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朋友遇到一個問題,他們家孩子最近作業老師不認真做,自己說了他兩句,孩子就擺臉色,很不高興的樣子,我朋友也知道沒有人喜歡被批評,但是面對孩子的這些缺點,他真的是有一種想要糾正的衝動。所以我朋友很糾結,到底應該怎麼做才好?
怎麼樣的「批評」才是孩子所想要的呢?
解決這個問題之前,父母們可以先去尋找一下形成父母和孩子之間溝通「障礙」的原因,可以通過了解喬哈裡視窗來進行。
喬哈裡視窗(Johari Window)是一種跟溝通心理層面的理論體系,也被稱為「自我意識的發現——反饋模型」。他反饋了一個人的自我意識之間的區別,而在一些管理學方面的書籍裡面,則把它稱為「溝通視窗」。
美國管理學家切斯特·巴納德說:「管理者的最基本功能是發展與維繫一個暢通的溝通管道。」
這個理論它是把人和人之間的交流比作一個窗戶,它被分為4個區域,分別是開放區、隱蔽區、盲目區、未知區,而人和人之間的交流方式大多數都在這4個區域裡面。其中跟親子溝通關聯最大的就是前三個區域了
開放區:自己知道,別人也知道在父母和孩子之間的交流則表現為父母所說的話,孩子們全部知曉,雙方都對雙方所溝通的結果是100%明白的,處於這個區域裡面的溝通是一個質量最高的溝通。有的時候父母們以為自己已經把自己所要說的話傳達到了,但實際上孩子們並不了解,就很容易出現烏龍事件。
隱秘區:自己知道,但是別人不知道這個區域是父母和孩子之間溝通最容易產生的情況,就是父母們有的時候跟孩子做了一些事情,比如說,交代孩子不要晚睡,或者是其他的事情,但是孩子卻沒有弄懂。
而父母們以為孩子已經明白了,最後就很容易出現「翻車」的情況,孩子不僅晚睡,而且還玩得很開心,而父母這邊則是非常的生氣,會覺得孩子不守信用不聽話。
盲目區:自己不知道,但是別人知道處於這個區域的親子之間的溝通所出現的大多數情況,是父母很少跟孩子進行討論,喜歡自己做決定,這種情況其實還挺「常見」的有的父母因為自己喜歡鋼琴,就直接給孩子報了鋼琴的興趣班,也沒有問過孩子的意見。
這樣子的方式其實就有一點「我行我素」的意味,十分的像黃總的「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這樣的方式用在公司決斷上可能比較有用,可以快速的做出決定,但是使用在親子之間的溝通裡面就會顯得非常的不近人情,甚至於會讓人覺得有一點「專制」。
處在這個區域裡面的溝通,不僅會讓孩子覺得不太舒服,而且還很容易出現父母自己「決策」失誤的情況。
未知區:自己不知道,別人也不知道這一區就更像是一種狀態,不同的人在這個區域裡面所做出來的決定也都不一樣,父母在面對一個自己和孩子都不夠了解的東西的時候,他可能會通過大家一起去搜集資料或者是別的方式來一起尋找,有的人則會自己去尋找問題的答案。所以這個區域可能會存在溝通,也可能不存在溝通。
其實從這一個理論裡面就可以發現,開放區是溝通裡面最適合的一種區域,不僅可以讓溝通雙方都了解到對方想要說的話,同時也可以讓雙方都擁有一個高質量的溝通。
而批評說到底就是父母和孩子之間的一種溝通,而批評是一個比較需要技巧的溝通而已。所以父母們只需要去了解如何讓自己和孩子之間的溝通,能夠讓孩子不那麼容易產生逆反心理就行了。
在生活中,父母們怎麼做比較好?
首先,父母要了解自己在孩子的生活裡面應該扮演的角色
父母對於孩子們來說應該是一個領導者的角色,而不應該是領導,但是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卻時常沒有注意到這一點,時常會把自己的想法附加在孩子身上,甚至於,他們會有一些裝短,喜歡自己給孩子做決定,會出現上面所提到的盲目區裡的情況。
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要認識到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父母們對孩子來說應該是一個領導者的身份,所以我們可以通過一些方法去引導孩子成長,去幫助孩子們做決定,但是絕對不可以在不詢問孩子意見的情況下,自己給孩子做決定。
其次,理清自己批評孩子的目的
在學習批評的技巧之前,父母們要先理清的一件事情,就是批評的目的,很多父母在批評孩子或者是想要去糾正孩子的時候會出現一種情況,就是他們只是單純的指出了孩子的缺點,或者是怎麼樣,卻忽略了自己本來去批評孩子的目的,什麼意思呢?簡單來說,就是批評了孩子,但是沒有起到想要讓孩子改正的目的。
很多家長的批評或者是給孩子提了一些建議,會讓孩子不舒服的原因,就是他從父母的這些言語中所感受到的是父母們對自己的不認同,甚至於有些孩子他們會覺得父母們,給自己提的意見就是在表達他們不喜歡自己。
很明顯父母們其實並沒有那個意思,父母只是希望孩子可以改正一些不太穩妥的行為,一些小缺點,那麼基於這個前提下,父母們可以通過,改變問題的矛頭的方式,來減少孩子們對自己所提出的建議的「壞」反應。
最後,學會「批評」的技巧,改變問題的矛頭改變,不要指向孩子
孩子是一個很容易被自己的情緒所影響的「奇怪生物」,有的時候他們很開心,就會發出一些很大很誇張的聲音,有的時候他們情緒不好就會地板360°大旋轉,就拿孩子開心,舉動幅度大這件事來說,遇見這個情況的父母在當下所要做的不是去指責孩子的聲音那麼大,或者是立馬拉下臉,瞪著孩子。
而是可以陪著孩子鬧一小會,要是場合不允許的話,父母可以先跟孩子表達自己的高興,這樣子的方式是讓父母和孩子的情緒處於同一個級別,然後再問孩子的感受,比如,可以問他是不是現在覺得很開心?
這個詢問的目的是為了對孩子表示認同,很多父母們批評出現了問題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完全不認同孩子,那麼當他表達了一個對孩子全盤否定的,不認同的話的時候,孩子自然就會有非常強烈的牴觸心理。
這個時候,孩子的回答一般都是「是」。這個時候父母就可以說,自己也因為他的開心而很開心,不過想到了一個問題,這樣子玩,很容易會影響到別人,該怎麼辦?
通過這種把問題拋給孩子的方法,不僅可以讓孩子去思考問題,同時也是在調轉問題的矛頭。
最後,提出自己的意見或者解決方法,再結合孩子想的解決方法總結出一個最好的方法,這樣不僅可以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同時他也會對管束自己這件事情有更高的責任感,那麼下次當孩子再發現自己有哪些缺點的時候,孩子自己就會非常積極的想辦法去解決。
總結:
當父母想要糾正孩子的缺點,或者是不知道如何去給孩子提出意見或者「批評」孩子的時候,可以先了解喬哈裡視窗,來發現自己溝通裡面的一些誤區,然後再通過理清自己所要扮演的角色和批評孩子的目的以後,再結合溝通技巧來合理的向孩子們提出「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