說聲辛苦了,老人休息時,不打擾就是最好的教養。
在家裡養成的習慣,也就能對他人形成共情。比如公交車上主動給老人讓座,幫年紀大的人拎東西,對待服務人員要說「謝謝」。不知不覺間,孩子就會變得性格開朗,品性善良。
社交能力是孩子必須掌握的技能,如果孩子出現了輕微的社交恐懼,作為家長,一定要幫助孩子走出社交恐懼。只有從小培養孩子社交能力,孩子才能在未來的生活工作中更加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