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禪:真正的修行,是「歷事煉心」

2020-11-23 騰訊網

真正的修行,是「歷事煉心」,而正念不失,外在的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知道你的每個起心動念。你若用心,一切嬉笑怒罵都是清淨行;若不用心,一切「修行」都是妄行!

修行的核心到底是什麼?當我們日復一日做著修行的功課時,是否已慢慢被修行的形式所麻醉,而忘失了修行的本義?

是的,我們學了很多,會念長長的經文,會持誦複雜的咒語,會雙盤打坐,長期素食……我們很辛苦地做到這些,得到別人的讚嘆,於是認為自己修得很到位了,我們漸漸把這些「外相」當成修行的本身而不自知,似乎只要每天完成這些「功課」,就是在精進,就又向著解脫近了一步。

殊不知,我們把修行變成了一種新的習氣,諸如:口中的道理一套一套,遇到事還是著急上火,半點虧也不肯吃;本性畢露卻還以「修行人」的身份去教訓、數落別人…以為自己在「修行」,在「精進」,實質卻徒有其表,內在沒有任何改變。這種不入心的「修行」,究竟對我們有什麼好處呢?

真正的修行,是「歷事煉心」,而正念不失,外在的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知道你的每個起心動念。你若用心,一切嬉笑怒罵都是清淨行;若不用心,一切「修行」都是妄行!

全然地、全新地投入每一天、每一時、每一個當下的修行之中。保持精進心,而不是陷入慣性的生活模式,被其麻醉而不自知。別用修行麻木自己,不要被「修行」的假相所迷惑,不自欺,不欺人,老實用心!

修行只有一件事,那就是觀照你的起心動念,除此別無他事。你的父母,你的伴侶,你的孩子,你的朋友同事,你周圍的一切人,都只是幫你修行的「角色」,或是讓你看清自己的「鏡子」。你無法要求他們改變,首先這是非常吃力的事;其次說明你用錯了功,在心外尋求解決之道。

假如你因一時失去了正念,一旦覺知,應立即拉回來,要知道你的起心動念,做到念起即覺,覺之即無。不應繼續停留在外在的是非之中,因為在錯誤的地方用功,除了讓煩惱更加增長之外,對你或他人都毫無益處。修行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回到你的心。

你的工作,你的事業,你的學習,你的生活,所有一切發生的事情,都是幫你修行的「境界」,讓我們歷境驗心。你是心隨境轉、妄加攀緣?還是心無所住?一切的人一切的事,發生在你生命中的所有,都是你自心妄現的幻相,都是你自己的心。

所以何必糾纏於幻相,而忘失了你自心呢?如果你認識不到這一點,你就將為此煩惱。自在不在心外,解脫不是他人帶來,只在於你識自心。不要心外求法,不要心外用功,時時提起覺照,在自己的心地上用功。

歡迎掃描二維碼邀您加入

南懷瑾國學智慧學習群

讓我們一起探秘南師的國學智慧

相關焦點

  • 我本求心不求佛,一花一木皆是禪
    眉公在《小窗幽記》中寫道:獨坐禪房,瀟然無事,烹茶一壺,燒香一柱,看大摩面壁圖。垂廉少頃,不覺心靜神清,氣柔息定蒙蒙然如混沌境界,意者揖達摩與之乘槎而見麻姑也。這段的意思是說:獨自坐在禪房中,清爽而無事,煮一壺茶,燃一炷香,欣賞達摩面壁圖。
  • 老和尚說:什麼是禪?禪是安心,不屬於佛教,是我們大家的!
    那禪是什麼呢?不可言說,言語道斷都是錯。但我們要如何理解禪的概念呢?當代高僧星雲老和尚在北京大學演講禪文化與人生說到禪。說到禪的歷史,追溯最早的應當從古印度的佛教開始。佛陀在靈山會上拿著一朵花,拈花一笑。而這一笑,就成為禪宗以心傳心,與弟子迦葉尊者心心相印。佛陀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即付囑於汝。」
  • 時光知味,草木皆禪。
    存草木心性,含山水情懷,而我們,就是在細碎的生活中,點滴的光陰裡,不經意地修禪。壹禪是什麼?是僧客烹火煮茶,是樵夫雲崖伐薪,是凡婦林泉浣紗,是老翁江雪獨釣,是黃童放牧白雲。是時光裡的一朝一夕,是凡世中的一草一木,是山河間的一水一塵。總有人說,為何你的字句省去紛繁的故事,冷暖的人情,唯留簡潔的草木,素雅的山水。
  • 在家之人如何修行?六祖慧能總結的這8條,可以說是面面俱到
    但從嚴格意義上來說,這類人並不能算是真正的佛門中人。那麼,作為在家居士,如何修行佛法呢?或者說,在家之人如何修行?其實《壇經》裡就有答案,在這本經中裡,六祖慧能總結了8條,說得真到位。他首先說在家修行的整體原則和在家修行的可行性:「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 萬行解惑:修行過程會經歷哪幾個階段 哪些反應
    有些修行人專門在身體上用功,也就是修「氣」,認為修氣是修行的根本。自古以來修行都是分四個階段。無論你用什麼方法修,你的身心都會出現這四種現象。也就是說你的身心會分四個階段出現不同的反應。心態上的解脫才是真正的解脫,並非神識能出去就是解脫。以前我講過多次,一個修行人不把自己的身體忘掉,就無法入道;不放棄世俗的功名利祿,就無法修道,也入不了道。什麼是「境界」?
  • 一念修行,法身等佛
    每至一寺群僧出迎必撞鐘請餘禮佛餘口號二十字書扇曉之(袁枚)逢僧我必揖,見佛我不拜。拜佛佛無知,揖僧僧現在。禪詩人的作品雖然有佛禪的影子,但並不是「佛禪」影響的那麼為什麼禪者「禮僧」,不「禮佛」呢?因為禪者知道,自己一旦頓悟,見性即菩提。自己已經見性成佛,無需去參拜木雕泥塑的偶像。
  • 生活禪、動態內觀與念佛---林崇安
    禪修過程中出現的光影、神通、喜樂等,相對地不值得去執著,並要將之放下而得到真正的自在。二、禪修的基本原則 禪修的方法雖多,但由滅除障礙的方式來看,可歸為二大類,只要掌握這二大類的基本禪修原則,就容易看清修行的方向。這二大類便是「慧解脫」與「俱分解脫」。《瑜伽師地論》卷26說:1.云何由障差別建立補特伽羅?謂慧解脫及俱分解脫阿羅漢。
  • 英文裡的「禪」
    在英語世界裡,禪宗廣為人知,禪思維、禪生活隨處可見。中型以上的英文詞典,基本都收錄了Zen,同時還會提及源自日本。這代表的是,東方的Zen,已經橫越了大半個地球,來到西方,飛入了英美的尋常百姓家。甚至,原屬宗教範疇的Zen,在英文裡也由名詞轉兼形容詞,用以描述一種以禪為本的人生態度。
  • 武庚紀:創世神力異常強大冥族難防,真禪聖王神格分裂顯兇相
    戰鬥最為焦灼的就是真禪聖王和子羽這邊,在境界上二人不相伯仲,真禪相以自己的真理教化子羽,只可惜以失敗告終,真實的比拼現在才要真正的開始,可真禪卻出現了意想不到的情況,難道神族都是隱藏的怪物?神眼自始至終都神態自若,根本沒有把這場騷動放在眼裡,即便是被一層一層的突破,他也不認為有什麼威脅,一直都為守護神族做計算,看來他似乎對神族還是非常盡忠的,這樣的人會奪權篡位麼?02真禪聖王變成嗜戰怪物,子羽能夠面對麼?
  • 佛教:真正「開悟」過的人,應該是這樣的狀態!
    昔日佛陀於雪山修行,日食一麻一粟,苦行六年終無所得。隨即毅然放棄苦行,在尼連禪河畔接受牧羊女的乳粥供養,又在河水中洗淨身軀,結跏趺坐,日夜參悟,終於睹明星而悟道。釋迦牟尼徹悟成佛的典故我們早已耳熟能詳,不過,佛世時尚有大機緣的眾生從佛修行,得聖賢果位,而佛入滅後,開悟明心者可謂寥寥無幾。
  • 一禪小和尚主題手帳全新上市
    記者獲悉,近日,由人民文學出版社聯手一禪小和尚推出的《每日一禪:一禪語錄輕手帳》已在各大電商平臺與實體書店上架,受到了讀者與手帳愛好者的廣泛好評。這次合作,是人民文學出版社首次嘗試將動漫與手帳進行結合,也為人民文學出版社文創部「打破次元壁」提供了新的方向。據了解,《一禪小和尚》是由蘇州大禹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原創的3D動畫 ,主人公一禪是一個6歲的小男孩兒。
  • 《在家修行》Be a Household Practitioner
    ) 《在家修行》 Be a Household Practitioner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 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For a fair mind, observation of Sila (precepts) isunnecessary.
  • 被拒絕一百二十一次的奇蹟之書 |《禪與摩託車維修藝術》(珍藏版...
    原標題:被拒絕一百二十一次的奇蹟之書 |《禪與摩託車維修藝術》(珍藏版)上架! 「 佛陀或是耶穌坐在電腦和變速器的齒輪旁修行,會像坐在山頂和蓮花座上一樣自在。
  • 《楞嚴經》是一部佛教修行大全,精讀此經後,不看人間糟粕書
    因在隋朝(581—617年)時,有位梵僧見智者大師(天台宗的創始人)所立三觀,認為與天竺的《楞嚴經》意旨極相符合,於是智者即日日向西遙拜,祈求此經能早日傳來中國,不料一拜便是十八年,始終無緣得遇。一百多年後,此經終於在唐朝時傳入中國。歷史上出現過很多的宗教信仰,理所當然會有無數覺得佛法是愚鈍、腐朽的人,但是在讀了《楞嚴經》後就真心誠意折服。
  • 莫言很考驗人的話,卻道出了什麼才是真正的修行,讓人醍醐灌頂!
    人生就像一場修行,有的人修行到後面德高望重,有的人修行到後面遺臭萬年,有的人修行到後面成了孤家寡人,有的人修行到後面成了兒孫滿堂,有的人修行到後面被人尊重,有的人修行最後被人唾棄。那麼說起人生就像一場修行,什麼樣的修行才是真正的修行呢?我們不妨讀一下莫言很考驗人的話,卻道出了什麼才是真正的修行,讓人醍醐灌頂!
  • 《問禪》南懷瑾峨眉山閉關
    據《維摩精舍叢書》中,《通禪與王恩洋》一文,記載了王恩洋居士來大坪與通禪(南懷瑾)談論密宗的對話:「……夫密宗為婆羅門等教糅成。無容諱言。蓋古德因地制宜集外道之成……一切處既成正等正覺。彼密乘者。寧出一切處外而別有一密乘耶。……又密乘紅教之大圓勝慧。白教之大手印。黃教之中觀見等。……」對密宗之事,不盡其詳。而感興趣的是:寺藏經萬卷,含三藏十二部等,藏全山唯一一部《大藏經》。
  • 懷讓禪師「磨磚說禪」,你怎麼看?是否與馬祖道一禪師相同呢?
    古代的四川成都人馬祖道一,12歲那年就出家當了和尚。後來,道一來到南嶽衡山結庵參禪,拜懷讓為師。在衡山那段日子裡,道一仍和往常一樣,整天的坐禪悟道。那一日,老師懷讓問他:「你坐禪想圖個什麼?」道一回答:「還不是想成佛?」
  • 為什麼修行能讓人返老還童?
    如果你們細心留意,會發現在修行的這個團體裡,有一小部分很刻苦用功的人,他們面黃肌瘦,身體非常虛弱,一看就知道生理的機能壓死了,枯萎了,沒有修活。一個生理機能修活的人,額頭一定是開闊,發光,飽滿的,臉上會透出一種油光,根本不需要用什麼潤膚霜,身體的精氣神是最好的潤膚霜。為什麼修行能讓人返老還童呢?透過修行,即便你的生理年齡已經很大了,細胞仍然可以處於很年輕、很旺盛的代謝狀態。
  • 耕雲居士:解析禪之內涵 禪是生命的永恆相
    禪的境界(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 攝影:南安雪峰禪寺) 一、禪是心的原態,生命的共相、永恆相 禪究竟是什麼呢?幾年前臺南禪學會成立的時候,我曾說過:「禪是心的原態」、「禪是生命共相、永恆相」。
  • Rama老師:純真、神聖而狂熱的愛,真正修行的開始(聖殿之光)
    以前年輕的時候,讀過奧修的一本書,裡面記錄了一個故事:有一位聖人,周圍有很多很多的人圍繞著他,想要讓這個聖人再給他們一些點化,獲得修行的進一步的提高。聖人說:「那就請所有人群裡面修行最高的那個人來問我一個問題。我回答他的問題,肯定就對很多人都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