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難尊者又稟白佛陀說:「世尊,我現在又有這樣的想法,眾生的身體,五臟六腑藏在身體內,眼耳鼻口顯露在外面。深藏在體內的就是黑暗的,顯露在體外的則是光明的。
阿難尊者說「有藏則暗,有竅則明」的用意是,「有藏則暗」,是要脫離前面不能看到五臟六腑的過失,而「有竅則明」,脫離前面能夠看到外面的過失。意思是說,我們的身體裡面是黑的,所以不能看到五臟六腑,可是眼睛(竅穴),就像窗子一樣,因此能夠看到外面的景物。
這是阿難尊者前面幾次被佛陀破斥之後,又回到原點,執著最初認為心在內的想法。只是以明、暗來分內外。
現在我面對著佛陀,睜開眼睛看見光明,就是看見外境,閉上眼睛,看見黑暗,就是看見身內。這個道理對不對呢?」
「今我對佛」是說現在我面對著佛陀。
「開眼見明,名為見外」是說睜開眼睛看到光明,叫做「見外」。
「閉眼見暗,名為見內」把眼睛閉起來,所看到的是一片黑暗,而看不到臟腑,叫做「見內」。
「是義云何?」阿難尊者問世尊這個道理到底對不對?在這個地方,阿難尊者還是和第一次的執著一樣,執著「心是在身體裡面」。因為前面已經被佛陀破除,不敢斷定自己的主張到底是對還是不對,因此就請示佛陀說「是義云何」。觀察阿難尊者這裡說話的語氣,和第二番時說「我聞如來,如是法音,悟知我心,實居身外,是義必明,將無所惑,同佛了義」自負的語氣比較起來,實在相差很多。前面阿難尊者認為自己所說的沒有錯,可是被世尊破除之後,對自己所主張的道理,越來越沒有把握,已不敢說自己的主張沒有錯,所以就請問世尊到底對不對。
因為阿難尊者還是執著心是在身體裡面,所以佛陀就從能看到黑暗的方面來破除他。佛陀依阿難尊者所主張的來反問他,雙破閉眼所見的黑暗境界,不管暗境與眼睛相對或不相對,都是錯誤的。因此,佛陀就先問阿難尊者:「當你閉眼睛的時候所看到的黑暗境界,是和眼睛相對還是不相對呢?」
若與眼對,暗在眼前,何成在內?
這是世尊破除阿難尊者閉眼見暗,名為見內的錯誤。如果這個黑暗的景象,是與眼睛相對的,那麼這個黑暗的景象,是在眼睛的前面,與眼相對,又怎麼會成為你的身內呢?這句話是用來破除阿難尊者前面所講的「閉眼見暗,名為見內」的謬見。
若成內者,居暗室中,無日月燈,此室暗中,皆汝焦腑。
這一段話是世尊怕阿難尊者堅執眼前所見到的黑暗境界,就是見內,所以就告訴他,假若說見暗就是見到身體裡面,那麼你處在暗室中,沒有日月燈光時,這室內的黑暗,不就都成了你的臟腑了嗎?當然是沒有這種道理的。
這是預防阿難尊者轉計,前面世尊已經把暗境與眼睛相對破除了,怕阿難尊者轉計說黑暗的境界和眼睛不相對,所以在這裡又再破除所見之暗不與眼相對的錯誤。世尊說:如果所見黑暗不與眼睛相對的話,怎麼能夠叫做見呢?一定是眼根與外境相對,才能看到東西,這是大家都了解的事實,世尊就以這一事實來破除阿難尊者的錯誤。
假若說離開相對的由外而見的道理,不相對的事物也能夠相互看到的理論成立,閉著眼睛見到的黑暗,就是身體的內部,那麼睜開眼看見外景時,為什麼不能看到自己的面孔呢?如果不能看到自己的面孔,那麼不相對的事物也能夠相互看到的理論就不能成立!
這個道理很深,這一部《楞嚴經》的經文體裁很特殊,每一句話都是四個字。因為局限於四個字的關係,所以有些道理的表達就很簡略,要解說就必須要加文字進去,不然的話,就很難解說其中的道理。此處是因為怕阿難尊者想要挽救自己的錯誤,他可能會說:把眼睛打開看外面,那是從眼睛這裡向外看,而當眼睛閉起來看到身體裡面,那是由眼的作用而看到的。一個是直接向外看,一個是回過頭來看,這兩種看的作用是不同的。 所以就不能認為看到黑暗的地方就是看到五臟六腑,所謂黑暗的境界,不是看外面暗室的一片漆黑,(無日、月、燈之暗室)而是把眼睛回過頭來,所看到的黑暗之處。世尊怕阿難尊者又提出這個理由,所以世尊就先按定說「若離外見,內對所成」。
假若眼睛真能看見自己的面孔,那麼你能覺知的心和你的眼睛一定是掛在空中的,(若能看到自己的臉,就有心和眼睛都懸在虛空的過失)怎麼會在你的身體內呢?如果你的心和眼都在空中,那自然就不是你的身體。
如果還是你的身體,那麼現在我看到了你的面孔,我也就成了你的身體,你的眼睛已經知道了,身體應該不會覺察到,如果你硬要說:身是身、眼是眼,是兩種感覺,那麼你就有兩個知覺,阿難一個人將來就應該成就兩尊佛了?
因為沒有辦法看到裡面的緣故,所以應該知道,你所說閉眼見暗叫做見內,是沒有這種道理的。阿難尊者的第四種執著,事實上還是執著心在身體裡面,只是又加以說明為什麼看不到五臟六腑,乃是因為身體裡面是黑暗的,所以看不到,外面有光亮,所以能夠看得到外境,也就是執心分明暗,因此世尊就很巧妙地把這種錯誤的執著破除。
佛法楞嚴|《楞嚴經》七處破妄之三:破執心潛眼根
佛法楞嚴|《楞嚴經》七處破妄之二:破執心在身外
佛法楞嚴|心在身內為何不對?七處破妄之一:破執心在身內
佛法楞嚴|定慧師兄和你一起學:《楞嚴經》佛破妄識無處——前言
佛法楞嚴|定慧師兄和你一起學習:《楞嚴經》卷一之本經因緣
感恩您的閱讀和評論,如有受益敬請點讚、收藏並分享給更多有緣之人,也期待您的關注、一路同行。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