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金剛經》破色相,《楞嚴經》破空相,方顯《心經》。」在佛教的語境裡,「色」指代世間一切存在的實體,「空」指真空的本體,也指幻象,「相」的含義更宏大,指人心中的執念。所以,《金剛經》看世界,《楞嚴經》看自己。那這幾部經書又都是誰寫的,怎麼流傳進中國的呢?
《楞嚴經》還沒有傳入中國之前,其盛名先至。因在隋朝(581—617年)時,有位梵僧見智者大師(天台宗的創始人)所立三觀,認為與天竺的《楞嚴經》意旨極相符合,於是智者即日日向西遙拜,祈求此經能早日傳來中國,不料一拜便是十八年,始終無緣得遇。一百多年後,此經終於在唐朝時傳入中國。
歷史上出現過很多的宗教信仰,理所當然會有無數覺得佛法是愚鈍、腐朽的人,但是在讀了《楞嚴經》後就真心誠意折服。因此,《楞嚴經》被認為是接引佛法子弟的利器,稱作一部「佛教修行大全」。慧律法師在講經中曾言:「你去看看《楞嚴經》,佛的那個智慧,嚇死人!」
《楞嚴經》是佛以阿難的墮落為因緣,開始說,神咒破魔;到結尾,說了五十種陰魔,教導楞嚴行者發覺魔事、如何破魔;在中間,種種破立,都是以破魔、破邪、破妄為主線發展。可以說是「從破魔始,至破魔終」。
眾所周知,《楞嚴經》是一部極重要的大經,也可以說是一部佛教修行大全。《楞嚴經》在古代被收入《禪門日誦》中,成為了僧眾每日必做的早課;而在歷代在打禪七之前,都要先修七日到七七日的「楞嚴法會」。因此,到現在還有很多寺廟的僧人每天的早課都會誦讀《楞嚴經》。由此可見,楞嚴咒對於修行人是非常重要的。
打禪七是籠統的稱法,「打禪七」其實是用禪宗的參禪方法打七。「打七」是佛門中精進修行的一種儀規,修行的方法有不同,就有不同的名稱。比如:「禪七」是用禪宗的參禪方法;「佛七」是用淨土宗念佛法門打七;還有像專念觀世音菩薩聖號的「觀音七」和專持楞嚴咒「楞嚴七」等等,都是隨修行法門而得名的。
《楞嚴經》自古公認為「佛法百科全書」,含有諸多深奧的佛法義理和修持法門,彰顯了佛法大智慧,素來有「自從一讀《楞嚴經》後,不看人間糟粕書」等讚譽。
過去的大德高僧無不讚嘆楞嚴經。近代虛雲老和尚對《楞嚴經》特別重視,他曾開示道:「現正是末法時代,你到那裡參訪善知識呢?不如熟讀一部《楞嚴經》,修行就有把握,就能消除邪緣,令其身心入佛知見,從此成就,不遭歧路!」
現正是末法時代,你到哪裡訪善知識呢?不如熟讀一部《楞嚴經》,修行就有把握,就能保綏哀救,消息邪緣,令其身心,入佛知見,從此成就,不遭歧路!看《楞嚴經》,若不歸宗,跑馬看花,就不中用。要讀到爛熟,就能以後文消前文,以前文貫後文,前後照應,則全經義理,瞭然在目,依經作觀,自得受用。
古來行人,從此經悟道的很多。溫州仙巖安禪師,因看「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當時破句讀云:「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於此忽有悟入。後人語師云:「破句讀了也!」師云:「此是我悟處!」畢生讀之不易,人稱之曰「安楞嚴」。
希望同參們,無論老少,常讀《楞嚴經》。此經是你隨身善知識,時聞世尊說法,就和阿難作同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