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鷹訓子不是「狠心」,而是更負責的愛——適者生存,家長懂嗎?

2020-12-05 全腦開發林老師

現在的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方式主要是捨不得和捨得兩種,而這兩種教育方式不是在話金錢多少、不是花時間長短上,而是家長在孩子成長上的眼界和格局,教育上的一個認知水平上。

01捨不得的家長

朋友的孩子在小升初時,接到市裡最著名二中的通知函,只要期末考試考成績沒太大問題就可錄取了。

聽到這個消息,一眾人等那個羨慕就別提了,那所中學是單是清華北大就能考上幾十個,是市裡師資最好的學校,孩子能進入這樣的學校學習,是多大的福氣啊。

朋友卻猶豫:「孩子才十二歲,聽說那所學校管理也很嚴格,我捨不得呢。」

捨不得?

「是啊,孩子這麼小就跑出去那麼遠,多辛苦,我的想法是讓他就近上個高中,那樣照顧起來也方便。」

聽了朋友的話,我差點拍案而起:對於孩子來說,中高考是成長過程中的關鍵時刻,明明可以藉此機會,孩子也有能力蹬上更高的枝頭,家長卻因為捨不得拉了後腿,這是怎樣的糊塗啊。

「我總擔心到了那邊是集體宿舍,洗澡是個大問題,集體飯堂也會很難吃,還要自己洗衣、怕穿不好,那樣的話多讓人心疼。」

看著朋友的糾結,這時我真心無語了。那所高中名校幾千名學生,精英雲集,個個都是學霸級別的孩子,難不成那些來上學的孩子,父母都不是親生的?都這麼狠心不心疼孩子?還有,就這點苦就捨不得孩子受,以後出到社會誰會疼惜著他?

幾千名孩子,人家卻捨得,到底為了什麼?還不是為了孩子有一個更好的未來。

父母的眼界和格局決定孩子的未來,此言果然不虛。除了個別天賦異稟的孩子,大多數庸常孩子會有怎樣的未來,還真的就是由父母的認知決定的。

因為兒子太金貴,所以,從小到大啥啥都不讓幹。用他們的話說就是:我們可捨不得,孩子正是長身體的時候,不能累著。

那麼好的中學說不去就不去,只能在小縣城裡,自己盯著成長才行。

結果孩子上中學後,被同學帶壞了,墜落學在家,遊手好閒、無所事事,到了這個的時候,朋友才想起後悔。可是,兒子的人生已經成型了,再想培養獨立自主的精神,太難了。

02捨得的家長

而另一位家長阿桂,他的的兒子高中在離家幾百裡之外的學校就讀,情況就截然不同。

有一次,我們倆一起吃飯,阿桂的兒子打來電話說自己感冒了,頭重腳輕的,想回家休息兩天。

「去醫務室開點感冒藥吃,別回來了。」

阿桂在電話裡安慰了孩子半天,看得出一直在強忍著,直到放下電話,眼淚就譁地一顆顆落下來:「我的心簡直要被兒子摘去了。」

既然如此心疼,為啥不把孩子接回來住兩天?

「功課很緊張,再說就是個感冒,問題不大,我想讓他一個人的時候,能學得堅強點。」阿桂用紙巾不斷揩著不斷線的眼淚,吃到一半的飯,一口也吃不下了。

看著阿桂的樣子,我真心服氣了。她不愛孩子嗎?但她更知道,該用怎樣的方式去更好的愛孩子。

他們的決定真的正確嗎?

如今看到阿桂一家三口,我終於找到答案了。

正是因為有了當初的「捨得」,孩子才有現在的脫胎換骨。正因為有了這樣的「捨得」,阿桂的兒子才比同齡人更獨立自主,不僅被清華大學錄取,又成了清華大學本系的風雲人物。

對於大多父母來說,對孩子有充沛的愛沒任何問題,有問題的是,這充沛的愛,到底以怎樣的方式表現出來。

03雕鷹訓子

看過動物世界的朋友都知道,有一種號稱「飛行之王」的雕鷹,它的飛行時間之長、速度之快、動作之敏捷,堪稱鷹中之最。看完這一集,我終於明白為什麼雕鷹能夠成為鷹中之最?和母鷹的養育方式有關。

母鷹為了訓練幼鷹,會把出生幾天的幼鷹帶到樹邊或懸崖上,再一把推下去,在這個過程中,會有不少幼鷹因膽怯不敢張開羽翼飛翔,就會被活活摔死,母鷹目睹幼兒被摔死的慘痛,卻不會停止對幼鷹的訓練,選擇繼續 。而後,被推下懸崖而能勇敢飛翔的幼鷹並未過關,沒過多久,母鷹還會將他們剛學會飛翔、還在成長期的翅膀殘忍折斷,大部分骨骼受傷後,再次從高處推下。

看到這,是不是後脊梁骨直冒冷氣:天吶,母鷹怎麼如此殘忍。後來我明白了,其實,母鷹進行這種「血淋淋」的訓練時,通常會眼含淚水,不忍、痛心,伴隨無可奈何之舉。母鷹「殘忍」地折斷幼鷹翅膀中大部分的骨骼,是因為雕鷹翅膀骨骼再生能力極強,只有被折斷後仍能忍著劇痛不停地振翅飛翔,才能使翅膀不斷充血,不久便能痊癒,這是決定幼鷹未來能在廣袤的天空中自由翱翔的關鍵所在,就像神話中的鳳凰一樣浴火重生,才會長出更加強鍵有力的翅膀。

作為人類,我們不能像雕鷹那樣育子,但通過雕鷹明白一個道理:百獸同心,無論人畜,舔犢之情都是一樣的。雕鷹之所以能夠眼含熱淚對幼崽進行血淋淋的訓練,不是「狠心」,而是更負責的愛——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不經過這樣的訓練,幼崽就不能飛上高遠的藍天,就會因為難以捕捉到食物而活活餓死。

為了大愛而捨得小愛,雕鷹的殘酷,讓人驚悚,卻也禮敬。當然,人類的生存環境不像雕鷹這樣殘酷,可肯於「狠心」的父母和不肯「狠心」的父母,對孩子的影響也是巨大的。

我經常想,怎樣的父母才算真正合格的父母呢?

愛當然是前提,但懂得愛,更重要。

怎樣才算懂得愛?

能夠為孩子搭建儘可能大的人生格局,在她們尚不能完全掌控人生時,作為父母,就要為孩子把牢方向、未雨綢繆,挖掘孩子自身天賦,讓孩子掌握生存之能,在未來能有發揮之處。

懂得這麼做的父母,孩子長大懂事後,會感嘆此生幸運、遇到了這樣明慧的父母。不懂這麼做的,孩子大了,也許就要被吐槽「如果不是你們,我何至於成為今天這副樣子」。

這還真不是危言聳聽,看看我們身邊,想想我們自己,有多少人內心深處不曾遺憾過父母沒有正確恰當的引領培養過自己呢。

不要讓我們的遺憾再上演在孩子身上。

相關焦點

  • 世界不是弱肉強食,也不是適者生存!
    於是我們明白了一個道理:世界的本質就是弱肉強食,唯有強者才可以生存下去!世界和平了之後,對於戰爭的痛苦深感恐懼與痛恨,和平才是真理!然後過了幾百年,又開始戰爭,一次次循環如此。整個人類歷史就是一部戰爭史,是我們喜歡戰爭嗎?並不是!
  • 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
    這個社會很豐富,不是你想的那麼可怕,也不是你幻想的那麼美好,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有的人在負重前行,有的人在墨守成規,有的人成了社會的精英,有的人被社會淘汰。人生就是一個不斷改變,不斷適應的過程,改變自己,適應環境,才能隨著時代巨輪滾滾向前。
  • 鄱陽築閘,讓白鶴適者生存就行嗎?
    這不僅是濫用了適者生存這四個字,更代表了一種可怕的自然觀。鄱陽湖的白鶴,已經是這個物種的最後希望白鶴(Leucogeranus leucogeranus)是全世界第三稀少的鶴,目前只剩下不足4000隻,分為3個種群。中部種群原本在印度西部越冬,但自2002年起印度便再無越冬白鶴出現。西部種群在伊朗境內越冬,但自2006年起每年僅有一隻白鶴依然執著但無比孤獨地遷來越冬。
  • 適者生存,適用的廣泛性到底有多大
    小時候看動物世界,老虎獅子美洲豹等等這些動物界食物鏈頂端的存在,輕而易舉的捕食比它們弱小的動物,聽到最多的總結就是弱肉強食,適者生存。而在我們人類世界裡,適者生存也是被許多企業開會團建的時候經常被提起,不適應規則就要被淘汰,難道人類社會和動物世界是一樣的嗎?
  • 適者生存,不一定是進步
    幾乎每個人都知道一條著名的定律——適者生存。這是出自達爾文著名的《進化論》。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本意是講不能適應競爭進化的物種會遭到無情的淘汰,從理論一出世,它就被引入來解釋各種社會現象。很多人都認為,事物的發展一定是一個進步的過程。
  • 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弱肉強食,適者生存的理論對嗎?
    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弱肉強食,適者生存的理論對嗎?古嶽丘壑社會達爾文主義,是把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應用到人類社會中,宣揚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社會學說。我認為有對的一面,也有不對的一面。生物進化論的弱肉強食,適者生存的法則,在大自然的動物界裡確實是存在的。
  • 專家:達爾文沒明確提出「適者生存」
    旅美知名生物學家苗德歲,昨天在南京的一場講座上糾正說,其實除了在《物種起源》第五版序言中引用過這一句話,達爾文從沒說過這樣的話,甚至他自己都懷疑「適者生存」是否靠譜。而在這位早年畢業於南大的苗教授重新翻譯的《物種起源》中,類似這樣的「找茬」和澄清還有很多……《物種起源》中幾乎沒提「適者生存」是嚴復在《天演論》中加進去的苗教授可不是個隨便說誑語的「磚家」。
  • Survival of the fittest是「適者生存」嗎?
    英語口語:Survival of the fittest是「適者生存」嗎?你只知道英語survival of the fittest是中文(嚴復翻譯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意思(弱肉強食,走別人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
  • 「適者生存」究竟是誰提出來的?達爾文?NO!
    自然選擇學說源於達爾文1895年發表的《物種起源》一書,其主要內容有四點:過度繁殖、生存鬥爭、遺傳變異、適者生存。在今天,人們普遍認為是達爾文發明了「適者生存」這一術語。但事實上是嗎?NO!非但不是,達爾文在1869年發行的第5版《物種起源》中引用了這一詞彙,之後居然還為此向公眾道歉,估計是後悔死了!這是為什麼呢?
  • 章子怡質問演員是最低級的職業嗎?沒有適者生存,只有強者生存
    但是,我更喜歡郝蕾對待演員的態度,更加純粹。第二句「為什麼一定都要來當演員呢?演員這個職業是最低級的職業嗎?所有人都要到這裡來分一杯羹。」同樣的話,可以問問章子怡:為什麼演員非要在綜藝節目當導師呢?好好做演員不香嗎?肯定是不像前些年那麼香了,章子怡已經好久沒有電影上映了吧。
  • 【講座醒目】來聽Ent大大講達爾文的適者生存吧!
    【講座醒目】來聽Ent大大講達爾文的適者生存吧!但這麼使用「適者生存」,真的不是對它的誤解嗎?當我們在說「適者生存」時,說的真的是達爾文口中那個「Survival of the fittest」嗎?如果適者生存=強者存活,為什麼恐龍滅絕了,蚊子卻能存活至今?
  • 旅行社市場不會是「剩者為王」 而是「適者生存」
    適者生存 比較2003年的非典疫情,今天對經濟的影響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有學者分析認為,2020年旅遊業每天的損失達到驚人的200億。按照恆大研究院的數據,春節的7天,電影加上餐飲零售,再加上旅遊,三個行業的直接經濟損失就達到1萬億。
  • 侏羅紀世界適者生存
    侏羅紀時代雖然已經過去很久很久了,但許多小夥伴仍然是恐龍的忠實粉絲,而侏羅紀世界適者生存就是一款以侏羅紀為背景的動作冒險類手遊,這款遊戲的畫面非常的逼真,玩家在遊戲中不僅可以見識到各種各樣的恐龍,更是還能控制它們進行對抗,喜歡侏羅紀的小夥伴快來下載暢玩吧。
  • 「適者生存」用英語怎麼說?
    大家好,今天我們分享一個表達——適者生存,其正確的表達是:survival of the fittest 適者生存In college, it’s the survival of the fittest
  • 適者生存是利己,善者生存是利他
    他也說同情心、羞恥心、恭敬心、是非心人人都有,同情心就是仁、羞恥心就是義、恭敬心就是禮、是非心就是智,仁、義、禮、智不是外來的,而是本來就具有的人性。《國富論》開經濟學的先河,奠定了亞當·斯密成為近代經濟學鼻祖的地位,他相信人類許多行為——特別是經濟行為,是源自利己的心態和理念,《國富論》裡,他說:每個人常常需要別人的幫忙,但是他不能期待這些幫忙純粹來自別人的仁義和善心,他必須用利己的心態來打動他們,讓他們了解這些幫忙是對自己有利的,我們的晚餐並不是來自宰牛的屠夫、釀酒的農人和烘麵包的師傅的仁慈和善心,而是來自他們對己身利益的關懷。
  • 北極熊適者生存之道:開始學習捕食魚類
    原標題:北極熊:適者生存之道 科學家在鳥島下觀察 隨著北極浮冰面積的減小,長期以來在浮冰上捕食海豹的北極熊受到了相當大的影響;另外,由於人類無限制地捕殺北極海豹,使得北極熊捕食海豹的可能性日益降低,北極熊面臨生存的威脅,數量有所減少。
  • 《侏羅紀世界:進化》穆而他島適者生存任務怎麼過?適者生存任務做法
    導 讀 侏羅紀世界進化穆而他島適者生存任務怎麼過?
  • 優勝劣汰,適者生存。永無止境,致天下人!
    一直以來我們都在努力地做同樣一件事,那就是「適者生存」。從古至今,人類有了夢想以後一直在超越,而先輩們也因挖掘文明,一代又一代的前僕後繼地在歷史長河中永世長存。但是每一代人留下的夢想都會被繼承,永無止境。在這個萬物復甦,萬象更新的年代裡,優勝劣汰已經成為了這個世界的潛規則,人類想要發展,必定要打破先輩們的思想桎梏。「戰爭」也是為了推翻一個朝代的思想飽和。創造新時代!
  • 先感染60%,再死幾百萬,適者生存?
    原本大家的關注點都主要集中在這些疫情發展更迅速的國家,但英國的群體免疫卻突出重圍,這個建立在不列顛群島上的國度,近日引起了輿論的軒然大波。不同於大多數國家的應對策略,英國負責抗擊疫情的首席科學顧問表示,希望通過60%的人去感染新型冠狀病毒,從而讓大家擁有群體免疫力,以達到阻止病毒進一步傳播的目的,並將隔離這樣的物理措施視為疫情反彈的最大可能。
  • 胡匆聰:踐行「適者生存」的書記為何無生機?
    袁菱懺悔錄:我參與其中,或看或做,收收送送,漸漸地忘記了自己暗暗定下的「同流不合汙」的行為準則,而踐行著「適者生存、不適者亡」的行為方式。(2015年9月10日新華網)  「適者生存」是自然界的生存法則,按理說深諳這一法則的人都能生機盎然,面對各種挑戰都能夠輕鬆應對,表現出頑強的生命力.然而,蓬安縣遠縣委書記在深知這一道義的情況下,仍然幹出收受賄賂高達4000餘萬元的驚天之事,被判處無期徒刑,讓自己沒有了點生機,讓人們覺得不可理喻,為什麼這一亙古不變而有效管用的法則到了他那兒就不起作用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