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的娃越批評越親,你家娃壓根說不得?只因你不懂喬哈裡視窗

2021-01-07 小C育兒家

最近我朋友遇到一個問題,他們家孩子最近作業老師不認真做,自己說了他兩句,孩子就擺臉色,很不高興的樣子,我朋友也知道沒有人喜歡被批評,但是面對孩子的這些缺點,他真的是有一種想要糾正的衝動。所以我朋友很糾結,到底應該怎麼做才好?

怎麼樣的「批評」才是孩子所想要的呢?

解決這個問題之前,父母們可以先去尋找一下形成父母和孩子之間溝通「障礙」的原因,可以通過了解喬哈裡視窗來進行。

喬哈裡視窗(Johari Window)是一種跟溝通心理層面的理論體系,也被稱為「自我意識的發現——反饋模型」。他反饋了一個人的自我意識之間的區別,而在一些管理學方面的書籍裡面,則把它稱為「溝通視窗」。

美國管理學家切斯特·巴納德說:「管理者的最基本功能是發展與維繫一個暢通的溝通管道。」

這個理論它是把人和人之間的交流比作一個窗戶,它被分為4個區域,分別是開放區、隱蔽區、盲目區、未知區,而人和人之間的交流方式大多數都在這4個區域裡面。其中跟親子溝通關聯最大的就是前三個區域了

開放區:自己知道,別人也知道在父母和孩子之間的交流則表現為父母所說的話,孩子們全部知曉,雙方都對雙方所溝通的結果是100%明白的,處於這個區域裡面的溝通是一個質量最高的溝通。有的時候父母們以為自己已經把自己所要說的話傳達到了,但實際上孩子們並不了解,就很容易出現烏龍事件。

隱秘區:自己知道,但是別人不知道這個區域是父母和孩子之間溝通最容易產生的情況,就是父母們有的時候跟孩子做了一些事情,比如說,交代孩子不要晚睡,或者是其他的事情,但是孩子卻沒有弄懂。

而父母們以為孩子已經明白了,最後就很容易出現「翻車」的情況,孩子不僅晚睡,而且還玩得很開心,而父母這邊則是非常的生氣,會覺得孩子不守信用不聽話。

盲目區:自己不知道,但是別人知道處於這個區域的親子之間的溝通所出現的大多數情況,是父母很少跟孩子進行討論,喜歡自己做決定,這種情況其實還挺「常見」的有的父母因為自己喜歡鋼琴,就直接給孩子報了鋼琴的興趣班,也沒有問過孩子的意見。

這樣子的方式其實就有一點「我行我素」的意味,十分的像黃總的「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這樣的方式用在公司決斷上可能比較有用,可以快速的做出決定,但是使用在親子之間的溝通裡面就會顯得非常的不近人情,甚至於會讓人覺得有一點「專制」。

處在這個區域裡面的溝通,不僅會讓孩子覺得不太舒服,而且還很容易出現父母自己「決策」失誤的情況。

未知區:自己不知道,別人也不知道這一區就更像是一種狀態,不同的人在這個區域裡面所做出來的決定也都不一樣,父母在面對一個自己和孩子都不夠了解的東西的時候,他可能會通過大家一起去搜集資料或者是別的方式來一起尋找,有的人則會自己去尋找問題的答案。所以這個區域可能會存在溝通,也可能不存在溝通。

其實從這一個理論裡面就可以發現,開放區是溝通裡面最適合的一種區域,不僅可以讓溝通雙方都了解到對方想要說的話,同時也可以讓雙方都擁有一個高質量的溝通。

而批評說到底就是父母和孩子之間的一種溝通,而批評是一個比較需要技巧的溝通而已。所以父母們只需要去了解如何讓自己和孩子之間的溝通,能夠讓孩子不那麼容易產生逆反心理就行了。

在生活中,父母們怎麼做比較好?

首先,父母要了解自己在孩子的生活裡面應該扮演的角色

父母對於孩子們來說應該是一個領導者的角色,而不應該是領導,但是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卻時常沒有注意到這一點,時常會把自己的想法附加在孩子身上,甚至於,他們會有一些裝短,喜歡自己給孩子做決定,會出現上面所提到的盲目區裡的情況。

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要認識到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父母們對孩子來說應該是一個領導者的身份,所以我們可以通過一些方法去引導孩子成長,去幫助孩子們做決定,但是絕對不可以在不詢問孩子意見的情況下,自己給孩子做決定。

其次,理清自己批評孩子的目的

在學習批評的技巧之前,父母們要先理清的一件事情,就是批評的目的,很多父母在批評孩子或者是想要去糾正孩子的時候會出現一種情況,就是他們只是單純的指出了孩子的缺點,或者是怎麼樣,卻忽略了自己本來去批評孩子的目的,什麼意思呢?簡單來說,就是批評了孩子,但是沒有起到想要讓孩子改正的目的。

很多家長的批評或者是給孩子提了一些建議,會讓孩子不舒服的原因,就是他從父母的這些言語中所感受到的是父母們對自己的不認同,甚至於有些孩子他們會覺得父母們,給自己提的意見就是在表達他們不喜歡自己。

很明顯父母們其實並沒有那個意思,父母只是希望孩子可以改正一些不太穩妥的行為,一些小缺點,那麼基於這個前提下,父母們可以通過,改變問題的矛頭的方式,來減少孩子們對自己所提出的建議的「壞」反應。

最後,學會「批評」的技巧,改變問題的矛頭改變,不要指向孩子

孩子是一個很容易被自己的情緒所影響的「奇怪生物」,有的時候他們很開心,就會發出一些很大很誇張的聲音,有的時候他們情緒不好就會地板360°大旋轉,就拿孩子開心,舉動幅度大這件事來說,遇見這個情況的父母在當下所要做的不是去指責孩子的聲音那麼大,或者是立馬拉下臉,瞪著孩子。

而是可以陪著孩子鬧一小會,要是場合不允許的話,父母可以先跟孩子表達自己的高興,這樣子的方式是讓父母和孩子的情緒處於同一個級別,然後再問孩子的感受,比如,可以問他是不是現在覺得很開心?

這個詢問的目的是為了對孩子表示認同,很多父母們批評出現了問題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完全不認同孩子,那麼當他表達了一個對孩子全盤否定的,不認同的話的時候,孩子自然就會有非常強烈的牴觸心理。

這個時候,孩子的回答一般都是「是」。這個時候父母就可以說,自己也因為他的開心而很開心,不過想到了一個問題,這樣子玩,很容易會影響到別人,該怎麼辦?

通過這種把問題拋給孩子的方法,不僅可以讓孩子去思考問題,同時也是在調轉問題的矛頭。

最後,提出自己的意見或者解決方法,再結合孩子想的解決方法總結出一個最好的方法,這樣不僅可以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同時他也會對管束自己這件事情有更高的責任感,那麼下次當孩子再發現自己有哪些缺點的時候,孩子自己就會非常積極的想辦法去解決。

總結:

當父母想要糾正孩子的缺點,或者是不知道如何去給孩子提出意見或者「批評」孩子的時候,可以先了解喬哈裡視窗,來發現自己溝通裡面的一些誤區,然後再通過理清自己所要扮演的角色和批評孩子的目的以後,再結合溝通技巧來合理的向孩子們提出「批評」。

相關焦點

  • 喬哈裡視窗教我們如何做到與人有效溝通
    我聽到她們的問題後覺得有點奇怪,因為我在後臺並沒有看到她們買了當初我分享的那套課,不過我能猜到她們說的肯定是我前些日子分享的那套向日葵裡的課。原來,我的這兩個朋友是肯定知道她們自己買了課,只是我不知道罷了。本來一般情況下,別人在我這裡買了課,我是會知道的,那天是由於系統出了一點小問題。所以,用喬哈裡視窗理論來說,這便有了我們之間的隱蔽區。
  • 親子溝通很重要,通過「喬哈裡視窗」,父母可明確好「溝通區域」
    小路就把自己在學校裡和別人打架的事情,說給了母親聽。然後他特別小心翼翼地和母親說,要她一定要幫他保守秘密,不能說給父親聽,不然父親一定會打他的。母親就說:「行,只要你知道錯了,那會幫你保守秘密的。」小路立刻點頭說自己已經知道錯了。沒想到的是,等到晚上父親回來的時候,小路的母親一五一十地把所有的事情都說給了父親聽。第二天晚上小路就遭到了父親的批評,不過父親沒有打他。
  • 是因為家長不懂喬哈裡視窗理論
    這樣會讓家長感到非常無奈,我明明都跟他好好說了,為什麼小孩總是不聽話,不懂得領情呢?1、 為什麼家長好好和小孩說卻不能讓小孩"領情"?1、 小孩的逆反心理在作祟小孩也有自己的逆反心理。家長越覺得好的,小孩越覺得不好。家長越想要小孩這樣做,小孩更不會這樣的做。所以小孩不願意聽家長的話,是因為小孩也有自己的逆反心理。
  • 懂得運用喬哈裡視窗,可以幫你快速建立人際
    我一下子想起了一個理論,便回答她:有的呀,喬哈裡視窗原理,又稱為溝通視窗,了解這個原理並靈活運用,肯定可以解決你快速跟新同事建立良好關係的問題。一、喬哈裡視窗1、喬哈裡視窗理論是什麼喬哈裡視窗是由喬瑟夫·勒夫(Joseph Luft)和哈裡·英格拉姆(Harry Ingram)提出的,喬哈裡是以他倆的名字合併命名。
  • 家裡的小霸王根本說不得?溝通不順暢的背後,父母要掌握視窗理論
    傅首爾曾經在奇葩說上說:自己給兒子買過一雙價值2000元的鞋,本以為兒子會喜歡,兒子卻對幾十塊錢的帶卡通貼紙的鞋念念不忘。這說明,當父母和孩子沒有共同的交流區間的時候,關於這件事情的交流勢必是不順暢的。喬哈裡視窗理論就是從交流區間出發,為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溝通提供了分析模板。
  • 家長運用「喬哈裡視窗」,促進親子有效溝通
    父母與孩子的交流難題,一直以來都是一個討論的熱點,今天我想和大家引入一個新的溝通技巧——"喬哈裡視窗",幫助你解決與孩子的溝通難題!一、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溝通永遠存在"時差"我們有時候讓孩子做一些我們認為對孩子來說困難比較小、傷害比較小的事情,但孩子反而想要去做難的、冒險的事,這個時候就會產生矛盾和衝突。
  • 「喬哈裡視窗」:你真的了解你自己嗎?未必!
    通過這次活動,我也對別人眼中的自己有了全新的認識。蘇格拉底有一句名言,估計很多人都聽過,「認識你自己」。認識自己的過程,其實就是傳播學上的「人內傳播」(也叫自我傳播),它是指個人接受信息並在人體內部進行信息處理的活動。人內傳播這種傳播形式既是出於人的自我需要,也是出於人的社會需要,是人為了及時對周圍變化了的環境做出適應而進行的自我調節。「人內傳播」有多重要呢?
  • 喬哈裡視窗:有效的溝通應該區域明確
    姐妹幾個剛剛視頻玩笑了一會,只聽閨蜜佳佳突然"平地一聲吼",還沒等我們這些人反應過來,就聽佳佳緊接著是一通亂罵:"媽媽跟你說過多少次了不能這樣,你怎麼就是不聽啊?現在給弄壞了吧?我看你要怎麼辦!"佳佳數落完兒子後又跑過來和我們吐槽:"哎呦,現在這孩子也不知道是怎麼了,無論我說什麼人家都不會聽,非但不聽而且還有可能和你對著幹,真是不知道我上輩子欠他什麼了,現在要這樣來對我。"
  • 溝通|學喬●哈裡視窗,做最受歡的人
    看了就要關注我,喵嗚~學喬哈裡視窗做一個受歡迎的人2019年5月31日,深圳市龍華區龍華街道黨工委組織部主辦、龍華心濟源心靈關愛協會承辦的龍華周末市民素質大講堂(簡稱市民素質大講堂)第91期《如何讓自己成為最受歡的人---喬●哈裡視窗》的溝通專題公益講座
  • 生涯輔導活動之自我認知- 喬哈裡窗:發現我的人格特質-試界大學
    每個人的自我可以分為以下四個區域:l 開放區——我知道,別人也知道的信息例如: 你的名字、身高、相貌等。這裡包含你最基本的自我信息。開放區越大,說明外界評價與自我評價一致的部分越多,自我認同感會越強。l 盲目區——我不知道,別人知道的盲點例如:你的處事方式,別人對你的感受。
  • 孩子聽不得「批評」怎麼辦?肥皂水效應:批評需要技巧
    麥金利想到了一個好的方法,他對黨員說:「真是太棒了,這真是一篇少見的,精彩絕倫的演講稿,我相信再也不會有人比你寫的更好了。可是,如果在某種特殊的場合,是不是也很適用呢?從你的立場來講,那是非常合適、慎重的;可是我必須從黨的立場,來考慮這一份演講稿所帶來什麼樣的影響。那麼現在請你回家去,按照我所特別提出的那幾點,再寫一篇,並切送一份給我。」
  • 百般討好同事,卻始終無法融入其中,4個步驟,教你自然融入團隊
    前段時間,一個剛剛進入職場的小學妹和我說,初入職場,最難的不是工作,而是人際關係,想要快速融入團隊,和大家好好相處,卻發現很難。剛進公司的時候,小學妹什麼都不懂,工作經常需要同事帶,可是同事根本不上心,總是自顧自的,為了能快速上手工作學習到更多東西,小學妹開始想盡各種辦法討好大家。
  • 喬哈裡資訊窗視角下大學生宿舍人際關係改善研究
    喬哈裡資訊窗理論概述20世紀5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喬瑟夫·勒夫和哈裡·英格拉姆進行組織動力學研究時,就溝通的技巧和理論建立起一個以他們兩個人名字命名的「喬哈裡資訊窗」。喬哈裡資訊窗把人的內心世界比作一個窗子,表示了一個人對自身信息和對他人信息的開放程度。
  • 了解喬哈裡窗,搞懂這4個自我
    認識自我說起來很簡單,誰不認識自己呢?問題是認識自我真的是非常非常困難的事情,我們不會說比蘇格拉底更厲害吧。人家老蘇說,「我唯一知道的事情就是一無所知」,通俗說,就是坦然承認自己是無知的。 心理學上,認識自我可以藉助邏輯思維,從橫向、縱向、豎向三個方面進行理解。先從喬哈裡窗說起。
  • 孩子聽不得「批評」怎麼辦?「肥皂水效應」:批評也要有「技巧」
    過了一會兒,他才說:"沒有,我們還沒出成績。"聽到孩子撒謊,我有些生氣。我說:"沒有嗎?我問了你的同學,他可說你們昨天就出了成績呢!你還想騙我到什麼時候?你把試卷給我看看吧。"孩子緩慢地從書包裡掏出了3張考試試卷,然後低著頭遞給我。
  • 為何別人一眼就能看出你是「窮人」?只因你有這3個特徵,藏不住
    為何別人一眼就能看出你是「窮人」?只因你有這3個特徵,藏不住窮人和富人之間,差的僅僅只有金錢嗎?顯然是錯誤的。窮人除了比富人錢少以外,關鍵他們的很多特質也不相同。正是由於諸多特質不同,導致了不一樣的人生。
  • 【投資悅讀】投資為什麼很難進步——越不懂 越自信
    說,不對啊,我已經在臉上抹了檸檬汁啊!也許他聽人說過檸檬汁可以隱形這個知識。但他顯然誤解了「隱形」的意思。這個強盜之所以如此愚蠢,就是因為越不懂,越自信,這個叫麥克阿瑟·惠勒的中年男子,並沒有真正理解檸檬汁隱形的這個知識,所以他才如此自信,敢用這個方法去搶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