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寶寶」
有一位新認識的朋友,在我們面前提起她的兒子時,一直「寶寶」長,「寶寶」短,我一直以為是個最多六七歲的孩子。
直到有一天,我們終於聊到孩子升學,她才透露,原來這個「寶寶」已經快要中考了。
我震驚了:十多歲的孩子還被媽媽叫「寶寶」?
看上去是一個不起眼的稱呼問題,但這個稱呼背後卻透露了很多母子關係的信息。
當然由於交往不深,我並不知道他們真實的母子關係如何,只是這樣的一個青春期的「寶寶」,讓我想起更多的青春期孩子出現的心理發展問題:
有的孩子異常衝動,情緒化,甚至會有造成傷害的攻擊行為;
有的孩子因為學業挫折或者人際挫折開始逃避學校環境,頻繁請假,甚至不去上學;
更不用說我們時不時被一些青少年自殘甚至自殺的事件所震驚。
為什麼青春期的孩子會出現很多問題?
首先青春期本身就是一個人生非常動蕩的時期,從孩童走向成人的道路,很多迷茫、混亂、衝突,在這一時期紛紛湧現。
另一個很重要的方面是,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時期,長久以來一直作為孩子的保護者的「媽媽」,開始越來越讓孩子感覺到抗拒和窒息。
很多媽媽無意識用和孩子童年期甚至嬰幼兒期打交道的方式,在跟青春期的孩子相處,包括叫孩子寶寶。
比如:希望在吃喝拉撒各個部分都「照顧」到孩子,讓孩子按照自己覺得「正確」「健康」的方式來;
比如:總覺得孩子不能夠很好地保護自己,千方百計明裡暗裡阻撓孩子自我探索,嘗試的欲望;
……
總而言之,希望和孩子保持一種非常親密的距離,近到好像孩子一直就在自己的懷裡。
而對孩子來說,無異於扼殺成長的一劑「毒藥」。
2
「毒」從何來?
剛接觸心理學時,看了一本《中毒的父母》,書的內容現在記不太清楚了,只記得看書窒息、壓抑的感覺讓我沒有讀完。
歷數父母之「毒」,好像都是聲討控訴的憤怒,然而解「毒」卻並不能只靠發洩。
說媽媽是青春期孩子的「毒藥」,並不意味著要譴責那些陷入和青春期孩子「鏖戰」的媽媽們。
相反,看到「毒」的來處,正是解毒的開始。
「毒」從何來?
我想到最近在網上看到的一句話:過期糖,似砒霜。
原話的意思是講男女之愛逝去的甜蜜,如今卻給當事人造成無盡的痛苦。
這話放在親子關係中,也是一樣。
過期愛,似砒霜。
不是那種無微不至的母愛不好,而是,這份愛,已經過期了,孩子已經長大了,再美好再甜蜜的「愛」,一旦出現在錯誤的時間,哪怕是對同一個人,都可能轉為「毒藥」。
我有一個朋友,年輕時忙著幹事業,小孩從小學起就開始寄宿,後來等到孩子初中,她反倒讓孩子走讀,在學校旁邊租了個房子,長期陪伴,無微不至,希望能夠彌補那些年虧欠孩子的母愛。
孩子現在已經快大學畢業,然而種種自我管理能力以及人際交往能力還幾乎停留在初中生的狀態。
這位媽媽,也總還是忍不住要對孩子各種生活習慣頻繁「指導」「管理」。孩子真正成人之路,看起來還遙遙無期。
青春期最大的課題是尋找自己的定位,探索「我是誰」?這個過程中需要更廣闊的活動空間,需要不斷地在學業,在人際中「試錯」,在挫折的痛苦中漸漸找到真正要去的方向。
他們需要的母親,不再是那個在各個方面都周到照顧甚至包辦代替或者強行指導的角色,而更需要的是一個信任他們去勇敢嘗試,能夠真正理解他們的痛苦和期待的人。
如果很難做到真正理解他們,那麼至少,默默忍住不自覺地要伸出的「幫助」之手吧,
儘管,這的確很難。
3
「毒」是什麼?
記得很早以前看過一個流傳甚廣的育兒金句:真正的母愛,是一場優雅的退出。
很多媽媽都知道這句話,甚至在理智上非常認同這句話,但並不妨礙她們在情感上,在行為上,仍然退出不能。
解毒之始,是先要去睜眼看看「毒」到底是什麼。
如果問媽媽們一個問題,有一碗毒藥放在你和孩子面前,不是你喝就是他喝,你怎麼選?
99.99%的媽媽肯定毫不猶豫地搶在孩子前面端起碗來就喝。
這是肉眼可見的感天動地的母愛。
那麼,現在有一種心理的「毒藥」同樣擺在你和孩子面前,不是你喝就是他喝,你怎麼選?
信不信,已經有很多媽媽用行動做出了選擇:孩子喝。
這個毒藥就叫作「焦慮」。
它可能包裹著好看的糖衣,比如,擔心你犯錯,擔心你受傷,擔心你前途黯淡,這些焦慮可能來源於媽媽內心對於自己的不滿,來源於自己原始的恐懼,來源於被外界激起的壓力感……
總之,當它們升起來的時候,媽媽們感到,我受不了了,我不對孩子做點什麼我就難受得不行,與其讓我焦慮的這麼難受,不如對孩子各種照顧,各種要求,各種批評吧,至少能把這把火給暫時洩洩。
於是,那些媽媽消化不了的焦慮就這樣傳遞給孩子,正如那碗媽媽無法自己咽下的「毒藥」就這樣傳遞到孩子的口中。
當然這一切都發生在媽媽們的潛意識中,在意識層面,這些媽媽們正經歷著好心被當作驢肝肺的困惑與憤怒:我為你做了那麼多努力,為啥你還是冥頑不靈?!
殊不知替媽媽咽下焦慮的孩子們,除了被傳染同款焦慮之外,更伴隨有憤怒、無力、恐慌種種無名的情緒不能被識別,在體內橫衝直撞,折騰出種種給父母添堵甚至讓父母傷心的行為,無非被折騰得要反過來再折騰別人,他們才能將自己體內的「毒」釋放掉。
4
如何解「毒」
為了救孩子的性命喝毒藥的媽媽是偉大的,她們大多數活在各種傳奇電視劇中。
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默默咽下自己焦慮的媽媽,更有一種平凡中撼動人心的偉大。
我想起了第三位朋友的故事:她在一次講課中分享自己在青春期有一段時間非常叛逆,經常和朋友們玩到很晚才回家。
而媽媽,什麼也不說,什麼也不問,就這樣在家中默默等到接近午夜孩子回家。
朋友當時只道是尋常,如今自己做了媽媽,才明白媽媽當年能夠做到這個份兒上,得忍受多少焦慮和擔心,有多麼的不易。
其實可能每個媽媽都會有這樣的時刻,只是很多人不明白其中的意義,把它單純看作一種對孩子的忍讓和討好。
如果你真的明白,每當你忍著自己的焦慮和心疼,去允許孩子在混亂中去摸爬滾打去試錯,對他們真正地走向獨立有多大價值,你就明白了「無為」不是怯弱、逃避,反而是一種大勇。
至於咽下「毒藥」的媽媽們如何給自己解毒,我相信,作為看到了這篇文章的成年人,一定有智慧找到適合你們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