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雙舉法喻現前
世尊問阿難尊者說:「阿難,你先回答我,當你看到我光明照耀的拳頭,這個拳頭的光明,是因何所有?怎麼會成拳頭?你認為是誰看到拳頭呢?」阿難尊者回答說:「由於佛陀的全身,都是閻浮檀金所成,光明赤焰有如寶山,是由清淨所生,所以有光明。而我實在是用眼睛看到;由於您把五輪指端,屈握表示給人看,所以才有這個拳相。」
十番顯見,就是世尊要正式顯示真實的見性。前面世尊已經把虛妄的意識破了,接著要顯示真體,可是,要從哪裡顯示呢?就是要從六根中顯示。
十番顯見是「帶妄顯真」,是帶著一分的虛妄來顯示真心。因為阿難尊者既然要舍妄求真,世尊便答應為他顯示真心,不過要在眾生的份上,指出純真無妄的心,縱使是佛陀也沒有辦法;因為純真無妄的心,是清淨本然的理性,既然是理性,就不涉入於事相,也就沒有辦法指出來給人看。
「顯見是心」是顯出能見的是心而不是眼睛。世尊在這裡就要從阿難尊者的眼根,顯出能見的見性,於是告訴他能見的不是意識妄心,更不是肉眼。
二、雙陳法喻令審
佛陀告訴阿難尊者:「如來今天要以真實之言告訴你:有智慧的人,要以譬喻而能夠得到開悟。」
因為世尊看到阿難尊者仍是認為眼睛能見,實在是比前面「認識為心」更加不如,所以只好多費口舌再勘問一番。
佛問阿難尊者:「以你阿難眼與色,來比例我手與拳,這兩種事情是否相同?」沒有手就沒有拳頭,沒有眼睛就不能看,就迷惑的眾生來說,這兩者的道理是相同的,可是,在覺悟的聖者看來,就不一樣了。現在佛陀以無手不成拳、無眼不成見的譬喻問阿難尊者,就是要勘驗阿難尊者是迷還是悟。
阿難尊者說:「既然沒有我的眼根,就不能看東西了。」「以我眼根,來類比如來拳,事義相類」,「相類」是相同的意思。阿難尊者說:依我的眼根,所成能見的作用,來比例如來之手所成的拳頭,這兩者的道理是相同的。
三、辨明無眼有見
佛陀告訴阿難尊者:「你說是一樣,這道理是不對的。為什麼呢?例如一個沒有手的人,必定沒有拳頭;可是那些沒有眼睛的人,並不是完全沒有能見的功能。
「辨明無眼有見」是世尊對阿難尊者辨別說明,沒有眼睛照樣有能夠看的作用,只是所看到的是黑暗的境界,不是光亮的境界而已。這一部《楞嚴經》很特殊,一般都說六塵,但是在這部《楞嚴經》中,把六塵分開,成為十二塵。如色塵又再分明與暗,有光亮的地方,固然能夠看到種種的事物,但是在黑暗中,能看到一片黑暗,也是屬於色塵,只是屬於暗色,不是明色而已。
這一段經文,是世尊要阿難尊者自己去問那些盲眼人,來做實際的勘驗。是要阿難尊者自己去了解,沒有眼睛也是有能夠看的作用;也唯有沒有眼睛的人,才能夠證明無眼能看。那個盲眼人,他一定會這樣來回答你:我現在眼前,只看到一片黑暗,除了黑暗之外,就看不到別的東西了。這一段話,雖是世尊推理之談,但事實確是如此。
以是義觀是以這道理來觀察,就是以盲眼人能夠看到暗的境界來觀察。「觀」是用智慧觀察。
了知 前塵自暗,見何虧損?「前塵」是眼前的塵境。依照本經所說,眼根所對的有明、暗二種色塵。在眼前的塵境,自有一分的暗塵,而盲眼人,既然能夠看到暗塵的話,能見的體性,並沒有虧損。在這個地方,世尊所暗示的是「汝言相類,是義不然」,意思是說,我問你沒有手就沒有拳頭,與沒有眼睛就沒有見性這個道理,有沒有一樣?你說一樣,但事實上根本就不一樣。這就是世尊從無位真人赤肉團上,指出金剛正眼,正是「無明窟裡,有個大光明藏」的道理。
四、辨定矚暗成見
阿難尊者說:「那些盲人,眼前只看到一片黑暗,怎麼能夠說是有看到呢?」佛陀告訴阿難尊者:「那些盲人沒有眼睛,只看到一片的黑暗,這和眼睛好的人,處在暗室之中,兩人所看見的黑暗,兩種暗境相比較,是有差別?還是沒有差別呢?」阿難尊者回答世尊:「是的,世尊!有眼人在暗室所見之暗,與盲眼人所見眼前之暗,兩種暗境相比較,是沒有差別的。」
五、辨定能見是心
阿難!若是一個盲人,眼前看見全是一片黑暗,忽然恢復了視覺,又看見了眼前種種的事物,這樣就叫眼見。
這一段經文,是世尊舉例來破除阿難尊者錯誤的想法。以沒有眼睛得到眼睛之後能看,叫做眼見,比類說明沒有燈看不到,之後又獲得燈光而看到塵境,這樣豈不是應該叫做燈見?
是這樣的緣故,你應當要知道:燈光能夠顯現色塵,能見的是眼而非是燈;眼睛能夠顯現境色,能見之性是心而不是眼睛。
前面世尊對阿難尊者喝斥妄識非心,阿難尊者就以為自己沒有心而著急害怕,因此,世尊在這裡就顯示見性是心,告訴阿難尊者說:「你不是沒有心,見性就是你的心。」世尊在這裡極力地顯示見性是心,與前面喝斥妄識非心是前後對照的,也是應阿難尊者開示真心的要求而說。
禪宗公案(一)
如會禪師回答他說:「見性非眼,眼病何害?」意思是說見性不是肉眼,它是獨立的。眼睛有毛病,與我的見性並沒有關係,並不是眼睛在痛,我的見性就會受到影響了。崔公群聽了禪師的開示就稽首禮謝他。
如會禪師是深深的體會了這裡所說的道理,也就是說,沒有眼睛一樣有能看的功能,眼睛不好的人,雖然只看到眼前一片黑暗,但是見性並沒有任何虧損。
禪宗公案(二)
為什麼枯木禪師會找到本來面目呢?因為香燈師把燈的燈心剔起來,啪一聲的時候,他沒有去分別那個聲音,而是迴光返照,向裡面去照了誰在看,去找那個能看的是誰?因為他向裡面迴光返照,所以才能夠找到自己本來的面目,如果不是迴光返照,怎麼能夠看到本來面目?禪宗處處要學人迴光返照,祖師大德拿起鋤頭掘地,挖到一塊石頭,鏗一聲就開悟了,睡覺枕頭掉下來也開悟,為什麼那麼容易開悟?這都是觸動開悟之機,也就是說,借著外面的境緣,向內去迴光返照,才能夠開悟。
枯木禪師開悟之後,大慧禪師就贈給他一首偈說:「萬仞崖頭解放身,起來依舊卻惺惺,飢餐渴飲渾無事,那論昔人非昔人。」枯木祖元禪師開悟後,就向大慧禪師禮拜告假,教化眾生去了。這位枯木祖元禪師所開悟的,正是悟到這裡所說的「如是見者,是眼非燈;如是見性,是心非眼」。在這一科中所說的「見性」,本來就是脫根脫塵,迥然靈光獨耀;在寂常妙明四義之中,是妙明之義,就是不可思議的光明之義。以上所講的是「帶妄顯真」分下來的第一科「顯見是心」。
內容來源於上果下來法師。
佛法楞嚴|生死輪迴與成佛涅槃的秘密:佛說迷悟兩種根本
佛法楞嚴|定慧師兄和你一起學習;七處破妄之六:破執心在中間
佛法楞嚴|《楞嚴經》七處破妄之三:破執心潛眼根
佛法楞嚴|心在身內為何不對?七處破妄之一:破執心在身內
佛法楞嚴|十門釋經
感恩您的閱讀和評論,如有受益敬請點讚、收藏並分享給更多有緣之人,也期待您的關注、一路同行。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