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網友問:
我女兒即將讀高一,學校規定:住校期間允許學生帶手機,但不能帶進教室,該帶嗎?
關於能否帶手機進校的問題,是近年來教育中一個熱門而棘手的話題。之所以說棘手,是因為涉事相關人員:學生、家長、老師和學校,各有各的煩惱,各有各的難處。
其實,禁止手機進校園的規定早已明確,而且大多數家長也都明白手機給學習帶來的負面影響,但就是無法真正制止孩子用手機。為什麼會這樣?問題的關鍵不在學校制度,而是執行制度的人:學生、家長和老師,其中家長作用最大。
朋友的兒子,從小聰明伶俐,特別喜歡玩手機。每天放學後玩手機的時間比作業、學習的時間還多,這種習慣一直保持到初中畢業。期間,我曾多次勸朋友夫妻,這樣下去會毀了孩子。朋友也知道手機給學習帶來的影響,但終是拗不過孩子,最後還是不了了之。
進入高中後,就像題主說的那樣,學校允許學生帶手機,但不能帶進教室。老實說,這種規定對於自律性強的學生還好,但對於朋友的兒子來說,無疑是一頁廢紙。他不僅時常悄悄把手機帶進教室,更糟糕的是晚上躲在被窩裡肆無忌憚地玩手機。
去年參加高考,孩子超二本線20多分,最後千挑萬選好不容易被雲南紅河學院錄取。慶幸之餘,朋友為孩子舉辦了升學宴,來的親朋好友不少。可沒過多久,又傳來孩子準備復讀的消息。驚訝之餘,得知原來是孩子不喜歡這所學校。
我對朋友說,既然要復讀,那就換一所學校吧,同時一定要取消孩子的手機。後來,孩子換到了離家幾十公裡外一所的民辦高中。這所學校規定,原則上不允許學生帶手機,若實在要帶,手機必須交到班主任手裡,等周末放假時再去領回。
朋友兒子死性不改,居然準備了兩部手機,一部小米手機上交老師,一部蘋果手機自己留用。有一天晚上,他偷偷躲在被窩裡玩手機時被值班老師發現了。第二天,當著全班同學的面,班主任讓他把手機拿出來,毫不客氣地把價值不菲的手機扔到了蓄滿水的桶裡,並通知家長立馬要學校。
朋友夫妻倆忐忑地趕到學校時,老師說:「你們有兩種選擇,一是我賠你們手機,但請你孩子轉校;二是留下來,但必須服從學校的管理規定。」那天,朋友第一次動手打了孩子,並感謝老師的嚴格管理,希望獲得老師的原諒。
孩子的學位保住了,從此在父母的狠心下,也確實沒再用手機了。今年參加高考,竟然漲了70多分,不僅上了重本線,而且還考上了一所211大學。
這是一個真實的例子,這裡舉這個例子,我只是想表達3個意思:
01學生能否帶手機進校,關鍵取決於家長,而不是學校,更不是孩子
我知道,有些追求民主、崇尚人權的家長,對於嚴禁學生帶手機進校嗤之以鼻,他們覺得成績可以不好,但自由不能缺席。但我想說的是,對於大多平常人家的孩子來說,在暫時的自由與人生前途面前,顯然後者遠大於前者。
就像例子中的朋友,如果他們能狠下心來,早點管控孩子使用手機,以孩子的智商,可能結果遠比現在還好。又假若他沒有轉校,沒有遇到這樣嚴格的老師,孩子還能考上211嗎?
現在的孩子早早就開始接觸手機,海量的內容、豐富的資訊、精彩的遊戲,不要說未成年人,就是很多大人都沉迷其中無法自拔。所以,孩子沉迷手機,不能完全怪孩子,關鍵還是看家長。
如果家長抵不住孩子的撒嬌、威脅,在一哭二鬧三上吊中敗下陣來,那你就只有做好孩子「用手機換人生」的心理準備了。
02用堅決的態度讓孩子認清手機對學習的影響,讓其從心理上擺脫對手機的依賴
有的時候,不是家長不想制止孩子用手機,而是在與孩子的」對壘「和「較量」中敗走麥城,甚至還有部分家長不敢違背孩子意願,生怕孩子帶著氣去學校,心思不能放在學習上。
俗話說,慈母多敗兒。這樣說吧,如果你怕這樣,擔心那樣,那保證你會被孩子拿捏在手裡,所謂的管教更是無從談起。如果孩子屬於油鹽不進的那種,那建議家長直接告訴孩子:「高中三年將決定你的命運,我們必須要把可能影響你學業的因素都排除掉,包括不能帶手機進學校。這不是商量,而是告之!」
當然,如果只下一個指令肯定起不到應有的教育效果,還需要家長進一步引導和教育。其實,在身邊關於此類的例子很多,家長可以用這些真實的案例,對孩子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讓孩子對手機在學習方面造成的影響有真正的認知。
03遇到一個好的班主任,是孩子學習成長的最好福氣,值得珍惜
學校是學生學習的主陣地,我們常常說:選一所好學校,不如選一個好班級;選一個好班級,不如選一位好班主任,這個是很有道理的。學校再好,支撐它的是教學質量和一群敬業的老師;制度再好,如果沒有嚴格的執行者就形同虛設。
從某種角度來說,教師與學生是一對天生的管與被管對立者,是一種此消彼長的關係。老師嚴格,學生就好管;老師溫順,學生就容易翻天。一位有責任的老師往往是一位教風嚴厲的老師。
但正是因為這種天然的對立關係,也在無形中產生了諸多的教學矛盾。以手機為例,對於有些孩子來說,手機簡直就是其心頭肉、手中寶,誰要動了他手機,就跟觸碰了他的逆鱗一般。
在家裡他們可以跟父母窩裡橫,但到了學校,若遇到教風嚴格的老師,他們就會因不適應而產生逆反、對立的情緒,甚至懷恨之心。當這種情緒一旦爆發,也就產生了那些師生衝突、家長校鬧的新聞。在這一點上,有些家長不理性,總是以護犢子的心態去面對問題,殊不知這種行為護得了一時,卻害了孩子一生。
說實話,對於學生來說,遇到一位負責任的老師,真的是一種緣分,也是一種福氣。作為家長需要的是配合與支持,而不是無原則地護犢子,更不是無理取鬧。此則教育之幸,也是學生之幸!
04能否帶手機進校園
無論是站在家長的角度,還是站在一名教師的角度,我認為:
原則上不用帶手機到校最好,期間如確有聯繫需要,完全可以通過老師電聯,每周末家長按時接送即可;
如果學校離家遠,確實需要帶手機的,一定要交給老師代管,在周末領回;
如果學校校風一般,孩子自律性又不強,強烈建議不帶手機進校,箇中原因則不用多說了。
大家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