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種說法是這樣的:「成佛的法華,開悟的楞嚴,實相的華嚴。」在所有佛經中,三部經被稱為「經王」,就是《法華經》、《華嚴經》、《楞嚴經》,它們有不可思議的功德。喝的都是茶,來的都是客,今天我們來聊一聊《楞嚴經》是不是真的。
其實自從民國以來,有關於《楞嚴經》、《大乘起信論》以及《圓覺經》的真偽爭論就非常激烈,尤以《楞嚴經》的爭論最為嚴重。當時有個別人挑起事端,導致後來很多人產生懷疑,造成了很不好的影響。作為佛教徒,我們一定要謹慎,我非常擔心當時那些謗法的人,現在轉生到了哪裡?難以想像。
憨山大師曾說:「不讀《法華》,不知如來救世之苦心;不讀《楞嚴》,不知修心迷悟之關鍵。」所謂「成佛的法華,開悟的楞嚴」,這個說法或許便是源自於此。倘若未讀《法華經》,我們便無法了知佛陀救度眾生的苦心,若不讀《楞嚴經》,則不知修行成就的關鍵。許多大德認為,《楞嚴經》含攝了從凡夫道直至佛地之間所有的修行竅訣,應有盡有。往昔大德曾說,一旦《楞嚴經》在世間隱沒,便意味著佛法即將入滅。反之,若《楞嚴經》廣弘於世,則如來的教法與證法也將欣欣向榮。
依靠《楞嚴經》的加持力,能夠摧滅一切障礙。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中說:「首楞嚴三昧者,秦言健相,分別知諸三昧行相多少深淺,如大將知諸兵力多少。複次菩薩得是三昧,諸煩惱魔及魔人無能壞者。」其中「秦言」指當時秦國的語言,即漢語。「楞嚴」譯為漢語,就是「健相」,有勇猛、英勇之意。因為《楞嚴經》宣講了許多制服波旬及其眷屬的法要,他們自然不願意這部經典得以廣傳。這種說法並非無中生有。《乾隆大藏經》中有一部經典名為《法滅盡經》,其中講到:「首楞嚴經、般舟三昧先化滅去,十二部經尋後復滅,盡不復現,不見文字。沙門袈裟自然變白。」在佛法趨於隱沒的像法時期,最先滅盡的經典便是《首楞嚴經》和《般舟三昧經》,隨後十二部經典也將漸次隱沒,經中的文字不復存在。因此,若要佛法久住,一定要好好弘揚《楞嚴經》。
明代四大高僧(紫柏禪師、蕅益大師、蓮池大師、憨山大師)對《楞嚴經》極為重視。過此以後,在高僧大德雲集的民國時期,包括虛雲老和尚、弘一大師、印光大師、圓瑛大師、太虛大師,以及倓虛大師等大德們,都極力倡導大家學習《楞嚴經》。蓮池大師曾說,凡說《楞嚴經》是偽經的,則是波旬及其眷屬的化現。不管這些人說得如何天花亂墜、言辭鑿鑿,都是不可信的。現在不知是否還有這種信口雌黃的人,對於這類人,作為佛弟子雖不必與其爭辯,但我們自己應當做到心中有數。否則,一些缺乏智慧的人,很容易人云亦云,別人一說「這是假的,這是偽經!」他自己便動搖了。
現在有些人對佛法一無所知,卻口口聲聲說:「這是假的!這是不合理的!因為裡面有什麼什麼……」其實,你要說是假的也可以,但至少要有充分的證據,要麼是現量,要麼是比量,如果這些都沒有,僅憑自己內心的疑惑就妄下定論,這是十分不合理的。依照這種謬論推理,我們也可以說亞里斯多德等西方古代先哲們的著作是偽造的。因為許多著作的具體年代至今仍無定論,就連歷史學家們都各執一詞,我們也無法現量看見,每個人都能以三相推理得出不同的結論,但是,這並不能成為信口開河的理由。
總之,大家應當明白信心的重要性,佛經論典中的甚深奧義,沒有信心是無法通達的。對於一些沒有系統聞思過的人,也許很容易被他人蠱惑,這是十分可惜的。關於《楞嚴經》的真偽,也許在一段時間內還會存在一些爭論。如果要研究佛經,起碼先要深入地學習,了知其中真實的意義,否則,僅憑一些似是而非的理由就開始駁斥,肯定是不合理的。
我們今天簡單介紹了《楞嚴經》的相關知識,這的確是一部非常有加持力的,可以歸屬於密法的經典。憨山大師等大德在注釋中,將其歸於灌頂部,在解讀經義時,也是如此劃分的。包括漢地的《大正藏》中,也將其歸為甚深的密續竅訣。因此,希望通過學習這部經典,大家能夠了知如來的密因,通達《楞嚴經》真正的妙義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