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還沒有結束,雖然已經逐漸處於解封狀態,但對於防控隔離還是不敢有半絲懈怠,最近兩天和幾個已經許久未見面的姐妹開了一次視頻趴,以此來慰藉彼此之間的想念之心。姐妹幾個剛剛視頻玩笑了一會,只聽閨蜜佳佳突然"平地一聲吼",還沒等我們這些人反應過來,就聽佳佳緊接著是一通亂罵:"媽媽跟你說過多少次了不能這樣,你怎麼就是不聽啊?現在給弄壞了吧?我看你要怎麼辦!"
佳佳數落完兒子後又跑過來和我們吐槽:"哎呦,現在這孩子也不知道是怎麼了,無論我說什麼人家都不會聽,非但不聽而且還有可能和你對著幹,真是不知道我上輩子欠他什麼了,現在要這樣來對我。"聽到佳佳這樣說之後,另一個姐妹香香也是跟著一起抱怨:"我還以為只有我家孩子會這樣,我家的那隻神獸也是如此,只要說一句就立馬跟你翻臉,真是束手無策啊。"
不知身為父母的你是否也曾遇到這樣的問題呢?孩子總是會和自己唱反調,讓他們幹什麼他們偏不去幹什麼,而且無論是採用暴力或非暴力的手段,孩子都是表現出一副"老子天下第一"的姿態等等。然而以上種種令無數家長頭疼的問題,真的是家長口口聲聲中所說的孩子不聽話嗎?
孩子"不聽話"究竟從何而來?
①家長不懂得要去尊重孩子這一獨立個體
在很多家長看來,孩子是自己懷胎十月經歷十級陣痛把他們生下來的,那他們就應該要對我們說的話言聽計從。殊不知,孩子自從呱呱墜地開始就已經是以一個獨立的個體存在於這個世界上了,他們會按照自己的需求對這個陌生的世界進行探索,對此世界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曾說:兒童最初的世界是完全以他們自己的身體和動作為中心的。
身為家長的你我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總是會下意識地以一個"過來人"的身份去要求孩子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而一旦孩子做一些被我們明令禁止的事時,則很可能會遭到家長以直接粗暴的方式對其"嚴加教育",但對於孩子而言家長如此的教育他們並不能理解,甚至他們都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做錯了什麼,孩子們會從內心深處感受到自己是在被家長打壓,而非是尊重,長此以往孩子自然會表現出"叛逆"來。
②家長不懂得孩子的能力發展以及他們各階段的需求在哪
在平時生活中,父母們為了孩子的健康安全,總是會直接去告訴他們:哪些東西絕對不能夠觸碰,例如電源、藥物等等,但孩子對於這些東西為什麼不能觸碰卻並不理解。而當孩子一旦觸碰被父母所禁止的事物時,則往往會迎來父母對其的各種長篇大論,最終孩子依然沒能對父母所講的東西達到理解和認知。
而隨著孩子逐漸的成長,他們會接觸到到更多的事物來豐富自己的認知,他們會漸漸地發現父母所給予解答並不能滿足自身的需求,而當父母在被孩子質疑時則會感覺到自己的威嚴受到了威脅,於是便會對孩子進行強行說教,由此導致孩子會出現越來越不聽話的情況。
運用"喬哈裡視窗"找到和孩子之間的同頻共振
喬瑟夫和哈裡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的時候提出了"喬哈裡視窗理論",這一理論的作用是在於提升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它被稱之為"自我意識的發現——反饋模型",是廣受好評的溝通視窗。"喬哈裡視窗"將人與人之間溝通所需的信息分成了四個區域,分別是:開放、隱秘、盲目、未知,其中開放區指的是大家都知道的信息;隱秘區指的是只有自己知道對方不知道的信息;盲目區指的是自己不知道但對方可能會知道的信息;未知區指的是大家都不知道的信息。人與人之間能夠達成有效的溝通,其中就需要能夠將這四個區域進行合理搭配有機融合。
在親子之間的溝通問題上,往往會出現的狀況大致是:開放區域中,親子之間的對話彼此都認為自己或對方已經聽懂了,但實際卻是對方很可能並不清楚你在表達什麼,例如父母只告訴孩子不能觸碰電,但孩子卻並不知道到底為什麼不能觸碰;隱秘區域中,父母和孩子都不清楚對方的隱秘區中有什麼,而雙方往往會各持己見從而引起矛盾的發生;盲目區域中,父母和孩子都不清楚對方所想,而父母常常會將自己的意願強加到孩子的身上,如家長從小的畫畫夢沒能完成,於是便會將自己的夢想強加給孩子,父母並不清楚孩子是否也喜歡畫畫。
要學會能夠縮小隱秘區域、盲目區來達到同頻共振
前面我們有提到,親子間的矛盾往往就是由於雙方的隱秘區域相悖,導致家長和孩子都堅持自己所想。家長想要能夠和孩子完成更加有效的溝通,首先就需要將隱秘以及盲目區域的範圍逐漸縮小,將隱秘、盲目轉換為開放,讓自己和孩子都看到彼此所想,找到孩子的意願在哪,並要能夠主動去向孩子進行反饋,告訴孩子父母對其所提出的要求的原因是什麼,讓孩子真正的能夠對父母的良苦用心得以理解。
父母還需要能夠注意自己的溝通方式
心理學家艾伯特·梅拉比安在經過調查研究後總結出了這樣一個公式:信息的全部表達=7%語義+38%聲音+55%肢體語言。也就是說,在人與人的交流、溝通之中,雖然彼此需要用語言來交流,但與需要發音的語言相比,無需發音的肢體語言卻是要更為重要。
例如:手、胳膊這些上下肢的動作;面部的一些表情;說話時所使用的語氣等等都是我們的肢體語言,而從這些肢體語言中卻可以觀察到一個人的心理狀態、情緒等問題。家長在和孩子進行溝通時,更多地使用自己的肢體語言,更多的是能夠起到給孩子帶來輕鬆氛圍的作用,當然前提是我們需要將自己的神態、動作等調整到看起來友好的狀態。
很多時候其實並不是孩子不聽話,而是身為父母的我們所作出的一些讓孩子難以接受的行為,從而導致孩子出現了不聽話。對此,家長要學會運用"喬哈裡視窗"來找到其中的問題出在了哪,使用孩子更加能夠接受的語氣,開誠布公地去和孩子進行溝通,最終達到讓孩子能夠聽得進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