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自閉症的了解,我是從影視作品上知道的。早年間看過一部韓國電影《馬拉松》男主角二十多歲,叫草原,他是一個自閉症患者。才知道有自閉症這種病。
朋友的孩子確診自閉症,原來就在我身邊
一直以為,這種病只有在電視裡才能看得到,但去年朋友說,自己剛上幼兒園的女兒被確診為輕度自閉症,需要到專業機構上幹預課。
瑩瑩性格很活潑,古靈精怪的,我真的無法將這樣的孩子跟自閉症聯想到一起。從未想過自閉症竟然離我這麼近,就在我身邊。
我們兩家一直關係很好,即使不在一個城市,每年春節都會找一天小聚。他們女兒小瑩剛出生的時候,我跟老公還到醫院探望過。
前年春節的時候,還聊著幼兒園都聯繫好了,但是捨不得孩子,決定晚點再送。
去年幼兒園老師就建議他們夫婦兩個,對孩子進行自閉症檢查。沒想到一查就確診了。
當地並沒有自閉症幹預機構,欣欣請了長假,帶著小瑩來到了省會城市。
因為孩子症狀較輕,每個月的費用大概三千多,再加上房租和日常開銷,一個月要五六千塊。只靠她老公一個人的收入遠遠不夠。
不過好在老師說小瑩症狀比較輕,大概上一年多的幹預課,就能回到普通幼兒園。全家人只能「勒緊褲腰帶」,再難也要撐過去。
她們所在的機構是私立的。孩子上課的時候欣欣跟別的家長交流,小瑩的花銷還是最小的,有的孩子每個月需要上萬的花銷,不是一般家庭可以承擔得起的。
自閉症是天生的嗎?
兒童自閉症,又稱兒童孤獨症,是一種廣泛發育障礙性疾病(PDD),主要表現為社交障礙、言語和非言語交流障礙、興趣狹窄及刻板重複的行為方式為主要特徵的兒童嚴重心理髮育綜合症。
換種通俗的方式講,自閉症患兒,又被稱為星星的孩子。但自閉症並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兒童生長發育期出現的。比較直觀的表現就是社交障礙還有一定的行為混亂。
通常發病在3歲之前,有相關專家指出:通過錄像觀察,可以在孩子4-6個月的時候就發現行為混亂。越早發現,越早幹預,孩子更容易康復,回歸正常生活。
數據顯示,自20世紀40年代,臨床上首次描述該疾病至今,發病率逐年攀升。
2019年的調查數據顯示,保守估計我國13億人口中,自閉症人群超過1000萬,而且每年以20萬的速度增長。
看到這個數據時我很震驚,比我想像的還要多。所以,自閉症其實離我們並不遠,也許就在你們身邊。
自閉症一般在3歲之後診斷出來,錯過了「黃金時間」
孩子自閉症被發現的年紀,一般是3歲之後,孩子上了幼兒園,需要社交融入集體後,才會被發現「不正常」。
在小瑩的被確診之前,同事小鄧的兒子剛上幼兒園的時候,不跟小朋友一起玩。她擔心的總是看幼兒園的監控,他兒子一個人拿著凳子坐在講臺,跟班裡的小朋友零交流。
一般來說,自閉症越早確診,越早幹預,治癒的可能性就越大。
有些媽媽會在孩子嬰兒時期(4-6個月),發現一些反常的現象。孩子在嬰兒床上,只是自己在玩,媽媽覺得不對勁,卻說不出來具體是哪裡。
很容易就被忽略了,也就錯過了可以更早確診自閉症的黃金時期。
什麼是CHAT量表,如何篩查?
CHAT是嬰幼兒孤獨症篩查表的英文縮寫,適用於18個月以下的孩子,進行自閉症篩查。可以篩選出高危的自閉症兒童。
但對於症狀較輕的不能做出排出診斷,如果家長對於孩子有懷疑,還是要帶孩子去相關醫院進行檢查。表格如下:
自閉症是一種影響孩子正常社交能力的病症。
家長還可以做哪些幹預呢?
1) 注意培養孩子情商
讓孩子學會「愛」,孩子的幼兒園之前的時光,一般都是在家裡度過的。身邊只接比較親近的人,一直是「愛」的受眾,可能會變的比較自私,喜歡的東西不讓別人碰。
家長應該引導孩子學會「大方」。
李玫瑾曾經分享過一個育兒小故事:過年的時候,她扒開了一個橘子,女兒過來就想要吃。她掰了一瓣,讓孩子先給爺爺,孩子送了過去。
又掰了一瓣讓給奶奶,孩子又送了過去;然後又掰了一瓣,孩子主動說要分給姑姑。
家長引導孩子去分享,並讓他們在分享中得到快樂,可以有效的避免自閉症的問題。
2) 不要把孩子「封閉」起來
隨著城市化的推進,現在都居住在樓房,有很多都是住了很多年,跟鄰居從來不說話的。特別是住高層的,有的父母擔心孩子體弱,再加上出門麻煩,就一直呆在樓上,不帶孩子下樓走動,接觸人群。
成長環境過於封閉,孩子接觸不到外界,也一直沒有同齡的玩伴。很容易把自己「封閉」起來。導致上幼兒園也不會跟小朋友一起玩。同事小鄧的孩子就是這樣,後來花了很長時間,才能融入幼兒園的環境。
3) 培養孩子獨立
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讓孩子參與家務。有些家長覺得孩子小,什麼都不用做,孩子的事情事無巨細的都自己打理。
這樣孩子就會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對外界的事物毫不關心,更多的時候用於獨處,時間久了容易養成孤僻的性格。在社交上就變的消極,不願意接觸外人。
4) 多讓孩子參加社交活動
家長可以帶孩子多參加社區活動,讓孩子多接觸小孩子,一起玩耍,培養友誼。也可以約著一起去動物園,海洋館,或者給別的小朋友過生日一類的活動。
排雷:不是所有自閉症患兒都是天才
很多影視作品中的自閉症患兒,都有著常人不能企及的天賦。
像是美國電影《雨人》中的哥哥雷蒙,就有對數字敏感的天賦。
他屬於艾斯伯格症候群,雖然在社交和溝通上存在跟自閉症相似的症狀,但這類孩子往往比普通孩子更聰明,而且有很好的語言技巧。
有著「中國雨人」之稱的周瑋,因為參加《最強大腦》而被觀眾熟知。這個外表看上去有些「傻」的人對數字異常的敏感,可以用難以置信的速度算出高位數的平方和開方。
別人還沒寫完,他已經能夠準確的說出答案了。
但周瑋並不是自閉症,他被診斷為「頑固性低血糖及智力發育低下」,症狀看起來更類似於腦癱,並不是自閉症。
當時專家評審,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教授魏坤琳,激動的稱周瑋為「中國雨人」。可見一個如此高學歷的人,對於自閉症知道的也並不是很清楚。
【糖果育兒寄語】
家長們需要提高對自閉症的認知,以免因為忽視,而造成孩子無法融入正常的社交生活。希望每個孩子都可以陽光快樂的成長!
【今日話題】你覺得自閉症離你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