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溝通太難?家長可學學「PAC理論」,警惕溝通心態失衡現象

2020-12-05 方韓的育兒經驗說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經常聽到一些父母抱怨:以前很聽話的孩子,為什麼上學了之後經常和父母起爭執?說他兩句,就轉身關門,對什麼教育都充耳不聞。其實,這種情況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特別常見,父母和孩子之前平常的對話常常因為一些小事而演變為爭吵。

媽媽對兒子說:"你快點把作業做完,不要把今天的事推到明天去做。"話音剛落,孩子就有點生氣地說:"我知道了,你不要總是嘮叨我。"媽媽語重心長地告訴他:"這是在提醒你,提醒幾句都不行了?"孩子馬上拿起手機直奔房間,不聽媽媽說的其他話。第二天媽媽發現兒子還是沒做完作業,似乎就是一種無聲的抗議,還嘆息一句:"和他溝通越來越難了!"

本來這只是一件小事,但是最終卻落得溝通困難的結局。細看生活中的這些情況,我們能在其中發現不少的問題,導致親子之間爭吵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父母沒能體會孩子的感受,孩子也不知道如何回應父母,結果就造成了溝通阻礙。

人與人需要溝通,這是每位父母的共識,而且良好的溝通還是孩子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發展的基礎。但是,親子間的溝通難題依舊困擾著不少家庭,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孩子與父母溝通起來如此困難呢?

從心理學角度看,"PAC理論"能夠專業地解釋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思維,如果父母發現自己與孩子的溝通變得越來越困難,那麼就需要警惕"PAC理論"所描述的心態失衡的現象,用科學的知識搭建與孩子溝通的橋梁。

PAC理論:和孩子溝通困難的源頭在何處?

1. 什麼是PAC理論?

早在1964年,加拿大心理學家伯恩在分析人際社會的交往邏輯時,提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PAC理論。伯恩在所著《人們玩的遊戲》中明確提出,一個人的人格特徵共有三種自我心理狀態:父母心態、成人心態、兒童心態,PAC理論的名字取自"父母"、"成人"、"兒童"三個英文單詞的首字母。

這三種狀態都是個體無法自主控制的,一直蘊藏在潛意識當中。但是當某一種人格特徵顯露後,就會影響個體的性格變化,交往方式也隨之大變。

2. PAC理論中三種人格特徵的特性

父母心態:權威主觀、關心愛護

成人心態:客觀理智、刻板冷漠

兒童心態:幼稚衝動、活潑可愛

這三種狀態都沒有優劣之分,只有在具體的語境中才能選擇最適合自己的一種狀態。比如在安慰他人的時候,個體可以切換"父母心態",表現出發自內心的關心和愛護,那麼他人對你的印象就更加好;需要審視事件和分析邏輯的時候,成人心態就能發揮很好的價值,客觀理智能夠幫助個體解決問題;兒童心態常常出現,每個人都有活潑可愛的一面,同時幼稚和衝動的行為也常常發生。

3. PAC理論在家庭教育中的應用

在家庭教育中,PAC理論能夠很好地解釋親子之間的溝通問題,而且如果家長能夠學習PAC理論,那麼親子溝通也會變得更加順暢。

首先,家長應該根據教育背景和場合的需要,及時進行心態轉換,不要死磕在"父母心態"中。比如在孩子學習的過程中,家長可以用"成人心態"改變自己的角色,用成年人理智的想法引導孩子學習;在生活過程中,"父母心態"經常處於支配性地位,關心孩子的起居、愛護孩子,給孩子最充足的陪伴;在休閒娛樂過程中,家長則應該切換"兒童心態",用童真童趣的一面融入孩子當中,把自己當作孩子的玩伴。

適時地運用PAC理論中的三種角色,使自己的心理狀態和行為,能適應孩子的心態和需求,如此才能有效與孩子進行溝通。

PAC理論心態失衡現象:溝通失敗的三大表現

1. 心態錯位

心態錯位,指的是在特定的環境中,家長切換錯了心理狀態,導致最後的教育結果也偏離正確的方向。

比如說,有的父母在遊戲娛樂的過程中,沒有變為"兒童心態",而是出於擔心和憂慮,成為了"父母心態",對孩子處處管束、處處幹涉,那麼孩子就會不勝其煩,親子溝通就會不順利。

2. 心態錯對

相比起心態錯位強調的是教育環境,心態錯對強調的是家長在教育過程中選擇的應對方式。

情況1:"父母心態"對"父母心態",這種情況下孩子與父母都充滿了怒氣,會覺得對方做得不對,而自己才是正確的,常常因為意見不一致而產生衝突。

情況2:"兒童心態"對"兒童心態",親子雙方都意氣用事,不懂得顧忌後果。

情況3:"父母心態"對"成人心態",孩子會指出父母的不足,但父母卻把一切的錯誤歸咎在孩子身上,不懂得客觀分析

情況4:"兒童心態"對"成人心態",孩子能夠冷靜理智,但父母自己卻任性妄為

3. 心態結構僵化:

心態結構一旦僵化,就表示父母已經沒能力作出心態轉換,固定某一種心態。這樣就違背了PAC理論在家庭教育應用的初衷,如果不能做到心態過度,很可能就意味著親子之間難以情理交融。

如果家長總將自己的心態放在"父母心態"和"成人心態"上一成不變,那麼家長就會發現自己越來越難以融入孩子的生活,孩子要不對你敬而遠之,要不就不願意和你作伴。

孩子常常被約束在父母身邊,還會出現逆反的心態;

而且,"兒童心態"也不是萬能膏藥,如果家長一味強調"兒童心態",時間長了家長的威信也就蕩然無存。所以,合理的運用PAC理論,意味著家長要避免出現狀態上的失衡,避免PAC理論出現錯位、僵化的現象。

如何避免"心態失衡"現象?親子溝通問題如何解決?

1. 不要以自我為中心,應激發交流的興趣

在一項青少年調查中,問題是:與父母溝通困難的原因是?很多孩子選擇的答案是:沒

有共同的愛好和興趣,很難找到話題。很多時候,孩子不是不願意和父母說話,只是不知道該說些什麼。

而且家長主動和孩子說話的時候,大多都是問學習問題,日復一日,孩子聽個開頭就不想再交流下去了。所以,家長應該學會找到激發孩子交流興趣的點,從學習問題中抽離出來,問一些生活小事或者是找一些有意思的話題,擺脫自我中心的僵局。

2. 接納孩子的不足和負面情緒

孩子還不懂得如何正確地處理自身的負面情緒,有時候會發洩不當,甚至會激怒父母。與其一次又一次地訓斥孩子"不聽話""不懂事",不如學著接納孩子的負面情緒,先認同孩子的感受,再去教育孩子怎麼發洩情緒。

而且,很多時候家長自身的負面情緒也會影響到孩子,看見孩子的缺點和不足就一頓說教,這不僅讓孩子感到難堪,還會使他接受了負面情緒的打擊。所以,家長還要學著接納孩子的不足,冷靜下來多發現孩子的閃光點。

3. 保障交流時間,營造平等的交流氛圍

對一些家長而言,快速學會心理狀態的轉換是不現實的,家長也需要慢慢學。在與孩子一同成長的過程中,家長要做的是保障交流時間,不要因為溝通不來就直接切斷與孩子的溝通,反而要繼續找機會了解孩子、與孩子交流。

其次,不平等的交流也會成為親子溝通的阻礙,千萬不要用高高在上的姿態審視孩子的一切。最好的方法是充分地尊重孩子,營造一個平等交流的氛圍。與孩子站在同一高度看問題,這樣溝通也能比較順暢。

我是方韓的育兒經驗說,也是5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和孩子溝通難?PAC理論:或是家長出現這3種「心態失衡」現象
    遇到與孩子溝通困難的困境,家長首先要在自己身上找問題,接下來給大家介紹的就是PAC理論,其中提到的3種"心態失衡"的現象,很可能就是家長在與孩子溝通的過程中頻頻受挫的原因。一、 和孩子溝通困難?你可能是出現了"心態失衡"如果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無法及時調整自己的心態,那麼很容易就會出現"心理失衡",要麼孩子不再願意與家長談話,敬而遠之;要麼孩子會表現出厭倦和逃避,用暴力的方式想要衝破束縛。
  • 和孩子好好說話太難?讀懂「冰山理論」,實現高質量「親子溝通」
    也許很多的家長也會這樣有的時候明明不是想表達這種意思卻對孩子說出來的話卻傷害了孩子,於是孩子也漸漸的遠離家長,家長和孩子之間可以好好說話變得很難。和孩子好好說話太難,會影響親子之間的關係。有研究表明:家長如果可以讀懂"冰山理論"的話,可以實現高質量的"親子溝通"。
  • 孩子跟家長難溝通?家長運用「喬哈裡視窗」,促進親子有效溝通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總覺得和孩子之間的溝通隔了一道鴻溝,我們總覺得這是代溝,父母沒有辦法理解小孩子的世界,特別是現在孩子越來越早熟,根本不能根據孩子的年齡來判斷他們知道什麼、不知道什麼。這時候聊天溝通就顯得特別重要,但是每當我們和孩子講話時,總覺得和孩子不在一個時空裡,孩子講著講著思緒就會飄到外太空,根本沒法溝通。
  • 與孩子溝通時,總是陷入對錯之爭?其實家長往往不懂何為冰山理論
    在家長和孩子的相處過程當中,似乎總是會存在著這樣的一個問題:孩子和家長總會站在不同的觀點去看待問題,當雙方的觀點不一致的時候,就很容易爭論不休,漸漸的也就影響了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感情,會讓家長覺得和孩子相處困難,其實都是因為家長並不了解冰山理論。
  • 直銷人如何運用溝通分析理論
    溝通分析理論以極大的創新精神發揚了精神分析學派的理論,內容豐富,博大精深,不是一篇小小的文章所能探討的,在這裡主要針對該理論中的PAC分析理論與大家交流分享。PAC分析理論,主要是研討了高人際交往能力和促進信息溝通的方法。
  • 孩子聽不進家長的話?想要跟孩子有效溝通,父母應該注意這3點
    媽媽又催促了好幾遍,可小明還是拿著手裡的玩具,就像沒有耳朵一樣。小明媽媽實在忍無可忍了,大聲的吼了小明幾句,強迫著孩子立刻去衛生間洗漱準備睡覺。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有很多小朋友都和小明一樣仿佛輕易的就能進入自己的個人世界,無論家長在旁邊怎樣催促都有辦法假裝聽不到。很多家長為此非常苦惱,不知道到底哪裡出了問題,跟孩子也沒有辦法達成有效的溝通。
  • 家長好好說話孩子卻不領情?喬哈裡視窗:有效的溝通應該區域明確
    孩子總是會和自己唱反調,讓他們幹什麼他們偏不去幹什麼,而且無論是採用暴力或非暴力的手段,孩子都是表現出一副"老子天下第一"的姿態等等。然而以上種種令無數家長頭疼的問題,真的是家長口口聲聲中所說的孩子不聽話嗎?孩子"不聽話"究竟從何而來?
  • 闢謠:動物溝通是偽科學?關於動物溝通的各種理論和迷思解惑
    歡迎來到白娜科普,本文由【萌寵有嘉】獨家原創,禁止抄襲、洗稿和搬運等行為 隨著動物溝通發展普及,越來越多的鏟屎官通過動物溝通的方式與自己家的寵物進行溝通和交流。然而,同時也迎來動物溝通是種偽科學的質疑。
  • 4招《非暴力溝通》,讓親子溝通從「雞飛狗跳」秒變「母慈子孝」
    親愛的家長朋友,您是否也有過這樣的時刻?經常會苦口婆心,跟孩子講了大堆道理,他卻一臉漠然、充耳不聞?面對孩子某些不合理的行為和要求,您是否經常束手無策,不知如何引導?在與孩子的互動中,你們是否經常產生衝突、誤解,溝通無果又破壞了親子關係呢?今天要給大家推薦一本心理學著作《非暴力溝通》,相信您會像我一樣有所啟發,並在書中找到「非暴力親子溝通」的方法和答案。
  • ...悅溝通丨又到家長陪讀季,5條黃金法則幫你與熊孩子無障礙溝通
    媽媽也不吃了,直接起身付款,怒氣衝衝的用力拽著哭鬧著的孩子離開了餐廳。後面孩子媽媽有沒有帶著孩子買玩具小七老師就不知道了,但是小七老師知道一件事:如果這位媽媽一直用這種方式和孩子溝通,孩子是不會聽話的。其實這是一個普遍性的問題,小七老師收到的家長求助最多的就是這類問題。
  • 如何培養孩子英語溝通能力呢
    在家庭教育中,孩子的表現來源於生活中的引導和互動。家長教孩子表達和行為,都是要做到位的;而且還通過提問和互動等形式,來驗證並增強孩子的能力。實踐中表現得多了,自然也就模仿了;但家長總是會耐心地去教孩子模仿到位,恐怕孩子學不好。
  • 跟孩子講道理根本沒用:了解孩子原始人人格,溝通變得更加簡單
    當然,知道這個道理是知道,但是為什麼孩子會聽不進去道理,還是有些疑惑的。除此之外,還有很多情況,比如:控制不了脾氣,總是批評完孩子就後悔; 還有,跟孩子一起定的計劃,可計劃挺好,就是堅持太難等等。這些情況的出現,總是讓人有些沮喪,也讓大人和孩子之間,感到自己缺乏掌控性,做事情沒有信心。
  • 讓家長可以清楚了解孩子在校的情況,蜻蜓校信從「溝通」切入做類似...
    ,但就我自己的成長經歷來說,一般學校和父母之間的溝通都是靠平時下發的紙質通知(回家籤名…),或者是每年按季的家訪,學校以及老師方和家長溝通的頻次並不高,也不夠有效率。而當移動網際網路來了之後,微信這個擁有幾億用戶的龐大平臺正讓我們人際之間的溝通方式轉向永遠在線和實時聯繫的方向,那麼家長和學校之間的溝通效率也應該被新一代的方式所提高和革新,所以家校版本的垂直微信似乎是大勢所趨,「蜻蜓校信」就是其中嘗試的一者。
  • 父母和孩子溝通難?運用「溝通視窗」:讓娃主動放大「公開象限」
    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溝通是很重要的,是維持著父母和孩子親密關係的唯一條件,溝通是能夠架起兩個人心與心之間的橋梁,不會使得兩個人的心越來越遠無法,總計溝通能夠消除心理距離,能夠化解矛盾,化解誤解,增進感情。但是似乎現在發現孩子和父母之間的溝通是很難過去建立起來的,孩子都是很難能夠和父母溝通的,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溝通是變得越來越少越來越難了。
  • 平等對待孩子,溝通事半功倍
    從理論上來說,很多父母都知道應該尊重孩子。但是從感情上來說,很多父母覺得孩子不夠成熟,對孩子總是居高臨下,頤指氣使,導致孩子與父母在一起很壓抑,也無法真正敞開心扉,吐露心聲。孩子小時候,也許會對父母言聽計從,凡事都尊重父母的意見,順從父母的安排。但是隨著漸漸長大,孩子的自我意識越來越強,他們在與父母相處的過程中,也會與父母之間發生各種衝突和矛盾,甚至是爭執。作為親子關係的主導者父母理應更加平等對待孩子,也要與孩子進行順暢的溝通,才能經營好親子關係,增進親子感情。
  • 「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幫你理清孩子青春期,聰明家長這樣做
    木蓮媽媽歡迎評論分享,抄襲必究面對青春期叛逆的孩子,家長們很頭,可青春期也是孩子走向成熟的必經階段,身為家長,如何才能夠更好的陪伴孩子度過青春期,如何科學的和孩子相處?在出現問題時,如何才能理智的解決問題?我們經常說處於叛逆期的孩子根本聽不進去大人的勸導,我行我素,這究竟是為什麼呢?「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向我們展示了這一原因。
  • 親子溝通很重要,通過「喬哈裡視窗」,父母可明確好「溝通區域」
    文丨姜媽(文章原創,版權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親子間的溝通一直以來許多的家庭都會存在一些問題。比如父母的強勢,喜歡窺探孩子的秘密,導致孩子變得不愛與父母溝通,最後導致溝通變得無效。小路放學回家以後就一直悶悶不樂的樣子,他的母親就過來關心孩子,詢問他是否遇到什麼問題了。小路就把自己在學校裡和別人打架的事情,說給了母親聽。
  • 和孩子一溝通就針尖對麥芒?來試試這招情緒冰山理論法!
    導言:冰山理論,幫助您在緊張親子關係中拔雲見日。《三塊廣告牌》以領先之勢成了今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的熱門候選,本片講述的是一位絕望母親因女兒慘遭姦殺而追兇無果,無奈之下在路上豎起三塊廣告牌與警察局對峙的故事,這是一個憤怒又暴力母親的故事。女主米爾德麗德性格激烈頑固,一味以一種簡單粗暴的方式與愛人、孩子溝通,真是讓人既同情也心痛。
  • 家長因遊戲問題溝通失敗砸凳子 孩子半年不與父母交流
    青春期孩子的家長困惑多 作為一個14歲青春期孩子的家長,這半年來,我一直在迷惑、忐忑和難過中度過。孩子對我們關閉了心門,除了有需要時找我們開口商量,其他時候都當我們是透明的,不和我們交流。我曾經問過他為什麼,他堅決地說:「我不會告訴你們的,我討厭你們。」說話時,眼神拒人於千裡之外。
  • 電話手錶不簡單,孩子用它交女友,家長要警惕
    前言現在,有不少孩子都戴上了電話手錶,家長們覺得,孩子有了電話手錶後可以及時聯繫,也能避免很多風險。如今的電話手錶不單純的只是打電話那麼簡單,也可以上微信玩遊戲。確實電話手錶不簡單,居然有位小學生利用電話手錶交了幾個女朋友,家長竟然一點也沒有發現,這樣的後果實在無法預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