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前段時間臺灣電視劇《想見你》刷屏朋友圈,該劇在開播以來獲得了非常多的關注度和好評,很多人都在討論這部電視劇的劇情、人物等等。這部劇講述的是人物角色"雙重生命"、"雙重角色"的故事。
這是一部青春校園戀愛劇,同時也是一部詮釋青少年成長、心理問題的電視劇。在這部劇中,我們看到了活潑、陽光、愛笑的快樂男孩李子維,看到了沉默寡言、不善與人溝通的陳韻如、看到了因為右耳失聰而自卑的莫俊傑,看到了因為性取向與他人不同而自卑的王詮勝。這些角色都有各自的特點,他們是劇中的其中一位人物,卻代表了生活中某一類人。
編劇林欣慧說過:"其實我們寫的三個青少年主角身上都有一些特別的地方,而他們無法正視自己的特別。"在生活中我們常常能夠看到像陳韻如、莫俊傑以及王詮勝這樣的人,他們沉默寡言。對自己的存在表示懷疑,不喜歡自己也不認同自己。他們自卑、不願意與人接觸,不願意打開自己,只想要躲在自己的小角落裡不被打擾。
青少年兒童的自我認同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大部分家長都沒有重視這個問題,所以錯失了及時引導孩子的時機,導致了孩子的自我認同感比較低,這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希望每一位家長在看劇之餘,能夠進一步感受到人物角色以及其中反映的人物情緒問題,從而更好地關注自己的孩子。
《想見你》:探尋青少年青春期自我認同之旅
在《想見你》這部劇中,從育兒角度來解析,則可以看到青少年的自我認同問題。在這部劇中,青少年的西沃認同問題主要體現在陳韻如、王詮勝和莫俊傑身上。
其一,陳韻如。陳韻如每天都是一個人走路、吃飯,她幾乎沒有社交,走路經常戴著耳機,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不願意與其他人多接觸一點。她沉默寡言,也自卑、敏感,甚至害怕別人。
後來,陳韻如穿越後住進了黃雨萱的身體裡,於是她開始假扮黃雨萱,學著她的活潑開朗、敢愛敢恨,學著她的一顰一笑來取得他人的認同。但是別人始終是別人,再怎麼模仿也做不到跟別人完全一樣,於是她被拆穿了。等到她做回自己,卻又遭到別人的嫌棄。
陳韻如與黃雨萱是兩個性格迥異的女孩,陳韻如自卑敏感,黃雨萱活潑開朗,兩者對比,人們更加喜歡活潑開朗的黃雨萱。因為黃雨萱對自己的自我認同感比較高,她能夠開心地生活,而陳韻如的生活幾乎沒光,她的世界似乎只有她自己。
陳韻如這樣的性格就是自我認同感低的表現,她不願意面對他人,也不喜歡自己,所以要去扮演別人,但是自己始終是自己,扮演別人也不能換來別人的人生。
其二,王詮勝。王詮勝因為自己的性取向與他人不同,所以遭到了校園暴力,從小到大他都經歷了別人的嘲笑、暴力,於是他變得非常自卑,也感覺到不喜歡自己,感覺到很痛苦。他一邊痛苦,一邊對自己進行自我否認,他不喜歡這樣的自己,最終他選擇了跳海自殺。
生活中因為不認同自己,不喜歡自己、接納自己的人產生輕生的念頭的人不在少數,每年青少年自殺的人數數字讓人感到害怕。生活中像王詮勝的人很多,他們接納不了自己,否定自己,才最終導致了悲劇的發生。
其三,莫俊傑。莫俊傑因為右耳失聰戴助聽器而感覺到被周圍人嘲笑、疏遠,所以他感覺到自卑。在他遇到活潑陽光的李子維之前,他一直都覺得別人會因為他戴助聽器而看不起他,一直都生活在不喜歡自己的情緒中中。後來遇到了李子維,李子維把莫俊傑的助聽器當作探測外星人信號的探測器,同樣也吸引到了其他同學們的關注。自此,莫俊傑不再因為助聽器而受到異樣的眼光。
原本否定自己的莫俊傑,經過他人的疏導以及在與他人在融洽的相處氛圍中,他能夠慢慢地正確到自己,將自己的戴助聽器的行為看成是正常的,於是慢慢地他也能夠接受自己了,也能夠和別人愉快地相處了。
孩子對自己的自我認同感低,或許是沒有得到正確的引導。如果孩子接受不了自己,總是認為自己很糟糕的時候,有其他人來解開自己的心結,也許孩子的不良情緒就會得到紓解。
"自我認同感"太低對孩子有什麼影響
1、增強孩子的自卑感
"自我認同感"能夠幫助孩子健康地度過青春期,使得孩子在青春期不會因為一些小的事情而導致自己過於敏感。青春期的孩子大多敏感,他們的情緒存在兩極性、爆發性和不穩定性,一些比較小的打擊對於他們來說都是很難以接受的,如果這個時候孩子的"自我認同感"較低,那將加重孩子的挫敗感,孩子也會因此變得更加自卑。
2、會讓孩子失去更多的歡樂從而陷入抑鬱
缺乏自我認同的孩子大多內向,不願意與別人交流,總是否定自己,不接受自己。越是對自己感到失望,就越會感覺到生活沒有樂趣,沒有意義。並且,沒有朋友的孩子,獲得的快樂也不可能很多。長期生活在沒有快樂的環境中,也容易有抑鬱的趨勢。
3、使得青少年的自殺率變高
走上自殺道路的孩子多半是對生活失去了興趣,對自己也失去了希望。他們往往對自己的各方面能力都感覺很糟糕,從而會對自己的人生也產生了懷疑,進而對這個世界沒有了期待,才會選擇離開這個世界。
青春期的孩子應該怎樣做到自我認同
1、家長要引導孩子正確認識自己
認識自我要比認識他人難得多。人們覺得自己對自己的認識是最多的,但往往不是這樣的,認識自己也是需要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的。家長要讓孩子能夠正確地認識自己,對自己有客觀的認識,才能夠對自己的能力有清晰的了解,才能夠增強自己的自我認同感。
自我認同對青春期的孩子來說非常重要,增強孩子的自我認同感,可以讓孩子在實踐中去鍛鍊自己的能力,從而對自己有更多的了解。
在平時生活中遇到困難的時候,要讓孩子自己去解決,讓孩子對生活中國的難題有自己的見解與解決方法,這樣能夠鍛鍊孩子的能力,也能夠增強孩子的抗壓能力。
2、教育孩子培養良好的社交能力
社交對於人類來說是必需的。人不是獨自存在的個體,需要群體的力量才能讓自己成長地更好。家長要注重孩子的社交,引導孩子與別人進行有效的溝通。孩子有自己的知心朋友是非常重要的,孩子總是會有一些心裡話不想和父母說,這個時候孩子會選擇和朋友說,內心的壞情緒需要及時得到排解才不會發展成更壞的結果,
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父母可以在孩子小的時候多讓孩子和別的小朋友玩,同時要教育自己的孩子應該真誠大方,不要欺負別的小朋友,應當做到讓更多的人喜歡自己。
3、提高孩子的抗挫能力,積極面對批評
孩子的抗挫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青春期的孩子比較敏感,一些挫折對於他們來說是很嚴重的,如果孩子不能夠很好的處理眼前的挫折,就會產生自我否定的情緒,將小小的缺點放大,從而將自己放在最糟糕的位置上。
提高孩子的抗挫能力,父母可以為孩子做示範,講述自己曾經經歷過的挫折與解決辦法,讓孩子明白挫折是可以解決的。父母也要適當鼓勵孩子,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塑造他們的性格。
我是奶果媽媽育兒師,也是5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