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平縣一名10歲半的男童,身高只有1.20米,比標準身高矮20釐米左右,是典型的矮小症患兒。然而,近日醫生對其檢查發現,導致他發育遲緩並非由於遺傳、疾病和營養等因素,而與他父母長期不在身邊密切相關。
專家表示,如果孩子長期缺少父母關愛,長期生活在壓抑、焦慮的世界裡,將直接影響其身高發育,這種現象在臨床上稱為心理性矮小症。如今不少父母忙於生計,忽略了對孩子的關愛,心理矮小症發生率越來越高。
個案 10歲身高相當於6歲娃前日上午,家住梁平縣聚奎鎮順安村10歲半的欽欽(化名)在表姐陪同下,來到兒童醫院檢查身體發育狀況。經醫生測量,欽欽身高1.20米,只相當於六歲孩子身高,骨齡也僅相當於五六歲。如不治療矯正,身高將停滯,成年後也不會超過1.40米。
醫生問診發現,欽欽父母身高都超過1.60米,他從小沒患過重大疾病,雖然來自農村,但吃飽飯沒有問題,並不缺乏營養。欽欽長不高可以排除遺傳、疾病和營養三大因素。不過檢查過程中,欽欽除了和表姐說話,無論醫生怎麼想辦法,他就是不開口。當問及家庭情況和父母時,他立即將頭埋得很低,眼淚也流了出來。表姐說,欽欽還有一個15歲的姐姐,父母為撫養姐弟倆,一直在外打工,只有每年春節回一次家,姐弟倆一直跟著年邁的奶奶生活。
據此,醫生初步確診欽欽患了心理性矮小症,主要與他長期得不到父母正常的關愛密不可分。
分析 缺愛影響情緒長不高「孩子長期生活在缺少愛的環境中,不良的情緒直接影響發育。」兒童醫院內分泌科主任熊豐教授稱,現代醫學表明,人的情緒會影響大腦和內分泌系統功能。孩子不快樂,長期焦慮、抑鬱,直接影響睡眠、飲食等,導致分泌人體生長激素的腦垂體受到抑制,生長激素分泌量減少,影響生長發育,臨床上稱之為心理性矮小症。
新橋醫院兒科副主任廖偉稱,不明原因生長發育遲緩的患兒越來越多,這些患兒大多是父母不在身邊,或忙於工作,對孩子關愛不夠。同時,性格比較內向脆弱,一旦缺少父母關愛,他們就會出現不良情緒,甚至茶飯不思。但很多父母卻並不知道這些也會導致孩子長不高。
兒童醫院心理科梅其霞教授稱,在每年上萬名前來就診的心理疾病患兒中,因父母長期在外,父母感情不好長期爭吵,以及缺乏父母關愛等因素,不但導致孩子患上嚴重心理疾病,還直接影響他們身高發育遲緩,很多心理疾病患兒身高不達標,甚至屬於典型的矮小症患兒。
二戰後就有研究證實 心理性矮小症美國著名精神病學家霍勞博士指出:孩子長期生活在精神壓抑、無人關心或經常挨打受罵的家庭環境中,就會引起體內激素分泌的減少,導致生長發育障礙。
有關統計表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西班牙、朝鮮、越南等國失去雙親的孤兒,平均身高要比同齡兒童矮几釐米。科學家們為此做過試驗,他們將一批受到精神壓抑的孩子安置到和睦歡樂的環境中,讓他們受到模擬親人的愛撫和家庭的溫暖,3個月後約有95%的孩子發育情況發生了變化,生長停滯現象得以消除,身高得到明顯的增長,基本上接近其他同齡兒童身高增長的水平。
因此,科學家們認為,愛撫的缺乏、精神上的壓力和心靈的創傷,都可引發孩子生長發育障礙。
這些表現 孩子可能 長不高夫妻倆常年在異地工作,或者每天早出晚歸,和孩子近距離接觸的時間很少,幾乎不知道孩子的生活和學習狀況;
夫妻離異後,有了各自的生活,對孩子疏於照顧關心,孩子從小缺乏安全感,也不愛與人交流,性格變得孤僻;
夫妻關係不和,經常爭吵爭執,甚至為了瑣碎的小事打鬧,也不顧及孩子是否在場,有何感受;
夫妻倆注重個人生活,對於孩子他們往往只提供物質,很少過問精神感受,孩子感受不到和諧的家庭氣氛;
夫妻脾氣不好,急性子,動不動就批評甚至打罵孩子,很少給孩子適當的鼓勵和安慰;
孩子平時不愛說話,父母只單純理解為性格內向,不太注意觀察孩子性格,忽略了孩子是否有自卑或自閉傾向;
對孩子要求高,各方面都要求孩子做到最好,一廂情願以為是為孩子好,不管是否超過他們承受範圍。
這些做法 建議父母 多試試如果夫妻與孩子在異地,每周最少和孩子通兩次電話,或者上網和孩子視頻聊天。要讓孩子知道,父母時刻在關心關注他,更有安全感。
如果與孩子生活在一起,每天要有足夠時間和孩子交流,說話時用目光注視著孩子,讓他們感受到全神貫注的關心。
和孩子說話時最好蹲下來,和孩子的身高相近,就好像和好朋友談話一樣,這樣就可以讓他們知道你並不是在教訓他們,給他們可以自由自在表達感受和想法的空間,即使他們的感受和想法可能不正確。
談話時最好多問「什麼」,不要總問「為什麼」,因為孩子還不太會分析答案背後的原因,他一般只能回答不知道,可以問「今天家裡發生了什麼事呀」「今天放學之後你想做什麼呢」等等。
多用肢體語言,一個擁抱、拍拍肩膀等這些肢體語言比一百句「我很關心你」還有用。
排除遺傳疾病營養因素
就要考慮心理性矮小症
看標準兒童生長發育分為三個階段,各個階段對應一定的生長標準:
嬰幼兒期:出生至3歲。出生後第一年生長速度最快,可增長25釐米。第二年生長速度為10釐米。此期主要是營養狀態和生長激素的調控。
兒童期:從3歲開始直至青春期開始前(女孩約10歲,男孩約12歲)。此期間每年增長5-7釐米。
青春期:女孩身高可增加20-25釐米,而男孩青春期比女孩青春期遲2年開始,因此比女孩可多獲得8-10釐米的身高。
這些孩子應及時檢查發育狀況
長期在班裡坐第一排。
身高與同年齡同性別的孩子相差5釐米以上。
3-18歲期間平均每年長不到5釐米。
排除法據兒童醫院內分泌科主任熊豐介紹,臨床上,孩子身高取決於父母遺傳基因,如果父母身材矮小,孩子也不會長很高。
其次,孕婦懷孕和生產過程中,如果感染、難產、出生窒息,以及肥胖、身患甲狀腺等疾病,也會直接影響孩子身高發育。
此外,如果從小營養跟不上,身體瘦小、貧血等,缺少身體基礎,也會導致身高問題。
排除以上因素,就要考慮心理性矮小症了。
重慶矮小人聯誼會調查 大多數會員 童年不幸福重慶矮小人聯誼會會長魏澤洋介紹稱,他們曾對該會上百名矮小人進行了解發現,除了遺傳、疾病和營養三種因素外,不明原因矮小人群中,大多童年不幸福,甚至充滿酸楚。
會員小兵(化名)家住主城,身高只有1.45米。他剛懂事時,父母離婚不管他,一直由年邁的爺爺餵養。讀書時,由於父母不在身邊,他經常受到旁人歧視,變得越來越自卑,每天生活在恐懼之中。高中時,他因為成績不好,身材矮小,不得不輟學。目前,小兵20多歲了,醫生檢查發現,他的骨齡只有十多歲。
「如果得到關愛呵護,很多像小兵這樣的人或許不會成為矮小者。」很多矮小會員,童年時屬於典型的留守兒童,除了牽掛父母,還要照顧弟弟妹妹,長期心力交瘁,在自己身高發育明顯遲緩後,家長也不重視,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期。
記者 黎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