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說話》學誠法師 著
世界雖然很大,卻大不過人的一顆心,所有真正改變世界的人,都只是把握了自己的一顆心。與其把太多精力放在觀察和批評自己不能改變的事情上,不如多關注和踐行自己能夠做到的。如果有願力,受苦就有意義,苦就不再是苦,而是生命的莊嚴。真正要做的,不是去忍耐苦、對抗苦,而是轉變內心的知見。人生的一切境界都是為了讓我們成長。順境如水,滋潤內心;逆境如火,煅燒煩惱。水火相濟,人生才能由充滿雜質的礦石變為純淨的金子
成熟而準確的語言體系,是人類社會與動物最大的區別之一。語言幫助人們可以簡單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讓心情、意願、感受之類主觀的東西,可以通暢地在人跟人之間進行傳播。說到底,語言不僅是聲音,而是輸出思想的工具。
佛法中說,我們人每天的一舉一動、一詞一字,都會造業。「業」有善業、有惡業,有清淨的業、有煩惱的業。一個業造出來,就不可避免地對別人產生影響。一個影響串聯著一個影響,如此重重無盡,擴散出去。說話雖然簡單,但可不是一件小事。說什麼話,很重要。用簡單的話去傷害別人,可能造成的後果很大。用簡單的語言去溫暖這個世界,可能給人帶來的就是一時、一天乃至一生的幫助。
「好的」「一定會有辦法的」「沒問題」,每天都能說出這種積極話語的人,他們的每一天都過得非常順利,即使遇到了困難,也能夠渡過難關。相反,每天都嚷著「太糟了」「太讓人氣憤了」「沒辦法了」的人,遇到的挫折也特別多,運氣也顯得特別糟糕。
你嘴上說的自己,就是你自己!看好的、聽好的、說好的、做好的,就能得好的。無論你關注什麼,都將會創造出你所關注的一切。快樂成功的人每時每刻都會覺察自己在看什麼、聽什麼、說什麼、做什麼。你每個當下都在創造你的未來,你是這部電影的主演,這是你的人生,你自己說了算。
所以,從此時此刻開始,讓我們只看、只聽、只說、只做美好的事!每天對自己和他人說:我多麼幸運!我多麼美麗!我多麼智慧!我多麼健康!我多麼富有!我多麼善良!世界多麼美好!面對困難與挫折,永遠只說:「好的!」「沒有問題!」「一定會有辦法!」不要複雜地懷疑,只要簡單地相信!不要動心機,只管這樣去做!你一定會收穫一個個人生的驚喜!
生活中有很多小細節,我們稍不注意就會犯下大錯。因此,佛教不僅嚴禁說髒話,而且在很多小事上都有制戒。一般人很難理解:為何佛教對這些看似雞毛蒜皮的小事這麼在意?看了以上兩個故事也許你就會明白,人在任何時候的任何一個舉動都有可能帶來傷害人生的「蝴蝶效應」。所以,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做事,嚴格律己,才是安全之舉。
智慧是什麼呢?智慧就是當別人用戾氣對你的時候,首先你要抱有一顆慈悲心,然後去尋找化解的辦法。既要保護好自己的尊嚴,又不要傷到別人的自尊心,大家都覺得很好。生活中,人與人說話時爭強好勝之心總是很難避免。因為無始以來的習慣,總是你一句我一句,針尖對麥芒,必須是我的聲音得比你大,我得說最後一句話,事情才能罷休……
修身最重要的是要隨時修自己的意念,念頭。其實,每個人都很尊貴,每個人內心都充滿了光明。但為什麼常常控制不住自己,爭執不斷呢?因為被無明—煩惱所纏。之所以學佛,就是為了把這個煩惱拿掉,就像把塵埃抹掉,內心如鏡的光明就出來了。歸根到底,菩薩的說話之道就是愛。教理上明確地講,就是要說愛語,說柔軟語,說利他的話。
什麼是拔苦?就是通過自己的語言去寬慰對方,讓對方從苦難中解脫出來。所謂悲心,就是在與人相處、溝通的時候,不僅要懷著一顆體諒別人的熱心腸與人同悲,而且還要幫助別人把這種苦拔出來。如是,從我們嘴裡說出來的話,就會符合菩薩的說話之道。
對人說話,要懂得隨喜別人,什麼是隨喜?喜,喜者歡喜,菩薩慶他眾生離苦得樂,其心悅豫,欣慶無量。隨喜是快樂生活的一個重要法門。不少人見到能力比自己強,生活、事業蒸蒸日上的人時,心裡多少會有點不舒服,可能會酸溜溜地說別人的風涼話、壞話,這是人之常情。其實這樣很丟人,很不好。
佛門告誡我們,當別人過得比我們好的時候,我們一定要隨喜,要真誠地替別人感到高興。這樣,自己才會獲得快樂。如果不會隨喜的話,有了失落感就會想方設法去證明自己的才能,但還是不可能超越別人。那怎麼辦呢?只會越來越痛苦,甚至只有搞一些旁門左道來證明自己。
喜歡嘲笑別人短處的人,根本原因是內心比較刻薄,不是一個以寬厚慈悲的心面對別人的人。要知道,當別人有苦難的時候,如果用一種刻薄的心去對待別人,自身最終也會擁有刻薄的命運。這不是詛咒,因為性格決定命運。說話不知輕重,這實際上是內心糊塗的一種表現。
溝通不是為了說服別人。溝通是為了理解別人,如果你理解了他的戾氣,他的戾氣就開始減弱;如果你抱怨冷漠,他的戾氣就會增長。現在善於表達的人越來越多,善於聆聽的人越來越少。其實,什麼是好好說話?很大部分是你好好聽人家說了什麼,然後再以愛心和智慧來回答。
不管有沒有意識到,實際上我們的所有行為都圍繞著追求快樂和遠離痛苦展開,這種離苦得樂的本能驅動著人們去行動。那麼,為何會苦?如何得樂?有愛就有苦,苦從愛生。求取所愛事物的過程中,往往伴隨著苦,「愛」也是有條件的,如果條件改變,事物就變得不可愛。為了長久擁有這份快樂,就必須花心思「守護」。然而,不管怎樣「守護」,我們所愛的一切都會改變、消失。
產生「愛」—追求「愛」—得到「愛」—失去「愛」,然後發起新一輪的對「愛」的追逐,最終又失去「愛」,生活就是這種公式般的不斷重複。人們認為快樂就是擁有喜愛的事物,而事實恰恰相反,有愛就有痛苦。如果誰說他現在苦,那肯定是他「愛」上了某樣東西。
什麼人會比較快樂?欲望淡泊的人比較快樂,超然的人比較快樂,利他心強的人比較快樂。愛與不愛是根據自己的利益判別出來的。總考慮自己的感受就經常有苦,一心想著別人的人就把自己放下了,從別人的快樂中獲得了無害的快樂。
人與人的交往中,我們總認為自己付出太多、得到太少,計較公平與否。潛意識裡都是把感情當作了一種交換,我用心待你,也希望換來你的關心;我付出多少,就希望得到相等的回報。如果長時間付出與回報不平等,內心就會很痛苦。
這樣的感情歸根究底是對自我的愛,痛苦與失落也來源於沒有滿足自我。在感情中,多要求自己,少期待對方;多感恩,少抱怨;珍惜擁有的,不要執著於沒有的。在感情之外,要有其他令自己有力量的夢想,不要把感情當作生命的全部。凡夫把執著當作愛,所以總覺得斬斷了執著就是無情,其實是內心不具智慧之故。不要把幸福寄托在無常的感情和人身上,自己的幸福要靠善業來創造。不要幻想自己沒有的,多珍惜自己擁有的,把握自己能做的。
光明、善良、正面的念頭會製造出快樂、安全、舒服的「產品」。很簡單的一個例子,吃飯時感謝、讚嘆父母的付出,就可以讓自己和父母的心情都快樂,消化系統對食物中營養物質消化、吸收的效率也得到提高。
我們一天中產生的念頭不計其數,有良性的,但更多是惡性的,如焦慮、猜疑、抱怨、批評、指責、嫉妒等。還有的時候,我們根本想不起自己起了哪些念頭,因為心不專注,東想西想。這樣製造出來的「產品」雜亂,心態憂喜不定,身體健康狀態不穩定,人際關係時好時壞,順境逆境無法把握。只有讓善念持久、穩定、有力,才能擁有穩定的幸福與快樂。
當境界來臨時是包容還是委屈,並不是外在行為上的區別,而是自己內心的狀態。心裡超越了,放下了,便能包容對方。如果心裡一直在計較、反抗,外表卻隱忍不發,就會覺得委屈受傷。也就是說,無論是對外在的排斥還是對己的逼迫,其實都是自我執著。
所以,要在平常境界中去增長我們的善心、感恩心和歡喜心;要時常感恩他人對自己的幫助,想著對方的善意用心;要時時處處替人著想,不損惱於人。即便看到了他人過錯,也不要改變自己的善心,更不要因他人的煩惱而影響自己的心情。
所謂「委曲求全」,若真「求全」,便沒有委屈。所謂「大度能容」,若真「大度」,便虛空能容。正如藕益大師所言:「將身心世界全體放下,作一超方特達之觀。」
焦慮,是被妄想之火煎熬。外在的局面是因緣和合的結果,而我們看待它的時候卻附加了許多分別之念、高下之別、得失之心,被川流不息的妄想包圍,心就焦躁、恐懼、不能安定。時時刻刻回歸當下一念心,不追憶、不幻想,讓心靜下來。
人來到世上的時候並沒有帶著錢來,走的時候也不會帶著錢走,整個一生中的盈虧得失,不過都是曇花一現而已。
看得更長遠、更全面。長遠,就是不要局限於眼前;全面,就是不要只從自己的立場看問題,多想想對方的情況,更多角度去看待一件事情。要把心量放大一些,多去發心。把自己一切好的,讓大家都能夠分享;不願意讓任何一個人受苦。常常串習這樣的念頭,心打開了,痛苦自然就減輕了。外在的成敗得失帶來的滿足感只是煩躁的快樂,轉瞬即逝。真正的快樂來自於內心的慈悲與智慧,來自於煩惱的止息,並且得到了就永遠不會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