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媽說育兒(原創文章,歡迎轉載分享)
賈靜雯曾經分享過自己女兒咘咘的「叛逆時期」。
咘咘睡醒之後,咘咘也是躺在沙發上,在媽媽給自己扎完頭髮後將髮帶摘下來,嫌棄媽媽扎得並不好看。在完成老師布置的相關作業的時候,媽媽告訴咘咘應該去學習了,咘咘一下子皺緊了臉,趁媽媽不在將黑板上的內容擦得一乾二淨。媽媽為了增加咘咘和妹妹波妞的感情,引導著咘咘唱歌,在唱到「我有一個可愛的妹妹」的時候,咘咘一把將妹妹推倒:「不喜歡妹妹。」
許多媽媽都對賈靜雯的這段經歷感同身受。
父母能夠忍受孩子身上的「叛逆」,因為父母都知道,叛逆是每一個孩子成長的必經階段。事實上,最讓父母頭疼的是和孩子之間的交流。
這個時候的孩子就像是長滿了尖刺的刺蝟,讓父母無從下手。和孩子的交流會被孩子以各種方式懟回來,即使是出於好心的話也會被孩子會錯了意。
這讓許多父母感覺鬱悶:為什麼自己的當初乖巧聽話的寶寶不願意去了解我的真正意思呢?其實,在孩子們的心中有同樣的問題:為什麼自己的爸爸媽媽老是不懂我的想法呢?不難發現,當溝通的雙方並未就溝通的內容達成一致時,雙方對於溝通都是失望的。溝通這件事也是理所應當的失敗的。
生活中許多父母都看重和孩子的溝通,但是遺憾的是,相當大的一部分人的溝通是失敗的。
傅首爾曾經在奇葩說上說:自己給兒子買過一雙價值2000元的鞋,本以為兒子會喜歡,兒子卻對幾十塊錢的帶卡通貼紙的鞋念念不忘。
這說明,當父母和孩子沒有共同的交流區間的時候,關於這件事情的交流勢必是不順暢的。
喬哈裡視窗理論就是從交流區間出發,為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溝通提供了分析模板。
01喬哈裡視窗理論提供了什麼樣的分析模板
1)什麼是喬哈裡視窗理論
喬哈裡視窗是一種關於溝通的理論,也被稱為「自我意識的發現——反饋模型」。
這個在20世紀50年代被喬瑟夫和哈裡提出的經典理論是根據「自己知道」「自己不知」「別人知道」「別人不知」這兩個維度,將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劃分為類似於窗戶的四個部分,並通過四個部分的有機融合,實現不同的人之間的有效溝通。
2)喬哈裡視窗理論的具體功能劃分
喬哈裡視窗理論基於交流的模式將溝通按照象限進行了四部分的劃分,分別為:公開區,盲目區,隱藏區,和封閉區。因為每個人的個體特性的不同,四個區間所佔據的比例並不是嚴格的均分狀態。
公開區:自己知道,別人也知道
比如家庭住址,興趣愛好等等。在相互交流的過程中,如果所共有的公開的部分越多,雙方的交流越順暢。
在親子相處的關係中,父母和孩子的交流表現為父母和孩子對彼此之間說的話都能夠理解,這時候的交流是成功順暢的。公開區的交流是一種質量較高的交流方式,雙方不會因為不理解對方的意思爆發矛盾。
盲目區:自己不知道,別人知道
自己的性格上的盲點就是盲目區的體現。
生活中父母常常會「自作主張」,根據自己的想法替孩子做決定,缺乏和孩子之間的溝通,並不能了解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導致和孩子爆發了矛盾。
一些父母看到孩子玩手機覺得很生氣,其實沒有意識到孩子已經學習了很長時間,只是剛拿出來手機準備放鬆一下。
隱藏區:自己知道,別人不知道
許多父母常常喜歡說這麼一句話:你還小,等你長大就清楚了。
這種產生於溝通上的矛盾就是由於隱藏區交流出現的。對於孩子不知道的內容,父母越隱藏反而會激發孩子的逆反心理,產生矛盾,
封閉區:自己不知道,別人也不知道
在面對未知的事物時,父母和孩子其實都是在通過自己的方式進行探索。
這時候的雙方如果不能將彼此的信息共享為公開區的模式,互不了解,發生矛盾也就不難理解了。
兩個人有效溝通的前提就是各自的區間相互融合。建立在相鄰甚至相反的區間上的討論往往是無疾而終。
02如何擴大公共區,讓雙方的交流更加順暢
1)自我揭露—將隱藏區轉換為公共區
要想讓孩子更加了解自己的真實想法,父母不妨嘗試將自己的隱藏區轉為公共區間。
對於孩子不清楚的內容,父母可以大大方方地和孩子「打開天窗說亮話」。積極地和孩子分享自己小時候的學習和生活經歷。當談到和孩子現在相似的狀況時,通過自己的所見所聞為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建立榜樣。
鼓勵自己孩子將自己的隱藏區也表達出來,創建更大的公共區平臺,這時候雙方的交流將會變得順暢起來。
2)請求反饋—將盲目區範圍儘量縮小
父母常常會不考慮孩子的想法,下意識地幫助孩子做決定。在這個過程中,其實父母並不知道孩子的真實想法,即使孩子知道你的「好心」也會感覺到不尊重感。
這種心態反映在交流上就是父母固執自己的看法不接受孩子的表達。
這種情況下父母不妨嘗試著對自己不了解的內容先張開耳朵,再張開嘴巴。聽一聽孩子是怎麼看待這件事情的,讓自己的盲目區轉為公共區後,雙方再建立積極有效的交流溝通。
03親子在進行交流的時候應該注意到哪些技巧
1)雙方進行及時的反饋,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
巴爾扎克說:生活的智慧在於,逢事問一個為什麼。
父母應該多問問自己,為什麼孩子會採取那一種方式,是不是孩子這麼做的背後有自己的考慮?為什麼孩子不能理解我說的話,是不是我應該和孩子進行解釋?
通過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會在很大程度上擴展交流的公共區間,為高質量的交流提供更加和諧的平臺。
如果說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是一種內省,反饋就是一種對別人的要求。處於交流之中的兩個人通過相互之間的交流,將各自的意思進行反饋,會讓雙方的交流建立在更加平等的層面上,交流的質量也會隨之提升。
2)放下父母高高在上的地位
父母不應該僅僅是作為上下的身份。
孩子對於父母長輩的尊重是必要的,但是在尊重之餘,父母應該給孩子一定的空間讓孩子成為能夠和父母交流的朋友。
喬哈裡視窗理論指出:不同關係的人之間的公共區間的範圍是不同的。
其實道理很簡單,沒有一個人願意長時間抬著頭和人進行交流。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一些父母會覺得自己和孩子沒什麼話好說,但是孩子和朋友卻無話不談。放下自己的「高高在上」的父母身份,和孩子像朋友一樣的分享交流,讓公開區間重合面積不斷擴大。
3)照顧孩子的情緒,主動地進行分享和交流
當孩子將自己的隱藏區間向父母進行分享時,父母應該尊重孩子的「隱秘」,幫助孩子保守分享的秘密。
當孩子出現不開心的情緒時,父母應該找出原因:是因為自己沒有了解孩子的隱藏想法,還是孩子沒懂自己說的內容,努力讓交流變得通暢。
積極地進行分享和交流,通過不斷地交流發現問題,為交流中產生更多的公共區間努力。
04在親子相處的過程中,How(怎麼做)比What(做什麼) 更管用
美國傳播學家艾伯特梅拉比安曾經提出一個公式:
信息的全部表達=7%語義+38%聲音+55%肢體語言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在信息的傳遞過程中,信息的原本的意思,即What(是什麼)其實只佔7%,而剩下的由聲音和肢體語言分別佔據的38%和55%的部分其實是How(怎麼做)的內容。
而佔據93%的部分都是「非語言內容」,父母在和孩子交流的過程中應該注意哪些「非語言內容」?
肢體動作面部表情語氣表達目光的接觸人際的距離
理解並掌握喬哈裡視窗理論的關鍵在於儘可能的將公共區的內容擴大,為順暢的交流建立平臺,當重合的公共區越大,父母和孩子交流的質量也會更高。
在這個基礎上,掌握一些交流小技巧會讓父母和孩子的交流更加和諧。
ps:本文圖片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拓展一:寶寶橫抱哭豎抱笑,不要怪寶寶挑剔,從寶寶視角看,你也會喜歡哭
拓展二:為啥幼兒園的乖寶寶回到家成了大魔王?鮑爾比:依戀關係揭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