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裡的6大社交困境,是我們可以幫孩子一起度過的~

2020-12-03 什麼值得買

社交困境是孩子上了幼兒園後經常出現的情景,我也總是深夜收到很多求助,能幫上忙的我都有盡力。▼

也會把一些很好的教養錦囊和引導知識點放在我的視頻號(歡迎大家點擊關注),比如這個同心圓理論就有朋友解答出了不僅僅適合孩子,成人也可以用。

今天分享的是一篇集錦,同樣也是針對幼兒園裡的社交困境,我們的孩子在幼兒園相處中,不同階段會遇到不同的難題,分別是:

1.不想交朋友2.想把同學「劫持」回家3.約玩發生矛盾4.孩子語言不當5.好朋友不和孩子玩了6.拒絕和某個小朋友玩

大家可以對照著來看看,我和Bolin都希望在大家需要的時候,這篇文章能發揮出作用!

文|bolin

大家好,我是遠在紐西蘭的@Bolin,之前的文章,我和大家聊過社交技能的重要性(《孩子間的友誼小船,說翻就翻怎麼辦?》)。而今天的文章,我正準備以我女兒為例,來好好跟大家來一場苦中帶笑、笑中含淚的吐槽大會。

孩子社交路上,處處埋著雷,你踩過嗎?

我女兒小A曾經一個朋友都沒有,現在又突然成了學校裡的社交小蝴蝶,這一路上,對我來說,真是一方面感謝老師的耐心引導和幫助,另一方面變化太快問題暴增經常讓我不知所措,痛哭流涕。

作為神經敏感的社恐媽媽一枚,我實踐了才發現:圖樣圖森破!▼

今天就跟大家說說我家小A經歷過的社交地雷,按老師的話來說,這地雷太常見了,一不小心就踩著了。我把我的血淚經驗分享給你,排雷指南一併奉上,下面這些六個雷,我們趕緊躲!

1. 不想交朋友

「媽媽,我都是一個人玩,我覺得很好。」

小A 到了3歲以後,每天回家,我都會和她聊一下學校發生了什麼。側面打聽她有沒有交到朋友,有沒有遇到一些社交困難。

但是,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她都會底氣十足地和我說:

「我都是一個人玩的,我不需要朋友。我覺得一個人玩很好!」

故事,終。

每天放學後幻想的長篇親子交談,就這樣迅速地完結了。怎麼辦!?

剛開始,我是苦口婆心地勸。

「你需要交一些朋友哦。人都是需要朋友的哦!」

「為什麼?」

「嗯……因為和朋友一起玩會很開心啊!!」(語氣昂揚,人工營造開心氛圍)

「媽媽你知道嗎,每個人的想法是不一樣的。」

故事,終,again。

於是,我決定求助老師!

老師建議我們家校合作。我平時可以給她多讀些和友誼有關的繪本。同時,她們也會在學校創造「機會」,讓小A參與社交,發展友情。

在那段時間裡,每天早上同齡組活動時,老師會在持續讓小A和同是3歲組的小B結對子,每天一起完成諸如搭城堡這樣的「小任務」。

每天下午,老師還在學校創造了「玩伴時間」。在這個時間段裡,我女兒會和處於5歲組,但也痴迷恐龍的同學結對子。就這樣,她又結交了另一個新朋友。

在那個階段,晚上的閱讀時間裡,我也會反反覆覆給她講下面這些和友誼有關的繪本。

其中《Patrol Pal》(汪汪隊)、《好朋友》(小豬威比系列)、《Can I Play Too?》、(小象小豬系列)都是比較直接的。可以讓孩子感受到和朋友之間互相合作,一起玩耍所帶來的快樂。▼

尤其,我女兒是汪汪隊腦殘粉。偶像的力量是無窮的。我以前講汪汪隊的故事的時候,不會特別偏重「友情」這個話題。但現在,我會有意識地植入一些狗狗與狗狗之間互助互愛的信息,希望潛移默化地讓小A感受到有朋友的益處。

另外四本更多講得是社交技能。《最好的朋友》講述了一個如何建立友誼,維護老朋友和新朋友關係的故事,是美國心理學會推薦的繪本。《Two for me, One for You》)、《恐龍怎樣交朋友》(家有恐龍系列)、《Max and Tallulah》則分別告訴小朋友和朋友之間應該如何分享、相處、並保持自己原本的樣子。▼

這個階段大約持續了一個月。小A回家不會再說「都是一個人玩」了。在我的引導下,她還會和我分享一些她和「朋友」之間發生的事情。能感覺到,她已經學會如何和別人建立關係。

2. 想「劫持」同學回家

「媽媽,快把她抱回家!」

當我以為社交目標達成了,沾沾自喜之時,小A給我出了道難題。

如果說上面那個階段,小A交朋友都是老師促成的,有點包辦婚姻的意思。那在接下來的階段中,小A 很快地從「被動交友」轉為「主動交友」,開始「自由戀愛」了。

她交了一個好朋友——小C。好到什麼程度呢?她經常會在睡夢中呼喊小C的名字。

有一天早上,小A向我提出,她想叫小C來我們家玩。

我嘴上是笑眯眯地同意了,內心卻是抓狂中:

媽媽腦內小劇場這事要怎麼操作啊??難道要我去學校堵別人爸爸媽媽嗎?她應該很快會忘記吧!快點快點忘記吧!!

然後,我就自我催眠忘了這件事。

沒想到,過了幾天,我去接她放學,她拉著我的衣角,瞄著小C說:

「媽媽,快點把她(小C)抱回家!」

「什麼???這是綁架啊……我們先回家再說好嗎?」

「那我不走了。你把她抱回家!!」

「……」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我們陷入了漫長的僵持中。

小C還在旁邊天真爛漫地騎著平衡車。對我女兒的「綁架計劃」毫不知情。

不記得過了多久,小A才撅著嘴含著淚,被我強行拖離了學校。

回到家,我和隊友商量,這事要咋辦啊。也總不能斷了她的交友之路吧。之前也確實看到過,有研究指出,邀請小朋友在課外的時間一起約玩(playdate),更有利於建立小朋友之間的友誼!

但我自己本身是一個社恐,社交場合能躲就躲。難道要我每天在學校門口守株待兔小C的家長,然後搭訕說「嗨,可以邀請你女兒來我們家」嗎?想想就要窒息了。

冥思苦想之後,我們決定讓小A自己做一張卡片,我們替她交給小C父母,並發出邀請。於是,小A激情滿滿地挑選了一張小C喜歡的粉色紙,「精心繪製」了一張卡片。▼

之後的事情都很順利,有了卡片做媒介,我在堵小C媽媽的時候不那麼突兀,有了些「談資」。我順利和小C媽媽互加了聯繫方式,在周末進行了約玩。▼

現在我們家和小C家每一到兩周就會約玩,馬上還會一起去旅行。我和小C媽媽也成了朋友。感恩女兒,帶我交友帶我飛!

3. 約玩發生矛盾

「媽媽!她不分享!」

小朋友相處,總不免有些擦擦碰碰。

小A熟諳社交第一要則是要學會分享。於是,她自己一直牢牢遵守著這條規則。

但是,但是,在這點上,她對別人也有著超級高的要求,仿佛一個「紀律委員」。

如果在玩耍過程中,她希望別的小朋友和她分享,在她表達需求後10秒內沒有收到反饋,她就會一字一頓地大聲告狀:「媽媽!她不分享!」然後撅嘴崩潰。

老母親瞬間就尷尬了起來。有種清官難斷家務事的感覺。

她似乎也沒有錯。但別的小朋友也許只是還需要一點時間來準備分享,那也沒有錯。

接下來怎麼做?衝突是我女兒發起的,我要出面主持公道嗎?

這個事,在她和朋友小C、小D約玩的過程中都發生過。

小A和小C發生衝突的那次,我特別著急,推著隊友,讓他出面去主持公道。

小C媽媽卻很淡定。她們家有兩個孩子,這樣的場面見多了。她說,我們沒辦法主持公道的,讓她們自己去解決吧。這種事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我們評判不好的。結果過了半分鐘,她倆就立馬和好,仿佛沒事般玩了起來。

和小D發生衝突那次就不一樣了。矛盾爆發後,雙方就互不理睬,各玩各的。

我和小D媽媽都很著急,分頭勸。兩個倔女孩,忽近忽遠,雖然偷偷瞄對方,但誰也不主動和好。磨蹭了半小時。

最後,我女兒憋不住了,偷偷問我怎麼辦。我建議她主動一下,邀請小D一起玩。她厚著臉皮去了,但小D還是不理她。這樣反覆了幾次,小D突然緊緊地抱住了我女兒。然後就是Happy Ending啦。

就這個問題,我也請教了女兒幼兒園園長,怎麼樣的處理方式比較好。園長建議:

「這種情況下,大人要沉住氣,暗中觀察,只要沒有到其中一方開始動手,大人儘量不要介入。當然,還要根據你對孩子的了解,來適當調整你是否介入的判斷。

但你們要知道,等再大一點,他們需要獨自面對不同性格的人,會更多不同的社交衝突,甚至被欺負,你不可能時時刻刻在身邊看護著她。所以,儘量要讓他們學習如何自己化解問題。」

——小A幼兒園園長

當然,我認為,這種處理方式是更適合在約玩的前提下,兩個孩子之間本身有友情基礎,而且「情投意合」。也適用於兄弟姐妹之間。

通常,發生衝突的當晚,我還會和女兒再還原一下場景。先讓她傾訴一下她當時的想法。然後,讓她嘗試代入小C或者小D的視角來看看整個事件:

「有時候也許你的朋友並不是不想分享,而是還需要一點時間。你希望別人和你分享玩具的時候,可以問問她們是否願意?還要玩多久可以和你分享?」

很多問題其實都是溝通不良產生的。我們成人之間又何嘗不是如此。

4. 孩子語言不當

「你媽媽好傻!」

有一天和小A在家附近公園玩,碰到同學小E一家人。小A和小E在一起玩,小E姐姐和她媽媽在一邊爬下圖這種單槓。▼

本來是一片歲月靜好。我就坐在不遠處,開始刷手機放鬆了。

突然,聽見女兒超大聲地說:「你媽媽好傻!哈哈哈哈哈哈!」

「傻」這個詞,我們在家開玩笑的時候經常會用到。她有時候會說自己好傻,有時候會說爸爸媽媽好傻。

但用在別人父母身上,總覺得有些不妥。

我當時凝固了!不敢抬頭。偷看了一眼小E媽媽,發現她尷尬地笑了一下,然後不再和女兒一起繼續玩單槓了。

我的腦內小劇場開始飛速運轉。感覺我和小A頭上被放了三塊大石頭,寫著「沒教養」三個字。

媽媽腦內小劇場怎麼辦??衝過去當眾教訓小A一通,讓她道歉嗎!?不行啊!小時候,我媽都是這樣處理我的。到現在,我依然能記得那個時刻自己自尊心受到了極大的傷害。而且倔強如小A,當下絕對不會服軟。一定搞得雞飛狗跳!怎麼辦?怎麼辦?

小A和小E還在繼續玩,在她們的世界裡,其實什麼也沒有發生。

經過一番鬥爭,我還是沒走過去「教訓」 小A。也許我衝過去大聲教訓她,表明了我的態度,我頭上的「沒教養」三塊石頭會被搬走。但對自尊心很強的小A來說,會是一種傷害。權衡之下,我還是想先保護她小小的自尊心。即使真的被貼上了「沒教養」的標籤,我也和她一起先擔著吧。

回家以後,我和嚴肅地和她進行了一次談話。告訴她「傻」這個詞,在不同的情況下要想一想能不能隨便用。用在很親密的親友之間是玩笑,但是用在不那麼熟悉的人或者長輩身上,可能會是一種冒犯。下次可以用「好好笑」來代替。

語言博大精深,在不同的語境下,不同的人可能會形成不同的理解。對孩子來說,這個不好理解。有時候我們發現孩子出現這種「無惡意性不禮貌」的行為的時候,可以多舉不同場景的例子,來給他們解釋合適的用語用詞。

當孩子對他人表現出「無惡意性不禮貌」態度的時候,切記不要當眾訓斥他們。可以根據情況,拉他們去角落或者等回家再還原場景,解釋分析教育。不要小看他們,小小的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我們要保護好他們的自尊心。前段時間14歲少年跳樓的悲劇就給到我們一個很好的警示。

5. 好朋友不和孩子玩了

「媽媽,她最近都不和我玩了。」

小A順風順水了一段時間以後,有一天回家和我說:「媽媽,小F最近都沒有和我玩了。」

小F可是她三大最親閨蜜之一啊!之前她有兩個同學之前也發生過這種情況,被冷落的一方,回家一頓大哭,傷心欲絕。

老母親神經一下子緊繃了起來。問她:

「你知道是為什麼嗎?」

「不知道。她就是不和我玩了。」

我問的同時,緊緊盯住小A的眼睛, 準備在她淚水決堤的那一刻,緊緊把她擁入懷中。

然而,事實證明,是我戲多了。

小A回答完我的問題,就露出了天真無邪的笑容,貌似並沒有因為這件事受到傷害。

雖然但是,我還是拿出了《最好的朋友》這本書,給她又講了一遍火雞圖圖遇到了最好的朋友小小的故事。▼

火雞圖圖雖然有很多玩伴,但當她遇到最好的朋友小小之後,一切都發生了變化。她花很多時間和小小在一起,冷落了以前的玩伴。以前的玩伴都責怪她。但是圖圖和小小很大方的和大家解釋了一下,並表達了和大家還是好朋友的意願。以前的玩伴最後不再生氣圖圖,也接受了小小。▼

給女兒再講這個故事,是希望她明白朋友不是一對一綁定的關係,每個人都可以交多個朋友。小F可能因為遇到了別的朋友,而冷落了她,她要嘗試理解,可以試著融入她們。而如果未來小A遇見了別的朋友,冷落了小F也要記得照顧小F的感受。

另外,我還告訴她,即使小F選擇了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不代表小F不愛她了。況且,她還有小B、小C等等很多朋友愛著她。還有就是,無論如何,我們都會永遠愛她。

幾天以後,小A回家開心地和我說:「小F今天和我玩啦!」

後來,我在學校也看到之前發生同樣情況的兩位同學又手挽著手,商量著邀請對方去自己家。

我突然有了新的感悟——也許是我緊張過度了,他們並沒有我們想的那麼脆弱。

6. 拒絕和某個小朋友玩

「我不想和他玩!」

社交花蝴蝶最近可能飛著飛著有點飄了。

上周,在公園遇到她同學小G。小G是個男孩子,熱情地邀請我女兒一起玩。

「小A,我們一起來玩吧!」

「……」

「小A,我們是同學啊!」

「……」

「小A,我們來玩捉迷藏好不好?」

「……」

「小A,你是中國人,我也是中國人,對不對?我們一起玩好不好?」

「……」

小G從各個角度來花式說服我女兒。小A卻絲毫不理睬他,連一個「不」都沒有說。最後我女兒拉著爸爸的衣角要回家了。我只能和小G媽媽尬笑一下,表示歉意。

回家以後,我又和女兒進行了一次談話。

「如果今天你想和媽媽玩,但是媽媽不理你,一點都沒有回應你,你會難過嗎?」

「……」(小A點點頭)

「那你今天為什麼這樣對小G呢?」

「我想家了。我不想玩。他是男孩子,我是女孩子。」

好吧。小A確實最近性別意識會時不時地崛起一下。在家也經常會搞「我和媽媽是女孩,爸爸是男孩,我們需要分開玩」這一套性別排擠。

於是首先,我先告訴她「男孩和女孩是可以一起玩,一起做朋友的。」然後又搬出了汪汪隊來解釋:「天天是女孩狗狗,她也會和阿奇、毛毛他們一起玩,對嗎?」

在她點頭之後,我又繼續問她:

「你希望你問媽媽話或者和媽媽說話的時候,媽媽不理你嗎?」

「不要!」

「那你今天沒有理小G?」

「我那時候想回家。」

「那你可以告訴小G,你暫時不想玩,想回家了,下次可以一起玩。你可以選擇不和小G玩,但是你要告訴他你的想法,不理睬別人不禮貌,可能會讓他傷心哦。」

「……好吧。」

然後,我又再和她強調了一下她們幼兒園的金句:你希望別人怎麼對待你,你就要怎麼對待別人。

這個場景的處理方式,我後來也請教了一下幼兒園園長。園長說:

「當我們成人進入某個新的社交環境的時候,我們也會有不同的表現。如果你是往後躲的那種類型,那很可能你的孩子也是這樣的類型。

你可以試著先鼓勵她,陪著她進入這個社交場景,一起玩。等她和小夥伴熱絡起來,你再退到旁邊。」

——小A幼兒園園長

是啊,我自己一個社恐,怎麼對孩子的要求那麼高呢?最後,園長還給我提供了一條「解題思路」,適用於所有孩子教養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我們首先要把孩子看作是和我們一樣的『人』」。

有的時候,我們要把自己放入孩子的情景中去想,自己會如何處理,會希望得到什麼樣的支持和幫助。」

最後,也要感謝當時小G媽媽善解人意,一直幫著和小G解釋:「人家可能現在不想玩。人家可能想回家啦。你不要著急。」如果以後我女兒處在小G的處境,我想我也會這樣疏解她的心情。

萌芽的話

可以說小A在這個過程變化也是很大的,從剛開始只喜歡一個人玩,到現在每天回來都會告訴我,她和一個兩個三個四個小朋友玩了什麼。不管如何,都是在集體的幫助下,孩子才得以穩健成長。

其實孩子的社交困境,說複雜也不複雜,但是說容易處理,也不是。每一個踩地雷躺過炸彈的我們,都充滿著各種苦澀的為難,關鍵是成長路上,這種炸彈總是充滿著各種變化。

社交發展再往上走,便是友情締結。這讓我想起前幾天跟孩子的討論。

前幾天回老家,剛好學校校友會,我遇到十幾年沒見的好朋友,見面依舊如故。

我回去跟孩子們說,「哎,一朝畢業後,竟然一眨眼就十多年沒見了。」

孩子很淘氣的問我,「那為什麼你們要十多年不見面呢?」

孩子的邏輯很簡單,喜歡就想天天見著,見不到半夜也會想念,為什麼大人可以那麼多年不聯繫,哪怕見面了,可也失去了十年呀?

坦白說,我被孩子們的問題噎到了。一時半會,竟不知道如何回復。

哎,這或許又是友情的另外一道解釋了。孩子總會明白,一路不離的人畢竟還是少數,但一見如故才知感情的延綿珍貴。

正因為人與人相遇相知已屬不易,所以我也同樣珍惜能照亮和溫暖彼此的光芒,有時候半夜起身,看到沒回復的留言,能多回復點就想多回復點,也是想在朋友需要的時候多做點事兒。或許這也是友情最好的狀態,不一定經常見面,但見面的時候,我們始終一見如故。

情誼不變,真心以待。

互勉。

今天的文章來自萌芽研究所BUD(ID:myyjs_bud),作者萌芽是兩個男孩的媽媽,也是世界心理學大師約翰·戈特曼的首位中國實習治療師,創辦了學齡前家庭教育品牌「小芽啟萌」,研發了孩子的第一門百科動畫課、0-5歲的早教啟蒙課、正面管教課、情緒管理課等針對孩子或父母的系列課程,在各大知名育兒平臺均具有非常大的影響力,同時也是噹噹排名第一的育兒暢銷書《教養力》的作者。

相關焦點

  • 八成孩子有社交恐懼症,學會正常交朋友,媽媽的引導起重要作用
    孩子患上社交恐懼症一般有兩個原因,一種是上天的「賜予」,另一個後天的環境。上帝的決定我們無法改變,但我們可以改變後天的環境。 家庭氛圍緊張。如果父母或者其他家人經常吵架,孩子就會慢慢封閉自己,不願意主動和別人交流。 父母的溺愛。家長對孩子過度地愛和保護,也容易影響孩子。
  • 美國幼兒園每天要讓孩子做的4件事,與中國差距大,家長可以借鑑
    上幼兒園是現在每一個孩子都必經的階段,也是孩子人生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他們需要從家裡的溫室中走出來,和其他小朋友參與到集體生活之中。可以說上幼兒園是孩子提高自身社交能力的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關鍵點,並且是孩子們系統接受教育,學習的一個起點。
  • 連哭帶鬧,孩子上個幼兒園為什麼就這麼難?
    離開原本非常熟悉的家,地位也從家裡的焦點和中心,到幼兒園或許就變成老師眼中的小透明,孩子內心難免有些抗拒。如果不能幫孩子度過這些變化,孩子就會非常抗拒幼兒園,就像文章開頭講的那個直到大班還在哭鬧的孩子一樣。當然所有的問題也不能由孩子來背鍋。心理學家A·託馬斯等人將孩子的氣質分為三個類型:「容易型」、「遲緩型」和「困難型」。這三種類型面對環境突變,有著不同的適應能力。
  • 老師發孩子在幼兒園午睡的照片,看到這圖片後,家長群裡炸了鍋
    現在的家庭不像以前,家家都有好幾個孩子,尤其小的孩子往往都是哥哥姐姐帶大的,父母忙於生計,也很難照顧的那麼細心。可是現在卻不同了,家家的孩子都是家長的心頭肉,愛得不得了,對孩子的照顧更是細緻入微,相比之下,幼兒園的老師就成了家長們最不放心的群體。
  • 「你個臭屁蟲」,孩子進入汙言穢語期,巧用3招幫娃完美度過
    樂樂撓撓頭,對媽媽說:「媽媽,我沒有罵苗苗,我們幼兒園班裡的瑞瑞老是說別人是臭屁蟲,我就是覺得很有趣,所以才說出來的。」此時兩位媽媽才恍然大悟,原來罵人並非孩子的本意,而是受到幼兒園小夥伴的影響,樂樂媽仔細回想一番,她發現最近樂樂在家裡也經常說「臭屁蟲」、「大笨豬」一類的詞語,如果不是這次的罵人烏龍事件,樂樂媽可能還意識不到孩子的問題。
  • 中大班的孩子不肯去幼兒園,多半與這3個因素有關,家長4招巧解決
    (這裡說明一下:昊昊是婉彤的姑姑的兒子,昊昊爸媽和我們住同一個小區,只不過都是上班族,所以作為「全職媽媽」的婉彤媽媽也時常幫忙帶小外甥。上周婉彤媽媽就是帶著婉彤和昊昊一起回的安徽老家。)我們正聊著天,昊昊跑過來要喝水,我就說了句:昊昊開學就升中班了吧?明年這時候你就可以帶著婉彤妹妹一起上學了。
  • 幼兒園裡這3種「冷暴力」,孩子可能在默默忍受,可父母卻不知情
    幼兒園裡這3種"冷暴力",孩子可能在默默忍受,可父母卻不知情所謂無形"冷暴力",就是不容易察覺,甚至很多家長不會特別在意的事情。1、孩子感覺被老師忽視孩子在幼兒園的時候,和在家不一樣,在學校裡都是一個老師負責好幾個小孩,自然不能把每個孩子照顧到位,如果孩子舉手時老師沒看見,或者尤其對某個孩子比較關愛,或讓孩子在內心感到被忽視。
  • 為號召環保,瑞典一幼兒園對1~6歲孩子進行「全素食」,引爭議
    文/孕嬰幫,歡迎個人轉發分享!最近,瑞典市政府的兒童保育中心,為了號召大家「讓地球變得更美好」,就決定取消幼兒園菜單裡的所有肉類食物。雖然環境的損害,一部分原因是由於我們的飲食引起的。但是,從根本上來說,是大家的飲食,或者說是成年人的飲食。孩子吃的食物遠沒有成年人的種類多,也沒有成年人吃的花樣多。因此,這件事跟孩子本身的關係,並沒有成年人那麼大。所以企圖從孩子身上開始「全素食」環保,是一種錯誤的做法。
  • 石家莊萌娃「預習」核酸檢測,面對挑戰這樣幫孩子最有效
    除了核酸檢測或打預防針外,孩子的生活中還充滿著各式各樣的挑戰。有一次鏘寶要在戲劇班的年末表演中飾演一個「廚師」,這是他第一次上臺。演出那天的早晨,一向活潑開朗的鏘寶卻怯怯地對我說:「媽媽我不想去演出。」我問他為什麼,他只是搖搖頭。作為大人,或許我們真的很難對孩子的「困境」感同身受,那麼現在,我們就一起看看他們為什麼會害怕面對「挑戰」吧。
  • 幼兒園復學,家長該怎樣做?優學派AI伴學機器人來幫忙啦
    讓孩子去上學,幫孩子做好充分幼兒園複課準備1、 家長給孩子準備好生活和學習用品,備好口罩、免洗洗手液等防護用品;2、 家長在家提前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3、 家長幫助孩子調整好生物鐘,改掉假期裡晚睡晚起的壞習慣;4、 家長定時定量給孩子安排一些簡單的學習任務,讓孩子開學之前收收心。
  • 幼兒園「小學化」被叫停:0-6歲最該學什麼、怎麼學?後悔知道太晚了
    我在十年前創辦了這所幼兒園,主要負責教學研發和教學管理。今年疫情期間,我們開始研發5-6歲孩子的學前項目。 我有一個13歲的女兒,5年級之前在一個非常好的公辦學校上學,後來轉入了國際學校,她現在是國家級的青少年交響樂團的團員。
  • 民辦學前教育的拓荒者:慈善園長和她的解憂幼兒園
    □本版撰文   信息時報記者 周秋敏   通訊員 李濱   本版攝影 信息時報記者 陳引   「好人說:   關鍵時刻幫別人一把,於他人,能度過艱難困厄;於我,不過是舉手之勞,何樂而不為?」莫燕瓊說,很多人辦幼兒園,是把它當成一門生意,而她一直沒有忘記自己創辦幼兒園的初衷,就是為更多的人打好「根基教育」。   「幼兒好比一張白紙,送到園裡來,我們擔負著為白紙繪色的責任。在這個階段,孩子養成良好的品格、興趣愛好及行為習慣,對他的一生都是影響極深的。」在莫燕瓊看來,辦幼兒園的社會效益遠比經濟效益重要,為了不在這個問題上出現任何分歧,她堅持獨立辦園。
  • 孩子上幼兒園最多哭鬧幾天?我家孩子哭了一年,我滴神快崩潰了
    每個孩子對陌生環境的適應能力不同。就像學走路,學說話。有些孩子很快,有些孩子很慢。讓他有一天自然學會,而不是幫助別人。去年我們跟幼兒園老師說這個麻煩的時候,老師反映他進教室以後玩的很好,什麼都沒發生。老師讓我們多給他一點時間,最重要的是家長堅持下來,看他進步。回到幼兒園,我就哭。除了分離焦慮,我可能也習慣了被父母寵著。二、多大年齡上幼兒園最好?
  • 為了不去幼兒園,孩子說過的奇葩理由,爸媽哭笑不得!
    因為綿綿從小就是個活潑外向的小姑娘,所以上幼兒園這件事似乎對她的影響也不大,最開始的一周雖然鬧了好幾天彆扭,但是適應期一過,馬上就進入「樂不思蜀」狀態:幼兒園裡可以跟豆豆玩(她第一個「真愛」小夥伴),還能跟豆豆約好梳一樣的辮子來上學;幼兒園裡可以跟好多好多小朋友一起畫畫;
  • 阻礙孩子學習英語的「3大謊言」
    當弟弟三歲的時候,我陷入了「是否為兒童學習英語」的困境。大寶大約3歲時,周圍的許多人向我建議:「不要讓孩子學習英語家裡沒有語言環境,孩子也無法學習英語!」或「為兒童練習英語口語要花費花費好多錢!」最後,我沒有讓大寶學英語。猶豫了很長時間之後,我決定聯繫住在美國的大學同學。
  • 「星星的孩子」,自閉症是天生的嗎?抓住0-3歲這個「黃金時間」
    朋友的孩子確診自閉症,原來就在我身邊一直以為,這種病只有在電視裡才能看得到,但去年朋友說,自己剛上幼兒園的女兒被確診為輕度自閉症,需要到專業機構上幹預課。瑩瑩性格很活潑,古靈精怪的,我真的無法將這樣的孩子跟自閉症聯想到一起。從未想過自閉症竟然離我這麼近,就在我身邊。
  • 感恩節,幼兒園老師最想讓孩子明白的6件事
    很多人認為感恩節是人家西方的節日,幼兒園為什麼要大張旗鼓地慶祝呢?首先,我們通過節日,可以了解西方的文化,增長孩子們的見識;其次,感恩的意義是不分國界的,它屬於愛的範疇。幼兒園老師希望每個孩子都能學會知愛,懂愛,心懷感恩。
  • 雙語幼兒園能解決孩子學英語的問題嗎?
    對於很多家長來說,一個有全天外教的幼兒園,甚至全體老師都說英語的幼兒園,擁有無與倫比的優勢,而缺點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期待私立雙語幼兒園為孩子解決英語啟蒙問題,是中國家長的一個普遍願望。畢竟,孩子的英語啟蒙再早都不為過,而為孩子提供一個沉浸式的英語環境,不僅事半功倍,也給家長省了太多力氣,為以後的雞娃大業開闢了一條光明的道路,唯一的不足似乎只是價格高一些罷了。
  • 孩子在幼兒園吃飯慢怎麼辦?建議爸媽這樣做
    長姿勢:1.我們知道,咀嚼和吞咽其實是相關聯的兩種反射,當食物在嘴巴裡被充分咀嚼後,食道自然會發生吞咽反射,兩者相互配合,進餐速度就會明顯加快。2.這類孩子在當初輔食添加階段,父母沒很好地用塊狀食物來鍛鍊其咀嚼能力,導致和咀嚼相關聯的吞咽反射沒辦法發生,進而影響進餐速度。
  • 看完「社交困境」就刪社交媒體,我們是不是太容易被煽動了?
    截至目前,天問一號已在軌飛行60天,距離地球約1900萬千米,飛行路程約1.6億公裡,探測器各系統狀態良好。中途修正是指在探測器飛行過程中,對各種原因導致的軌道偏離進行修正,使探測器更貼近理論軌道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