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是一部佛教修行大全,精讀此經後,不看人間糟粕書

2021-01-11 葦說歷史真相

人們常說:「《金剛經》破色相,《楞嚴經》破空相,方顯《心經》。」在佛教的語境裡,「色」指代世間一切存在的實體,「空」指真空的本體,也指幻象,「相」的含義更宏大,指人心中的執念。所以,《金剛經》看世界,《楞嚴經》看自己。那這幾部經書又都是誰寫的,怎麼流傳進中國的呢?

《楞嚴經》還沒有傳入中國之前,其盛名先至。因在隋朝(581—617年)時,有位梵僧見智者大師(天台宗的創始人)所立三觀,認為與天竺的《楞嚴經》意旨極相符合,於是智者即日日向西遙拜,祈求此經能早日傳來中國,不料一拜便是十八年,始終無緣得遇。一百多年後,此經終於在唐朝時傳入中國。

歷史上出現過很多的宗教信仰,理所當然會有無數覺得佛法是愚鈍、腐朽的人,但是在讀了《楞嚴經》後就真心誠意折服。因此,《楞嚴經》被認為是接引佛法子弟的利器,稱作一部「佛教修行大全」。慧律法師在講經中曾言:「你去看看《楞嚴經》,佛的那個智慧,嚇死人!」

《楞嚴經》是佛以阿難的墮落為因緣,開始說,神咒破魔;到結尾,說了五十種陰魔,教導楞嚴行者發覺魔事、如何破魔;在中間,種種破立,都是以破魔、破邪、破妄為主線發展。可以說是「從破魔始,至破魔終」。

眾所周知,《楞嚴經》是一部極重要的大經,也可以說是一部佛教修行大全。《楞嚴經》在古代被收入《禪門日誦》中,成為了僧眾每日必做的早課;而在歷代在打禪七之前,都要先修七日到七七日的「楞嚴法會」。因此,到現在還有很多寺廟的僧人每天的早課都會誦讀《楞嚴經》。由此可見,楞嚴咒對於修行人是非常重要的。

打禪七是籠統的稱法,「打禪七」其實是用禪宗的參禪方法打七。「打七」是佛門中精進修行的一種儀規,修行的方法有不同,就有不同的名稱。比如:「禪七」是用禪宗的參禪方法;「佛七」是用淨土宗念佛法門打七;還有像專念觀世音菩薩聖號的「觀音七」和專持楞嚴咒「楞嚴七」等等,都是隨修行法門而得名的。

《楞嚴經》自古公認為「佛法百科全書」,含有諸多深奧的佛法義理和修持法門,彰顯了佛法大智慧,素來有「自從一讀《楞嚴經》後,不看人間糟粕書」等讚譽。

過去的大德高僧無不讚嘆楞嚴經。近代虛雲老和尚對《楞嚴經》特別重視,他曾開示道:「現正是末法時代,你到那裡參訪善知識呢?不如熟讀一部《楞嚴經》,修行就有把握,就能消除邪緣,令其身心入佛知見,從此成就,不遭歧路!」

現正是末法時代,你到哪裡訪善知識呢?不如熟讀一部《楞嚴經》,修行就有把握,就能保綏哀救,消息邪緣,令其身心,入佛知見,從此成就,不遭歧路!看《楞嚴經》,若不歸宗,跑馬看花,就不中用。要讀到爛熟,就能以後文消前文,以前文貫後文,前後照應,則全經義理,瞭然在目,依經作觀,自得受用。

古來行人,從此經悟道的很多。溫州仙巖安禪師,因看「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當時破句讀云:「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於此忽有悟入。後人語師云:「破句讀了也!」師云:「此是我悟處!」畢生讀之不易,人稱之曰「安楞嚴」。

希望同參們,無論老少,常讀《楞嚴經》。此經是你隨身善知識,時聞世尊說法,就和阿難作同參!

相關焦點

  • 楊維中:論《楞嚴經》佛學思想的特色及其影響
    這一名相,在此經中甚為常見。從上述引文看,「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實際上就是「識精」。然而,《楞嚴經》中並未明確地界定「識精」的所指。歷來的解經者,大多將其解釋為第八識。但是,唯識學中的第八識其性並非全真,因而難於與「元清淨體」等同。仔細推敲經文之義,「識精」應該是指眾生心識之中原本清淨、不生不滅的常住真心。
  • 「從破魔始,至破魔終」——從《楞嚴經》談佛教中國史
    之所以把《楞嚴經》說成是「從破魔始,至破魔終」,是因為,一開始時,佛以阿難示墮因緣,自說神咒破魔;到末了,佛又自說五十種陰魔,教示首楞嚴行者如何覺知魔事、破魔,作為結束;於其中間,種種破立,皆是以破魔、破邪、破妄為主軸。
  • 《楞嚴經》:為什麼從「淫戒」開始講起?
    學佛的人都知道,《楞嚴經》是一部教人開悟的經典。這就是這部經書跟其它大乘經典最大的不同,據說大乘經典大多是講給阿羅漢果位以上的人聽的,但是《楞嚴經》則不一樣,它是講給我們這些未曾開悟的人聽的,儘管此經書的很多論點也同其它經典一樣認人覺得不可思議,但是經中談到的事物卻都是我們熟悉的事物,使用的邏輯也是我們世間的眾生能夠接受的邏輯。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90)|太虛大師:楞嚴大意
    覺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雲無上遍正覺。覺者、謂於諸法實相如如相應者,因此法是如實覺知之法,故惟佛與佛,乃能究竟。 一切眾生,無始迷惑顛倒,今以佛之覺法開示,使眾生聞而悟入。在此世界應化現身,為開示眾生故,方便說三藏十二部法,謂之佛法。《楞嚴經》亦是佛隨順眾生應機說法所開示的一部經典。佛即現身人間說法,人類為眾生之一,今即以人類來代表一切眾生。
  • 佛教:《楞嚴經》四大名句,悟透福德無量!
    提及《楞嚴經》這部經書,在佛子中間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拋開經文傳入漢地的傳奇經過不談,歷代祖師對它的批註,以及「末法時代,楞嚴先滅」的教誡,就讓眾多佛子對它心馳神往。毫不誇張的說,此經涵蓋了禪、淨、律、密宗諸多法門,被各宗奉為最上寶典。
  • 宣化上人對於楞嚴經和楞嚴咒的重要開示,這個時代楞嚴經特別重要
    宣化上人對於楞嚴經和楞嚴咒的重要開示,這個時代楞嚴經特別重要【阿難!若諸國土,州縣聚落,饑荒疫癘,或復刀兵,賊難鬥諍,兼餘一切,厄難之地。寫此神咒,安城四門,並諸支提,或脫闍上。令其國土,所有眾生,奉迎斯咒,禮拜恭敬,一心供養。令其人民,各各身佩,或各各安所居宅地。一切災厄,悉皆銷滅。】
  • 佛陀預言末法時代楞嚴經先滅,最後只剩一句話,聽到的人還可得渡
    阿難尊者向佛陀頂禮後對佛說:「世尊在往日說法前與說法後,都有大威德光明顯現,今有無數大眾聚會一處,為什麼沒有見到一點點光明呢?這當中必定是有什麼緣由的,我們願意聽聞這其中的意義。」佛陀仍舊沉默,不作回答。阿難尊者象這樣請問了三次,佛陀才對阿難及大眾說:「我入涅槃後,佛法將要滅亡的時候,在這造五逆業的濁惡世間,魔道興盛。
  • 《楞嚴經》到底是不是偽經?這些要點,不可不知!
    其實自從民國以來,有關於《楞嚴經》、《大乘起信論》以及《圓覺經》的真偽爭論就非常激烈,尤以《楞嚴經》的爭論最為嚴重。當時有個別人挑起事端,導致後來很多人產生懷疑,造成了很不好的影響。作為佛教徒,我們一定要謹慎,我非常擔心當時那些謗法的人,現在轉生到了哪裡?難以想像。憨山大師曾說:「不讀《法華》,不知如來救世之苦心;不讀《楞嚴》,不知修心迷悟之關鍵。」
  • 佛教『南懷瑾』考據佛經是書生之見,《楞嚴經》不是偽經,有一個大...
    也就是六祖所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這並不困難,六根的確可以並用。不過,假如你沒有這種禪定功夫的話,還是老老實實專心地聽課。2、現在先把《楞嚴經》所列舉的修證功夫告訴大家,可以馬上著手體會。學術界的朋友們,尤其研究佛學的學者,千萬要注意,有人把《楞嚴經》、《圓覺經》、《大乘起信論》、《四十二章經》等,皆視為偽經。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63)| 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
    即時,天雨百寶蓮華,青黃赤白間錯紛糅,十方虛空成七寶色,此娑婆界大地山河俱時不現,唯見十方微塵國土合成一界,梵唄詠歌自然敷奏。於是如來告文殊師利法王子:汝今觀此二十五無學諸大菩薩及阿羅漢,各說最初成道方便,皆言修習真實圓通,彼等修行實無優劣、前後差別。我今欲令阿難開悟,二十五行誰當其根?兼我滅後,此界眾生入菩薩乘,求無上道,何方便門得易成就?」
  • 《楞嚴經》邪師說如恆河沙
    佛告阿難:汝常聞我毗奈耶中,宣說修行,三決定義,所謂,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性比丘尼原名摩登伽女,與阿難有五百世的夫妻因緣,這一世與阿難相遇,欲續前世姻緣,差點破了阿難戒體,後在文殊菩薩的勸導下,皈依了佛陀。性比丘尼聽了文殊菩薩宣說的偈語後,當下證得了無漏阿羅漢果位。還有無量無邊,多得無法形容的眾生,皆發無等等,獨為最上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 《楞嚴經素解》:觀世音菩薩,上合慈力,下合悲心
    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瞭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解釋】 爾時觀世音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
  • 楞嚴經·卷六|阿難為眾生請教安住道心之法(23)
    繼續邊讀邊聊《楞嚴經》。【阿難整衣服,於大眾中合掌頂禮,心跡圓明,悲欣交集。欲益未來諸眾生故,稽首白佛:大悲世尊,我今已悟成佛法門,是中修行得無疑惑。常聞如來說如是言: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自覺已圓能覺他者,如來應世。我雖未度,願度末劫一切眾生。】
  • 《楞嚴經》P209-214禪觀?數息?坐禪?禪修?通明禪告訴你方法!
    此於《圓覺經》中又稱為「本起因地」。「心聞發明」:同舍利弗尊者「心見發光」之理。「分別自在」:分別一切眾生之知見都能自在無礙。【若水中觀】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我們眾生就像一個個小山頭一樣,佛菩薩就像在大山頂上,看我們看得清清楚楚。我們一起心動念,他們都會知曉。
  • 佛法楞嚴|能見的不是眼?《楞嚴經》十番顯見之一:顯見是心
    沒有手就沒有拳頭,沒有眼睛就不能看,就迷惑的眾生來說,這兩者的道理是相同的,可是,在覺悟的聖者看來,就不一樣了。現在佛陀以無手不成拳、無眼不成見的譬喻問阿難尊者,就是要勘驗阿難尊者是迷還是悟。阿難尊者說:「既然沒有我的眼根,就不能看東西了。」「以我眼根,來類比如來拳,事義相類」,「相類」是相同的意思。
  • 佛法楞嚴|耳聲識界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耳聲識界即是如來藏性
    佛法楞嚴|眼色識界即是空,《楞嚴經》之會眼色識界即是如來藏性佛法楞嚴|意法處即是空,《楞嚴經》之會意法處即是如來藏性佛法楞嚴|身觸處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身觸處即是如來藏性佛法楞嚴|舌味處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舌味處即是如來藏性
  • 你還以為佛說的吃素、持齋就是不吃肉嗎?
    很多人都以為佛說的吃素是不吃肉,也有人以為吃素就是持齋,其實這些都是錯誤的認知。《楞嚴經》裡有說,「是諸眾生求三摩提。當斷世間五種辛菜。是五種辛。熟食發淫。生啖增恚。……修菩提者永斷五辛。」佛說的吃素,實際上是指不吃蔥(包括洋蔥)、蒜、韭、芥末、興渠等五葷,即五種辛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