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寶寶知道 瓜瓜媽咪
第一次給瓜買繪本源於瓜外公單位發了張書卡,因此興衝衝地帶瓜去了書店。《我爸爸》、《猜猜我有多愛你》、《你看起來好像很好吃》、《乳房的故事》、《是誰嗯嗯在我的頭上》這些耳熟能詳的繪本就成為了瓜的第一批好朋友。
繪本買了,但瓜的興趣不大,我也抱著順其自然的心態,如果他愛聽就多講講,不愛聽就擱一邊。一周歲半左右,瓜經常會主動要求看繪本,有時他會看著《我爸爸》學做鬼臉還哈哈笑,繪本給孩子帶來了最為直觀的感受,也讓他感受到了快樂,我覺得這是一個不錯的開始。
正式把讀繪本當成習慣來培養是兩周歲以後。
有一晚給瓜講了《抱抱》。
《抱抱》講的是:小猩猩走在森林裡,看到其他動物母子擁抱在一起,就會開心地說「抱抱」,但是隨著聯想到自己孤身一人,形單影隻,小猩猩的心情越來越失落,垂頭喪氣地走在森林裡。看到小猩猩落寞的眼神,媽媽就駝著小猩猩幫他一起找媽媽。
一路上,豹子母子、長頸鹿母子、河馬母子都親熱地擁抱著依偎著,這讓小猩猩實在是受不了了,終於嚎啕大哭並大聲喊著「抱抱」。
循著哭聲,猩猩媽媽呼喚著「寶寶」從大樹上向著小猩猩飛奔而來,小猩猩也開心地向媽媽跑去。畫面定格在這美好的瞬間,母子倆緊緊相擁,動物們都高興地說著「抱抱」、「抱抱」。
隨後,小猩猩深情地摟著媽媽的鼻子表達對她的感謝。動物們都被這一幕而感動,齊聲說著「抱抱」,並笑著抱著。
就是這麼一個充滿「愛」的故事,全文只有「抱抱」、「媽媽」、「寶寶」三個詞語,雖然簡單,但含義無限,小寶寶也能在爸爸媽媽的描述中感受到親子之間、夥伴之間的那份真情厚愛。
根據這些畫面,我繪聲繪色地講給瓜聽,當看見小猩猩沒有媽媽時,瓜一直說:媽媽沒有、小猩猩媽媽沒有,然後就哭了。一開始是抽泣,後來是嚎啕大哭我趕緊把繪本翻到猩猩媽媽和小猩猩擁抱那一頁,瓜立刻不哭了。孩子的內心是多麼的柔軟,看到這一幕幕他感同身受,仿佛自己就是那個找不到媽媽的小猩猩,因此他急得哭了。
每次讀完這個故事,我都會說我們也來抱抱,瓜就張開小小的手臂和我擁抱在一起,那感覺溫暖而甜蜜。他還會把手指塞我嘴巴裡,我不解地問:「幹嘛呀,快拿出去。」瓜抽出手,指指《抱抱》。瞧,相擁的時候,小猩猩不就是把手伸進了媽媽的嘴巴嘛。看來,孩子的觀察力比我們想像中的更敏銳。
所以,不要怕孩子聽不懂,他雖小,但他也有自己的感情,也會用僅有的生活體驗去理解故事的內容。
瓜很喜歡《抱抱》這本繪本,還給重新起了個名字叫《小猩猩找媽媽》,聽得多了,他也會說了。
瓜瓜版《抱抱》:有一天,小猩猩去找媽媽,他一個人好可憐。(小夥子,記性不錯啊,媽媽講過的記住了。)小猩猩找不到媽媽就哭了……長頸鹿腳沒有的…(這又是什麼鬼?)
不過,喜歡歸喜歡,想撕了還是毫不留情的。第一本《抱抱》已經被瓜撕了好幾頁,所以我又買了本新的,一本用來撕,一本用來講。
到現在為止,已經給瓜買了100多本繪本了,大部分已經講過,按照瓜的喜好,一些只講了一遍就沒啥大興趣,一些講了幾十遍還意猶未盡。一些繪本剛買來時,瓜看也不看就說不要看不好看,結果過幾天卻主動要求講。
我經常拿個十本放在床上,讓他自己挑想聽什麼故事。有時天天講繪本,一晚上就得講n本,有時自己懶就不講了,讓瓜玩會兒積木,甚至玩一會兒手機,看看動畫片。有時早上醒來,瓜就會拿過一本身邊的繪本說:「媽媽給我講故事吧!」
給孩子讀繪本,能堅持每天讀最好,如果堅持不了,像瓜媽一樣懶,那就放幾本在床上以此來提醒自己,也許孩子也會主動要求聽繪本故事。
ps:讀繪本最好也能提前做足功課,瓜爸這沒眼力勁的把變色龍說成了,瓜就一口咬定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