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語言問題似乎是一個很常見的問題了,隨手一翻就可以在我文章的回覆裡面找到幾個。可儘管是一個常見的問題,但一些家長對此還是知之甚少,有的甚至不知道孩子的語言是如何發展的。
語言問題大致有四個方面
(1)說話晚
說話晚就是到了該說話的年齡而不能開口說話,或者到一定的時間節點,不會發出指定的語音來。
孩子都是從單個音節開始說話的,是從a,e等簡單音節開始的,從疊字開始說,再後來就一點一點地變複雜了,雙音節、多音節、輔音,是逐漸學會的。說話的內容是從身邊的人和物開始的,如媽媽、爸爸,燈,等等。
孩子說話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一般不會突然就會開口說話,是一點一點地獲得和習得的。
(2)吐字不清
這種情況很常見,吐字不清就是把「A」說成了「B」,意義雖然沒有改變,但聽上去卻感覺不是那麼回事兒。吐字不清一般分三種,一是輔音發不好,如把n發成了l,把p發成了b等;另一種是元音發不好,如把ang發成了an,等等;也有元音和輔音同時發不好的,這就麻煩了,家裡人能聽得懂,對於外人來說,就不知道孩子在說什麼了。
(3)仿說
前兩種情況問題不大,問題大的是仿說,即你說什麼他就跟著說什麼,哪怕你說的是個問句,他也會跟你一樣地問你,比如你問他「你吃飯了嗎」?孩子也會問你「你吃飯了嗎」?這就不光是語言問題了,它還涉及「理解和認知」的問題。所以,有些專業人士會把這類孩子歸到疑似自閉症裡去。
同時,有這種現象的孩子,一般都不願意與人交流,不願意回答別人的問題,因為他聽不懂,這屬於聽覺性語言中樞的問題。
(4)肢體語言有問題
還有一部分孩子,不光是不會說、說不好,而且他的肢體語言也不行,如不會用手指物,不會用肢體語言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情感。另一方面,他也不太理解別人的肢體語言,也不會看人臉色。所以,這樣的孩子在表達自己需求時,是非常困難的,只會用哭、喊、鬧來表達。
什麼原因導致的?
凡事都要找到原因,原因找得準、找得對,才能精準、高效地解決問題。語言問題也是一樣的。如果我們把導致孩子語言問題的原因找到了,解決起來就不難了。一般情況下來講,語言問題有三種原因。
(1)家庭語言環境
孩子的語言獲得是一個很長的過程,也是模仿的結果。孩子從發音開始,到開口說話,這個過程是需要模仿的。就像出生在廣東的孩子,從小就會說粵語;在天津長大的孩子,天津話說得就好。相反,在哈爾濱長大的孩子,對閩南話會很陌生;在陝西成長起來的孩子,就不會說寧波話。語言環境對孩子的語言發展,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
所以,平時,家裡帶孩子的大人應該多跟孩子講話,自己在做家務時,也要用適當的語言來描述一下,此外,家庭成員間的和睦的關係和家庭氣氛也是很重要的。
(2)運動過少
運動(大運動和精細動作)與語言是相關的,因為運動和語言在大腦皮層的同一區域。運動,尤其是精細動作的發展,跟語言是相互促進的關係。這個觀點提出後,很多網友給我提供了不少「反例」,有的說他小時候運動很好,就是語言不好;有的說孩子運動不好,但語言還是不錯的。運動與語言只是在同一區域,並不是「重疊」的或相同的區域,也就是說,它們畢竟只是鄰居而已,是「相關」的和「相互促進」的關係,所以,有些「特例」也是正常的。
(3)原始反射不整合
孩子出生以後的一些動作和反應,尤其是一些機械化的、程序化的、自動的動作,基本都是由原始反射控制的。進化成這個樣子的好處就是速度快,不需要大腦皮層來參與,即不需要思考,能很好地幫助孩子生存和發展,當大腦皮層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原始反射便被整合到其他反射或整合到大腦皮層裡了,讓大腦皮層來「指揮」孩子的動作和反應,這樣會更複雜、高級。可是,一些孩子錯失了整合原始反射的大好時機(玩耍過少、感官刺激過少等),就造成了原始反射的殘留(不整合),因而這些動作還由原始反射來控制著,這也是造成孩子的種種問題的最根本原因。語言的發展也一樣,如果張口反射、足蹠反射、手拉反射和抓握反射不整合,語言就一定會有問題。
如何解決語言問題?
原始找到了,解決起來就不難了。
(1)運動,尤其是精細動作的發展,與語言是直接相關的
給孩子充分的自由玩耍和運動的時間,這樣還可以增加孩子的感官刺激,而這兩項是幫助孩子完成原始反射的主要途徑。尤其是精細動作的發展,更能促進孩子語言的發展。這裡的精細動作主要是指手指的動作,如果孩子的手指比較靈活,則說明精細動作好。所以,練習孩子手指的動作是一個很好的方法:練習抓握、捏、拿、摳、彈、拍等。
(2)幫助孩子整合原始反射
當然,玩耍的時間要長很多,並且隨意的玩耍對完成原始反射來講,也沒有啥針對性。如果想快點幫孩子整合原始反射的話,還是用身心腦重塑課程上學到的方法來操作,能更有針對性地整合某個指定的反射。每天所花時間不多,但從我對孩子調和的實踐來看,效果是很好的,包括我寫的這些文章,都是在身心腦重塑課程上學到的,受益良多。
光就語言問題來講,一般情況下一個月左右就可開口說話,最快的是半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