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楞嚴經》四大名句,悟透福德無量!

2020-12-03 蓮荷居士

提及《楞嚴經》這部經書,在佛子中間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拋開經文傳入漢地的傳奇經過不談,歷代祖師對它的批註,以及「末法時代,楞嚴先滅」的教誡,就讓眾多佛子對它心馳神往。

毫不誇張的說,此經涵蓋了禪、淨、律、密宗諸多法門,被各宗奉為最上寶典。也可這樣講,妥妥一代時教,教、理、行、果之精髓,在經文中都有體現。雖然涵蓋面極廣,但又都能詳細闡述,故而也被稱作修行要門,成佛真因。再加上經書由唐初宰相房融潤筆,文辭華麗優美,所以完全不必為經義晦澀而苦惱,只要你用心去讀、去悟,完全能用前文解析後文,用後文推導前文。經書中有四大名句,若能悟透,福德無量。

第一句,由心生故,種種法生;由法生故,種種心生。

學佛人聽到「心」這個字,可能耳朵都要起繭子了。最初皈依佛門,我與大家有同樣的疑惑,這個「心」是究竟是什麼?市面上談佛法的書籍,對「心」的解釋五花八門,有些甚至純粹是外道的附會之說。

深入經藏,智慧如海。為了解開心中的疑惑,機緣巧合,我有幸遇到《楞嚴經》,並開始讀誦。原來,一直困擾我們的難題,在經書第一卷就已闡明,只是我們太過愚痴,放著三藏不去研讀,反而執著於自己的妄念。「七處徵心」的典故,明確告訴我們,佛家所謂的「真心」,不是身內、身外等處的攀緣心,而是眾生本具的「如來藏心」。但是我們凡夫執假為真,以致流轉生死,難得出離。由心生故,種種發生;由法生故,種種心生。用《楞嚴經》中的「心」去修行,可能一句經文,一句偈語,就足夠讓你照破山河萬朵,明心見性了。

第二句,狂性頓歇,歇即菩提。

「富貴華嚴,成佛法華,開悟楞嚴」,《楞嚴經》一直被禪宗奉為經典,而禪宗又講開悟明心,但如何才能開悟?末法眾生,慧根淺陋,別說開悟明心,頓見佛性的大德,恐怕是證得初果的聖人,都難以見到。所以,我們不妨從古時公認開悟的高僧,譬如六祖慧能大師說起。

眾所周知,慧能大師最為熟人的地方,當屬他雖不識字,卻有「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偈語傳世。在我看來,這正是祖師得以開悟的關鍵,佛家八萬四千法門,並不是外道所謂的「秘籍」,修成一個,能力就增加一分。佛法是在做減法,不斷剪除自身的貪嗔痴慢疑等煩惱習氣,你真正空了,放下了,佛性也就得以顯露。因為我們的佛性是本具的,不增不減的,狂性頓歇,歇即菩提。

第三句,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當應看月。

《楞嚴經》如此殊勝,加之歷代祖師為了勸勉世人,給它冠以「除魔寶典」、「戒淫法寶」等頭銜,所以許多佛子對文字產生的興趣,多於追求經文中的智慧。我們學佛人應有這樣的知見,所謂「末法時代,楞嚴先滅」,佛法消滅,並不是經書不見了,而是無人再修學。試想,即便到處都是經書,卻無人問津,甚至去做種種惡業,這與佛法滅盡又有何區別呢?

幸好,本師釋迦牟尼佛早已預見末法時代的亂象,故而留下「指月之指」的比喻,不要對經文本身生執著,而是要追求智慧。此經文除了讓我們有明辨正邪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我們應當續佛慧命,紹隆佛種,讓正法久住娑婆。

第四句,所謂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

行文至此,有人會問,我們該如何求智慧呢?佛法所謂的智慧,與世間的知識、技能不同,它是一種透過苦、空、無常、無我來觀照自身及世間的能力。透過這種智慧,你會發現世間萬有,無不在剎那間生滅變易,自性本空,而所謂的「我」,亦是四大假合,從生至死,要經歷求不得、怨憎會、愛別離、五陰熾盛等諸苦煎熬。由此,便可斷除煩惱、解脫一切苦厄。

但是,這種智慧並不是憑空而來,它是經由持戒,進而得定,於定中「照見五蘊皆空」。戒、定、慧三者,又稱佛門三無漏學,學佛人應當以持戒為根基,為入道之門,捨棄戒律,縱有再多智慧,也是增加作惡的籌碼。

《楞嚴經》字字璣珠,本文只是根據我的感悟,選取了四句自身最為受用的經文,以期達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希望佛友可以留言分享自己誦讀楞嚴的體悟,自利利他,功德無量。感恩閱讀分享,南無阿彌陀佛。

相關焦點

  • 《楞嚴經》是一部佛教修行大全,精讀此經後,不看人間糟粕書
    人們常說:「《金剛經》破色相,《楞嚴經》破空相,方顯《心經》。」在佛教的語境裡,「色」指代世間一切存在的實體,「空」指真空的本體,也指幻象,「相」的含義更宏大,指人心中的執念。所以,《金剛經》看世界,《楞嚴經》看自己。那這幾部經書又都是誰寫的,怎麼流傳進中國的呢?
  • 楊維中:論《楞嚴經》佛學思想的特色及其影響
    《楞嚴經》以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四科」凸現眾生身心之中的這一常住真心。《楞嚴經》卷二云:「幻妄真相,其性真為妙覺明體,如是乃至五陰、六入,從十二處至十八界,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殊不能知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遍、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於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90)|太虛大師:楞嚴大意
    民三四、在普陀著《大佛頂首楞嚴經攝論》。民九、在湖北演講,編成《楞嚴研究》。《楞嚴經》對於本人自身修學上,亦有因緣。故今講大意,殊覺深切有味。 一切眾生,無始迷惑顛倒,今以佛之覺法開示,使眾生聞而悟入。在此世界應化現身,為開示眾生故,方便說三藏十二部法,謂之佛法。《楞嚴經》亦是佛隨順眾生應機說法所開示的一部經典。佛即現身人間說法,人類為眾生之一,今即以人類來代表一切眾生。 眾生的根本動力,即是意欲。意欲是一種傾向和願望的精神作用。
  • 「從破魔始,至破魔終」——從《楞嚴經》談佛教中國史
    之所以把《楞嚴經》說成是「從破魔始,至破魔終」,是因為,一開始時,佛以阿難示墮因緣,自說神咒破魔;到末了,佛又自說五十種陰魔,教示首楞嚴行者如何覺知魔事、破魔,作為結束;於其中間,種種破立,皆是以破魔、破邪、破妄為主軸。
  • 《楞嚴經》到底是不是偽經?這些要點,不可不知!
    有種說法是這樣的:「成佛的法華,開悟的楞嚴,實相的華嚴。」在所有佛經中,三部經被稱為「經王」,就是《法華經》、《華嚴經》、《楞嚴經》,它們有不可思議的功德。喝的都是茶,來的都是客,今天我們來聊一聊《楞嚴經》是不是真的。
  • 佛教:《金剛經》中的五大名句,越讀越開悟!
    《金剛經》,又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全稱《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意思是,以能斷金剛的智慧到彼岸。金剛經是佛教裡非常重要的經典,是一部般若智慧經。它和《心經》一樣,為大乘般若品的經典。如今社會上流傳的版本以後秦鳩摩羅什翻譯的居多。
  • 《楞嚴經》:為什麼從「淫戒」開始講起?
    學佛的人都知道,《楞嚴經》是一部教人開悟的經典。也就是說,佛在《楞嚴經》中,把世間萬物與人的這種因果關係,用我們能夠理解的邏輯來講解,讓我們真正地認識到世間萬物的由來,以及宇宙人生的真相,這就是歷代以來人們為什麼才把這本經書稱為開悟的楞嚴的真正原因。那麼,《楞嚴經》這部經典,其內容為什麼要從「淫戒」開始呢?我們看《楞嚴經》的開篇,如些寫道:「爾時阿難,因乞食次,經歷淫室,遭大幻術。
  • 佛教:悟透八條因果規律,好運自然來!
    佛教認為,萬事萬物萬象皆有因果規律,若能悟透人生這八大天機,福報好運自然來找你。第一、說話越多,傷害就越多。佛教認為人的煩惱來源於欲望,欲望越多煩惱就會越多,這也是宇宙因果規律的反映,在道家看來這句話也是成立的,因為一切萬物皆是對立而又統一的存在,一個事物必然有它對立面的如影隨形,而欲望的對立面正是煩惱和痛苦。第五、我執越重,離道就越遠。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63)| 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
    【正文】 音聲雜語言,但伊名句味,一非含一切,云何獲圓通?  【譯文】 音聲〈注一〉雜和語言,但它具備了名句和味〈注二〉,一不能包括一切,從此處入門,怎會得到圓通呢?  【注一】 音聲二字,含義各別,音是指屈曲聲,就是有涵義的聲音,聲是無涵義的聲音。
  • 佛法楞嚴|能見的不是眼?《楞嚴經》十番顯見之一:顯見是心
    現在佛陀以無手不成拳、無眼不成見的譬喻問阿難尊者,就是要勘驗阿難尊者是迷還是悟。阿難尊者說:「既然沒有我的眼根,就不能看東西了。」「以我眼根,來類比如來拳,事義相類」,「相類」是相同的意思。阿難尊者說:依我的眼根,所成能見的作用,來比例如來之手所成的拳頭,這兩者的道理是相同的。
  • 佛教『南懷瑾』考據佛經是書生之見,《楞嚴經》不是偽經,有一個大...
    2、現在先把《楞嚴經》所列舉的修證功夫告訴大家,可以馬上著手體會。學術界的朋友們,尤其研究佛學的學者,千萬要注意,有人把《楞嚴經》、《圓覺經》、《大乘起信論》、《四十二章經》等,皆視為偽經。這個觀念是從考據來的,因此造成佛學界的一些人,對這些經典,好像根本不屑一顧。但是我敢冒昧地說:書生之見不足道也。3、現在把這種種現象的前因後果,大略說明一下。
  • 中國佛教四大菩薩之一:文殊師利菩薩,大智慧的象徵!
    為佛教四大菩薩之一。與般若經典關係甚深,故稱為大智文殊師利菩薩 。文殊菩薩是大智慧的象徵,能開發智慧,提高悟性,尤其能幫助小孩學業有成、官人福祿雙增、商人增財增福。文殊菩薩是如來佛祖怙恃之一,又稱法王子。如首楞嚴三昧經卷下記載,過去久遠劫有龍種上尊如來(龍尊王佛),於南方平等世界成無上正等覺,壽四百四十萬歲而入涅盤,彼佛即今之文殊師利法王子。
  • 佛陀預言末法時代楞嚴經先滅,最後只剩一句話,聽到的人還可得渡
    佛陀預言末法時代楞嚴經先滅,最後只剩一句話,聽到的人還可得渡。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49年,渡化了不少眾生,證得阿羅漢的也不在少數。這就是佛在世的好處,讀經書和聽佛說法,肯定不是一個層次。再過一千多年至兩千年人,人活五十一二歲即為上壽,末法時節將會產生的種種亂象,那時《楞嚴經》和《般舟三昧經》即已先行毀滅離世,其他十二部經,在此後三四千年中,也逐漸毀滅。(因眾生已無看經福報)到了法道滅盡時,佛為哀愍眾生,特留《無量壽經》多住世一百年,眾生有聽到此經看到此經的,能至心稱念,皆可得度。
  • 宣化上人對於楞嚴經和楞嚴咒的重要開示,這個時代楞嚴經特別重要
    宣化上人對於楞嚴經和楞嚴咒的重要開示,這個時代楞嚴經特別重要【阿難!若諸國土,州縣聚落,饑荒疫癘,或復刀兵,賊難鬥諍,兼餘一切,厄難之地。寫此神咒,安城四門,並諸支提,或脫闍上。令其國土,所有眾生,奉迎斯咒,禮拜恭敬,一心供養。令其人民,各各身佩,或各各安所居宅地。一切災厄,悉皆銷滅。】
  • 佛陀究竟證悟了什麼?
    我當教以聖道,令其永離妄想執著,自於身中得見如來廣大智慧與佛無異「其它的經書當然也有類似的記載,那麼,佛陀所證悟的這些內容,究竟是什麼呢?大多人都把佛陀的這段話總結為「緣起性空,性空緣起」,並認為佛陀所證悟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
  • 佛法楞嚴|耳聲識界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耳聲識界即是如來藏性
    佛法楞嚴|眼色識界即是空,《楞嚴經》之會眼色識界即是如來藏性佛法楞嚴|意法處即是空,《楞嚴經》之會意法處即是如來藏性佛法楞嚴|身觸處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身觸處即是如來藏性佛法楞嚴|舌味處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舌味處即是如來藏性
  • 楞嚴經·卷六|阿難為眾生請教安住道心之法(23)
    繼續邊讀邊聊《楞嚴經》。【阿難整衣服,於大眾中合掌頂禮,心跡圓明,悲欣交集。欲益未來諸眾生故,稽首白佛:大悲世尊,我今已悟成佛法門,是中修行得無疑惑。常聞如來說如是言: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自覺已圓能覺他者,如來應世。我雖未度,願度末劫一切眾生。】
  • 老子和釋迦牟尼了悟宇宙人生所運用的兩個主要方法!
    老子和釋迦牟尼了悟宇宙人生所運用的兩個主要方法!怎麼樣認知宇宙人生,怎樣了悟宇宙人生,釋迦牟尼和老子都運用了哪些方法呢?我們從佛經和道德經的哲學辨證中可以總結出釋迦牟尼和老子了悟宇宙人生真理的方法。釋迦牟尼和老子運用的這兩種總方法是向上追溯法和向下窮演法。什麼是向上追溯法呢?就是從下而上的進行追溯,從現在一直追溯到上古時期,宇宙最初的狀態。
  • 佛教:釋迦牟尼佛的圓寂
    據佛教經典的記載,釋迦牟尼佛到了晚年,有幾件事讓他的身體的狀況突然下降,即:一、兩大弟子舍利弗與目犍連相繼去世。二、釋迦的故鄉迦毗羅衛國在戰爭中也遭滅亡。三、僧團的內部不斷分化,因為用大歷史的眼光來看,釋迦牟尼佛的慈悲與傳統印度宗教的苛刻修行之間一直存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這種分化,不可避免,也是一種必然。
  • 10個極富智慧的佛家名句,領悟1句,受益終身!
    佛教是一個嚴謹的科學體系,佛法如海,極其深邃。佛教的大藏經浩瀚無比,平常人縱然終其一生也很難完全讀完。不過以有限的時間,研究領悟佛家極富智慧的名句,也將獲益良多。1.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