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喊豆豆起床,經歷過一段時間的「不愉快」,過程大概如此——
「起床啦!」
他會很煩躁地一翻身:「我再睡一會兒!」
第二次再喊他:「5分鐘了,起來啦,不然要遲到了!」
他很不耐煩,雖然勉強起來了,但是臉上寫滿了「我不高興」,有時候眼睛裡有淚花,「委屈版」的起床氣。
我也心浮氣躁,會嘮叨他:「讓你晚上早點睡,你不肯;早上又不起來……」
兩個人在他的房間裡一起營造了一個很討厭的氣場,互相厭惡,起床氣爆棚。
有天睡覺前,我跟他商量:「我第一次叫你的時候,你好好跟我商量再睡幾分鐘,我們好好說話試試?」
他同意了。
下一次還是按點兒叫他,他雖然沒睜開眼睛,但會很平和甚至帶著點笑意地跟我商量:「3分鐘,我再睡3分鐘!」
3分鐘後,我在外面提醒一下「到時間了」,他一般就能主動起來了。
從此以後,早上就省事兒多了,再也不用手忙腳亂,更不用怒火衝天了,家裡和諧了很多。
多睡那幾分鐘都是一樣的,唯一不同的是,換了說話的方式。
最開始他是撒嬌,更像任性,帶著一股情緒衝著我就來了,把我當成是打擾他睡覺的敵人。
商量了對話方式之後,他是提了一個「小需求」,表達清晰,把我當成是幫他提醒時間的人——我們從敵對關係變成了夥伴關係,當然就非同往日了。
我跟他聊,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家裡,都要好好說話。
清晰地表達自己的需求,儘量準確地說出自己的感受,無論是需要幫助和支持,還是希望得到什麼樣的東西,好好說,才有可能有好結果。
有段時間,我發現他時常會通過「我就知道你不會同意」的方式來提要求。
比如挺晚了他想再畫一會兒畫,他會噘著嘴一臉不高興地用賭氣式的口吻說:「我就知道你不會讓我再畫了,你肯定會說太晚了,得睡覺了!」
父母皆凡人,聽到這種否定的語氣,都會覺得刺耳甚至不高興吧?
我告訴他:「你試試看有沒有可能用肯定的語氣來說這件事?你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個需求,而不是發脾氣對嗎?所以先把情緒放到一邊,試試看。」
他問我:「媽媽,我寫完作業了能畫會兒畫嗎?」
「現在實在太晚了,得睡覺了。」
他一聽,又有點急了:「你看吧,我就說我怎麼問你都不會同意!」
我給他解釋:「雖然因為時間關係我沒辦法同意你的需求,但是你向我傳達了你的想法,現在,我非常清楚你的想法和要求了,我就可以跟你一起想辦法了。今天雖然不行了,但是明天我們可以把安排更緊湊一點,騰出時間來畫畫,我會給你提醒,這樣是不是更好?如果按照之前你的方式,我只會記住你發脾氣,根本記不住你真實的目的。」
他想了想,點了點頭,若有所思地去睡覺了。
在一個家庭裡,並不是意味著「你得聽我的話」,而是父母和孩子之間,家庭成員之間,都能夠好好跟對方說話,傾聽對方的真實想法,並且給予反饋。
唯有如此,才是好好對待對方。
我認識的幾個讀者偶爾會說,家裡的氛圍太差了,爸爸媽媽指責孩子,孩子覺得爸爸媽媽很煩,大家一說話就吵架,互相挑刺,相互找茬兒。
這樣的家人不一定是感情聯結有問題,很有可能就是:不會對家人好好說話。
反問,詰問,冷嘲熱諷,打壓……當父母用強權的方式要求孩子的時候,孩子就會用任性的方式來反抗,本來不是什麼大事兒,最後激化成了對立關係,惡化了親子關係。
歸根結底,就是不好好說話,看似不是大事兒,實則影響巨大。
有時候可能不是內心的情緒問題,其他因素的影響。
他數學作業因為格式問題錯了好多,我看了看,忍不住說了一句:最近怎麼得了好幾個B,有點過了啊。
他有點煩躁,噘著嘴,心不在焉地一邊寫,一邊語氣不善地說:我知道了,我這不是在改嗎?!
我剛要批評他心態浮躁,他突然頓了頓,像是跟我解釋又像是自言自語:「我可能有點熱,有點煩躁。」
我當時內心大喜,至少他開始去察覺自己的情緒是因何而起——是作業錯太多讓他煩惱呢,還是媽媽的批評,還是外部條件?
果然他把那件厚厚的毛衣脫下來之後,就心平氣和地改正了剩餘的題目。
孩子能夠做到這點,大人更能夠做到,在跟孩子對話的過程中應該做得更好。
我會發現,越是有自信的人,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他們在表達上越不急不躁,他們會好好說話,因為他們的知識儲備和內心強大足夠支撐他們,讓他們相信「我可以」;
越是沒有自信或者知識匱乏的人,越容易拿情緒當武器,用更大的聲音去壓到別人表達自己,或總像是刺蝟一樣去扎周圍的人,讓別人聽到、看到他,來強化他的存在感,這其實是自卑和沒有信心的表現。
好好說話,才能好好對待別人,也得到同樣的對待。
太多時候,愛就是聽過我們的言談舉止表現的,而說話,更是家人之間最重要的聯結方式之一。
如果愛你的家人,那就好好跟他們說話。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有好的生活,互相尊重,相互體諒,每個人都生活在愛的溫暖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