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好好說話孩子卻不領情?喬哈裡視窗:有效的溝通應該區域明確

2021-01-07 小向日葵日記

疫情還沒有結束,雖然已經逐漸處於解封狀態,但對於防控隔離還是不敢有半絲懈怠,最近兩天和幾個已經許久未見面的姐妹開了一次視頻趴,以此來慰藉彼此之間的想念之心。姐妹幾個剛剛視頻玩笑了一會,只聽閨蜜佳佳突然"平地一聲吼",還沒等我們這些人反應過來,就聽佳佳緊接著是一通亂罵:"媽媽跟你說過多少次了不能這樣,你怎麼就是不聽啊?現在給弄壞了吧?我看你要怎麼辦!"

佳佳數落完兒子後又跑過來和我們吐槽:"哎呦,現在這孩子也不知道是怎麼了,無論我說什麼人家都不會聽,非但不聽而且還有可能和你對著幹,真是不知道我上輩子欠他什麼了,現在要這樣來對我。"聽到佳佳這樣說之後,另一個姐妹香香也是跟著一起抱怨:"我還以為只有我家孩子會這樣,我家的那隻神獸也是如此,只要說一句就立馬跟你翻臉,真是束手無策啊。"

不知身為父母的你是否也曾遇到這樣的問題呢?孩子總是會和自己唱反調,讓他們幹什麼他們偏不去幹什麼,而且無論是採用暴力或非暴力的手段,孩子都是表現出一副"老子天下第一"的姿態等等。然而以上種種令無數家長頭疼的問題,真的是家長口口聲聲中所說的孩子不聽話嗎?

孩子"不聽話"究竟從何而來?

①家長不懂得要去尊重孩子這一獨立個體

在很多家長看來,孩子是自己懷胎十月經歷十級陣痛把他們生下來的,那他們就應該要對我們說的話言聽計從。殊不知,孩子自從呱呱墜地開始就已經是以一個獨立的個體存在於這個世界上了,他們會按照自己的需求對這個陌生的世界進行探索,對此世界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曾說:兒童最初的世界是完全以他們自己的身體和動作為中心的。

身為家長的你我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總是會下意識地以一個"過來人"的身份去要求孩子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而一旦孩子做一些被我們明令禁止的事時,則很可能會遭到家長以直接粗暴的方式對其"嚴加教育",但對於孩子而言家長如此的教育他們並不能理解,甚至他們都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做錯了什麼,孩子們會從內心深處感受到自己是在被家長打壓,而非是尊重,長此以往孩子自然會表現出"叛逆"來。

②家長不懂得孩子的能力發展以及他們各階段的需求在哪

在平時生活中,父母們為了孩子的健康安全,總是會直接去告訴他們:哪些東西絕對不能夠觸碰,例如電源、藥物等等,但孩子對於這些東西為什麼不能觸碰卻並不理解。而當孩子一旦觸碰被父母所禁止的事物時,則往往會迎來父母對其的各種長篇大論,最終孩子依然沒能對父母所講的東西達到理解和認知。

而隨著孩子逐漸的成長,他們會接觸到到更多的事物來豐富自己的認知,他們會漸漸地發現父母所給予解答並不能滿足自身的需求,而當父母在被孩子質疑時則會感覺到自己的威嚴受到了威脅,於是便會對孩子進行強行說教,由此導致孩子會出現越來越不聽話的情況。

運用"喬哈裡視窗"找到和孩子之間的同頻共振

喬瑟夫和哈裡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的時候提出了"喬哈裡視窗理論",這一理論的作用是在於提升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它被稱之為"自我意識的發現——反饋模型",是廣受好評的溝通視窗。"喬哈裡視窗"將人與人之間溝通所需的信息分成了四個區域,分別是:開放、隱秘、盲目、未知,其中開放區指的是大家都知道的信息;隱秘區指的是只有自己知道對方不知道的信息;盲目區指的是自己不知道但對方可能會知道的信息;未知區指的是大家都不知道的信息。人與人之間能夠達成有效的溝通,其中就需要能夠將這四個區域進行合理搭配有機融合。

在親子之間的溝通問題上,往往會出現的狀況大致是:開放區域中,親子之間的對話彼此都認為自己或對方已經聽懂了,但實際卻是對方很可能並不清楚你在表達什麼,例如父母只告訴孩子不能觸碰電,但孩子卻並不知道到底為什麼不能觸碰;隱秘區域中,父母和孩子都不清楚對方的隱秘區中有什麼,而雙方往往會各持己見從而引起矛盾的發生;盲目區域中,父母和孩子都不清楚對方所想,而父母常常會將自己的意願強加到孩子的身上,如家長從小的畫畫夢沒能完成,於是便會將自己的夢想強加給孩子,父母並不清楚孩子是否也喜歡畫畫。

要學會能夠縮小隱秘區域、盲目區來達到同頻共振

前面我們有提到,親子間的矛盾往往就是由於雙方的隱秘區域相悖,導致家長和孩子都堅持自己所想。家長想要能夠和孩子完成更加有效的溝通,首先就需要將隱秘以及盲目區域的範圍逐漸縮小,將隱秘、盲目轉換為開放,讓自己和孩子都看到彼此所想,找到孩子的意願在哪,並要能夠主動去向孩子進行反饋,告訴孩子父母對其所提出的要求的原因是什麼,讓孩子真正的能夠對父母的良苦用心得以理解。

父母還需要能夠注意自己的溝通方式

心理學家艾伯特·梅拉比安在經過調查研究後總結出了這樣一個公式:信息的全部表達=7%語義+38%聲音+55%肢體語言。也就是說,在人與人的交流、溝通之中,雖然彼此需要用語言來交流,但與需要發音的語言相比,無需發音的肢體語言卻是要更為重要。

例如:手、胳膊這些上下肢的動作;面部的一些表情;說話時所使用的語氣等等都是我們的肢體語言,而從這些肢體語言中卻可以觀察到一個人的心理狀態、情緒等問題。家長在和孩子進行溝通時,更多地使用自己的肢體語言,更多的是能夠起到給孩子帶來輕鬆氛圍的作用,當然前提是我們需要將自己的神態、動作等調整到看起來友好的狀態。

很多時候其實並不是孩子不聽話,而是身為父母的我們所作出的一些讓孩子難以接受的行為,從而導致孩子出現了不聽話。對此,家長要學會運用"喬哈裡視窗"來找到其中的問題出在了哪,使用孩子更加能夠接受的語氣,開誠布公地去和孩子進行溝通,最終達到讓孩子能夠聽得進去的目的。

相關焦點

  • 家長好好跟小孩說話,他卻不領情?是因為家長不懂喬哈裡視窗理論
    所以小孩不願意聽家長的話,是因為小孩也有自己的逆反心理。但家長完全沒有掌握到小孩的逆反心理,認為自己明明跟小孩好好說了,小孩就是不願意聽,也不領情。這讓家長感到十分無奈。2、 小孩覺得家長只是想說服自己家長總會把自己的思想強加給小孩。他們認為這明明就是為小孩好。並且也好好地跟小孩溝通,可是小孩就是不聽話也不領情。
  • 孩子跟家長難溝通?家長運用「喬哈裡視窗」,促進親子有效溝通
    但是當孩子入園後,他們的知識面也擴大了,他們更加注重自己的心理需求,但是家長會因為孩子年紀小、不成熟、三觀不健全而不注重孩子的表達需求,覺得自己給孩子的就是最好的,孩子便會覺得家長只是自顧自,自然而然也不想聽了,就會導致"無效溝通"。2.父母不尊重孩子其次,家長和孩子沒法溝通的一個重要原因,還是因為家長沒有做到真正地尊重孩子。
  • 親子溝通很重要,通過「喬哈裡視窗」,父母可明確好「溝通區域」
    可是小路還是很不開心,因為他覺得母親沒有幫他保守秘密,內心非常難受,母親明明答應了要幫她保守秘密的,結果出爾反爾。從這次以後小路就變得不愛說話了,遇到事情就自己憋著不說,後來有些事情如果不是老師打電話和他父母溝通,他父母都不知道怎麼回事。那想要和孩子正確的溝通,那麼就要了解「喬哈裡視窗」。那什麼是「喬哈裡視窗」?
  • 喬哈裡視窗教我們如何做到與人有效溝通
    所謂喬哈裡視窗,它是由美國學者喬瑟夫和哈裡共同提出的一個理論,把人際溝通比作一扇窗,根據「自己知道—自己不知道」和「別人知道—別人不知道」這兩個維度,將人際溝通劃分為4個區:公開區、盲目區、隱蔽區和未知區。公開區就是指信息對你和他人都是公開的,比如說你今天穿了一件紅色外套,毫無疑問別人看到的也是一件紅色外套。這就叫公開區。
  • 懂得運用喬哈裡視窗,可以幫你快速建立人際
    她緊張的原因就是:不知道如何才能有效的、快速的在新公司建立人際關係。甜甜說:要是有那麼一個模板,像我處理工作一樣,套用進去就可以處理人際關係就好了。我一下子想起了一個理論,便回答她:有的呀,喬哈裡視窗原理,又稱為溝通視窗,了解這個原理並靈活運用,肯定可以解決你快速跟新同事建立良好關係的問題。
  • 只因你不懂喬哈裡視窗
    解決這個問題之前,父母們可以先去尋找一下形成父母和孩子之間溝通「障礙」的原因,可以通過了解喬哈裡視窗來進行。喬哈裡視窗(Johari Window)是一種跟溝通心理層面的理論體系,也被稱為「自我意識的發現——反饋模型」。他反饋了一個人的自我意識之間的區別,而在一些管理學方面的書籍裡面,則把它稱為「溝通視窗」。
  • 溝通不順暢的背後,父母要掌握視窗理論
    這說明,當父母和孩子沒有共同的交流區間的時候,關於這件事情的交流勢必是不順暢的。喬哈裡視窗理論就是從交流區間出發,為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溝通提供了分析模板。01喬哈裡視窗理論提供了什麼樣的分析模板1)什麼是喬哈裡視窗理論喬哈裡視窗是一種關於溝通的理論,也被稱為「自我意識的發現——反饋模型」。
  • 和孩子好好說話太難?讀懂「冰山理論」,實現高質量「親子溝通」
    "你要是還不過來洗澡的話,那你就自己洗衣服了。明天上課被老師罵了也不要怪我。"今天晚上孩子不知道在幹什麼,叫了她幾遍過來洗澡,她就是不來。我一生氣就對孩子這樣說話。說完之後,效果確實有,孩子趕緊過來了,但是我感覺到她全程都不開心,所以她沒有跟我向往常一樣跟我聊天、說話並且還一臉委屈的樣子。可是我單純的就是想讓孩子快點過來洗澡,才可以早點休息。
  • 領導力就是不裝:GROW模型輕鬆化解低效溝通
    這就是在管理過程中,經常發生的溝通低效問題。那麼為什麼會存在這樣的問題呢?《領導力就是不裝》這本書中給出了答案:作者李順軍,華夏基石管理諮詢集團高級合伙人,知名連鎖企業創始合伙人。善於從日常管理實踐中提煉一般理論,並系統研究管理經典,同時將自己對管理的思考應用與企業實踐管理實戰經驗,也有管理理論研究功底的新銳管理研究和實踐。
  • 孩子聽不進家長的話?想要跟孩子有效溝通,父母應該注意這3點
    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有很多小朋友都和小明一樣仿佛輕易的就能進入自己的個人世界,無論家長在旁邊怎樣催促都有辦法假裝聽不到。很多家長為此非常苦惱,不知道到底哪裡出了問題,跟孩子也沒有辦法達成有效的溝通。什麼原因導致孩子聽不進家長的話1,孩子處於專注狀態孩子聽不見家長的話,通常原因都是由於孩子正處於一個非常專注的狀態。
  • 溝通|學喬●哈裡視窗,做最受歡的人
    看了就要關注我,喵嗚~學喬哈裡視窗做一個受歡迎的人2019年5月31日,深圳市龍華區龍華街道黨工委組織部主辦、龍華心濟源心靈關愛協會承辦的龍華周末市民素質大講堂(簡稱市民素質大講堂)第91期《如何讓自己成為最受歡的人---喬●哈裡視窗》的溝通專題公益講座
  • 和孩子溝通太難?家長可學學「PAC理論」,警惕溝通心態失衡現象
    比如在孩子學習的過程中,家長可以用"成人心態"改變自己的角色,用成年人理智的想法引導孩子學習;在生活過程中,"父母心態"經常處於支配性地位,關心孩子的起居、愛護孩子,給孩子最充足的陪伴;在休閒娛樂過程中,家長則應該切換"兒童心態",用童真童趣的一面融入孩子當中,把自己當作孩子的玩伴。
  • 喬哈裡資訊窗視角下大學生宿舍人際關係改善研究
    大學宿舍人際溝通的喬哈裡資訊窗模型按照喬哈裡資訊窗理論,大學宿舍舍友之間溝通可以按照「自己已知—自己未知」和「舍友已知—舍友未知」兩個維度進行劃分,最終形成自己和舍友都了解、舍友單方面了解、自己單方面了解以及自己和舍友均不了解的四種狀態,分別對應了開放區、盲目區、隱秘區和未知區(如圖2所示)。
  • 抓住孩子說話黃金期,讓孩子「能言善辯」,聰明家長都這樣做
    所以家長應該要重視兒童語言能力的發展,注意兒童在成長過程中的異常情況,千萬不要盲目相信「貴人語遲」等老話。世界上可沒有那麼多「愛因斯坦」。家長們要抓住孩子語言發育的黃金期,幫助孩子一點點提升說話興趣,促進孩子的說話能力。孩子遲遲不開口講話,家長應該要怎麼辦? 1、多和孩子說話 想讓寶寶成為小「話癆」,家長首先變成「話癆」。
  • 「喬哈裡視窗」:你真的了解你自己嗎?未必!
    哎,這還真不一定。就拿我自己來說吧,前段時間參加了一個大佬雲集的新媒體大會,席間大家侃侃而談,事後大家對我的評價有點出於我的意料,大多都是「和網上那個高冷的形象不太一樣!」通過這次活動,我也對別人眼中的自己有了全新的認識。蘇格拉底有一句名言,估計很多人都聽過,「認識你自己」。
  • 孩子不聽話?是因為你從來不好好跟他說話,愛家人從好好說話開始
    在一個家庭裡,並不是意味著「你得聽我的話」,而是父母和孩子之間,家庭成員之間,都能夠好好跟對方說話,傾聽對方的真實想法,並且給予反饋。唯有如此,才是好好對待對方。我認識的幾個讀者偶爾會說,家裡的氛圍太差了,爸爸媽媽指責孩子,孩子覺得爸爸媽媽很煩,大家一說話就吵架,互相挑刺,相互找茬兒。這樣的家人不一定是感情聯結有問題,很有可能就是:不會對家人好好說話。
  • 小孩子不愛說話怎麼辦
    你的孩子是不是也面臨這樣的問題:1. 別人主動和他說話,他也不敢回應,甚至低著頭,不敢看說話的人;2.家裡來了客人總是偷偷躲起來,不愛和人打招呼;3. 不愛和同齡小朋友一起玩耍,總是喜歡自己玩。許多家長都有這樣的煩惱:孩子膽子小,不愛說話怎麼辦?
  • 遇到家長不管事,不學習的學生不可怕,可怕的是還要教他家下一個
    他很調皮,班上的紀律問題多半都是因為他,所以每一個班主任都很頭疼,並且從一年級學拼音開始,他就不好好學習,課堂作業不完成,課後練習不願意做,哪怕就讓讀讀拼音,他都不願意。一年下來,連拼音都沒有掌握熟練。到了二年級,按理說稍微懂事了,應該能夠收斂一些了,可是這個學生又不愛寫字,所以每次課堂練習字不寫,課文字自然也認的不多,一年結束,自然成績墊底,現在已經到了三年級。
  • 青春期的孩子到底在想什麼?試試這些方法,幫孩子回答「我是誰」
    進入十三四歲,父母和老師有時會驚訝地發現:孩子變了。變得不愛與人說話,一放學就把自己關在房間裡;變得有點憂鬱,常有情緒波動。還有的孩子無法應對社交壓力,無法把注意力集中在學業上…… 要是能走進青春期孩子的內心,看看他(她)在想什麼就好了!我們有時會這樣想。
  • 孩子恐懼黑暗不敢一個人睡,家長應該如何正確引導?
    今天和家長們聊一聊,孩子為何會恐懼黑暗,不敢獨自一個人睡。也許家長們會說,孩子還小這很正常啊,長大了自然就會好。有這樣想法的父母,估計不在少數。也正是因為如此,很多孩子上了小學還在和媽媽一起睡。這都是因為兒時,沒有經過有效的心理疏導所致。孩子恐黑心理的起因我們先來分析一下,後天怎樣的因素造成了孩子的恐黑心理。黑暗對於一個人來說是未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