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楞嚴經》這部經書,在佛子中間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拋開經文傳入漢地的傳奇經過不談,歷代祖師對它的批註,以及「末法時代,楞嚴先滅」的教誡,就讓眾多佛子對它心馳神往。
毫不誇張的說,此經涵蓋了禪、淨、律、密宗諸多法門,被各宗奉為最上寶典。也可這樣講,妥妥一代時教,教、理、行、果之精髓,在經文中都有體現。雖然涵蓋面極廣,但又都能詳細闡述,故而也被稱作修行要門,成佛真因。再加上經書由唐初宰相房融潤筆,文辭華麗優美,所以完全不必為經義晦澀而苦惱,只要你用心去讀、去悟,完全能用前文解析後文,用後文推導前文。經書中有四大名句,若能悟透,福德無量。
第一句,由心生故,種種法生;由法生故,種種心生。
學佛人聽到「心」這個字,可能耳朵都要起繭子了。最初皈依佛門,我與大家有同樣的疑惑,這個「心」是究竟是什麼?市面上談佛法的書籍,對「心」的解釋五花八門,有些甚至純粹是外道的附會之說。
深入經藏,智慧如海。為了解開心中的疑惑,機緣巧合,我有幸遇到《楞嚴經》,並開始讀誦。原來,一直困擾我們的難題,在經書第一卷就已闡明,只是我們太過愚痴,放著三藏不去研讀,反而執著於自己的妄念。「七處徵心」的典故,明確告訴我們,佛家所謂的「真心」,不是身內、身外等處的攀緣心,而是眾生本具的「如來藏心」。但是我們凡夫執假為真,以致流轉生死,難得出離。由心生故,種種發生;由法生故,種種心生。用《楞嚴經》中的「心」去修行,可能一句經文,一句偈語,就足夠讓你照破山河萬朵,明心見性了。
第二句,狂性頓歇,歇即菩提。
「富貴華嚴,成佛法華,開悟楞嚴」,《楞嚴經》一直被禪宗奉為經典,而禪宗又講開悟明心,但如何才能開悟?末法眾生,慧根淺陋,別說開悟明心,頓見佛性的大德,恐怕是證得初果的聖人,都難以見到。所以,我們不妨從古時公認開悟的高僧,譬如六祖慧能大師說起。
眾所周知,慧能大師最為熟人的地方,當屬他雖不識字,卻有「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偈語傳世。在我看來,這正是祖師得以開悟的關鍵,佛家八萬四千法門,並不是外道所謂的「秘籍」,修成一個,能力就增加一分。佛法是在做減法,不斷剪除自身的貪嗔痴慢疑等煩惱習氣,你真正空了,放下了,佛性也就得以顯露。因為我們的佛性是本具的,不增不減的,狂性頓歇,歇即菩提。
第三句,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當應看月。
《楞嚴經》如此殊勝,加之歷代祖師為了勸勉世人,給它冠以「除魔寶典」、「戒淫法寶」等頭銜,所以許多佛子對文字產生的興趣,多於追求經文中的智慧。我們學佛人應有這樣的知見,所謂「末法時代,楞嚴先滅」,佛法消滅,並不是經書不見了,而是無人再修學。試想,即便到處都是經書,卻無人問津,甚至去做種種惡業,這與佛法滅盡又有何區別呢?
幸好,本師釋迦牟尼佛早已預見末法時代的亂象,故而留下「指月之指」的比喻,不要對經文本身生執著,而是要追求智慧。此經文除了讓我們有明辨正邪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我們應當續佛慧命,紹隆佛種,讓正法久住娑婆。
第四句,所謂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
行文至此,有人會問,我們該如何求智慧呢?佛法所謂的智慧,與世間的知識、技能不同,它是一種透過苦、空、無常、無我來觀照自身及世間的能力。透過這種智慧,你會發現世間萬有,無不在剎那間生滅變易,自性本空,而所謂的「我」,亦是四大假合,從生至死,要經歷求不得、怨憎會、愛別離、五陰熾盛等諸苦煎熬。由此,便可斷除煩惱、解脫一切苦厄。
但是,這種智慧並不是憑空而來,它是經由持戒,進而得定,於定中「照見五蘊皆空」。戒、定、慧三者,又稱佛門三無漏學,學佛人應當以持戒為根基,為入道之門,捨棄戒律,縱有再多智慧,也是增加作惡的籌碼。
《楞嚴經》字字璣珠,本文只是根據我的感悟,選取了四句自身最為受用的經文,以期達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希望佛友可以留言分享自己誦讀楞嚴的體悟,自利利他,功德無量。感恩閱讀分享,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