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標舉三界
阿難!正如你所知道的那樣,耳根與聲塵為緣,產生耳識。
「耳聲識界」是耳根、聲塵以及中間的耳識。「耳聲識界」下面還是分為四科,第一科是「標舉三界」,第二科是「雙以徵起」,第三科是「分合難破」,第四科是「結妄歸真」。
「標舉三界」是先把根、塵、識三者的內、外、中間三個界限,標立出來。
二、雙以徵起
那麼這耳識,是因為耳根所生,以耳根為界呢?還是因聲塵而生,以聲塵為界呢?
「雙以徵起」是從兩方面來徵問,作為破相妄的發起之文。
三、分合難破
阿難!假若耳識是因耳根所生,以耳根為界,那麼在動靜二相沒有現前的時候,耳根就不會有知覺,應該是一無所知,知覺尚且不成立,這個識又是什麼形貌呢?如果你認為耳朵本身是有聽聞能力的,那麼沒有外界的動靜,聽聞作用也不可能存在。肉耳屬身根之色相,所對乃是觸塵,而不是聲塵。如果只採取肉耳能夠生識的話,耳朵就參雜於身根的色相與身根所對的觸塵,而把它叫做能生耳識之界嗎?肉耳無知,那麼這個耳識界,你又拿什麼來建立呢?
如果耳識生於聲塵,識別的認知是因聲而有的,那就與你的耳聞聽覺沒有關係了,但是沒有你能聞的聽覺,那怎麼能知道聲音的有無呢?就會亡失聲相所在,聲音尚且不可得,怎麼能生耳識呢?如果耳識是從聲音產生的,聲音生出來的東西應該等同於聲音,假若你承認聲音是因能聞的聽覺才有聲音,那麼能聞的聽覺,聽到聲音的同時,就應該也能聽到耳識呀!如果不能聞聽到這個耳識,那就不能叫作耳識界。如果能夠聞聽到耳識,那這個耳識,也就等同於是聲音一樣了,而且這個耳識,既已被聽到,成了所聞,那麼能聞的耳識就沒有了,沒有了能聞,又是誰知道聽到了這個耳識呢?如果沒有誰知道,那你就形同草木。
這一段經文是破根、塵和合共生。
「不應聲聞,雜成中界」,「聲」是聲塵;「聞」是聞根;「雜」是參雜不分;「中界」是中間的界限;不應該聲塵與聞根,參雜而成中間的界限。參雜就不分,沒有中位就不能夠成為生識之緣。
「界無中位,則內外相,復從何成」,因為參雜不分,識界就沒有中位;中間的識界既然不能夠成立的話,內根和外塵的界相,又從裡來成立呢?就無所成立了!
四、結妄歸真
所以你應該明白,耳朵和聲音為基本條件,產生耳識界,這三處都無所得,都是虛妄不實的。所以耳朵和聲音,以及耳根界、聲塵界、耳識界等三界,既不屬於因緣所生,也不是自然的體性。
佛法楞嚴|眼色識界即是空,《楞嚴經》之會眼色識界即是如來藏性
佛法楞嚴|意法處即是空,《楞嚴經》之會意法處即是如來藏性
佛法楞嚴|身觸處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身觸處即是如來藏性
佛法楞嚴|舌味處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舌味處即是如來藏性
佛法楞嚴|鼻香處即是空,《楞嚴經》之會鼻香處即是如來藏性
感恩您的閱讀和評論,如有受益敬請點讚、收藏並分享給更多有緣之人。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