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認識自我?了解喬哈裡窗,搞懂這4個自我

2021-01-07 騰訊網

自我是心理學中重要概念,也可以說是一級詞彙。

社會心理學認為自我也叫自我概念、自我意識,是指個體對自我生理、心理、人際關係等的認識。

認識自我說起來很簡單,誰不認識自己呢?問題是認識自我真的是非常非常困難的事情,我們不會說比蘇格拉底更厲害吧。人家老蘇說,「我唯一知道的事情就是一無所知」,通俗說,就是坦然承認自己是無知的。

心理學上,認識自我可以藉助邏輯思維,從橫向、縱向、豎向三個方面進行理解。先從喬哈裡窗說起。

認識自我4個分區

喬哈裡窗是管理學提出的認識自我模型,從關係角度把自我分作4個分區:公共我、盲區我、秘密我、未知我。

公共我就是你知我也知,比如今天周幾,在幹什麼,手裡拿著什麼。

盲區我是別人知道自己不知道,如同開車右側有個盲區部位,這是一定存在的,不以主觀為轉移,例如眼睛長在自己臉上,看不見自己啥模樣,有人會說照鏡子,要知道鏡像也是反著的,更別說後腦勺照鏡子也看不到。

調侃說法,有人整天戴著綠帽子滿街跑,別人都知道就自己不知道。

秘密我是自己知道別人不知道,誰沒有秘密呢,心理健康的人一定保有秘密,而且保守的很好。你說自己有秘密嗎?有沒有秘密?問問自己有沒有吧?不要說對不起社會那些,就說對不起老婆對不起老公的,還有對不起孩子的,從小到大沒有人沒有秘密。

好人不是不做壞事,好壞是價值判斷,只是做了壞事不讓人知道,從來不做壞事的人有,不叫好人而叫聖人,我們普通人都不是聖人。

未知我就是我不知道你不知道大家都不知道,比如做個夢,誰也不知道,但是一定存在。

舉個身邊例子說說

比如現在疫情期間戴口罩。

出入公共場合帶口罩,是你知道我知道的事情,這是公共我。

大家上下班坐電梯,去單位餐廳吃飯,都是「欲露琵琶半遮面」,用口罩武裝自己。

有次上班在地下室停車後,匆忙下車,著急趕電梯,進去電梯後才發現有人異樣眼光看自己,頓時恍然大悟忘記戴口罩。

還有盲區我。上面我忘記戴口罩,後來很快發現了,有人真的是忘記戴口罩而一直不知道,比如坐公交,就有人沒帶口罩沒法乘車。

我們知道,吃飯後牙縫塞進了青菜,自己是渾然不知道的,除非被人指出來。有幾次在家裡,吃飯後家人給我指出才知道。

後來有次在家裡,我對著孩子喋喋不休,孩子突然對我說,「你牙上有青菜」,趕緊跑去照鏡子,結果發現被騙了。再後來,當我打算給孩子講道理講心得時候,人家不想聽了,不直接說,而是含蓄來一句「你牙上有青菜」。

這就是盲區我,別人不提醒,自己不知道,就像皇帝內裝。

還有自己知道別人不知道情況,秘密我。

前幾天我著急趕公交車,那時候車次少,下班就只有末班車,我也是進了電梯才發現忘記拿口罩。

回去拿一上一下來不及,咋辦呢,這時候電梯在下面樓層停下了,我果斷出了電梯,裡面人會很納悶,明明拿著包回家的節湊,咋就出去了呢,其實我是去別人辦公室藉口罩急用。

這就是自己心裡的想法,也可以說是秘密。

記得出了樓梯奔開門的辦公室,恰好遇到人家科室劉同事在開門,趕緊借了一個應急使用,順利趕上末班公交車,這裡也得鄭重表示感謝,「真是幫了我大忙」。

未知我,當前疫情防控期間,我們政府做的非常好,國內控制得很好,可是國外疫情形勢還是非常嚴峻,感染者上百萬,還未見到明顯拐點出現。

要知道現在是地球村,傳染疾病面前大家「一根繩上螞蚱」「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下一步我們戴口罩要帶到什麼時候,疫情何時正式結束,你不知道我不知道。

喬哈裡窗帶來的啟示

喬哈裡窗是從橫向思維,區分自我四個部分,從全視角方面剖析自我,對於心理學意義來說,如下:

一是,儘量擴大公共我,減少盲區我。也就是進行自我意識擴大化探索,這是認識自我目的。

二是,保持秘密我,或者擴大秘密我。理由很簡單,秘密好比傷口,逢人就說,最後會如祥林嫂般被人厭煩,好似解釋這事兒,對理解你的人不用解釋,不理解你的人解釋再多也沒用。

三是,敬畏未知我。牢記自己是無知的,這個無知既包括未知的心靈世界,也包括盲目自我的盲區,為此,更功利心態說,我們只要了解他人多於他人了解自我就好,這樣我們可以心態從容,有掌控力,遊刃有餘。

認識自我,是個系統工程,關鍵還是從觀察自我小事做起,從觀察自我意識流開始,坦誠人性真實,坦然自我弱點,看到自我潛能。如此甚好。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生涯輔導活動之自我認知- 喬哈裡窗:發現我的人格特質-試界大學
    喬哈裡窗:發現我的人格特質1.1 理論基礎喬哈裡窗被稱為「自我意識的發現-反饋模型」,由Joseph Luft 和Harry Ingham提出(喬哈裡即Johari,Joseph & Harry = Johari),他們認為人對自我的認識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
  • 全面認識自我的周哈裡窗
    點擊「創新與心理成長」,學習更多心理知識1周哈裡窗心理學家魯夫特與英格漢提出周哈裡窗,展示了關於自我認知、行為舉止和他人對自己的認知之間在有意識或無意識的前提下形成的差異;周哈裡窗包括四個範疇,一、面對公眾的自我塑造的,二是被公眾獲知但自我無意識的,三是自我有意識在公眾面前保留的
  • 教學設計>高中心理健康 《認識自我》教師資格證面試模板
    生:被大家猜出來我很開心,看來大家都很了解我。中公講師解析教師小結:大家都很認真地總結了自己的特點,對自我進行了描述、評價。這就是我們對自己的認識。(三)主題活動二:喬哈利之窗1.規則介紹周哈利之窗把人的自我分成四部分,分別是公開區、盲區、隱秘區、未知區。
  • 喬哈裡資訊窗視角下大學生宿舍人際關係改善研究
    大學宿舍人際溝通的喬哈裡資訊窗模型按照喬哈裡資訊窗理論,大學宿舍舍友之間溝通可以按照「自己已知—自己未知」和「舍友已知—舍友未知」兩個維度進行劃分,最終形成自己和舍友都了解、舍友單方面了解、自己單方面了解以及自己和舍友均不了解的四種狀態,分別對應了開放區、盲目區、隱秘區和未知區(如圖2所示)。
  • 心理學:你真的了解自己嗎,真正的自我由四個部分組成
    蘇格拉底曾說,每個人都必須認識你自己,認識你自己則是我們一生的課題,如何認識你自己,今天和大家分享如何利用周哈裡窗深度認識你自己。周哈裡窗是心理學家魯夫特與英格漢提出來的,它指出我們每個人自我由四部分組成,我們對這四個部分了解越多,那麼我們對自己認識也就越深刻:
  • 「喬哈裡視窗」:你真的了解你自己嗎?未必!
    「你真的了解你自己嗎?」如果聽到這個問題,你一定會覺得很莫名其妙,「廢話,誰還會比我自己更加了解我自己?」哎,這還真不一定。就拿我自己來說吧,前段時間參加了一個大佬雲集的新媒體大會,席間大家侃侃而談,事後大家對我的評價有點出於我的意料,大多都是「和網上那個高冷的形象不太一樣!」通過這次活動,我也對別人眼中的自己有了全新的認識。
  • 自我意識與自我認識也許是智能的最高形式
    正如孫子所說,自我認識有許多切實可見的好處,這是因為,了解自己需要什麼、能夠做到什麼,對於我們規劃未來十分重要。從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到人文科學,人類也在探索各類知識的過程中,力圖理解人性。從這方面說,人類可能是獨一無二的。在生物學意義上,人類和猿類具有相似的腦,大多數基因也相同。從行為上看,人類也不是唯一的社會性物種,因為許多其他動物(包括昆蟲在內)都在複雜的群體中生活。
  • 如何正確認識自我?激發自己的潛力?
    面對自我的困惑如果人不能正確地認識自己,不能正確地評價自己,不能正確的定位自己,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那麼他就是你成功道路上無形的一堵牆。那麼如何打破怎麼這堵牆呢?我們就必須要有正確的做法,那就是正確認識自己,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正確的定位自己,才可以改變這種錯誤的思維模式。
  • 喬哈裡視窗教我們如何做到與人有效溝通
    原來,我的這兩個朋友是肯定知道她們自己買了課,只是我不知道罷了。本來一般情況下,別人在我這裡買了課,我是會知道的,那天是由於系統出了一點小問題。所以,用喬哈裡視窗理論來說,這便有了我們之間的隱蔽區。所謂喬哈裡視窗,它是由美國學者喬瑟夫和哈裡共同提出的一個理論,把人際溝通比作一扇窗,根據「自己知道—自己不知道」和「別人知道—別人不知道」這兩個維度,將人際溝通劃分為4個區:公開區、盲目區、隱蔽區和未知區。公開區就是指信息對你和他人都是公開的,比如說你今天穿了一件紅色外套,毫無疑問別人看到的也是一件紅色外套。這就叫公開區。
  • 世上最重要的事就是認識自我
    意思是想要了解他人,就必須先從了解自己開始,了解自己以後才能了解他人。世上最重要的事就是認識自我。 遠在古希臘時期,雅典德爾斐神廟前的石碑上就鐫刻著阿波羅的神諭:認識你自己!
  • 《不能數到3的獅子》暗喻:孩子如何認識自我,就如何實現目標
    文|凝媽沒有十全十美的孩子,我們希望孩子了解自己的優勢,自信樂觀地面對生活中的一切。但是孩子難免會遇到一些坎坷,與生俱來的優越感受到挑戰。如果因為技不如人,得不到自己想擁有的東西時,會特別沮喪,為此感到自卑。如何面對孩子這種情況呢?很多父母會很糾結。
  • 《掌控自我》生活前先了解並掌控自己,簡單輕鬆的自我療愈方法
    我曾讀過很多書聽過很多人說要了解自己,我知道這事很重要,但努力過卻屢次失敗。因為我不知道要了解自己的什麼才算了解自己,如何才算掌控自己就掌控了生活。11月我的書單裡多了一本《掌控自我》,毫不誇張的說似乎解決了我這十幾年的關於自我了解的困惑,也解開了曾經千千結的情感 之謎。
  • 《黑白盛開》:打開了解自我和世界的窗
    有別於詩歌中的弱水用語言的技巧將「自我」包裹起來,在散文中,她把自己打開,那樣赤誠坦白地面對我們,從容地敘述過往,剖白心跡。在《黑白盛開》一書的開篇《與我們的性別和諧相處》,可以說是女性主義寫作的典範之作,卻不像一般的女性寫作那樣劍拔弩張。而是經由自己痛苦的經歷,達到了認識的升華。這飽含著對「自我」與「他者」的重新認識。成長是痛苦的,但是這種認識的飛躍卻是理智和清明的。
  • 懂得運用喬哈裡視窗,可以幫你快速建立人際
    她緊張的原因就是:不知道如何才能有效的、快速的在新公司建立人際關係。甜甜說:要是有那麼一個模板,像我處理工作一樣,套用進去就可以處理人際關係就好了。我一下子想起了一個理論,便回答她:有的呀,喬哈裡視窗原理,又稱為溝通視窗,了解這個原理並靈活運用,肯定可以解決你快速跟新同事建立良好關係的問題。
  • 《自我與身份》解讀5_第4章_自我、自我概念和身份
    人們覺得他們了解自己,因為他們對自己有著豐富的體驗和大量的自傳記憶。一個人認識自己的感覺過程有助於使用「自我」來做出有意義的選擇,使用「自我」作為一個重要的感知、動機和自我調節工具。從另一個視角來理解,「自我」意味是一種「自我反思能力」:人們將自身作為思考對象的能力,這是「自我」的主體性-主我,強調了「自我」的動態特徵。;「自我」還是一種記憶結構:人們對自身的認識,例如,自我概念、自尊和自我效能感等,這是「自我」的客體性-賓我,強調了「自我」的穩定特徵。
  • 如何區分自我意識與自我調控系統
    自我意識是教育心理學社會化發展與教育這一章節的知識點,它是指個體對自己的認識和態度,是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使人格部分整合和統一起來的核心力量,一般認為自我意識包括三種成分:自我認識、自我體驗、自我監控。這個知識點容易和心理學的人格的自我調控系統弄混淆,下面我們就她們的相同和不同點進行詳細區分,希望對於大家今後的備考能夠有所幫助。
  • 家長運用「喬哈裡視窗」,促進親子有效溝通
    因為她忽略孩子過得是自己的人生,而自己從來沒有認真了解過孩子喜歡什麼、需要什麼。在生活中我們也會發現,孩子到了一定年齡就會開始變得"叛逆",事事都很難溝通,說個一兩句話就翻臉,為什麼父母和孩子的溝通很難進行下去?
  • 《做個機器人假裝是我》:幫助兒童正確認識自我,從這本繪本開始
    這一周帶著兩個孩子看了日本作者吉竹伸介的《做個機器人假裝是我》這本書,無論是孩子還是我,都很喜歡這本書,也感嘆作者的想像力。吉竹伸介並不是一開始就專門從事這個職業,他在一家遊戲公司工作,出於愛好在業餘畫插畫,40歲的時候他出版了第一本繪本《這是蘋果嗎也許是吧》。
  • 大一新生如何做自我介紹?避開這4大「雷區」,很多人都會犯!
    進入大學之後,輔導員會給大家開個班會,然後會讓大家做個自我介紹,相互認識一下對方。那麼大一新生如何做自我介紹?避開這4大「雷區」,很多人都會犯!雷區一:自我介紹時間過長,喋喋不休相信每個班級都會有那種性格特別開朗活潑的同學,不管是小學還是初中,他們都是那種話嘮型的孩子。在做自我介紹的時候也是這樣,自我介紹的時間過長,一直在喋喋不休的講自己的事跡,這是很多人都會犯的雷區之一。
  • 《認識自我》:你是誰,就會做什麼事
    其實有這樣的感慨,源自於最近看的一本書,叫《認識自我》,這本書是由英國的作家英格麗·羅西裡尼所著,是由宇華、周希翻譯的一本書。而這本書中,作者就告訴了我們認識自我的重要性,在書中,作者說:認識自我的基本含義,其實就是:由於你賦予生命的意義就是推動你行動的動力,所以當你在問自己該做什麼的時候,先問問,自己到底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