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允許帶手機,能帶嗎?若真為了孩子,請做一個狠心的家長

2021-01-15 教育進行時

有網友問:

我女兒即將讀高一,學校規定:住校期間允許學生帶手機,但不能帶進教室,該帶嗎?

關於能否帶手機進校的問題,是近年來教育中一個熱門而棘手的話題。之所以說棘手,是因為涉事相關人員:學生、家長、老師和學校,各有各的煩惱,各有各的難處。

其實,禁止手機進校園的規定早已明確,而且大多數家長也都明白手機給學習帶來的負面影響,但就是無法真正制止孩子用手機。為什麼會這樣?問題的關鍵不在學校制度,而是執行制度的人:學生、家長和老師,其中家長作用最大。

朋友的兒子,從小聰明伶俐,特別喜歡玩手機。每天放學後玩手機的時間比作業、學習的時間還多,這種習慣一直保持到初中畢業。期間,我曾多次勸朋友夫妻,這樣下去會毀了孩子。朋友也知道手機給學習帶來的影響,但終是拗不過孩子,最後還是不了了之。

進入高中後,就像題主說的那樣,學校允許學生帶手機,但不能帶進教室。老實說,這種規定對於自律性強的學生還好,但對於朋友的兒子來說,無疑是一頁廢紙。他不僅時常悄悄把手機帶進教室,更糟糕的是晚上躲在被窩裡肆無忌憚地玩手機。

去年參加高考,孩子超二本線20多分,最後千挑萬選好不容易被雲南紅河學院錄取。慶幸之餘,朋友為孩子舉辦了升學宴,來的親朋好友不少。可沒過多久,又傳來孩子準備復讀的消息。驚訝之餘,得知原來是孩子不喜歡這所學校。

我對朋友說,既然要復讀,那就換一所學校吧,同時一定要取消孩子的手機。後來,孩子換到了離家幾十公裡外一所的民辦高中。這所學校規定,原則上不允許學生帶手機,若實在要帶,手機必須交到班主任手裡,等周末放假時再去領回。

朋友兒子死性不改,居然準備了兩部手機,一部小米手機上交老師,一部蘋果手機自己留用。有一天晚上,他偷偷躲在被窩裡玩手機時被值班老師發現了。第二天,當著全班同學的面,班主任讓他把手機拿出來,毫不客氣地把價值不菲的手機扔到了蓄滿水的桶裡,並通知家長立馬要學校。

朋友夫妻倆忐忑地趕到學校時,老師說:「你們有兩種選擇,一是我賠你們手機,但請你孩子轉校;二是留下來,但必須服從學校的管理規定。」那天,朋友第一次動手打了孩子,並感謝老師的嚴格管理,希望獲得老師的原諒。

孩子的學位保住了,從此在父母的狠心下,也確實沒再用手機了。今年參加高考,竟然漲了70多分,不僅上了重本線,而且還考上了一所211大學。

這是一個真實的例子,這裡舉這個例子,我只是想表達3個意思:

01學生能否帶手機進校,關鍵取決於家長,而不是學校,更不是孩子

我知道,有些追求民主、崇尚人權的家長,對於嚴禁學生帶手機進校嗤之以鼻,他們覺得成績可以不好,但自由不能缺席。但我想說的是,對於大多平常人家的孩子來說,在暫時的自由與人生前途面前,顯然後者遠大於前者。

就像例子中的朋友,如果他們能狠下心來,早點管控孩子使用手機,以孩子的智商,可能結果遠比現在還好。又假若他沒有轉校,沒有遇到這樣嚴格的老師,孩子還能考上211嗎?

現在的孩子早早就開始接觸手機,海量的內容、豐富的資訊、精彩的遊戲,不要說未成年人,就是很多大人都沉迷其中無法自拔。所以,孩子沉迷手機,不能完全怪孩子,關鍵還是看家長。

如果家長抵不住孩子的撒嬌、威脅,在一哭二鬧三上吊中敗下陣來,那你就只有做好孩子「用手機換人生」的心理準備了。

02用堅決的態度讓孩子認清手機對學習的影響,讓其從心理上擺脫對手機的依賴

有的時候,不是家長不想制止孩子用手機,而是在與孩子的」對壘「和「較量」中敗走麥城,甚至還有部分家長不敢違背孩子意願,生怕孩子帶著氣去學校,心思不能放在學習上。

俗話說,慈母多敗兒。這樣說吧,如果你怕這樣,擔心那樣,那保證你會被孩子拿捏在手裡,所謂的管教更是無從談起。如果孩子屬於油鹽不進的那種,那建議家長直接告訴孩子:「高中三年將決定你的命運,我們必須要把可能影響你學業的因素都排除掉,包括不能帶手機進學校。這不是商量,而是告之!」

當然,如果只下一個指令肯定起不到應有的教育效果,還需要家長進一步引導和教育。其實,在身邊關於此類的例子很多,家長可以用這些真實的案例,對孩子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讓孩子對手機在學習方面造成的影響有真正的認知。

03遇到一個好的班主任,是孩子學習成長的最好福氣,值得珍惜

學校是學生學習的主陣地,我們常常說:選一所好學校,不如選一個好班級;選一個好班級,不如選一位好班主任,這個是很有道理的。學校再好,支撐它的是教學質量和一群敬業的老師;制度再好,如果沒有嚴格的執行者就形同虛設。

從某種角度來說,教師與學生是一對天生的管與被管對立者,是一種此消彼長的關係。老師嚴格,學生就好管;老師溫順,學生就容易翻天。一位有責任的老師往往是一位教風嚴厲的老師。

但正是因為這種天然的對立關係,也在無形中產生了諸多的教學矛盾。以手機為例,對於有些孩子來說,手機簡直就是其心頭肉、手中寶,誰要動了他手機,就跟觸碰了他的逆鱗一般。

在家裡他們可以跟父母窩裡橫,但到了學校,若遇到教風嚴格的老師,他們就會因不適應而產生逆反、對立的情緒,甚至懷恨之心。當這種情緒一旦爆發,也就產生了那些師生衝突、家長校鬧的新聞。在這一點上,有些家長不理性,總是以護犢子的心態去面對問題,殊不知這種行為護得了一時,卻害了孩子一生。

說實話,對於學生來說,遇到一位負責任的老師,真的是一種緣分,也是一種福氣。作為家長需要的是配合與支持,而不是無原則地護犢子,更不是無理取鬧。此則教育之幸,也是學生之幸!

04能否帶手機進校園

無論是站在家長的角度,還是站在一名教師的角度,我認為:

原則上不用帶手機到校最好,期間如確有聯繫需要,完全可以通過老師電聯,每周末家長按時接送即可;

如果學校離家遠,確實需要帶手機的,一定要交給老師代管,在周末領回;

如果學校校風一般,孩子自律性又不強,強烈建議不帶手機進校,箇中原因則不用多說了。

大家覺得呢?

相關焦點

  • 防止學生帶手機 成都一學校使用金屬探測器
    家長苦惱:  不讓娃娃帶怕聯繫不上,讓娃娃帶手機到學校,又怕孩子沉迷手機遊戲  學校為難:  啟用金屬探測器檢查娃娃手機,又怕家長反感;不啟用,又怕學生課堂上偷偷耍手機影響上課  全校1700名學生,有21名學生帶手機。
  • 雕鷹訓子不是「狠心」,而是更負責的愛——適者生存,家長懂嗎?
    現在的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方式主要是捨不得和捨得兩種,而這兩種教育方式不是在話金錢多少、不是花時間長短上,而是家長在孩子成長上的眼界和格局,教育上的一個認知水平上。01捨不得的家長朋友的孩子在小升初時,接到市裡最著名二中的通知函,只要期末考試考成績沒太大問題就可錄取了。聽到這個消息,一眾人等那個羨慕就別提了,那所中學是單是清華北大就能考上幾十個,是市裡師資最好的學校,孩子能進入這樣的學校學習,是多大的福氣啊。
  • 補習學校不準學生帶手機違者罰1千,律師:學校不能以罰代管
    學生們說,學校不讓帶手機,被發現要罰款1000元,所以在超市存手機的人很多,保管費5元,周末取回。&nbsp&nbsp&nbsp&nbsp一位學生家長說,每次學生進校門,都有10個左右的老師在門口檢查。雖然學校規定帶手機進校被發現一次罰款1000元,但還是有孩子把手機偷偷帶進學校。有的孩子把手機藏到鞋墊底下,有的女孩把手機放到內衣裡。
  • 【太陽菊•特別推薦】一個帶了多屆小學一年級班主任給家長的建議
    3、要堅持做到每天老師要求帶的學習備品或者其他物品及時幫孩子帶上。若孩子常常記不清楚,參看第4條。  4、至少要有孩子班裡其他2位同學家長的電話。媽留媽電話,爹留爹電話。留家庭狀況差不多的家庭的電話。  5、訓練孩子每天離家門跟家裡其他成員講再見,與送孩子上學的人講再見,接孩子以家後,讓孩子與其他人報告他回來了。
  • 徐州這所學校用金屬探測器「查手機」,你怎麼看?
    他們自控能力弱、辨識力低,一方面容易沉迷於手機網絡,一方面也會滋生攀比的心理,這些不利於學生身心健康與成長。因此,八中必須堅守「精細化」管理的特色,堅持對手機說「不」。 自從學校開始對手機進行嚴禁後,家長也引起了重視,他們有的不再把零花錢打進手機,而是為孩子做一頓早餐;有的不再放任孩子玩手遊,而是陪孩子一起閱讀書刊。
  • 孩子為情想不開,家長叫齊親屬要求學校賠錢,學校有過錯嗎?
    他們只是想要學校負責孩子的離世,並且做出賠償。可問題是,這樣為感情而想不開的行為,學校真的要負責嗎?這是學校造成的嗎?往往不是!但是很多時候,麻煩都能找到學校的頭上,甚至具體到該學生的老師頭上。你如果說原因是學習壓力過大,那麼可能學校要承擔部分責任;你如果說是教師對孩子進行了人格侮辱,那麼教師停職、學校賠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如果說是新聞上很多的類似於明知道孩子體質不好,強行要求孩子去長跑造成意外的,這些問題統統都不可能逃過責任。但問題是,這個為情自殺,您覺得跟學校有關係嗎?
  • 人民日報:15個表揚和10個懲罰孩子的科學方法,請家長查收
    表揚創意: 孩子的奇思妙想時創意和思考的積累,時孩子再嘗試無數次可能性方案之後才收穫的腦洞大開,表揚「真聰明」不如表揚「有創意」 6. 表揚合作精神: 如果孩子和小夥伴一起合作完成了某件事,做得還不錯,請一定抓住機會肯定孩子的合作溝通能力。
  • 智商越高的孩子越難帶!孩子若有這4個「煩人」表現,真該高興
    天底下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聰明伶俐,乖巧聽話。但其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這樣的孩子屈指可數,更多的是淘氣的孩子,這樣的情況讓大多數家長都感覺到頭疼不已。孩子小時候喜歡到處爬,把自己全身弄髒,這時候父母只能無奈地給他們處理。稍微大一點就有不少的孩子因為不聽話然後被學校請家長,再往大一點就會出現早戀的情況。
  • 31位家長要求多動症孩子離班 學校開「一個人的班級」
    家長代表李先生說,首先我們同情這孩子,他也有受教育的權利。但是我們的孩子,也同樣享有受教育的權利,不能因為他的身體原因,影響了我們的孩子。而且,李先生反映他發現自己的孩子上課也跟浩浩學,和老師唱反調,有時候也喜歡大喊大叫,「必須請學校給個解決的辦法」。
  • 家長不管多忙,請讀讀老師這9句話!
    社會不會同情一無是處的孩子。 比成績重要一千倍、一萬倍的,是心懷敬畏,行有所止,做一個得體的人。 4.一個不閱讀的孩子就是潛在的差生! 有人說,不會閱讀的孩子會淪為潛在的差生。
  • 老師提醒:孩子手機管理,家長要做好這三件事
    關於手機管理有哪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家長如何具體跟孩子做約定,一起來看這位老師的建議。 01 手機遊戲為什麼會在青少年兒童中風靡? 1.智慧型手機的興盛預示了一個藉助移動終端實現的新型媒體時代進入鼎盛時期,社會、家庭、學校中的幾乎所有成員都是手機的使用者,有越來越多的人表現出手機依賴症。 2. 網絡、智慧型手機已浸透到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玩遊戲不是原罪,問題的關鍵是孩子的閒暇活動太單調、沒有時間玩、不會玩,所以才會把網絡、把手機遊戲當作玩具而不是工具。 3.
  • 若收入允許給孩子買這3樣東西,不僅擺脫了手機,還提高了智商
    這樣的情況之下要怎樣做才能幫助孩子呢?第一件事就是得讓孩子懂得放下手機。近幾年來,家長一直為孩子玩手機這件事苦惱發愁,因此家長和孩子的矛盾與日俱增,愁緒滿懷。所有家長都曉得,讓孩子放下手機放下遊戲遠離誘惑才是最有用的措施,孩子才能元氣滿滿地面對生活。所以呢這個問題就順理成章成了家長們的頭等難題。
  • 這屆爹媽真難帶!
    這屆爹媽真難帶!>其實為了配合孩子參與幼兒園活動不少家長都使出了「洪荒之力」這中間也有不少歡樂瞬間>老師介紹這位家長誤以為帶水壺是為了到課上觀察用隨後,園方趕忙聯繫家長換了壺>這回班上可以大魚小魚一起觀察了老師讓帶多肉到學校小朋友帶來一塊真肉很多幼兒園的班級裡都為孩子設置了植物角一次老師通知小朋友可以帶一些觀賞用的植物來一起觀察「比如家裡有發芽的土豆
  • 學校創造零手機學校被逼用金屬探測器檢查手機
    現代生活裡,已然離不開電子產品,各種遊戲,各種科普APP,各種交友APP,各種安利APP,讓你整天拿在手上愛不釋手,不論是吃飯,走路,上廁所,都拿著手機,都成了低頭族,埋頭只為手機,完全忽略了周圍的一切,而學生也是電子產品用戶的忠實粉絲,而學校也為此想了很多辦法,沒收,學生秉持「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 李玫瑾曾說:好孩子是管出來的!6歲以前狠心管,孩子會更懂事
    父母都想教育出好孩子,比如說,品質好、性格好、有教養等都是家長對孩子的期盼,最重要的還需要學習好,事與願違,熊孩子比較難管,好孩子好像都是別人家的孩子,熊孩子喜歡在學校裡氣老師、欺負同學、也會在家裡以離家出走的方式威脅父母,在超市買東西時撒潑打滾、丟人顯眼、抱大腿。
  • 家長舉報老師用學校的水洗車?我要向教育部舉報全中國老師!
    在這位市民看來,蘭州市永登縣第八中學老師雙休日在校園裡「用公家的水洗車」,是教師素質不高的體現,這種「薅社會主義羊毛」的行為不是一個教師應該做的。永登縣政府很快就針對「永登八中教師周末在校洗車」問題做出了回復,答覆稱:經核查,您反映的問題屬實。
  • 台州某學校門口用金屬探測儀 稱為防學生帶手機
    檢查管制刀具和手機,很有必要學校前日,記者聯繫了溫嶺市之江高中校長林冬富,他說,學校的這一舉動主要是為了檢查管制刀具,金屬探測儀是用來探測,不存在搜書包一說。「如果探測儀有響動,我們才會檢查學生的書包。」
  • 「魔法學校」與一群迷狂家長的精英夢醒
    本身就是做教育培訓的家長徐女士告訴記者,她把孩子也送到柏侖斯去了。去年以來,許多家長開始聽到鄭校長宣稱適度體罰的正當性和立竿見影的效果,不少家長竟然接受了,受影響深的個別家長竟然每天要打一遍兒子,一連打了一個月。
  • 孩子手機被沒收家長發質疑後 班主任是這樣回復的
    2.沒有手機無法與家長聯繫!3.如果手機損壞學校賠不賠?雖然說是不一樣的聲音,但至少語氣上是理性客氣的,也有理有據,老師也進行了回復。也有人聲援班主任網友熱評:@_水凝煙_:個人還是認同老師的,校方一而再的要求不可以帶智能機,家裡還置若罔聞,本就是家長的不對,老師有情緒也正常,想想我們管一個孩子都心力交瘁,老師要管幾十個孩子,家子還不配合,還質疑,老師也是正常人,能不發火嗎@一顆戰桃:看評論就知道教師地位有多低了操的心多 挨的罵多 賺的錢少 尤其班主任 也不想想班主任管著不讓帶手機是為了誰
  • 為了一個特殊孩子 學校特地建無障礙設施
    談起孩子病情,媽媽田豔麗直抹淚,「我們已經做過一次手術,醫生說再做手術也只有10%的把握,不成功就會癱瘓。孩子想讀書,不想從此癱在床上,所以暫時選擇保守治療。」  由於需要貼身照顧,田豔麗很早便辭職在家,全家僅靠當工人的父親不到3000元的月薪維持生計。或許是想要彌補身體的缺憾,向安卓對學習有著近乎偏執的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