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刁,大昭寺門前鋪滿陽光,打一壺甜茶,我們聊著過往」!有沒有人,是在這首民謠的牽引下來到拉薩,並前往大昭寺的呢?大昭寺是拉薩老城最著名的寺院,因為這裡供奉著釋迦牟尼佛12歲等身像,所以朝聖者絡繹不絕。
我們可以在大昭寺正門處看到很多以佛珠計數的朝拜者,因為經年累月的叩拜,身體與地面的摩擦在石板上留下了深深的凹痕,這是信眾的虔誠之心,也是朝聖者的一種修行持法。另外,在門前兩處石圍欄周圍還有一種修行——供曼扎。
一、什麼是供曼扎
供曼扎是修加行的一種持法,需要上師的傳承,也是修習禪定的一種方式。通常供曼扎有五種形式:象徵物曼扎、色身曼扎、外器曼扎、財寶曼扎和空性曼扎。而用於修行的器具通常為金銀質地,或是銅、銅合金,形狀為圓形代表資糧圓滿的意思。
曼扎盤為圓形,最為多見的是四層曼扎盤,每層體積遞減形成寶塔狀。曼扎,在臧文仲也有「壇城」的意思,有震懾妖魔的象徵,也意為須彌山壇城。每層以五穀、寶石、金銀、貝殼等填充,以表示供養菩薩以及諸天神佛。
二、供曼扎的作用
信眾供養曼扎,也可理解為有助消除五毒,供養與布施都是給予更是修行。對於信仰藏傳佛教的人來說,供養上師與布施都是日常善業,即便沒有實時體現也要牢記於心,也是減少執念的方法。
如同大昭寺門前的供養者,以及在轉經道上磕長頭的朝聖者,即便途中有人布施於他,也只會留下極少的金錢用於吃喝,更多的部分會繼續布施給更需要的人或捐到寺廟,並不會以金錢壞了恆久不變的修行之心。
當具備給予的時機成熟,絕不會吝嗇或後悔,這些世人無放下的執念,都是在平日的修行中逐漸削弱的。也是很多藏民,會把家中大部分的金錢捐到寺廟的原因。
三、大昭寺門前的供養
大昭寺門前的石欄前,一位藏族阿媽將綢布兩角繫於腰間,另外兩角繫於石欄上,綢布中央裝著青稞、松石、貝殼和幾枚戒指。而阿媽口中誦念經文,手中只重複一個動作。
左手握住曼扎盤底部,先是右手抓起綢布中的青稞寶石若干,均勻的灑向曼扎盤,再用右手手腕處正手摩擦一圈,在反手摩擦一圈。阿媽手中的曼扎盤已經被摩擦的光亮照人,反覆摩擦也並不是因為曼扎盤不潔淨,而是化解心中業障、煩惱、痛苦的一種修行。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偶爾一兩顆青稞或松石被曼扎盤彈出綢布外,也不見阿媽重新拾起,反而是路人經過後撿起來。一些路人會放回阿媽的綢布中,而有些人會雙手合十彎腰看向阿媽,可能是在問「這個可以給我嗎?」
阿媽並沒有停止口中的誦經,只是微微點頭,即便是價格不菲的松石,也成為阿媽眼中的煩惱一般。於是,那人就深鞠一躬將松石帶走了。
大昭寺門前供養曼扎的信眾並不多,就如同松石不會經常被彈出綢布一樣。但是這樣的供養一直在持續,或許我們還不能了解他們的虔誠是不是與生俱來,但至少在我們遇到朝聖者完成修行善業時,不要去打擾他們。
往期文章:
到西藏,真正的旅遊不是東奔西跑的打卡,而是一杯甜茶的午後時光
到西藏旅遊才發現,唐卡價格居高不下的秘密,是我們想得太簡單了
拉薩最經典的4條轉經道,深度體驗西藏文化,感受身心淨化的洗禮
西藏唯一財神廟,供奉著一位嗜酒的女財神,寺廟雖小但香火卻很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