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四點老師的第84篇原創文章,內容系作者原創,保護原創從你我做起!)
01.
這一周帶著兩個孩子看了日本作者吉竹伸介的《做個機器人假裝是我》這本書,無論是孩子還是我,都很喜歡這本書,也感嘆作者的想像力。吉竹伸介並不是一開始就專門從事這個職業,他在一家遊戲公司工作,出於愛好在業餘畫插畫,40歲的時候他出版了第一本繪本《這是蘋果嗎也許是吧》。
今天要介紹的這一本是19年8月份出版的,豆瓣評分高達9.7分。這本書講了一個小男孩小健,覺得每天要上學要整理房間,非常麻煩,就用零用錢去買了一個打折的機器人,想讓這個機器人代替他,然後就開始給機器人介紹自己,書中小健花了很多功夫介紹自己,在介紹自己的過程中逐漸認識獨一無二的自己。
圖畫非常形象生動,能很好的幫助孩子們從外形、家庭、情緒、喜好等方面了解不一樣的自己,這也是認識自己的過程,其實也正好契合了孩子自我認知的發展,從各方面了解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接受自己的獨特性,喜歡這樣的自己,也是孩子們建立自信心的關鍵因素。
02.
自我認知是一種認識自我、評價自我、發掘自我的能力,良好的自我認知是自我調節和人格完善的重要前提。
一個人的自我認知主要由三方面構成,分別是生理自我、社會自我、心理自我。兒童的自我認知能力從很早就開始出現了,比如一歲的寶寶第一次照鏡子,他會對鏡中的自己感到好奇,開始認識到自己的外貌特徵。
第一部分:生理自我;
生理自我指的是自己的身體形象,包括性別、外表特徵等。
在繪本中,小健非常清晰的描述了自己的外形特徵,這種特徵是非常獨特的、可愛的、客觀的。
家長也可以在孩子兩三歲以後引導孩子認識自己的生理特徵,比如用畫筆畫出自己的樣子,或者語言描述自己的外貌、服飾等,認識自己與別人的差異性。
第二部分:社會自我;
社會自我指的是自己在社會關係中的位置,包括自己在親戚、朋友、同學、同事中的影響和社會地位。
這兩頁非常形象的展現了小健在不同人腦海中的樣子,展示了兒童在不同的社會關係中的行為特徵和表現。家長們也可以引導孩子談談這方面的內容,比如你在老師心目中、在朋友心中、在親戚心中、在父母心中是什麼樣的人,有助於兒童對自我形象的完整性的把握。
而且在這一過程中,孩子能夠很好的觀察自己的行為,進行行為偏差的矯正,反思自己的行為表現是否恰當,有沒有需要修改的地方。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庫利曾提出了「鏡中我」理論,將他人看做一面鏡子,從這面鏡子中可以照出我們自己的樣子,而我們從鏡子中看到的那個樣子就構成真正的自我。
每個人對自己的評價和認知都是在與他人交往過程中,根據他人對自己的看法和評價而發展起來的,兒童也不例外。
第三部分:心理自我;
心理自我指的是對自己的氣質、能力、性格、情趣、愛好、理想等的認識,這是認識自我的關鍵,需要認真加以分析。
小健喜歡的討厭的東西,家長也可以用畫畫的方式或者提問的方式談論孩子喜歡的顏色、玩具、同學等,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獨特性。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擅長的地方和不擅長的地方,善於發現自己。
各種情緒本身沒有對錯,孩子認識到自己情緒的變化,無論是高興還是生氣,都是正常的情緒表現,都是真實的自己。家長對孩子們的情緒也要抱有接受的心態,無論是正面情緒還是負面情緒,都有存在的作用和價值,接納孩子的負面情緒,引導孩子學會宣洩自己的負面情緒,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堂課。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喜好、情緒、優缺點等,這些喜好和情緒無所謂對錯,因為這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充分了解自己的各個方面,孩子們才能客觀看待自己,不會出現認知偏差。
03.
當兒童對自己的認知出現了偏差,就會出現行為不恰當的外在表現,而家長如果只是一味的矯正行為,很可能適得其反,沒有找到根本的原因。
這種認知偏差簡單概括可以分為兩方面:高估自己或者低估自己。過於高估自己的能力就會出現自負,也就是認為自己「無所不能」,當這些孩子遇到一點挫折和困難,就會難以接受。所以,在選擇任務的時候,他們可能會選擇那些非常難的或者非常容易的,非常容易的不會失敗,非常難的即便失敗了也可以歸咎於任務的困難。也或者把失敗歸因於對手的運氣好等因素上,無法正確評價自己的能力和優缺點。
反過來說,過於低估自己的孩子會出現自卑心理,無法相信自己可以做好一些事情,對自己的能力充滿懷疑。
無論哪種偏差,對孩子的未來的人格獨立和成長都是非常有害的,那麼我們就要找到孩子產生認知偏差的原因了,這樣才可以有的放矢。
孩子小的時候,對自我的認知大部分來自於家長和周圍人的評價,如果家長過分的以孩子為中心,過於驕縱和誇讚孩子,就容易讓孩子形成自視過高的自我認知。反之,如果經常打擊批評孩子,孩子也會看不起自己,認為自己做什麼都不行。
這就要進行最後一個問題的探討了,家長該如何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自我認知呢?
04.
誇讚孩子也要講究方法;
要注意的是,多誇獎孩子的努力,而不是誇獎他聰明,多誇獎具體的細節,而不是「你真棒」之類的籠統誇獎。鼓勵孩子沒有錯,但是方法不對,孩子的心理感受是不同的。
很多家長都知道要鼓勵孩子,但是卻把鼓勵孩子當成了一味的誇獎,無論孩子做什麼,都能得到家長的鋪天蓋地的誇讚和表揚,孩子們自然會生出一種自己無所不能的感覺。
我們要看到孩子的努力,去誇讚孩子的努力,而不是總是隨意表揚和肆意誇讚。
比如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做了一個積木城堡,儘管它看起來不太像樣子,但是我們仍然可以看到孩子努力的地方,可以試試這樣說:「我看這個城堡你做的非常用心,你真是一個有耐心的小朋友啊,而且這個城堡堆的很與眾不同呢!」
走心和沒走心,孩子是可以聽出來的,拿著手機敷衍的抬頭說了一句:「你真棒!」孩子感受不到你的關注和肯定,心裡都能覺察的到。
肯定優點,也要看到缺點,客觀的評價孩子;
評價孩子的時候一定不要用這樣的語言:「我看你幹啥都不行」或者「這點事情都做不好,真是一無是處」等等非常籠統的批評和打擊,對孩子的心理傷害非常大。
時間久了,孩子可能會非常自卑膽小,對自己的評價也會很低,認為自己做什麼都不行。
當然,這並非是說孩子不能批評,而是說批評要具體,不要以偏概全。比如孩子不夠認真,做題的時候總是敷衍,那我們就針對孩子的不認真來批評,讓孩子知道自己錯在哪裡,而不是以偏概全,說孩子哪兒哪兒都不行。
引導孩子看到更廣闊的世界,接觸更優秀的人;
帶孩子長見識,是為了讓孩子了解到世界的廣闊,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擅長的地方,也有自己的不足的地方,重要的是發揮自己的長處和優勢,學習別人的優點。
帶孩子旅遊、到博物館、看展覽、閱讀、結識不同的朋友等,都可以幫助孩子更好的看到更廣闊的世界,而不是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裡,認為自己是「世界第一」。
當然,家長要注意的是,這裡的接觸外界並非是讓孩子一味的比較,在孩子最討厭家長做的事情裡面,跟別的孩子比這一項是非常靠前的,一定不要說「你看看人家,再看看你」,這會讓孩子對自己的評價降低,對對方充滿了敵意。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缺點,都有自己的個性,重要的是,教會孩子喜歡這樣的自己。
就像繪本最後說的那樣,我們每個人都像一棵造型不同的樹,樹的種類是天生的,我們無法選擇,但是我們可以決定怎麼去培育它、裝飾它,樹的大小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喜不喜歡自己的這棵樹。
我們養育孩子,也是希望孩子喜歡這樣的自己,有優點有缺點,有各種情緒有各種小心思的自己,他們是獨一無二的存在。
作者:四點老師,一個對世界充滿好奇的二寶媽媽,記錄育兒趣事,探尋育兒規律,不做完美媽媽,做一個跟孩子一起玩耍一起成長的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