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育兒角度解析《想見你》:探究青春期孩子,要如何做到自我認同

2021-01-20 騰訊網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前段時間臺灣電視劇《想見你》刷屏朋友圈,該劇在開播以來獲得了非常多的關注度和好評,很多人都在討論這部電視劇的劇情、人物等等。這部劇講述的是人物角色"雙重生命"、"雙重角色"的故事。

這是一部青春校園戀愛劇,同時也是一部詮釋青少年成長、心理問題的電視劇。在這部劇中,我們看到了活潑、陽光、愛笑的快樂男孩李子維,看到了沉默寡言、不善與人溝通的陳韻如、看到了因為右耳失聰而自卑的莫俊傑,看到了因為性取向與他人不同而自卑的王詮勝。這些角色都有各自的特點,他們是劇中的其中一位人物,卻代表了生活中某一類人。

編劇林欣慧說過:"其實我們寫的三個青少年主角身上都有一些特別的地方,而他們無法正視自己的特別。"在生活中我們常常能夠看到像陳韻如、莫俊傑以及王詮勝這樣的人,他們沉默寡言。對自己的存在表示懷疑,不喜歡自己也不認同自己。他們自卑、不願意與人接觸,不願意打開自己,只想要躲在自己的小角落裡不被打擾。

青少年兒童的自我認同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大部分家長都沒有重視這個問題,所以錯失了及時引導孩子的時機,導致了孩子的自我認同感比較低,這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希望每一位家長在看劇之餘,能夠進一步感受到人物角色以及其中反映的人物情緒問題,從而更好地關注自己的孩子。

《想見你》:探尋青少年青春期自我認同之旅

在《想見你》這部劇中,從育兒角度來解析,則可以看到青少年的自我認同問題。在這部劇中,青少年的西沃認同問題主要體現在陳韻如、王詮勝和莫俊傑身上。

其一,陳韻如。陳韻如每天都是一個人走路、吃飯,她幾乎沒有社交,走路經常戴著耳機,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不願意與其他人多接觸一點。她沉默寡言,也自卑、敏感,甚至害怕別人。

後來,陳韻如穿越後住進了黃雨萱的身體裡,於是她開始假扮黃雨萱,學著她的活潑開朗、敢愛敢恨,學著她的一顰一笑來取得他人的認同。但是別人始終是別人,再怎麼模仿也做不到跟別人完全一樣,於是她被拆穿了。等到她做回自己,卻又遭到別人的嫌棄。

陳韻如與黃雨萱是兩個性格迥異的女孩,陳韻如自卑敏感,黃雨萱活潑開朗,兩者對比,人們更加喜歡活潑開朗的黃雨萱。因為黃雨萱對自己的自我認同感比較高,她能夠開心地生活,而陳韻如的生活幾乎沒光,她的世界似乎只有她自己。

陳韻如這樣的性格就是自我認同感低的表現,她不願意面對他人,也不喜歡自己,所以要去扮演別人,但是自己始終是自己,扮演別人也不能換來別人的人生。

其二,王詮勝。王詮勝因為自己的性取向與他人不同,所以遭到了校園暴力,從小到大他都經歷了別人的嘲笑、暴力,於是他變得非常自卑,也感覺到不喜歡自己,感覺到很痛苦。他一邊痛苦,一邊對自己進行自我否認,他不喜歡這樣的自己,最終他選擇了跳海自殺。

生活中因為不認同自己,不喜歡自己、接納自己的人產生輕生的念頭的人不在少數,每年青少年自殺的人數數字讓人感到害怕。生活中像王詮勝的人很多,他們接納不了自己,否定自己,才最終導致了悲劇的發生。

其三,莫俊傑。莫俊傑因為右耳失聰戴助聽器而感覺到被周圍人嘲笑、疏遠,所以他感覺到自卑。在他遇到活潑陽光的李子維之前,他一直都覺得別人會因為他戴助聽器而看不起他,一直都生活在不喜歡自己的情緒中中。後來遇到了李子維,李子維把莫俊傑的助聽器當作探測外星人信號的探測器,同樣也吸引到了其他同學們的關注。自此,莫俊傑不再因為助聽器而受到異樣的眼光。

原本否定自己的莫俊傑,經過他人的疏導以及在與他人在融洽的相處氛圍中,他能夠慢慢地正確到自己,將自己的戴助聽器的行為看成是正常的,於是慢慢地他也能夠接受自己了,也能夠和別人愉快地相處了。

孩子對自己的自我認同感低,或許是沒有得到正確的引導。如果孩子接受不了自己,總是認為自己很糟糕的時候,有其他人來解開自己的心結,也許孩子的不良情緒就會得到紓解。

"自我認同感"太低對孩子有什麼影響

1、增強孩子的自卑感

"自我認同感"能夠幫助孩子健康地度過青春期,使得孩子在青春期不會因為一些小的事情而導致自己過於敏感。青春期的孩子大多敏感,他們的情緒存在兩極性、爆發性和不穩定性,一些比較小的打擊對於他們來說都是很難以接受的,如果這個時候孩子的"自我認同感"較低,那將加重孩子的挫敗感,孩子也會因此變得更加自卑。

2、會讓孩子失去更多的歡樂從而陷入抑鬱

缺乏自我認同的孩子大多內向,不願意與別人交流,總是否定自己,不接受自己。越是對自己感到失望,就越會感覺到生活沒有樂趣,沒有意義。並且,沒有朋友的孩子,獲得的快樂也不可能很多。長期生活在沒有快樂的環境中,也容易有抑鬱的趨勢。

3、使得青少年的自殺率變高

走上自殺道路的孩子多半是對生活失去了興趣,對自己也失去了希望。他們往往對自己的各方面能力都感覺很糟糕,從而會對自己的人生也產生了懷疑,進而對這個世界沒有了期待,才會選擇離開這個世界。

青春期的孩子應該怎樣做到自我認同

1、家長要引導孩子正確認識自己

認識自我要比認識他人難得多。人們覺得自己對自己的認識是最多的,但往往不是這樣的,認識自己也是需要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的。家長要讓孩子能夠正確地認識自己,對自己有客觀的認識,才能夠對自己的能力有清晰的了解,才能夠增強自己的自我認同感。

自我認同對青春期的孩子來說非常重要,增強孩子的自我認同感,可以讓孩子在實踐中去鍛鍊自己的能力,從而對自己有更多的了解。

在平時生活中遇到困難的時候,要讓孩子自己去解決,讓孩子對生活中國的難題有自己的見解與解決方法,這樣能夠鍛鍊孩子的能力,也能夠增強孩子的抗壓能力。

2、教育孩子培養良好的社交能力

社交對於人類來說是必需的。人不是獨自存在的個體,需要群體的力量才能讓自己成長地更好。家長要注重孩子的社交,引導孩子與別人進行有效的溝通。孩子有自己的知心朋友是非常重要的,孩子總是會有一些心裡話不想和父母說,這個時候孩子會選擇和朋友說,內心的壞情緒需要及時得到排解才不會發展成更壞的結果,

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父母可以在孩子小的時候多讓孩子和別的小朋友玩,同時要教育自己的孩子應該真誠大方,不要欺負別的小朋友,應當做到讓更多的人喜歡自己。

3、提高孩子的抗挫能力,積極面對批評

孩子的抗挫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青春期的孩子比較敏感,一些挫折對於他們來說是很嚴重的,如果孩子不能夠很好的處理眼前的挫折,就會產生自我否定的情緒,將小小的缺點放大,從而將自己放在最糟糕的位置上。

提高孩子的抗挫能力,父母可以為孩子做示範,講述自己曾經經歷過的挫折與解決辦法,讓孩子明白挫折是可以解決的。父母也要適當鼓勵孩子,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塑造他們的性格。

我是奶果媽媽育兒師,也是5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相關焦點

  • 孩子總是低頭自我封閉?不僅是不自信,更是孩子「自我認同感」低
    一、「自我認同感」對孩子的成長意義自我認同感簡單來說就是自己接納自己,能夠站在理智的角度上熱愛生活,而不是每天抱怨。及時自己有缺點也能夠欣然接受並改正,朝著遠大的目標前進,最後對自己所做的一切感到認同,有以下三方面的意義。
  • 是孩子缺乏「自我認同感」,原因家長難辭其責
    表妹在成長過程中經常受到來自父母的否定和打擊,比如她小時候說長大想考名牌大學,父母就直言你那個成績能考上個大學就不錯了,還想得那麼美;她看到小夥伴們都會樂器心裡很羨慕,就跟父母說想去學彈電子琴,結果父母說你指頭又短又粗怎麼能彈好琴呢;她到了青春期臉上長了痘痘很苦惱,父母還來火上澆油說她的樣子很醜……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成長的表妹性格也變得內向自卑,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
  • 孩子總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教會孩子「自我認同」,孩子更自信
    一、「自我認同感」對孩子的成長意義所謂「認同感」指的是一個人對於自身的接受程度、認可程度,它由他人評價和自我評價兩個部分組成。有的孩子就是太過於在意外部評價,進而決定了其自我評價,才使得性格裡負面的成分佔據領導地位,影響孩子人格成長。認同感的這些意義,家長看到了嗎?
  • 媽媽才是孩子青春期裡最毒的毒藥?
    當然由於交往不深,我並不知道他們真實的母子關係如何,只是這樣的一個青春期的「寶寶」,讓我想起更多的青春期孩子出現的心理發展問題:有的孩子異常衝動,情緒化,甚至會有造成傷害的攻擊行為;有的孩子因為學業挫折或者人際挫折開始逃避學校環境,頻繁請假,甚至不去上學;更不用說我們時不時被一些青少年自殘甚至自殺的事件所震驚。
  • 青春期的孩子說不得?埃裡克森階段論告訴你其中的原因
    青春期的孩子們在到處搜尋這個答案,並且在和外界的碰撞中不斷形成自我形象的輪廓,他們不僅能從自己的自我認知中確定自我的形象,還能兼顧別人對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並且覺察到二者的差異和區別。他們能從更寬廣的角度觀察自己,看到自己的優點和不足。
  • 不要輕易認為青春期的孩子是「壞孩子」!
    所以,不要動不動指責孩子是個「壞」孩子,青春期的大腦其實和我們成人的大腦是不一樣的,因為前額葉沒有長好,讓青少年具備了做事不專注、缺乏自我控制、情緒化等缺點,這是受生理發展局限的。不要認為孩子平時的一些叛逆行為是有意跟你過不去,甚至認為是思想品德問題,充分認識叛逆心理是青春期孩子一個正常的心理特徵,這樣就不會貿然批評孩子。
  • 提升孩子的自我認同感,激發他的自信潛能
    可見,對自我認同感不足的孩子,沒有足夠的能力去評價並認定自我的價值,而是要依賴於外界對他的評價,所以他才表現得膽怯、退縮、悲觀、被動、自我懷疑、猶豫不決,更有情況嚴重一些的,直接就覺得自己不管做什麼都完全不行。這樣的孩子將越來越不敢出手出頭,自己的一身本領無處施展,其實是很可惜的。
  • 當孩子缺乏自我認同的時候,家長應該如何教育?
    什麼是自我認同?自我認同是能夠理智地看待並且接受自己以及外界,能夠精力充沛,熱愛生活,不會沉浸在悲嘆、抱怨或悔恨之中,而且奮發向上,積極而獨立,有明確的人生目標,並且在追求和逐漸接近目標的過程中會體驗到自我價值以及社會的承認與讚許。
  •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低自尊」小孩,該如何找到自我認同
    那就是她能認識並調整自己的"低自尊",形成自我認同。今天我們以《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為例,闡述"低自尊"形成的原因並幫助孩子找到自我認同的方法。松子的低自尊,從父愛不足開始明白低自尊之前,我們應該先明白什麼叫自尊。自尊在心理學上,它是指一個人對於自己的總體看法,即我們如何判斷和評價自己,如何賦予我們作為人的價值(Melanie Fennell,1999)。
  • 解析《過春天》:面對低自尊小孩,要這樣幫助小孩培養自我認同
    二、"低自尊"的具體表現1、對除家以外的地方充滿防備如果孩子遇到一點小的事情就發脾氣,看到一些稍微傷感一些的內容就暗自憐傷,又或者遇到挫折的時候一蹶不振的話,千萬不要簡單認為這是他(她)進入青春期的表現,而是要更深層地想,是不是他(她)陷入了"低自尊"的泥潭中。
  • 8歲的孩子說:「我戀愛了!」如果你是媽媽,會如何回答?
    試想,如果媽媽緊張焦慮,第一時間想的是如何教育,如何阻止,那麼,這種焦慮感會立刻傳遞給孩子,他可能因此覺得自己犯了大錯,感到羞恥不安。  這位媽媽,卻表現出歡喜,她讓孩子知道,  被欣賞是一件多麼棒的事!
  • 教孩子「自我認同」是關鍵
    但是後來我便慢慢地學會"自我認同",而這種能力也讓我在"被忽視"的困擾中脫離出來。所以,如果家庭裡有中等生在學校常被"忽視",我們要做的就是培養孩子"自我認同"的能力。然而長期被"忽視"的孩子,由於缺少權威的評價,常常會因為不夠自信而致使自我效能感下降,從而影響事情的成功率。面對被"忽視"的孩子,要教孩子學會"自我認同"何為"自我認同"?"自我認同"是美國心理學家埃裡克森最先提出的一個心理學概念,也被稱為"自我同一性"。百度百科這樣解釋:個體依據個人的經歷所反思性地理解到的自我。
  • 為什麼家長總會誤解孩子?「同頻共振」沒做到,談何理解孩子?
    做到理解到底有多難?為什麼親子之間總是達不成理解?這是因為家長往往會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不了解事件的緣由就輕易的下結論,孩子的內在感覺沒有被認同,因而沒有做到「同頻共振」。所謂「同頻共振」就是不同的人在思想、意識、行為等方面協同統一,而具有同樣頻率的東西會共振,共鳴或走到一起。
  • 多數青春期孩子有輕生念頭,用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讀懂孩子心
    02 孩子的成長,是體現馬斯洛需求層次由低到高的過程從孩子成長角度看,我們會更好地理解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因為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由低到高的過程,就是孩子成長的過程。這也是我們要用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去讀懂孩子心的原因。1)0—2歲,以生理需求為主。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裡強調,人的需求是由低到高的。
  • 從育兒視角看《西遊記》,解析孩子的「全腦優勢」,破解溝通難題
    今天我就想從育兒角度和大家談談,我們的孩子屬於這四人團隊中的哪一位,我們應該如何破解和孩子溝通的難題。從《西遊記》裡的師徒四人看"思維偏好理論"我從小就特別喜歡看《西遊記》!看看你身邊的孩子,如果他總是喜歡默默研究、喜歡爭論、講道理,那麼基本就屬於唐僧型的孩子了。【教育方式】對於唐僧型的孩子來說,他們沒有目標就會容易茫然,要一直充滿規劃才能給他們前進的動力。唐僧就是:"九九八十一難不算什麼,只要有取經的目標,知道路在何方,我就不怕!"對他們來說,有目標、有規劃、有動力,才有成績。
  • 青春期的孩子到底在想什麼?試試這些方法,幫孩子回答「我是誰」
    作為老師,應該如何引導青春期的孩子正確認識自己,作為父母,又該採用什麼樣的方式和他們溝通呢?一起來看。 墨軒通過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心儀的中學,但這所學校離家比較遠,離開了昔日熟悉的夥伴與環境,他感覺有些孤單。入學後墨軒發現自己成績平平,既不是老師重視的優等生,又不是老師關注的問題學生,產生了一種失去方向的感覺,開始懷疑自己努力學習到底是為了什麼。
  • 孩子總是不自信,可能是自我認同感低,家長這樣做,幫助孩子改變
    每個家庭都有屬於自己的教育方式,每個父母都有自己對孩子未來的期許,有的家長在乎的是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的父母在乎的是孩子是否吃飽穿暖,還有的父母在很努力的證明自己的教育方式是正確的,可是很少有父母去關注孩子的自我認同感,很多人看起來和大多數人一樣,可他的內心極度自卑,這與原生家庭是密不可分的,這其實也就是孩子的自我認同感低。
  • 孩子自卑不敢嘗試,因為孩子自我認同感低,家長這樣做孩子更自信
    歡歡的這種自卑不敢嘗試的思想,讓老師大吃一驚,後來經過老師的詢問才知道原來歡歡生活在一個長期被父母壓制的環境中,父母總是貶低她:你怎麼什麼都做不好,我怎麼生出來你這麼個笨蛋。所以歡歡在生活當中不敢嘗試,生怕自己做錯了就會受到父母的責罵,知道了真相的老師們也不由連連嘆息,這個孩子真是被耽誤了。孩子的自我認同感對他們有什麼意義呢?
  • 孩子做事總缺乏信心?家長巧用「歸因理論」,助娃找到自我認同感
    "歸因理論"能夠改變孩子自身能力的認可情況,提高孩子對自己的自我認同感,那麼"歸因理論"是如何做到的呢?第三:"歸因理論"與孩子自信心的關係當一個人在做事時能夠對事件的結果做出正確而全面的歸因那麼就能夠促進這個人對自己的認知水平的完善。
  • 讓孩子變得開朗自信,家長要做好這3點,提高孩子的自我認同感
    如今大多數的父母都知道,鼓勵孩子所帶來的正面積極的效果,經常被父母認同和鼓勵的孩子,自我認同感很強,外在的表現就會很自信勇敢,相反,如果經常被父母訓斥和打擊的孩子,自我認同感就比較弱,現在表現出來就會顯得自卑、敏感、多疑。自我認同感是健康人格的基礎,自我認同程度的高低,影響著孩子今後的成長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