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寶媽寶爸到寶寶學說話階段都會有這樣的困惑:1歲了怎麼還沒學會叫爸爸媽媽;寶寶不喜歡理人,怎麼喊都依舊一聲不吭。在面對小區裡其他寶寶早已經學會說話,自己的寶寶卻連「爸爸,媽媽」都不會叫,急的不行而跑去求醫的例子比比皆是。
寶寶語言發育遲緩也許只是症狀性的描述,「說話晚」的原因複雜,並不是所有說話晚的寶寶都是自閉症的。但如果寶寶說話晚,也不可掉以輕心,需從自身找其原因。
當孩子們第一次學習時,他們主要是模仿父母的語言和動作。我們可以看到一些孩子在一歲的時候說話並不清晰,處在懵懵懂懂,吚吚嗚嗚學習階段,大多數孩子說的話或表達不太清楚。但你可以發現孩子是明白你在說什麼呢,這是一個好的開始,然後到了兩歲後突然說話清晰起來,你的動作、語氣都開始模仿進去了,所以父母不必太著急,這個過程是循循漸進的,只是每個孩子的階段不同罷了。
那麼在這個過程怎樣有利於寶寶的語言學習呢,寶媽爸們相處的過程中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父母應該多和孩子說話,在你說話的過程中,孩子也是在學習的階段,她會一直觀察你,模仿你,進而想著去學習。
2、父母要學會去引導孩子,當寶寶發出需求信號的時候,儘量去告訴寶寶這個需求怎麼說,例如想要媽媽抱抱,就對寶寶說,媽媽抱抱這個詞,引導她去學習。如果寶寶想要某些物品,也要告訴她某件物品的名稱,多與她溝通這是至關重要的。
3、剛學會說話的寶寶發音不清晰是很常見的,父母千萬不要急於糾正,這是會影響孩子學說話的積極性。但也不是說父母不能去糾正其錯誤發音,只是希望父母不要刻意去糾正,他們可以從與寶寶對話中用正確的語言發音去和孩子說話,他們會發現並學習的。
以上是我的個人觀點。
有些家人也擔心寶寶不說話,寶寶不理人是自閉症。
自閉症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又被稱為孤獨症譜系障礙,它的典型表現為社會交往障礙、語言交流障礙、重複刻板的行為和興趣狹窄。
在注意力上,自閉症兒童存在共同注意力缺陷。
有研究發現: 自閉症存在社會交往障礙,交流障礙、興趣狹隘、刻板重複的行為方式、智力低下及認知功能特別。
有學者總結出來自閉症譜系障礙的一些跡象:
① 嬰兒期:寶寶迴避目光接觸,對人的聲音缺乏興趣和反應,沒有期待被抱起的姿勢,或抱起時身體僵硬、不願與人貼近。
② 幼兒期:寶寶仍迴避目光接觸,呼之常無反應,對父母不產生依戀,缺乏與同齡兒童交往或玩耍的興趣,不會以適當的方式與同齡兒童交往,不能與同齡兒童建立夥伴關係,不會與他人分享快樂,遇到不愉快或受到傷害時也不會向他人尋求安慰。
③ 學齡期:仍然沒有牙牙學語,也沒有交流的手勢,比如不會用手指東西,也不能自主地講出2個字的有意義的短語或句子,並且無法進行假裝遊戲。隨著年齡增長及病情改善,患兒對父母、同胞可能變得友好而有感情,但仍明顯缺乏主動與人交往的興趣和行為。
由此可見, 父母們不能僅憑寶寶不理人就給寶寶貼上「自閉症」的標籤。
需要注意的是,這些情況並非是自閉症譜系障礙所獨有, 所以如果發現寶寶有以上跡象,需要儘早向專家諮詢,進一步明確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