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楞嚴|《楞嚴經》七處破妄之三:破執心潛眼根

2020-12-06 i信解行證

阿難尊者又稟白佛陀說:「世尊!就向您所說的那樣,由於不能見到身體內部的緣故,所以心不在身體裡面;又由於身心相知,不是分離的,可見心並不在身體外邊,我現在再仔細考慮,已經知道心在一個地方了。」

「我今思維,知在一處」,有兩點錯誤,第一是思惟;第二是處。「思惟」是心在想,這就是第六意識妄想心的分別作用。這部《楞嚴經》最重要的地方,就是舍識用根,必須把意識妄想分別心捨去,而阿難尊者還用意識心在那裡思惟,這是錯誤的。

「我今思惟,知在一處」這句話,無論與真心、妄心都不相應。若約真心來說,真心是用無分別的智慧契合真理,是不落思維的,不是用意識分別想的,而且真心是無在而無所不在,是遍一切處的。如果把真心固定在一個地方,真心就不普遍,就不符合真心無在無所不在的道理,所以約真心來說,是不可以說是在一處的。約妄心來說,妄心本是虛妄,既是虛而不實,就是沒有實體,怎麼能說有一個處所呢?所以,無論是真心或妄心,都不可以說是有一個處所。在「我今思惟,知在一處」的這句話中,阿難尊者已經犯了如上所說的兩種錯誤,阿難尊者所說的「知在一處」,是「內」「外」之外的另一個地方。

世尊問阿難尊者:「你說心另外有一個處所,其處所在什麼地方?」因為阿難尊者所說的「知在一處」,是虛妄心的計度、分別,所以世尊就隨即追問:「處今何在?」

阿難說:「這個能知能覺的心,既然不能知道身體的內部,卻能看見身體外面的景物,就象我考慮的那樣,這個心一定潛伏在眼根裡面。

如我思忖是依照我所想。「思忖」是思惟忖度,就是用第六意識妄想心去分別,「思忖」和前面「思惟」都是意識分別。潛伏根裡是說潛伏在眼根裡面。「潛」是藏,就像魚藏在深水的地方一樣。「伏」是處,就像鳥蹲處在鳥巢的地方一樣。「根裡」是說心是藏在眼根裡面。雖然藏在眼根裡面,因為有眼根隔住,所以看不到身體裡面的五臟六腑。因為外面有眼睛,就像窗子一樣,所以能夠看到外面的景物,這就是阿難尊者的想法。阿難尊者恐怕世尊會破除他這種主張,所以就自己先提出譬喻來說明。

如同一個人拿琉璃碗(琉璃是透明的淺綠色寶石)蓋在眼睛上一樣,雖然蓋住了雙眼,然而並不會阻礙眼睛看的作用,眼睛隨便看見什麼,心隨即就能辨別是什麼。

阿難尊者為了超脫前面心在內與心在外的兩種過失,就提出理由來合前面的譬喻,作為「心潛在眼根」的依據。阿難尊者說:我的心不能夠看到身體裡面的心、肝、脾、胃,是因為心潛藏在眼根的緣故。也就是說,心不是在身體裡面,而是在眼根裡面,因為有眼根隔住,所以不能看到身體裡面的臟腑。這種理由是為了要脫離執心在內不能看到五臟六腑的過失;又能夠分分明明地看到外面的境界,而沒有障礙,也是因為心是潛藏在眼根裡面的緣故,就像瑠璃碗不會妨礙到眼睛的視覺一樣。這種理由是為了要脫離第二執心在外的過失。

這段經文,是世尊以法喻不齊,(比喻與現實情況不相符)來破除阿難尊者執心潛根裡的錯誤。

佛對阿難說:「如你所說,心潛伏在眼睛裡,就象琉璃碗蓋著眼睛一樣,但當這個人用琉璃碗蓋住眼睛時,應當能見到山河大地,那麼他能不能看見琉璃碗呢?」

阿難尊者誠實地回答說:「是的,世尊!這個人當他拿琉璃碗蓋住眼睛時,實際上他是能見著琉璃碗的。」

世尊開示阿難尊者:「你的心若同瑠璃合兩眼,當你看見山河的時候,怎麼沒有看到自己的眼睛呢?」世尊的立意是當籠罩著瑠璃看外面的山河大地時,能夠看到瑠璃。同樣的道理,心被眼根合著,眼根是在心的前面,當看外面山河的時候,應該會看到自己的眼睛才對。我們看外面景物的時候,是不可能先看到自己的眼睛,然後才看到外面的境界。由此可知阿難尊者的譬喻和道理,是不符合的。

「雙開兩破」是說不管心有沒有看到眼睛,都是非量,都是錯誤,都不能成立「心藏眼根裡面」的謬計。

若見眼者,眼即同境,不得成隨

這三句話是世尊對阿難尊者開示,假若心看到山河的時候,能夠看到眼睛,真是這樣的話,眼睛就同於所對的境界,就不是能對之根,就不能夠說隨見而隨著起分別。「同境」是同於外面山河大地的境界。「不得成隨」是不能隨見隨即生起分別。在前面的經文中,阿難尊者說:「彼根隨見,隨即分別。」可是,眼根如果成了外境,就與心分開,既然是這樣,眼就沒有分別的作用了。

若不能見,云何說言,此了知心,潛在根內,如瑠璃合。

如果你的心不能看到你的眼睛,就不能說心是藏在裡面。「云何說言」是怎麼可以這麼說,怎麼可以說這個覺了能知之心,是藏在眼根裡面,就像瑠璃合兩眼呢?當我們的眼睛掛上眼鏡,眼睛看出去,是能夠看到眼鏡的,可是心看外境時,並不能看到眼睛,所以不能用瑠璃碗合眼的譬喻,說心是潛藏在眼根裡面。

是因為當心看到山河,不能看到眼睛的緣故,因此你應當知道,你所說的能覺知的心潛伏在眼根裡,就像琉璃碗蓋住眼睛一樣,這個說法是不對的。

這一段經文是對於心能夠看到眼睛,或是不能看到眼睛,都是不對的道理,做個結論而破斥。這是世尊正式破除阿難尊者「執心潛眼根裡」的錯誤。在本經中,對心在哪裡的問題,也就是世尊破除阿難尊者執心在七處的每一段經文,都含有很深的意義,尤其是世尊一一斥破的巧妙方式,讓我們體會到佛法的奧妙,以及世尊高深的智慧。

佛法楞嚴|心在身內為何不對?七處破妄之一:破執心在身內

佛法楞嚴|《楞嚴經》七處破妄之二:破執心在身外

佛法精華|定慧師兄和你分享:開悟見道時究竟是什麼樣的智慧?

佛法菁華|緣起有深義,定慧師兄同你一起學習

感恩您的閱讀和評論,如有受益敬請點讚、收藏並分享給更多有緣之人,也期待您的關注、一路同行。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

相關焦點

  • 佛法楞嚴|定慧師兄和您一起學習;七處破妄之四:破執心分明暗
    佛法楞嚴|《楞嚴經》七處破妄之三:破執心潛眼根佛法楞嚴|《楞嚴經》七處破妄之二:破執心在身外七處破妄之一:破執心在身內佛法楞嚴|定慧師兄和你一起學:《楞嚴經》佛破妄識無處——前言佛法楞嚴|定慧師兄和你一起學習:《楞嚴經》卷一之本經因緣感恩您的閱讀和評論
  • 佛法楞嚴|能見的不是眼?《楞嚴經》十番顯見之一:顯見是心
    這一部《楞嚴經》很特殊,一般都說六塵,但是在這部《楞嚴經》中,把六塵分開,成為十二塵。如色塵又再分明與暗,有光亮的地方,固然能夠看到種種的事物,但是在黑暗中,能看到一片黑暗,也是屬於色塵,只是屬於暗色,不是明色而已。這一段經文,是世尊要阿難尊者自己去問那些盲眼人,來做實際的勘驗。
  • 佛法楞嚴|耳聲識界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耳聲識界即是如來藏性
    「耳聲識界」下面還是分為四科,第一科是「標舉三界」,第二科是「雙以徵起」,第三科是「分合難破」,第四科是「結妄歸真」。「標舉三界」是先把根、塵、識三者的內、外、中間三個界限,標立出來。「雙以徵起」是從兩方面來徵問,作為破相妄的發起之文。三、分合難破阿難!
  • 佛法楞嚴|有生滅則有來去?十番顯見之五:顯見無還
    非色非空同時意識沒有了,只留著一個獨頭意識來緣法處的半分滅法塵。法塵有生滅之分,這裡所說的是滅法塵。為什麼叫做「非色非空」呢?這是內守幽閒的境界,就是法處的滅塵境界。法處的滅塵境界,已經離開了六塵的粗相,因為沒有六塵的粗相,所以是「非色」;雖然是沒有六塵的粗相,可是還有一片寂靜的細境,所以是「非空」。《楞嚴經講義》中提到,參禪的人到了這種境界,難免被它所誤。
  • 《楞嚴經》是一部佛教修行大全,精讀此經後,不看人間糟粕書
    歷史上出現過很多的宗教信仰,理所當然會有無數覺得佛法是愚鈍、腐朽的人,但是在讀了《楞嚴經》後就真心誠意折服。因此,《楞嚴經》被認為是接引佛法子弟的利器,稱作一部「佛教修行大全」。慧律法師在講經中曾言:「你去看看《楞嚴經》,佛的那個智慧,嚇死人!」
  • 《楞嚴經》:為什麼從「淫戒」開始講起?
    也就是說,佛在《楞嚴經》中,把世間萬物與人的這種因果關係,用我們能夠理解的邏輯來講解,讓我們真正地認識到世間萬物的由來,以及宇宙人生的真相,這就是歷代以來人們為什麼才把這本經書稱為開悟的楞嚴的真正原因。那麼,《楞嚴經》這部經典,其內容為什麼要從「淫戒」開始呢?我們看《楞嚴經》的開篇,如些寫道:「爾時阿難,因乞食次,經歷淫室,遭大幻術。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90)|太虛大師:楞嚴大意
    眾生生死輪迴,緣食、色之欲,初修行人易墮其難;要仗大乘佛法不可思議力之所救護,故《楞嚴經》之緣起,即在如此。蓋明小乘無力,自救不了,非由大乘威德以救之不可。為降伏食、色劣欲之障難,乃依菩提心四弘誓,發展大願大欲。故阿難既脫苦難,即痛哭流涕,求大乘修行禪定功德法、及聞法開悟。即云:「願今得果成寶王,還度如是恆沙眾!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
  • 佛教:《楞嚴經》四大名句,悟透福德無量!
    學佛人聽到「心」這個字,可能耳朵都要起繭子了。最初皈依佛門,我與大家有同樣的疑惑,這個「心」是究竟是什麼?市面上談佛法的書籍,對「心」的解釋五花八門,有些甚至純粹是外道的附會之說。深入經藏,智慧如海。為了解開心中的疑惑,機緣巧合,我有幸遇到《楞嚴經》,並開始讀誦。
  • 楊維中:論《楞嚴經》佛學思想的特色及其影響
    然而,《楞嚴經》中並未明確地界定「識精」的所指。歷來的解經者,大多將其解釋為第八識。但是,唯識學中的第八識其性並非全真,因而難於與「元清淨體」等同。仔細推敲經文之義,「識精」應該是指眾生心識之中原本清淨、不生不滅的常住真心。將上述三方面含義合於一體,「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就成為《楞嚴經》將佛性論、心性論、修行解脫論合於一體的中心名相。事實也正是如此。
  • 佛陀預言末法時代楞嚴經先滅,最後只剩一句話,聽到的人還可得渡
    阿難尊者向佛陀頂禮後對佛說:「世尊在往日說法前與說法後,都有大威德光明顯現,今有無數大眾聚會一處,為什麼沒有見到一點點光明呢?這當中必定是有什麼緣由的,我們願意聽聞這其中的意義。」佛陀仍舊沉默,不作回答。阿難尊者象這樣請問了三次,佛陀才對阿難及大眾說:「我入涅槃後,佛法將要滅亡的時候,在這造五逆業的濁惡世間,魔道興盛。
  • 《楞嚴經》到底是不是偽經?這些要點,不可不知!
    有種說法是這樣的:「成佛的法華,開悟的楞嚴,實相的華嚴。」在所有佛經中,三部經被稱為「經王」,就是《法華經》、《華嚴經》、《楞嚴經》,它們有不可思議的功德。喝的都是茶,來的都是客,今天我們來聊一聊《楞嚴經》是不是真的。
  • 《無門檻讀懂楞嚴經》聞而不思則罔,思而不聞則殆,聞思不修則廢
    必妙覺性,非因非緣,世尊云何常與比丘宣說,見性具四種緣,所謂因空、因明、因心、因眼,是義云何?」】【略解】【詳解】阿難白佛言:「世尊!如果這妙明覺性,一定是非因非緣所生,世尊怎麼以前常對諸比丘宣說,能見之性須具足四種緣,所謂因空間、因光明、因心識、因眼根;這個道理又是怎麼回事?」
  • 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都有一個相同之處:把佛法當成「標日之指」
    楞嚴經第六卷有云:「阿難整衣服望大眾中合掌頂禮心跡圓明悲欣交集,欲益未來諸眾生故,稽首白佛,大悲世尊,我今已悟成佛法門是中修行得無疑惑,常聞如來說如是言,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自覺已圓能覺他者如來應世,我雖未度願度未來一切眾生,世尊此諸眾生去佛漸遠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欲攝其心入三摩地,云何令其安立道場遠諸魔事於菩提心得無退屈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63)| 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
    【譯文】 覺海〈注一〉之性,澄清而圓現萬有〈注二〉,此圓滿含藏萬有之性,而澄湛不移,此即覺性本自隨緣不變,一念不生,一切本自具足。起心欲照,則無明瞥起,轉生業識〈注三〉,而成所有之相。所有之相既已妄立,又與妄立之所,相對而成妄能,此時圓澄寂照之性,反成晦昧。故迷失而成虛空,又與空相對而成妄有,即是世界。
  • 身入非因緣、非自然;《楞嚴經》之會身入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那一位出家眾又問他:「如何是無寒暑處?」意思是:怎麼樣才叫做沒有冷、沒有熱的地方呢?洞山禪師說:「寒時寒煞闍黎,熱時熱煞闍黎。」「煞」是極的意思;就是說冷的時候,把你凍壞了;熱的時候,又把你熱壞了。為什麼會熱壞或凍壞了呢?乃是你自己的心有寒暑的分別,也就是你的心有冷熱的分別,只要你內心沒有冷或熱的分別,又何必要走到哪裡去呢?
  • 《楞嚴經》P29—P30佛再度徵心、笛卡爾我思故我在錯在哪裡
    前面佛通過「七處破妄」後,破了前五識,阿難現在來到了第六識,認為能推能思索的意識心為真心。法國哲學家笛卡爾提出「我思故我在」,意思是我在思考那麼就說明我存在此。正與阿難此計著相當。這裡亦可以引申出對外道的批判。下面簡述一下。十六世紀以前統治歐洲的是羅馬天主教會的神權統治。
  • 佛教『南懷瑾』考據佛經是書生之見,《楞嚴經》不是偽經,有一個大...
    1、請大家特別注意,我們討論修證佛法的課程,每次所引用的佛經經文,以及我所說的,都要能於心地上來體會,千萬不要變成佛經是佛經,我的話仍是我的話,自己還是自己,那樣就無多大利益了。2、現在先把《楞嚴經》所列舉的修證功夫告訴大家,可以馬上著手體會。學術界的朋友們,尤其研究佛學的學者,千萬要注意,有人把《楞嚴經》、《圓覺經》、《大乘起信論》、《四十二章經》等,皆視為偽經。這個觀念是從考據來的,因此造成佛學界的一些人,對這些經典,好像根本不屑一顧。但是我敢冒昧地說:書生之見不足道也。3、現在把這種種現象的前因後果,大略說明一下。
  • 「從破魔始,至破魔終」——從《楞嚴經》談佛教中國史
    之所以把《楞嚴經》說成是「從破魔始,至破魔終」,是因為,一開始時,佛以阿難示墮因緣,自說神咒破魔;到末了,佛又自說五十種陰魔,教示首楞嚴行者如何覺知魔事、破魔,作為結束;於其中間,種種破立,皆是以破魔、破邪、破妄為主軸。
  • 宣化上人對於楞嚴經和楞嚴咒的重要開示,這個時代楞嚴經特別重要
    宣化上人對於楞嚴經和楞嚴咒的重要開示,這個時代楞嚴經特別重要【阿難!若諸國土,州縣聚落,饑荒疫癘,或復刀兵,賊難鬥諍,兼餘一切,厄難之地。寫此神咒,安城四門,並諸支提,或脫闍上。令其國土,所有眾生,奉迎斯咒,禮拜恭敬,一心供養。令其人民,各各身佩,或各各安所居宅地。一切災厄,悉皆銷滅。】
  • 「一燈能破千年暗,一智能滅萬年愚」
    燈,乃智慧、光明的象徵,在佛教中,燈代表佛法,而佛法代表智慧,我們供燈的意思就是用佛法之光明破除我們愚昧之黑暗。《大般若經》說:「故佛所言,如燈傳照。」是說佛法就像是在黑暗中照過來的燈光一樣,給了我們光明和方向。《維摩經》云:「一燈能破千年暗,一智能滅萬年愚。」在沒有遇到佛法以前我們是愚痴的,在塵世中往復,沒有方向,沒有目標,一切都在妄想、無明中輪迴,想想真是可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