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楞嚴|定慧師兄和您一起學習;七處破妄之四:破執心分明暗

2020-12-06 i信解行證

阿難尊者又稟白佛陀說:「世尊,我現在又有這樣的想法,眾生的身體,五臟六腑藏在身體內,眼耳鼻口顯露在外面。深藏在體內的就是黑暗的,顯露在體外的則是光明的。

阿難尊者說「有藏則暗,有竅則明」的用意是,「有藏則暗」,是要脫離前面不能看到五臟六腑的過失,而「有竅則明」,脫離前面能夠看到外面的過失。意思是說,我們的身體裡面是黑的,所以不能看到五臟六腑,可是眼睛(竅穴),就像窗子一樣,因此能夠看到外面的景物。

這是阿難尊者前面幾次被佛陀破斥之後,又回到原點,執著最初認為心在內的想法。只是以明、暗來分內外。

現在我面對著佛陀,睜開眼睛看見光明,就是看見外境,閉上眼睛,看見黑暗,就是看見身內。這個道理對不對呢?」

「今我對佛」是說現在我面對著佛陀。

「開眼見明,名為見外」是說睜開眼睛看到光明,叫做「見外」。

「閉眼見暗,名為見內」把眼睛閉起來,所看到的是一片黑暗,而看不到臟腑,叫做「見內」。

「是義云何?」阿難尊者問世尊這個道理到底對不對?在這個地方,阿難尊者還是和第一次的執著一樣,執著「心是在身體裡面」。因為前面已經被佛陀破除,不敢斷定自己的主張到底是對還是不對,因此就請示佛陀說「是義云何」。觀察阿難尊者這裡說話的語氣,和第二番時說「我聞如來,如是法音,悟知我心,實居身外,是義必明,將無所惑,同佛了義」自負的語氣比較起來,實在相差很多。前面阿難尊者認為自己所說的沒有錯,可是被世尊破除之後,對自己所主張的道理,越來越沒有把握,已不敢說自己的主張沒有錯,所以就請問世尊到底對不對。

因為阿難尊者還是執著心是在身體裡面,所以佛陀就從能看到黑暗的方面來破除他。佛陀依阿難尊者所主張的來反問他,雙破閉眼所見的黑暗境界,不管暗境與眼睛相對或不相對,都是錯誤的。因此,佛陀就先問阿難尊者:「當你閉眼睛的時候所看到的黑暗境界,是和眼睛相對還是不相對呢?」

若與眼對,暗在眼前,何成在內?

這是世尊破除阿難尊者閉眼見暗,名為見內的錯誤。如果這個黑暗的景象,是與眼睛相對的,那麼這個黑暗的景象,是在眼睛的前面,與眼相對,又怎麼會成為你的身內呢?這句話是用來破除阿難尊者前面所講的「閉眼見暗,名為見內」的謬見。

若成內者,居暗室中,無日月燈,此室暗中,皆汝焦腑。

這一段話是世尊怕阿難尊者堅執眼前所見到的黑暗境界,就是見內,所以就告訴他,假若說見暗就是見到身體裡面,那麼你處在暗室中,沒有日月燈光時,這室內的黑暗,不就都成了你的臟腑了嗎?當然是沒有這種道理的。

這是預防阿難尊者轉計,前面世尊已經把暗境與眼睛相對破除了,怕阿難尊者轉計說黑暗的境界和眼睛不相對,所以在這裡又再破除所見之暗不與眼相對的錯誤。世尊說:如果所見黑暗不與眼睛相對的話,怎麼能夠叫做見呢?一定是眼根與外境相對,才能看到東西,這是大家都了解的事實,世尊就以這一事實來破除阿難尊者的錯誤。

假若說離開相對的由外而見的道理,不相對的事物也能夠相互看到的理論成立,閉著眼睛見到的黑暗,就是身體的內部,那麼睜開眼看見外景時,為什麼不能看到自己的面孔呢?如果不能看到自己的面孔,那麼不相對的事物也能夠相互看到的理論就不能成立!

這個道理很深,這一部《楞嚴經》的經文體裁很特殊,每一句話都是四個字。因為局限於四個字的關係,所以有些道理的表達就很簡略,要解說就必須要加文字進去,不然的話,就很難解說其中的道理。此處是因為怕阿難尊者想要挽救自己的錯誤,他可能會說:把眼睛打開看外面,那是從眼睛這裡向外看,而當眼睛閉起來看到身體裡面,那是由眼的作用而看到的。一個是直接向外看,一個是回過頭來看,這兩種看的作用是不同的。 所以就不能認為看到黑暗的地方就是看到五臟六腑,所謂黑暗的境界,不是看外面暗室的一片漆黑,(無日、月、燈之暗室)而是把眼睛回過頭來,所看到的黑暗之處。世尊怕阿難尊者又提出這個理由,所以世尊就先按定說「若離外見,內對所成」。

假若眼睛真能看見自己的面孔,那麼你能覺知的心和你的眼睛一定是掛在空中的,(若能看到自己的臉,就有心和眼睛都懸在虛空的過失)怎麼會在你的身體內呢?如果你的心和眼都在空中,那自然就不是你的身體。

如果還是你的身體,那麼現在我看到了你的面孔,我也就成了你的身體,你的眼睛已經知道了,身體應該不會覺察到,如果你硬要說:身是身、眼是眼,是兩種感覺,那麼你就有兩個知覺,阿難一個人將來就應該成就兩尊佛了?

因為沒有辦法看到裡面的緣故,所以應該知道,你所說閉眼見暗叫做見內,是沒有這種道理的。阿難尊者的第四種執著,事實上還是執著心在身體裡面,只是又加以說明為什麼看不到五臟六腑,乃是因為身體裡面是黑暗的,所以看不到,外面有光亮,所以能夠看得到外境,也就是執心分明暗,因此世尊就很巧妙地把這種錯誤的執著破除。

佛法楞嚴|《楞嚴經》七處破妄之三:破執心潛眼根

佛法楞嚴|《楞嚴經》七處破妄之二:破執心在身外

佛法楞嚴|心在身內為何不對?七處破妄之一:破執心在身內

佛法楞嚴|定慧師兄和你一起學:《楞嚴經》佛破妄識無處——前言

佛法楞嚴|定慧師兄和你一起學習:《楞嚴經》卷一之本經因緣

感恩您的閱讀和評論,如有受益敬請點讚、收藏並分享給更多有緣之人,也期待您的關注、一路同行。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

相關焦點

  • 佛法楞嚴|《楞嚴經》七處破妄之三:破執心潛眼根
    七處破妄之一:破執心在身內佛法楞嚴|《楞嚴經》七處破妄之二:破執心在身外佛法精華|定慧師兄和你分享:開悟見道時究竟是什麼樣的智慧?佛法菁華|緣起有深義,定慧師兄同你一起學習感恩您的閱讀和評論,如有受益敬請點讚、收藏並分享給更多有緣之人,也期待您的關注、一路同行。
  • 佛法楞嚴|有生滅則有來去?十番顯見之五:顯見無還
    二、如來破顯二心(一)破緣心有還佛對阿難說:「你們現在還是用攀緣心來聽法,所聽的法仍然是所緣的塵境,沒有獲得法性真理。」「如來破顯二心」,是世尊極力的為阿難尊者和與會大眾破妄顯真。「如來破顯二心」之下,分為二科,第一科「破緣心有還」,是破緣慮分別心是有還的。「有還」是有往還,就是有來有去,境有則有,境無則無的意思。
  • 佛法楞嚴|能見的不是眼?《楞嚴經》十番顯見之一:顯見是心
    佛法楞嚴|定慧師兄和你一起學習;七處破妄之六:破執心在中間佛法楞嚴|《楞嚴經》七處破妄之三:破執心潛眼根七處破妄之一:破執心在身內佛法楞嚴|十門釋經感恩您的閱讀和評論,如有受益敬請點讚、收藏並分享給更多有緣之人,也期待您的關注、一路同行。
  • 佛法楞嚴|耳聲識界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耳聲識界即是如來藏性
    「耳聲識界」下面還是分為四科,第一科是「標舉三界」,第二科是「雙以徵起」,第三科是「分合難破」,第四科是「結妄歸真」。「標舉三界」是先把根、塵、識三者的內、外、中間三個界限,標立出來。四、結妄歸真所以你應該明白,耳朵和聲音為基本條件,產生耳識界,這三處都無所得,都是虛妄不實的。所以耳朵和聲音,以及耳根界、聲塵界、耳識界等三界,既不屬於因緣所生,也不是自然的體性。
  • 佛法基礎|定慧師兄和你分享:佛法的世界觀
    佛法又是怎麼描述我們所處世界之情形的呢?在佛法中,世為遷流之義,謂過去、現在未來之遷行;界是界畔分齊之義,謂具東西南北之界畔。世界也叫世間,名異而義同。《楞嚴經》說「世為遷流,界為方位。汝今當知,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為界,過去未來現在為世。」佛法中對我們所居的世界,又叫作三千大千世界。
  • 身入非因緣、非自然;《楞嚴經》之會身入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佛法楞嚴|舌入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舌入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佛法故事|定慧師兄和您一起分享:一隻母狗的前世今生佛法楞嚴|識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識陰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佛法楞嚴|行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行陰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 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都有一個相同之處:把佛法當成「標日之指」
    佛陀給我們的開示是「如人以手指月指人,彼人因指當應看月」,佛陀告訴我們,在學習佛法時,要把佛法當成「標月之指」,那麼怎麼做才能算是把佛法當成標月之指呢?最被大家認可的解讀是「不起法執」。「不起法執」甚為要緊,既然是「不起法執」,那麼「不起法執」必定需要有「聞法、知法、深解法理」的前提。
  • 《無門檻讀懂楞嚴經》聞而不思則罔,思而不聞則殆,聞思不修則廢
    按憨山大師《楞嚴經通議》,第八番顯見——顯見不分、第九番顯見——顯見超情、第十番顯見——顯見離見,這三番顯見是破識蘊滅第八識。總結一下,前面七破妄處、加上此十番顯見都是在闡明人空破我執的道理。對於大乘佛法,還需要開顯法空破法執的道理。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90)|太虛大師:楞嚴大意
    在此世界應化現身,為開示眾生故,方便說三藏十二部法,謂之佛法。《楞嚴經》亦是佛隨順眾生應機說法所開示的一部經典。佛即現身人間說法,人類為眾生之一,今即以人類來代表一切眾生。 眾生的根本動力,即是意欲。意欲是一種傾向和願望的精神作用。人類或其他一切眾生相續不斷生長發展的原因,即由意欲所發動。法華經云:「三界所生,貪慾為根」。阿含經云:「三界有情,皆依食住」。
  • 《楞嚴經》是一部佛教修行大全,精讀此經後,不看人間糟粕書
    歷史上出現過很多的宗教信仰,理所當然會有無數覺得佛法是愚鈍、腐朽的人,但是在讀了《楞嚴經》後就真心誠意折服。因此,《楞嚴經》被認為是接引佛法子弟的利器,稱作一部「佛教修行大全」。慧律法師在講經中曾言:「你去看看《楞嚴經》,佛的那個智慧,嚇死人!」
  • 楊維中:論《楞嚴經》佛學思想的特色及其影響
    62]這裡,明確指出,與眾生密切相關的陰、入、處、界等等有「生滅去來」的「幻妄」之體,都是本於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遍」的「妙真如性」。也就是說,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就其相而言,都是因緣和合而有,因緣消散而亡;就其性而言,都是本於如來藏妙真如性。概括而言,其乃依真起妄,因此應該說其為「性真相妄」。這樣,一切眾生所具的此「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就成為眾生色身和識心的依據或本體。
  • 佛教:聽地藏教誨,勤修戒定慧,去除貪嗔痴,遠離三惡道
    卍請您點擊上面的「關注」,和紅塵一起淨心學佛卍咱們今天繼續來聊《地藏菩薩本願經》,為什麼這部經我要反覆和各位師兄來分享呢?其實有以下幾個原因。第一,這部經的義理雖然深刻,但是內容真的很簡單,比較少涉及一些佛法中的複雜名相和概念,基本都是大白話。
  • 《楞嚴經》到底是不是偽經?這些要點,不可不知!
    其實自從民國以來,有關於《楞嚴經》、《大乘起信論》以及《圓覺經》的真偽爭論就非常激烈,尤以《楞嚴經》的爭論最為嚴重。當時有個別人挑起事端,導致後來很多人產生懷疑,造成了很不好的影響。作為佛教徒,我們一定要謹慎,我非常擔心當時那些謗法的人,現在轉生到了哪裡?難以想像。憨山大師曾說:「不讀《法華》,不知如來救世之苦心;不讀《楞嚴》,不知修心迷悟之關鍵。」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63)| 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
    【譯文】 覺海〈注一〉之性,澄清而圓現萬有〈注二〉,此圓滿含藏萬有之性,而澄湛不移,此即覺性本自隨緣不變,一念不生,一切本自具足。起心欲照,則無明瞥起,轉生業識〈注三〉,而成所有之相。所有之相既已妄立,又與妄立之所,相對而成妄能,此時圓澄寂照之性,反成晦昧。故迷失而成虛空,又與空相對而成妄有,即是世界。
  • 佛陀預言末法時代楞嚴經先滅,最後只剩一句話,聽到的人還可得渡
    沒有慈愛之心,互相憎恨嫉妒。有時有菩薩、闢支佛、阿羅漢出現在世間,精進修習道德,對一切事物以誠敬相待,人們所可尊崇歸向,平等教化一切眾生。憐憫貧困、關愛老人、教育幫助窮人及苦難者。長期的以經典、聖像,教人恭敬、學習、遵行、供養。廣做一切功德,心裏面所想的全是恩賜眾生的善行。不侵害他人,能奉獻自身、捨棄萬物去救濟他人。不自愛惜自身,能行忍辱、仁慈和善。
  • 《楞嚴經》邪師說如恆河沙
    佛教將佛法住世時期劃分為「正法、像法、末法」三個時期。如果將歷代佛法的施行,分為教「教義」、行「實踐」、證「開悟」三個方面,則正法時期是指「教、行、證」具現的時期;像法時期雖無得證者,但仍存「教、行」的時期;至於末法時期則是僅存教法而缺乏「行、證」的佛教衰微期。經過此三期之後,即進入「教、行、證」均無的法滅時代。關於三期佛法的時限,諸經論多採取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之說。
  • 不知佛法中定和慧的作用,想要獲得解脫比較難,看看定的作用吧
    定的意義和作用定是什麼呢?就是定力。為什麼佛法修行中需要定呢?沒有定力你在面對惡緣之時沒法把握自己的心性。一念天堂,一念地獄。如果沒有定力,你本來清淨的心,可能會隨著外界的惡緣而同化,不在清淨安詳。就好像世俗之中本來安分守己的人,突然面對外界巨大的誘惑,做出違背本心的違法之事。這就是沒有定力,阻擋不了外界的惡緣。定的作用就是培養你的定力,抵禦外界的惡緣。
  • 佛教:《楞嚴經》四大名句,悟透福德無量!
    市面上談佛法的書籍,對「心」的解釋五花八門,有些甚至純粹是外道的附會之說。深入經藏,智慧如海。為了解開心中的疑惑,機緣巧合,我有幸遇到《楞嚴經》,並開始讀誦。原來,一直困擾我們的難題,在經書第一卷就已闡明,只是我們太過愚痴,放著三藏不去研讀,反而執著於自己的妄念。
  • 《楞嚴經》生滅名妄滅妄名真
    因妄有生,因生有滅,生滅名妄,滅妄名真,是稱如來,無上菩提,及大涅盤,二轉依號。阿難!汝今欲修,真三摩地,直詣如來,大涅盤者,先當識此眾生,世界,二顛倒因。顛倒不生,斯則如來,真三摩地。】這篇講阿難為眾生向佛陀請教修行大法,問從乾慧地到等覺位的修行次第。這時阿難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對佛說:我輩「愚鈍」,「愚」指缺乏智慧、「鈍」指根鈍。根有五根,即:信根、進根、念根、定根、慧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