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直言:青春期的孩子沉迷手機遊戲就對了,不然才有問題

2020-11-23 騰訊網

文|文兒

我經常聽身邊有家長抱怨,孩子到了青春期,開始不服管教,痴迷手機,一到周末休息,就抱著手機不肯撒手,玩得不亦樂乎,像中邪一樣,不知道怎麼辦才好。

確實,自從手機成為日常生活中的工具,它也成為家長的一塊兒「心病」。家長擔心孩子玩手機,看太多無聊的視頻,玩太多沒有營養的遊戲,對眼睛不好,耽擱學業,影響成長發展。但是,關於青春期的孩子愛玩手機,家長還是要理性地看待這件事情,不能把孩子愛玩手機,當成不能容忍的大錯。

上次我和一位班主任交流孩子沉迷手機遊戲,這位班主任直言不諱地說,青春期孩子沉迷手機遊戲,是天性使然,如果孩子接觸過手機遊戲,但是毫不動心,才有問題呢?

青春期孩子沉迷手機遊戲,主要是由生理特點決定的

仔細觀察生活會發現,沉迷手機遊戲的人,各個年齡段的都有,但是要說因為手機遊戲,反應最激烈的,好像是青春期的孩子。今年五月份,都市現場綜合廣西臺新聞中心報導,南寧某小區12歲的男孩,因為玩手機遊戲,被父母打罵,想不開就選擇輕生了。還有今年「江蘇網警」,也報導了安徽的某初中生,控制不住自己玩手機,意欲輕生,留言讓父母再生一個更好的。

青春期的孩子沉迷手機遊戲,以至於難以自拔,做出衝動的行為,主要和他們的生理特點有關係。青春期的孩子,非常大的一個變化就是,產生大量的「多巴胺」。「多巴胺」能夠刺激人的大腦,讓人感到快樂。而手機遊戲的反饋機制,讓孩子獲得極大的快感,更是容易加劇多巴胺的分泌,讓孩子特別容易玩手機遊戲上癮。

孩子沉迷手機遊戲,危害重重

當然,青春期的孩子喜歡玩手機遊戲,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但是,並不意味著,家長就可以不用管了。畢竟孩子沉迷手機遊戲,危害重重,不容忽視:

孩子習慣在虛擬世界尋找情感寄託,現實生活中很難交到朋友

在還沒有手機遊戲的年代,孩子們打發時間,獲得遊戲的快樂,主要依靠積極地參加社交活動。現在,孩子閒暇無聊,宅在家裡,足不出戶,玩手機就能享受到極大的樂趣。可以想像,如果孩子沉迷手機遊戲,習慣在虛擬世界尋找情感寄託,那麼他連門都很少出,在現實生活中就很難交到朋友。

孩子長時間盯著電腦屏幕,眼部容易出現疾病

孩子玩手機,手機上的畫面讓人應接不暇,孩子眨眼的頻率就會減少。早前,英國倫敦眼科診所的格倫·卡爾說過,當我們長時間盯著手機時,眼睛每分鐘只眨4-7次。要知道,正常情況下,我們的眼睛每分鐘至少眨18-20次。孩子長時間盯看電腦屏幕,眼部容易出現乾眼症、視力模糊。

孩子容易在遊戲的過程中,產生衝動消費

現在的手機遊戲,很多都涉及到遊戲中虛擬化的裝備、貨幣等等。孩子想要獲得更好的遊戲體驗,是需要花錢購買的。孩子自制力不強,再加上有的孩子沒有好的金錢觀,沉迷手機遊戲,就容易產生衝動消費,最近幾年,不乏有「熊孩子」用家長的血汗錢,充遊戲幣,並且數額巨大,高達成千上萬元。孩子沉迷手機遊戲,對一個家庭來說,存在潛在的風險。

不想孩子沉迷手機遊戲,最好防患於未然

據我觀察,現在多數家長都被孩子玩手機遊戲困擾著,不知道怎麼教孩子戒掉。說實話,當孩子染上手機遊戲的癮,真的很難戒掉。不想孩子沉迷手機遊戲,最好還是防患於未然。

家長要以身作則,少玩手機遊戲。現在,有一些家長自己玩手機遊戲就很著迷,上廁所也帶著手機,吃飯也捨不得把手機放下。這種情況下,家長教育孩子不能玩手機,玩手機不好,對孩子來說也沒有什麼說服力。家長是孩子最好的榜樣,家長以身作則、少玩手機遊戲,孩子也不會對手機遊戲感興趣。

合理引導孩子使用手機。手機並非洪水猛獸,只要妥善使用,它能幫助孩子獲得很多資訊,豐富孩子的見識。家長可以引導孩子正確使用手機,陪孩子制定使用手機的準則,向孩子科普使用手機的利弊,孩子就能從手機中獲益,也不容易被手機遊戲吸引。

【話題討論:你家孩子沉迷手機遊戲嗎?】

高級育嬰師,心理諮詢師,原創育兒漫畫文章作者,歡迎關注【小屁孩兒】,你想了解的家庭教育、心理健康、兒童發展,時尚教育,都可以在這裡找到答案!

相關焦點

  • 袋鼠家:用大數據「拯救」沉迷手機遊戲的孩子
    中新網3月8日電  把手機、iPad連同裡面的幾十款遊戲一起交給孩子,您可以放心嗎?孩子沉迷手機iPad,看不住管不了,成績下降視力下降,怎麼辦?如何解決家長的普遍困擾?怎樣讓孩子「有節制」地使用手中的智能設備?  3月4日,一款名為「袋鼠家」的國內首款管理孩子手機應用,出現在央視《創業英雄匯》舞臺上。
  • 為防孩子在家沉迷遊戲 媽媽背20多斤電子產品上班
    就怕沉迷起來,上癮,就難戒了。有位爸爸最近很頭疼,他說寒假裡已經定好出遊計劃,準備帶兒子出去玩幾天,放鬆一下。誰知道兒子聽了幾句,直接拒絕,說:「不想出去玩,不如把時間留給我,我要和朋友打遊戲。」爸爸簡直是急火攻心!組隊打遊戲的學生,可不止這一兩個人。一位初中班主任吳老師向記者報料,昨天考完試,她抱著一沓卷子下樓,前面走著兩三名男生,正相約打遊戲。
  • 高中班主任直言:小時候有這3個特徵的女孩,大多更適合學理科
    就這個問題,我跟高中班主任談過。班主任說並非是女孩就不擅長理科,只是家長教育方式的不同讓女孩缺乏數理思維。比如男孩小時候,父母會給他們買變形金剛,這種拆裝類的玩具,這讓男孩的邏輯思維、空間想像能力特別好。
  • 了解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你就明白,為什麼越禁止孩子越沉迷遊戲
    那麼問題來了,人們為什麼會有斯德哥爾摩綜合症呢?這跟我們教育孩子有什麼聯繫呢?斯德哥爾摩綜合症的心理成因斯德哥爾摩綜合症看似荒謬,但其實是人心理發展的正常結果,因為它遵循了人的一個基本心理規律——行為合理化。行為合理化是自我防禦的一種形式。
  • 孩子手機被沒收家長發質疑後 班主任是這樣回復的
    並強調智慧型手機問題很快反應過來連聲配合,但有個家長卻不滿意了,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內容還分點闡述,可以說是很走心了也有人聲援班主任網友熱評:@_水凝煙_:個人還是認同老師的,校方一而再的要求不可以帶智能機,家裡還置若罔聞,本就是家長的不對,老師有情緒也正常,想想我們管一個孩子都心力交瘁,老師要管幾十個孩子,家子還不配合,還質疑,老師也是正常人,能不發火嗎@一顆戰桃:看評論就知道教師地位有多低了操的心多 挨的罵多 賺的錢少 尤其班主任 也不想想班主任管著不讓帶手機是為了誰
  • 沉迷網路遊戲會讓孩子頹廢,荒廢學業,父母該怎麼做
    對於每一個家庭來說,孩子是這個家庭最寶貴也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孩子能夠健健康康的長成一個有責任有擔當的人是每一個爸爸媽媽最希望看到的,但是現在有不少的孩子整天沉迷在網路遊戲當中,甚至有一些孩子因為自身的辨別是非的能力不強,被騙子套入了網貸當中。在生活裡我們經常看到這樣一個畫面:老師和家長知道孩子逃課了以後,第一反應就是到附近的網吧去找。
  • 媽媽才是孩子青春期裡最毒的毒藥?
    青春期的「寶寶」有一位新認識的朋友,在我們面前提起她的兒子時,一直「寶寶」長,「寶寶」短,我一直以為是個最多六七歲的孩子。直到有一天,我們終於聊到孩子升學,她才透露,原來這個「寶寶」已經快要中考了。我震驚了:十多歲的孩子還被媽媽叫「寶寶」?看上去是一個不起眼的稱呼問題,但這個稱呼背後卻透露了很多母子關係的信息。
  • 班主任管教學生玩手機遭暴打,重溫「別讓手機偷走你的夢想」
    三字經中這句話家喻戶曉,意思是生養孩子卻不加教育,這是父親的過錯;教育學生不嚴格要求,這就是做老師的懶惰了。據媒體報導,6月8日晚資陽市樂至中學一班主任杜某遭到歐打,只因高考之前,管教學生上課玩手機、談戀愛、上課遲到,由於屢教不改,曾讓其回家自學,引發身為教師家長的舒某某不滿,產生怨氣。高考結束當晚杜某多次接到學生家長邀約,「喝喝酒,聊一聊。」
  • 醫生稱遊戲玩家的腦電波與老年痴呆的相似,長期沉迷或影響智商?
    近日,浙江杭州第七人民醫院物質依賴科病人(尤其是沉迷網絡)增多,醫生對病人進行評估,主任醫師盤聖明指出:如果一個小孩子玩遊戲的時間,每天有將近8~10小時,玩過之後,腦電波和老年痴呆的腦電波相似,長期玩,可能會影響智商。
  • 不要輕易認為青春期的孩子是「壞孩子」!
    孩子不願說話,叛逆,難以溝通不知道哪句話就讓孩子炸了毛家有青春期孩子的家長相信都深有體會孩子為什麼會有逆反心理?應該怎麼和青春期的孩子相處?青春期可能要到30歲才能結束我們常認為青春期是12-18歲,正好是初高中這個階段,一般覺得孩子到18歲就是個成年人了,但是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心理學家認為真正的青春期要到30歲才會結束,一部分重要的生理原因就是因為前額葉皮質沒有長好。大腦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部位叫做前額葉皮質,它差不多就是在我們額頭後面的部分。
  • 青春期叛逆?教育好青春期孩子,讓他們心智化,發展大腦額葉皮質
    一,青春期孩子們的思考方式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在著作《思考,快與慢》中曾講到,我們的大腦有兩個系統,系統一是直覺思考能夠處理我們日常中的瑣事,系統二是理性思考,如果我們把這個理論放在青春期的孩子們身上,也就是說孩子們有兩個系統,分別為,動力系統和控制系統。
  • 盤點沉迷遊戲的花樣死法 玩遊戲會得病?
    [摘要]在很多專家眼中,沉迷遊戲是種病,得治!雖然很多玩家不是很認可這種說話,但是確實有的人因為玩遊戲得了疾病。玩家為遊戲肌肉受傷、禿頭,甚至用頭撞車;專家:這是病,得治!在很多專家眼中,沉迷遊戲是種病,得治!
  • 為什麼孩子不愛聽父母說話?因為一開口,他們就錯了
    01當孩子不愛聽話時,父母就應該知道自己一開口就錯了和許多父母一樣,王先生最頭疼的事情就是兒子總是沉迷於手機遊戲王先生的兒子雖然才小學三年級,但是時下熱門的手機遊戲沒有他不熟練的,每天放學後回家就是要打遊戲。王先生和妻子好說歹說,孩子就是軟硬不吃,偶爾被嚴厲責罵時才暫時放下手機。
  • 父母如何應對脾氣暴躁行為衝動的青春期孩子
    :青春期的孩子顯得脾氣暴躁,對父母的管教強烈地牴觸,行為衝動,如動輒就發脾氣、摔東西,甚至打人、離家出走。也就是說,青春期的孩子缺乏耐心、脾氣暴躁、行為衝動在一定範圍內是合理的,這不過是心理髮育過程中的一個必經階段。
  • 「媽媽,我能玩手機嗎?」你的回答,影響孩子的未來!
    英國華威大學的傑勒德·凱都博士警告說,手機輻射會破壞孩子神經系統的正常功能,從而引起記憶力衰退、頭痛、睡眠不好等一系列問題。另外,沉迷智慧型手機的孩子常常會對運動鍛鍊表現出消極態度,導致運動能力低下,進而影響孩子的生長發育。 ★手機讓孩子患上抑鬱症 有專家表示,花費在手機上的時間越多,越喜歡宅在家裡的人,患上抑鬱症的機率就越高,經常玩手機的孩子患抑鬱症的比例遠高於一般孩子。
  • 河北廊坊一中查禁手機用上金屬探測器(圖)
    在信息化時代保持一塊淨土很艱難    河北新聞網訊(燕趙都市報記者龐永力 通訊員牛進濤)隨著通訊工具不斷升級換代,我們已經置身於一個信息社會,手機早已成為人們的日用品,幾乎人手一部了。手機在帶來通訊便捷的同時,垃圾簡訊、不良視頻、網路遊戲等副產品又使人沉迷其中。
  • 孩子有這2種「睡前習慣」,影響身高發育黃金期,白白虧了10釐米
    經過考慮,莫先生和妻子打算帶女兒去看醫生,檢查一下是否身體有什麼毛病才導致一直長不高。經過檢查,醫生並未發現莫先生的女兒有身體上的問題,醫生便問莫先生,女兒睡覺前有什麼習慣。莫先生的妻子回答醫生,並沒有什麼特殊的習慣,每天的清潔衛生也做得很好,每天都堅持睡前刷牙洗臉。
  • 家長過度滿足孩子的需求,極容易導致青春期叛逆,適當拒絕有方法
    每個孩子都會經歷青春期,在這個特殊成長階段裡,不叛逆的孩子只佔少數,這也就是說,很多家長都會頭痛孩子的青春期教育。說起青春期叛逆現象,最常見的當屬脾氣暴躁,只要家長不如孩子意,孩子就會向父母發火撒潑。之所以有這種現象,根本原因就在於家長長期以來,過度滿足孩子的需求,哪怕是不合理的需求。
  • 安徽一中學公開砸手機引熱議:別讓手機偷走你的夢想
    ,也讓我們再次關注一個問題:中學生該不該帶手機去校園? 之前一位高中班主任,全國人大代表王家娟見過不少因痴迷於手機遊戲而耽誤學習、自毀前程的學生。對此,她建議禁止基礎教育階段學生攜帶手機進入校園,守護未成年人成長。
  • 學校允許帶手機,能帶嗎?若真為了孩子,請做一個狠心的家長
    有網友問:我女兒即將讀高一,學校規定:住校期間允許學生帶手機,但不能帶進教室,該帶嗎?關於能否帶手機進校的問題,是近年來教育中一個熱門而棘手的話題。之所以說棘手,是因為涉事相關人員:學生、家長、老師和學校,各有各的煩惱,各有各的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