斧在口中,好好說話是一種修行

2020-12-05 新堂悅讀

《好好說話》學誠法師 著

世界雖然很大,卻大不過人的一顆心,所有真正改變世界的人,都只是把握了自己的一顆心。與其把太多精力放在觀察和批評自己不能改變的事情上,不如多關注和踐行自己能夠做到的。如果有願力,受苦就有意義,苦就不再是苦,而是生命的莊嚴。真正要做的,不是去忍耐苦、對抗苦,而是轉變內心的知見。人生的一切境界都是為了讓我們成長。順境如水,滋潤內心;逆境如火,煅燒煩惱。水火相濟,人生才能由充滿雜質的礦石變為純淨的金子

成熟而準確的語言體系,是人類社會與動物最大的區別之一。語言幫助人們可以簡單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讓心情、意願、感受之類主觀的東西,可以通暢地在人跟人之間進行傳播。說到底,語言不僅是聲音,而是輸出思想的工具。

佛法中說,我們人每天的一舉一動、一詞一字,都會造業。「業」有善業、有惡業,有清淨的業、有煩惱的業。一個業造出來,就不可避免地對別人產生影響。一個影響串聯著一個影響,如此重重無盡,擴散出去。說話雖然簡單,但可不是一件小事。說什麼話,很重要。用簡單的話去傷害別人,可能造成的後果很大。用簡單的語言去溫暖這個世界,可能給人帶來的就是一時、一天乃至一生的幫助。

「好的」「一定會有辦法的」「沒問題」,每天都能說出這種積極話語的人,他們的每一天都過得非常順利,即使遇到了困難,也能夠渡過難關。相反,每天都嚷著「太糟了」「太讓人氣憤了」「沒辦法了」的人,遇到的挫折也特別多,運氣也顯得特別糟糕。

你嘴上說的自己,就是你自己!看好的、聽好的、說好的、做好的,就能得好的。無論你關注什麼,都將會創造出你所關注的一切。快樂成功的人每時每刻都會覺察自己在看什麼、聽什麼、說什麼、做什麼。你每個當下都在創造你的未來,你是這部電影的主演,這是你的人生,你自己說了算。

所以,從此時此刻開始,讓我們只看、只聽、只說、只做美好的事!每天對自己和他人說:我多麼幸運!我多麼美麗!我多麼智慧!我多麼健康!我多麼富有!我多麼善良!世界多麼美好!面對困難與挫折,永遠只說:「好的!」「沒有問題!」「一定會有辦法!」不要複雜地懷疑,只要簡單地相信!不要動心機,只管這樣去做!你一定會收穫一個個人生的驚喜!

生活中有很多小細節,我們稍不注意就會犯下大錯。因此,佛教不僅嚴禁說髒話,而且在很多小事上都有制戒。一般人很難理解:為何佛教對這些看似雞毛蒜皮的小事這麼在意?看了以上兩個故事也許你就會明白,人在任何時候的任何一個舉動都有可能帶來傷害人生的「蝴蝶效應」。所以,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做事,嚴格律己,才是安全之舉。

智慧是什麼呢?智慧就是當別人用戾氣對你的時候,首先你要抱有一顆慈悲心,然後去尋找化解的辦法。既要保護好自己的尊嚴,又不要傷到別人的自尊心,大家都覺得很好。生活中,人與人說話時爭強好勝之心總是很難避免。因為無始以來的習慣,總是你一句我一句,針尖對麥芒,必須是我的聲音得比你大,我得說最後一句話,事情才能罷休……

修身最重要的是要隨時修自己的意念,念頭。其實,每個人都很尊貴,每個人內心都充滿了光明。但為什麼常常控制不住自己,爭執不斷呢?因為被無明—煩惱所纏。之所以學佛,就是為了把這個煩惱拿掉,就像把塵埃抹掉,內心如鏡的光明就出來了。歸根到底,菩薩的說話之道就是愛。教理上明確地講,就是要說愛語,說柔軟語,說利他的話。

什麼是拔苦?就是通過自己的語言去寬慰對方,讓對方從苦難中解脫出來。所謂悲心,就是在與人相處、溝通的時候,不僅要懷著一顆體諒別人的熱心腸與人同悲,而且還要幫助別人把這種苦拔出來。如是,從我們嘴裡說出來的話,就會符合菩薩的說話之道。

對人說話,要懂得隨喜別人,什麼是隨喜?喜,喜者歡喜,菩薩慶他眾生離苦得樂,其心悅豫,欣慶無量。隨喜是快樂生活的一個重要法門。不少人見到能力比自己強,生活、事業蒸蒸日上的人時,心裡多少會有點不舒服,可能會酸溜溜地說別人的風涼話、壞話,這是人之常情。其實這樣很丟人,很不好。

佛門告誡我們,當別人過得比我們好的時候,我們一定要隨喜,要真誠地替別人感到高興。這樣,自己才會獲得快樂。如果不會隨喜的話,有了失落感就會想方設法去證明自己的才能,但還是不可能超越別人。那怎麼辦呢?只會越來越痛苦,甚至只有搞一些旁門左道來證明自己。

喜歡嘲笑別人短處的人,根本原因是內心比較刻薄,不是一個以寬厚慈悲的心面對別人的人。要知道,當別人有苦難的時候,如果用一種刻薄的心去對待別人,自身最終也會擁有刻薄的命運。這不是詛咒,因為性格決定命運。說話不知輕重,這實際上是內心糊塗的一種表現。

溝通不是為了說服別人。溝通是為了理解別人,如果你理解了他的戾氣,他的戾氣就開始減弱;如果你抱怨冷漠,他的戾氣就會增長。現在善於表達的人越來越多,善於聆聽的人越來越少。其實,什麼是好好說話?很大部分是你好好聽人家說了什麼,然後再以愛心和智慧來回答。

不管有沒有意識到,實際上我們的所有行為都圍繞著追求快樂和遠離痛苦展開,這種離苦得樂的本能驅動著人們去行動。那麼,為何會苦?如何得樂?有愛就有苦,苦從愛生。求取所愛事物的過程中,往往伴隨著苦,「愛」也是有條件的,如果條件改變,事物就變得不可愛。為了長久擁有這份快樂,就必須花心思「守護」。然而,不管怎樣「守護」,我們所愛的一切都會改變、消失。

產生「愛」—追求「愛」—得到「愛」—失去「愛」,然後發起新一輪的對「愛」的追逐,最終又失去「愛」,生活就是這種公式般的不斷重複。人們認為快樂就是擁有喜愛的事物,而事實恰恰相反,有愛就有痛苦。如果誰說他現在苦,那肯定是他「愛」上了某樣東西。

什麼人會比較快樂?欲望淡泊的人比較快樂,超然的人比較快樂,利他心強的人比較快樂。愛與不愛是根據自己的利益判別出來的。總考慮自己的感受就經常有苦,一心想著別人的人就把自己放下了,從別人的快樂中獲得了無害的快樂。

人與人的交往中,我們總認為自己付出太多、得到太少,計較公平與否。潛意識裡都是把感情當作了一種交換,我用心待你,也希望換來你的關心;我付出多少,就希望得到相等的回報。如果長時間付出與回報不平等,內心就會很痛苦。

這樣的感情歸根究底是對自我的愛,痛苦與失落也來源於沒有滿足自我。在感情中,多要求自己,少期待對方;多感恩,少抱怨;珍惜擁有的,不要執著於沒有的。在感情之外,要有其他令自己有力量的夢想,不要把感情當作生命的全部。凡夫把執著當作愛,所以總覺得斬斷了執著就是無情,其實是內心不具智慧之故。不要把幸福寄托在無常的感情和人身上,自己的幸福要靠善業來創造。不要幻想自己沒有的,多珍惜自己擁有的,把握自己能做的。

光明、善良、正面的念頭會製造出快樂、安全、舒服的「產品」。很簡單的一個例子,吃飯時感謝、讚嘆父母的付出,就可以讓自己和父母的心情都快樂,消化系統對食物中營養物質消化、吸收的效率也得到提高。

我們一天中產生的念頭不計其數,有良性的,但更多是惡性的,如焦慮、猜疑、抱怨、批評、指責、嫉妒等。還有的時候,我們根本想不起自己起了哪些念頭,因為心不專注,東想西想。這樣製造出來的「產品」雜亂,心態憂喜不定,身體健康狀態不穩定,人際關係時好時壞,順境逆境無法把握。只有讓善念持久、穩定、有力,才能擁有穩定的幸福與快樂。

當境界來臨時是包容還是委屈,並不是外在行為上的區別,而是自己內心的狀態。心裡超越了,放下了,便能包容對方。如果心裡一直在計較、反抗,外表卻隱忍不發,就會覺得委屈受傷。也就是說,無論是對外在的排斥還是對己的逼迫,其實都是自我執著。

所以,要在平常境界中去增長我們的善心、感恩心和歡喜心;要時常感恩他人對自己的幫助,想著對方的善意用心;要時時處處替人著想,不損惱於人。即便看到了他人過錯,也不要改變自己的善心,更不要因他人的煩惱而影響自己的心情。

所謂「委曲求全」,若真「求全」,便沒有委屈。所謂「大度能容」,若真「大度」,便虛空能容。正如藕益大師所言:「將身心世界全體放下,作一超方特達之觀。」

焦慮,是被妄想之火煎熬。外在的局面是因緣和合的結果,而我們看待它的時候卻附加了許多分別之念、高下之別、得失之心,被川流不息的妄想包圍,心就焦躁、恐懼、不能安定。時時刻刻回歸當下一念心,不追憶、不幻想,讓心靜下來。

人來到世上的時候並沒有帶著錢來,走的時候也不會帶著錢走,整個一生中的盈虧得失,不過都是曇花一現而已。

看得更長遠、更全面。長遠,就是不要局限於眼前;全面,就是不要只從自己的立場看問題,多想想對方的情況,更多角度去看待一件事情。要把心量放大一些,多去發心。把自己一切好的,讓大家都能夠分享;不願意讓任何一個人受苦。常常串習這樣的念頭,心打開了,痛苦自然就減輕了。外在的成敗得失帶來的滿足感只是煩躁的快樂,轉瞬即逝。真正的快樂來自於內心的慈悲與智慧,來自於煩惱的止息,並且得到了就永遠不會失去。

相關焦點

  • 是因為你從來不好好跟他說話,愛家人從好好說話開始
    有天睡覺前,我跟他商量:「我第一次叫你的時候,你好好跟我商量再睡幾分鐘,我們好好說話試試?」他同意了。下一次還是按點兒叫他,他雖然沒睜開眼睛,但會很平和甚至帶著點笑意地跟我商量:「3分鐘,我再睡3分鐘!」
  • 人與人之間最好的相處:好好說話!
    許多家庭由於不會好好說話,失去了和睦,失去了溫馨。好好說話,簡單四個字,需要一輩子用心經營。人與人之間最好的相處,從好好說話開始。人,總是喜歡用自己的標準去對人對事,用自己的喜惡進行評判,這種情況過多了,成為習慣了,如果說話又是夾槍帶棒的,那麼隔閡或矛盾就難以避免了。人與人缺少必要的距離感,缺少必要的客氣和尊重,在很大程度上也導致了相互之間不能好好說話。
  • 我們怎麼才能好好說話?
    我們怎麼才能開始「好好說話」?只因:真,自然能生善。善人,懂得好好說話。思想具有能量,語言是有聲的思想,所以語言具有很強的能量。有些人喜歡罵人,或在背後說別人的壞話,他可沒想到——聽到每一句壞話的那個人,是他自己!
  • 遇上毒舌與槓精,要如何說話?
    我們用了幾十年的時間學會如何好好說話,卻不知道適時閉嘴不傷人。(一)你說的不是玩笑,是「毒舌」生活中總有人有心無心地愛說幾句刺心的話給你聽,比如說:「你最近怎樣,你的夢是不是做的更遠啦。」「別減肥了,你醜不是因為你胖。」「在看啥書呢,看了也沒有多聰明。」這些話有的是因為玩笑,但有的卻是「毒舌」。
  • 消防斧的使用方法
    一種清理著火或易燃材料,切斷火勢蔓延的工具,還可以劈開被燒變形的門窗,解救被困的人。
  • 每日一禪:真正的修行,是「歷事煉心」
    你若用心,一切嬉笑怒罵都是清淨行;若不用心,一切「修行」都是妄行! 修行的核心到底是什麼?當我們日復一日做著修行的功課時,是否已慢慢被修行的形式所麻醉,而忘失了修行的本義? 是的,我們學了很多,會念長長的經文,會持誦複雜的咒語,會雙盤打坐,長期素食……我們很辛苦地做到這些,得到別人的讚嘆,於是認為自己修得很到位了,我們漸漸把這些「外相」當成修行的本身而不自知,似乎只要每天完成這些「功課」,就是在精進,就又向著解脫近了一步。
  • 血斧維京王!FGO人物誌:埃裡克
    血斧埃裡克名聲不好的原因,其實還是因為他不太光彩的上位過程和對於教會的牴觸。埃裡克是古挪威的一位國王,當時為了確保自己上位皇位穩固,就非常殘忍的將自己的兄弟姐妹全部殺死,以絕後患。雖說如此,但他還是因為外部的壓力,或者說是教會的壓力被迫逃出王國,在位僅僅三年。
  • 缺乏修行,累世都無法洞見佛教的心要
    若認定戒律只是種傳統,那麼,即使老師告訴我們實相,我們的修行還是會有缺陷。我們可能研究教法並能背誦,但若真的想了解它們,就一定得修行。缺乏修行,會成為一種障礙,使我們累世都無法洞見佛教的心要。因此,修行就如大皮箱的鑰匙,若手上有正確的鑰匙——禪修之匙,則無論鎖有多緊,當拿起鑰匙打開它時,鎖就會應聲而開。若我們沒有鑰匙,就無法開鎖,將永遠不知道箱子裡有什麼。事實上,有兩種知識。覺知「法」的人,不會只憑記憶說話,他或她說的是實相。世間人通常只憑記憶說話,更糟的是通常是誇張地說話。
  • 日食、月食期間,修行真的功德大嗎?
    從月食現象反觀做人修行,做任何事情不要過分,不要極端,要像佛教講的行中和之道。這是一個,第二個呢。從佛教來講,日食月食的時候,被蝕掉的一部分精氣會灌在人間。如果人要修行的話,那麼這部分的功德力量,也可以落在人身上,所以日月食的時候人修行容易成就。你們最好在這個點回去多打坐,多念經,多禮拜,都有用啊。在日月食這段時間裡,你們修什麼法就抓緊好好修,不要錯過了。
  • 家長好好跟小孩說話,他卻不領情?是因為家長不懂喬哈裡視窗理論
    今天在網上看到一個話題寫道:如果我有一種特異功能,我會讓我的小孩聽我的話,並且領情,原來,這位媽媽在有一位平時不願意聽她說話,不會懂得領她情的小孩。她表示她給小孩買了很多昂貴的品牌衣服,但是小孩卻一次也不願意穿,甚至還嫌棄這些衣服沒有他喜歡的圖案。有一次帶著小孩出去逛街,小孩看中了擺在地攤上的卡通兒童睡衣,吵著要媽媽買。
  • 拉薩大昭寺門前,不只有朝聖者跪拜叩頭,還有另一種修行您見過嗎
    我們可以在大昭寺正門處看到很多以佛珠計數的朝拜者,因為經年累月的叩拜,身體與地面的摩擦在石板上留下了深深的凹痕,這是信眾的虔誠之心,也是朝聖者的一種修行持法。另外,在門前兩處石圍欄周圍還有一種修行——供曼扎。一、什麼是供曼扎供曼扎是修加行的一種持法,需要上師的傳承,也是修習禪定的一種方式。
  • 人生哲理,口中有德,目中有人,心中有愛,行中有善,方得幸福
    如果說,天天向上是目標,那麼,天天向下就是一種處世態度,是一種交際策略,一種人生哲學。村上春樹說:哪裡有人喜歡孤獨,只不過不亂交朋友罷了。三毛說:知音,能有一個已經很好了,不必太多,如果實在沒有,還有自己,好好對待自己,跟自己相處,也是一個朋友。所以,交朋友就是在交心,對朋友和對自己都一樣的時候,你才真的擁有朋友。
  • 《流放之路》俠客2.5熔巖斧BD 熔巖斧旋風斬
    導 讀 流放之路2.5俠客熔巖斧BD,最近熔巖斧旋風斬很是流行,2.5出了很多新暗金,熔巖斧在前期不被看好的情況下迅速成立目前最火熱BD的核心裝備,趁著現在俠客大熱
  • 和孩子好好說話太難?讀懂「冰山理論」,實現高質量「親子溝通」
    我一生氣就對孩子這樣說話。說完之後,效果確實有,孩子趕緊過來了,但是我感覺到她全程都不開心,所以她沒有跟我向往常一樣跟我聊天、說話並且還一臉委屈的樣子。可是我單純的就是想讓孩子快點過來洗澡,才可以早點休息。也許很多的家長也會這樣有的時候明明不是想表達這種意思卻對孩子說出來的話卻傷害了孩子,於是孩子也漸漸的遠離家長,家長和孩子之間可以好好說話變得很難。
  • 小腦斧在動物園是指什麼動物 小腦斧是什麼意思介紹
    小腦斧是什麼意思  小腦斧就是嗲版的小老虎!  女子失戀點外賣,備註求外賣小哥畫小老虎據網友@外賣小哥金城武:女子點外賣並備註要求畫「小腦斧」,外賣小哥稱,雖然要求很奇怪,但當然要滿足,在能看到的地方都畫上了小腦斧,希望能開心一些些。
  • 混世魔王程咬金,身上有豬八戒的影子,天罡三十六斧怎麼來的?
    這個大腹便便、實誠膽大且憑三招天罡斧法就能保真主、開疆土的混世魔王確實惹人憐愛,他是瓦崗眾英雄的開心果,也是大唐的第一福將。這麼一位人見人愛的活寶,為何只會三招斧法?難道天罡30斧只有三招?非也、非也。這是因為天罡三十六斧是程咬金在夢中學會的,醒來時忘了大半也屬自然。
  • 石器時代M武器攻略投斧 投斧玩法一覽
    目前在輸出系武器裡是非常受歡迎的一個武器非投斧莫屬了。在遊戲裡,輸出系武器最重要的就是你能打出多少傷害,以及最重要的一點稱之為秒人能力。相信各位都有過經歷,在一場戰鬥中,不管是PVE還是PVP,各位都會優先集火一個目標,先秒了,以減輕己方戰鬥難度,而投斧這個武器在秒人這方面能力尤為突出,我稱之為全能王武器——投斧  為什麼我要稱之為全能王呢?
  • 澤塔奧特曼互動貝利亞提頭來劍 混亂中立陣營能好好說話的貝老黑
    不過這把劍擁有屬於自己的獨立意識和想法,但並不是貝利亞本人的思想意識,而是失去了貝利亞記憶的狀態,也就是說只有貝利亞的性格而沒有過去的那種經歷和想法,通俗來講就是捷德心中對於父親貝利亞的一種形象。想駕馭這把劍還真的要和他聊天得到其認可才行,否則無法使用,像澤塔這樣的憨憨不會好好說話肯定不行,而歐斯奧特曼這點就做的很好了,除了吐槽外馬上了解到這把劍是混亂中立的屬性,趕緊好好說話試圖得到其認可。
  • 說話是一種藝術:一句話可以毀掉一人,一句話可以拯救一個人
    口是傷人斧,言是割舌刀。很多時候,你不加思考說出的一句話,都會成為扎在別人心上的一把劍;你用3秒脫口而出的一句話,別人要用一月、一年,甚至更長時間來消化。生而為人,最大的善良,就是不妄自評論。柏拉圖說:「智者說話,是因為他們有話要說;愚者說話,則是因為他們想說。」
  • 鎧島篇道館修行流程攻略
    要得到「熊徒弟」需要完成館長馬士德交託的三個修行。第一個修行:追蹤搶走套裝的三隻呆呆獸館長交給你的第一個修行是追捕三隻搶走套裝的呆呆獸,並且要成功戰勝它們。在進入地圖的時候可以大概發現呆呆獸逃跑的方向,只要找到它奔跑時揚起的塵土就可以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