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原創,歡迎轉載分享!
當孩子還是一個尚在襁褓中的嬰兒時,許多父母都會認為自己的孩子真是可愛極了,也不太費事。
但是孩子長大到能說話、能走路的年紀時,父母們就開始頭疼了,因為孩子開始變得有自己的堅持,即使是錯誤的事情,孩子也不一定能夠將父母的話聽進去。
01當孩子不愛聽話時,父母就應該知道自己一開口就錯了
和許多父母一樣,王先生最頭疼的事情就是兒子總是沉迷於手機遊戲。
王先生的兒子雖然才小學三年級,但是時下熱門的手機遊戲沒有他不熟練的,每天放學後回家就是要打遊戲。
王先生和妻子好說歹說,孩子就是軟硬不吃,偶爾被嚴厲責罵時才暫時放下手機。
這天,王先生看到兒子又在玩手機遊戲,於是氣憤地對孩子說道:「如果你再不放下手機好好寫作業,那我就把手機砸了!」
隨後,孩子雖然暫時放下了手機,但也跟王先生鬧了好幾天的彆扭。
當王先生就這一情況向兒子的班主任求助時,老師語重心長地告訴他,其實大部分時候孩子之所以不愛聽父母說話,是因為父母一開口就用錯了表達方式。
02父母在和孩子說話時也要講究「話術」,而父母們要想知道自己哪裡說得不對,就先要反省自己跟孩子說話時是否有以下幾種情況。
①威脅式
每當孩子總是犯同一個錯誤時,父母難免會失去耐心,於是對孩子說話時會習慣性地用威脅的方式。
例如父母會跟孩子說:「再不……我就……」,這樣的說話方式雖然能在短時間內震懾孩子,但是孩子感受到父母話中的威脅後,反而更容易生出逆反心理。
②哄騙式
有的父母認為孩子還小,跟孩子說太多道理孩子也無法理解,於是會選擇用哄騙孩子的形式來解決問題。
例如父母跟孩子說:「只要你乖乖聽話,我就給你買玩具。」
這種哄騙孩子的話雖然能讓孩子聽話,但是孩子會誤認為父母總是能夠付出條件來換取他們的聽話,這不利於孩子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③簡單粗暴式
有的父母在多次教導孩子無果後,會直接用簡單粗暴的方式來讓孩子聽話。
例如孩子沉迷遊戲不願意寫作業時,有的父母會對孩子說:「你給我滾去寫作業。」
這種簡單粗暴的說話方式可能暫時能夠獲得父母想要的結果,但是不利於孩子明白道理,下次孩子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
03大多數時候,父母對孩子說的話是希望孩子好。同樣是沉迷遊戲不寫作業,父母可以選擇用孩子容易接受的方式把話說出來。
其一,向孩子說明原因。
孩子沉迷手機遊戲時,父母可以先告訴孩子,父母希望他們放下手機的原因是長時間低頭看手機會影響孩子的視力和頸椎。
孩子知道了這一原因之後,會更樂於按照父母的話來做。
其二,向孩子說明後果。
孩子想玩遊戲而不願意寫作業時,父母可以跟孩子分析,如果今天不寫作業,那麼明天上課時就聽不懂老師講課的內容,老師也會對他們做出處罰。
孩子知道了可能要面臨的後果,對父母所說的話也更信服。
04總結
雖然父母在孩子面前有天然的權威性,但是父母也不能總是使用這種權威性來壓制孩子,而是要選擇更優的教育方式,在孩子面前說更正確的話,孩子才能將這些話真正聽進去並付諸行動。
每日一問:父母對孩子說話時還要注意哪些問題呢?
——————————————
圖|來源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