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鵝有煩惱》出續集啦,這次有煩惱的是一隻長頸鹿。
在《企鵝有煩惱》中,一隻生活在南極的企鵝居然怕冷,這種意外和衝突給讀者造成一種奇異的荒謬感,企鵝怎麼會怕冷呢?它們就生活在冰天雪地裡啊!更有趣的是,這隻企鵝不僅怕冷,所有人類覺得可愛的地方,都是它的煩惱,比如嘴巴太尖、不會遊泳、走路搖搖擺擺。最讓企鵝覺得煩惱的是,它和其他企鵝看上去一模一樣。
這種憤世嫉俗的碎碎念有一種「你一點都不懂我」的感覺,非常好玩。所以《企鵝有煩惱》這本書自出版以後廣受歡迎,是全美暢銷圖畫書,也是亞馬遜的年度最佳兒童讀物,還斬獲了一系列大獎。
到了續集《長頸鹿也有煩惱》又不一樣了,因為長頸鹿的特徵太明顯了,就是脖子長,要想讓讀者再有驚豔感,就非常考驗作者的功力了。這套書的作者喬裡·約翰和繪者萊恩·史密斯沒有讓人失望,這是又一本好玩有趣的童書。
首先是來自官方的吐槽,所有我們能想到的關於長頸鹿脖子的特點,長頸鹿愛德華自己都一口氣講出來了。
為了讓脖子好看一點,長頸鹿還給自己的脖子戴滿了圍巾和領結。
或者把自己的脖子藏起來。
可是,長頸鹿還是不喜歡自己的脖子,覺得其他小動物的脖子更漂亮。連大象這種幾乎沒有脖子的動物,也硬誇了一下。
這本書是給3-6歲的孩子看的,作者非常懂得這個年齡階段孩子的心理發展水平。心理學大師皮亞傑認為,3-6歲的孩子所處的階段叫做「前運算階段」,就是正式使用邏輯思維、分類排序、逆向思維等「具體運算階段」之前的那一個階段。
在前運算階段中,孩子並不是沒有邏輯思維,而是只擁有單向的邏輯思維。這條邏輯思維的起點是自己,終點是他人,孩子還不會反過來思考。說得更簡單點,就是他們總是以自我為中心去思考問題,很難想到事情還有另外一面,或者從別人的角度看待問題。
這不正是長頸鹿的問題嗎?它只會站在自己的角度上,想到自己和別人完全不同,自己的脖子不好看也不方便,沒有反過來想自己的長脖子有什麼用處。
然後故事就接著解決問題了。長頸鹿碰到了一隻烏龜。這隻烏龜非常想要有一隻長脖子,因為它在小山上站了七天,等待香蕉成熟,可是它脖子太短,夠不著香蕉。
這對長頸鹿來說,一點都不是難事,它一仰頭,就「嘣」的一聲摘到了香蕉。
幫助烏龜的過程,就是幫助長頸鹿「去中心化」的過程,你別光從自己出發,從別人出發看一看,大家很羨慕你的長脖子呢,那麼高的香蕉都能摘得到。這個過程,也是長頸鹿自我接納的過程,它開始喜歡上自己的脖子了,還和烏龜來了一頓「商業互吹」,讓原本也不喜歡自己脖子的烏龜,覺得自己的脖子也挺好的。
整體來說,《長頸鹿也有煩惱》和《企鵝有煩惱》是一體兩面的,企鵝煩惱自己和別人長得太像,沒有自己的特點;長頸鹿煩惱自己和別人長得不一樣,認為這是自己的缺陷。
不管是太像,還是不太像,這都涉及到自我接納的問題。我是誰,我是不是認同自己並接納自己,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一直纏繞著他們的問題。
那孩子從哪裡獲得自我認同呢?有意思的是,他們不是從父母處獲得,而是從同伴處獲得。
書中有一個細節,長頸鹿媽媽早就告訴長頸鹿了,它應該以長脖子為榮,很多動物都想要長脖子。但是長頸鹿仍然堅持「沒人想要這樣的脖子」。但是,媽媽的話沒有安慰到長頸鹿,直到它碰到了烏龜。
很多時候就是這樣的,對孩子來說,爸爸媽媽說的話不管用,因為孩子分辨不出父母們說的是事實,還是只是想要安慰他。而且最重要的是,他在他的同伴中沒有得到認同,即便父母說的是對的,他們也還是很傷心。
同伴關係從童年開始就對孩子產生影響了,獲得同伴的認可,繼而接納自身,對孩子來說比別的任何事情都要重要。
同伴們一般對什麼事會表示認可呢?3-6歲的孩子更注重物理特徵,比如外貌和體型。他們喜歡和自己差不多大,差不多高的孩子玩,還喜歡和同性別的孩子玩。我常常聽女兒說,我只喜歡和女孩子玩,不喜歡和男孩子玩,問她為什麼,她也說不上來。這就是孩子們的特點,同年齡、同性別的孩子更容易建立友誼。
要說這本書我最喜歡的還是插圖,下面這幅圖中,僅僅是烏龜眼睛的變化,就能傳神地表達烏龜的情緒。
這幅長頸鹿和烏龜對話的圖,長頸鹿的脖子要穿過自己長長的腳,才能和烏龜對視,也是非常有趣的對比。
好的繪本就像一個藝術品,外表漂亮還有底蘊加持。這大概也是我喜歡《企鵝有煩惱》和《長頸鹿也有煩惱》的原因,故事的風格是輕鬆有趣的,畫面是精緻可愛的,最後還加了那麼一點有意思的內核,不僅孩子喜歡,大人也覺得讀起來非常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