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才是孩子青春期裡最毒的毒藥?

2021-01-15 戀愛指導員

青春期的「寶寶」

有一位新認識的朋友,在我們面前提起她的兒子時,一直「寶寶」長,「寶寶」短,我一直以為是個最多六七歲的孩子。

直到有一天,我們終於聊到孩子升學,她才透露,原來這個「寶寶」已經快要中考了。

我震驚了:十多歲的孩子還被媽媽叫「寶寶」?

看上去是一個不起眼的稱呼問題,但這個稱呼背後卻透露了很多母子關係的信息。

當然由於交往不深,我並不知道他們真實的母子關係如何,只是這樣的一個青春期的「寶寶」,讓我想起更多的青春期孩子出現的心理發展問題:

有的孩子異常衝動,情緒化,甚至會有造成傷害的攻擊行為;

有的孩子因為學業挫折或者人際挫折開始逃避學校環境,頻繁請假,甚至不去上學;

更不用說我們時不時被一些青少年自殘甚至自殺的事件所震驚。

為什麼青春期的孩子會出現很多問題?

首先青春期本身就是一個人生非常動蕩的時期,從孩童走向成人的道路,很多迷茫、混亂、衝突,在這一時期紛紛湧現。

另一個很重要的方面是,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時期,長久以來一直作為孩子的保護者的「媽媽」,開始越來越讓孩子感覺到抗拒和窒息。

很多媽媽無意識用和孩子童年期甚至嬰幼兒期打交道的方式,在跟青春期的孩子相處,包括叫孩子寶寶。

比如:希望在吃喝拉撒各個部分都「照顧」到孩子,讓孩子按照自己覺得「正確」「健康」的方式來;

比如:總覺得孩子不能夠很好地保護自己,千方百計明裡暗裡阻撓孩子自我探索,嘗試的欲望;

……

總而言之,希望和孩子保持一種非常親密的距離,近到好像孩子一直就在自己的懷裡。

而對孩子來說,無異於扼殺成長的一劑「毒藥」。

2

「毒」從何來?

剛接觸心理學時,看了一本《中毒的父母》,書的內容現在記不太清楚了,只記得看書窒息、壓抑的感覺讓我沒有讀完。

歷數父母之「毒」,好像都是聲討控訴的憤怒,然而解「毒」卻並不能只靠發洩。

說媽媽是青春期孩子的「毒藥」,並不意味著要譴責那些陷入和青春期孩子「鏖戰」的媽媽們。

相反,看到「毒」的來處,正是解毒的開始。

「毒」從何來?

我想到最近在網上看到的一句話:過期糖,似砒霜。

原話的意思是講男女之愛逝去的甜蜜,如今卻給當事人造成無盡的痛苦。

這話放在親子關係中,也是一樣。

過期愛,似砒霜。

不是那種無微不至的母愛不好,而是,這份愛,已經過期了,孩子已經長大了,再美好再甜蜜的「愛」,一旦出現在錯誤的時間,哪怕是對同一個人,都可能轉為「毒藥」。

我有一個朋友,年輕時忙著幹事業,小孩從小學起就開始寄宿,後來等到孩子初中,她反倒讓孩子走讀,在學校旁邊租了個房子,長期陪伴,無微不至,希望能夠彌補那些年虧欠孩子的母愛。

孩子現在已經快大學畢業,然而種種自我管理能力以及人際交往能力還幾乎停留在初中生的狀態。

這位媽媽,也總還是忍不住要對孩子各種生活習慣頻繁「指導」「管理」。孩子真正成人之路,看起來還遙遙無期。

青春期最大的課題是尋找自己的定位,探索「我是誰」?這個過程中需要更廣闊的活動空間,需要不斷地在學業,在人際中「試錯」,在挫折的痛苦中漸漸找到真正要去的方向。

他們需要的母親,不再是那個在各個方面都周到照顧甚至包辦代替或者強行指導的角色,而更需要的是一個信任他們去勇敢嘗試,能夠真正理解他們的痛苦和期待的人。

如果很難做到真正理解他們,那麼至少,默默忍住不自覺地要伸出的「幫助」之手吧,

儘管,這的確很難。

3

「毒」是什麼?

記得很早以前看過一個流傳甚廣的育兒金句:真正的母愛,是一場優雅的退出。

很多媽媽都知道這句話,甚至在理智上非常認同這句話,但並不妨礙她們在情感上,在行為上,仍然退出不能。

解毒之始,是先要去睜眼看看「毒」到底是什麼。

如果問媽媽們一個問題,有一碗毒藥放在你和孩子面前,不是你喝就是他喝,你怎麼選?

99.99%的媽媽肯定毫不猶豫地搶在孩子前面端起碗來就喝。

這是肉眼可見的感天動地的母愛。

那麼,現在有一種心理的「毒藥」同樣擺在你和孩子面前,不是你喝就是他喝,你怎麼選?

信不信,已經有很多媽媽用行動做出了選擇:孩子喝。

這個毒藥就叫作「焦慮」。

它可能包裹著好看的糖衣,比如,擔心你犯錯,擔心你受傷,擔心你前途黯淡,這些焦慮可能來源於媽媽內心對於自己的不滿,來源於自己原始的恐懼,來源於被外界激起的壓力感……

總之,當它們升起來的時候,媽媽們感到,我受不了了,我不對孩子做點什麼我就難受得不行,與其讓我焦慮的這麼難受,不如對孩子各種照顧,各種要求,各種批評吧,至少能把這把火給暫時洩洩。

於是,那些媽媽消化不了的焦慮就這樣傳遞給孩子,正如那碗媽媽無法自己咽下的「毒藥」就這樣傳遞到孩子的口中。

當然這一切都發生在媽媽們的潛意識中,在意識層面,這些媽媽們正經歷著好心被當作驢肝肺的困惑與憤怒:我為你做了那麼多努力,為啥你還是冥頑不靈?!

殊不知替媽媽咽下焦慮的孩子們,除了被傳染同款焦慮之外,更伴隨有憤怒、無力、恐慌種種無名的情緒不能被識別,在體內橫衝直撞,折騰出種種給父母添堵甚至讓父母傷心的行為,無非被折騰得要反過來再折騰別人,他們才能將自己體內的「毒」釋放掉。

4

如何解「毒」

為了救孩子的性命喝毒藥的媽媽是偉大的,她們大多數活在各種傳奇電視劇中。

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默默咽下自己焦慮的媽媽,更有一種平凡中撼動人心的偉大。

我想起了第三位朋友的故事:她在一次講課中分享自己在青春期有一段時間非常叛逆,經常和朋友們玩到很晚才回家。

而媽媽,什麼也不說,什麼也不問,就這樣在家中默默等到接近午夜孩子回家。

朋友當時只道是尋常,如今自己做了媽媽,才明白媽媽當年能夠做到這個份兒上,得忍受多少焦慮和擔心,有多麼的不易。

其實可能每個媽媽都會有這樣的時刻,只是很多人不明白其中的意義,把它單純看作一種對孩子的忍讓和討好。

如果你真的明白,每當你忍著自己的焦慮和心疼,去允許孩子在混亂中去摸爬滾打去試錯,對他們真正地走向獨立有多大價值,你就明白了「無為」不是怯弱、逃避,反而是一種大勇。

至於咽下「毒藥」的媽媽們如何給自己解毒,我相信,作為看到了這篇文章的成年人,一定有智慧找到適合你們的方法。

相關焦點

  • 你的冷暴力,是給孩子最毒的毒藥!
    小芬是單親媽媽,最近她老向我訴苦,說自己11歲的兒子在家不修邊幅,東西到處亂放,更讓她著急上火的是兒子總是懶得多學多練,給他精心準備了試卷,他死活不做。小芬說為此她什麼方法都試過了,就差沒給兒子下跪了。
  • 家長過度滿足孩子的需求,極容易導致青春期叛逆,適當拒絕有方法
    每個孩子都會經歷青春期,在這個特殊成長階段裡,不叛逆的孩子只佔少數,這也就是說,很多家長都會頭痛孩子的青春期教育。說起青春期叛逆現象,最常見的當屬脾氣暴躁,只要家長不如孩子意,孩子就會向父母發火撒潑。之所以有這種現象,根本原因就在於家長長期以來,過度滿足孩子的需求,哪怕是不合理的需求。
  • 問答|父母做些什麼可以幫助青春期的孩子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
    現在他是青春期,我們父母能幫他做點什麼,讓他的人際關係友好些?沈老師:這位媽媽想改善孩子在學校裡面的人際關係,而且孩子是在青春期,那麼她回想起來在哺乳的時候,母嬰關係沒有建立好,會不會影響到現在。這個真的是有可能的。
  • 不要輕易認為青春期的孩子是「壞孩子」!
    孩子不願說話,叛逆,難以溝通不知道哪句話就讓孩子炸了毛家有青春期孩子的家長相信都深有體會孩子為什麼會有逆反心理?應該怎麼和青春期的孩子相處?可偏偏這麼重要的一個部位,卻是我們整個人體發展最慢的一個部分。1988年牛津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平均年齡22歲左右,人類的前額葉可以發展好差不多80%的功能。而現有的研究指出平均年齡延後到了30歲左右。
  • 解讀古代八大毒藥,最毒的一滴就能致命
    我們在歷史劇、古俠劇中,常常看到用毒的高手,殺人於無形,見血封喉、七步斷腸。那些古裝武打電視劇,很多時候刀劍不行,就出動到毒藥了。 那麼對於古代的十大毒藥,大家知道多少呢?我們下面一起來看看古代毒藥排行榜吧! 1、見血封喉 這個名字常在武俠劇中聽到,塗了它的刀劍,殺人必死。
  • 班主任直言:青春期的孩子沉迷手機遊戲就對了,不然才有問題
    家長擔心孩子玩手機,看太多無聊的視頻,玩太多沒有營養的遊戲,對眼睛不好,耽擱學業,影響成長發展。但是,關於青春期的孩子愛玩手機,家長還是要理性地看待這件事情,不能把孩子愛玩手機,當成不能容忍的大錯。 上次我和一位班主任交流孩子沉迷手機遊戲,這位班主任直言不諱地說,青春期孩子沉迷手機遊戲,是天性使然,如果孩子接觸過手機遊戲,但是毫不動心,才有問題呢?
  • 家長千萬別想控制青春期孩子!最好的教育應該是這樣的
    對此,我和父親有一個統一認知:兒子進入了青春期,脾氣不穩定是正常的,所以,這方面自認為還是挺包容。然而最讓我忍不了的就是他的學習。每次,我看到他對待學習不疾不徐的態度,我隱藏的焦慮就會逐漸顯現。面對青春期的孩子不能硬碰硬,得用心,用智慧課程裡,黃老師說:「青春期也是少年大腦的重構時期,孩子情緒波動大,有時候可能是滿腔熱血,壯志凌雲恨不得內心裝下整個世界,轉眼又低頭沉思感覺整個世界都與她作對,暗自神傷,自暴自棄。」
  • 為什麼青春期孩子容易叛逆?了解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你就明白了
    假如一個人同時缺乏食物、安全、愛和尊重,通常對食物的需求量是最強烈的,其它需要則顯得不那麼重要。此時人的意識幾乎全被飢餓所佔據,所有能量都被用來獲取食物。在這種極端情況下,人生的全部意義就是吃,其它什麼都不重要。只有當人從生理需要的控制下解放出來時,才可能出現更高級的、社會化程度更高的需要如安全的需要。
  • 媽媽從小讓我們吃的東西,居然是致癌的毒藥?再不知道就晚了
    對於生活在南方的孩子來說,家鄉有一種味道怪怪卻被媽媽稱之為「養生聖品」的植物,它叫做魚腥草,有的地方稱之為折耳根。當北方人將其評為最難吃的蔬菜之首時,南方的孩子卻偏愛它獨特的味道。但是,有人卻說它……是毒藥!2016年6月12日,「希波克拉底門徒」發表長微博《魚腥草與馬兜鈴腎病》稱,魚腥草因含有馬兜鈴內醯胺而可能誘導腎病並致癌,引發網民熱議。事實上,魚腥草誘導腎病並致癌的說法最早源自2014年科普作家方舟子「常吃魚腥草會導致腎衰竭」的言論。這讓我們恐慌,莫非媽媽小時候讓我們吃的是「致癌的毒藥」?
  • 多數青春期孩子有輕生念頭,用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讀懂孩子心
    生理需求:人類最基本的需求也是人類維持最基本生存狀態的需要,包含呼吸、水、食物、睡眠、性等。安全需求:人類對身邊環境穩定、安全的需要即獲得安全感的需要,包含人身安全、健康保障、資源所有性、道德保障等。情感和歸屬需求:人類渴望得到他人或集體的認可、理解、關心、照顧、支持、接納、尊敬等相對於生理需求的心理需求,包含友情、愛情等。
  • 讀懂「馬斯洛需求理論」,就明白青春期孩子為什麼容易叛逆了
    假如一個人同時缺乏食物、安全、愛和尊重,通常對食物的需求量是最強烈的,其它需要則顯得不那麼重要。此時人的意識幾乎全被飢餓所佔據,所有能量都被用來獲取食物。在這種極端情況下,人生的全部意義就是吃,其它什麼都不重要。只有當人從生理需要的控制下解放出來時,才可能出現更高級的、社會化程度更高的需要如安全的需要。
  • 從育兒角度解析《想見你》:探究青春期孩子,要如何做到自我認同
    >"自我認同感"能夠幫助孩子健康地度過青春期,使得孩子在青春期不會因為一些小的事情而導致自己過於敏感。青春期的孩子大多敏感,他們的情緒存在兩極性、爆發性和不穩定性,一些比較小的打擊對於他們來說都是很難以接受的,如果這個時候孩子的"自我認同感"較低,那將加重孩子的挫敗感,孩子也會因此變得更加自卑。
  • 「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幫你理清孩子青春期,聰明家長這樣做
    木蓮媽媽歡迎評論分享,抄襲必究面對青春期叛逆的孩子,家長們很頭,可青春期也是孩子走向成熟的必經階段,身為家長,如何才能夠更好的陪伴孩子度過青春期,如何科學的和孩子相處?在出現問題時,如何才能理智的解決問題?我們經常說處於叛逆期的孩子根本聽不進去大人的勸導,我行我素,這究竟是為什麼呢?「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向我們展示了這一原因。
  • 青春期叛逆?教育好青春期孩子,讓他們心智化,發展大腦額葉皮質
    其實這也不是偶然現象現在越來越多的少年少女,在學校裡跳樓自殺,或是學校欺凌,校園暴力等等負面新聞充斥著網絡,現在的孩子到底怎麼了?青春期是孩子在心理上和身體上非常不穩定的時期,十二歲左右孩子們心事在生活中充斥著,但是,青春期的孩子並不是毫無徵兆,毫無規律可循,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孩子在青春期的特點吧,相信對家長們的教育也會有所啟發。
  • 蜈蚣精真的是最無情的妖怪嗎?他自詡最毒的毒藥為何沒毒死唐僧?
    (六石映像第329期)要問《西遊記》裡無情又負心的負心漢是誰?那麼了解過《西遊記》故事的讀者都會說,是百眼魔君蜈蚣精。而實際上,正是因為蜈蚣精顧全大局對唐僧肉的暗中保護才沒有讓唐僧被吃掉。咱們且看原著:原著73回,孫悟空豬八戒打跑了七個蜘蛛精,他們屬於突如其來的意外,跑了也就跑了吧。孫悟空有更重要的任務,就是突擊獅駝嶺。所以取經團隊一路向西來到了黃花觀。受到了道士打扮的蜈蚣精的歡迎。
  • 8歲的孩子說:「我戀愛了!」如果你是媽媽,會如何回答?
    這個問題,讓我想到一個真實的故事:  有一天,一位媽媽送8歲的兒子去上學,「媽媽,我戀愛了!」孩子說。  「這樣啊?那你能告訴我什麼是『戀愛』嗎?」媽媽很平靜。  「知道,就是喜歡一個人。」  「你喜歡一個人,而那個人也剛好喜歡你,這才是戀愛哦!」媽媽解釋道。
  • 青春期的孩子說不得?埃裡克森階段論告訴你其中的原因
    在這個階段論的表格中,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青春期的心理特徵和社會矛盾,以及矛盾得不到解決可能出現的結果。青春期又被稱為「人生的第二個斷乳期」,是從心理上開始獨立的重要階段,孩子萌發的自我意識常常會讓他們覺得自己無所不能,似乎改變世界也易如反掌,所以有的家長才會覺得孩子怎麼這麼自大,其實也是有心理原因的。02.自我同一性是什麼意思?
  • 父母如何應對脾氣暴躁行為衝動的青春期孩子
    :青春期的孩子顯得脾氣暴躁,對父母的管教強烈地牴觸,行為衝動,如動輒就發脾氣、摔東西,甚至打人、離家出走。父母會感覺無法與孩子溝通,對孩子的行為一籌莫展,心力疲憊。那麼,面對這種情況,父母應該怎麼做呢?   首先,要釐分清楚孩子為什麼會出現如此多行為反應。一般來說,青春期的孩子的身體發育已經逐步接近成人,但心智發育則要相對滯後。隨著性發育的成熟,青春期的孩子,特別是男孩的性荷爾蒙分泌也趨於成人化,而作為性荷爾蒙之一的睪丸酮是促使人憤怒、暴力和攻擊的主要激素。
  • 為什麼有些人青春期來得遲?答案或在媽媽那裡
    為什麼有的人青春期來的很早,而有的人青春期又來的較遲呢?來自丹麥奧爾胡斯大學的研究人員對兒童青春期發育問題進行了持續追蹤,發現子女的青春期出現時間與母親出現初潮的年齡有緊密聯繫。在此期間,他們多次與參與者家庭進行訪談,記錄了懷孕母親初潮到來的年齡,並要求參與者在孩子7歲時填寫有關調查表。從11歲開始,孩子每六個月便會填寫一次問卷,其中包含有關青春期的問題。研究發現,婦女在年輕時初潮到來的時間越早,孩子進入青春期的時間也越早,母親的初潮年齡與子女的生殖器發育、乳房發育、陰毛髮育、精液初次射精以及變聲等青春期特徵緊密相關。
  • 爸爸媽媽身高矮,孩子就真的就長不高嗎?
    爸爸媽媽,我不想遺傳你們的身高,長大我要當空姐,每天都在天上飛...診室裡,一名8歲女孩兒說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