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難尊者又稟白佛陀說:「世尊!就向您所說的那樣,由於不能見到身體內部的緣故,所以心不在身體裡面;又由於身心相知,不是分離的,可見心並不在身體外邊,我現在再仔細考慮,已經知道心在一個地方了。」
「我今思維,知在一處」,有兩點錯誤,第一是思惟;第二是處。「思惟」是心在想,這就是第六意識妄想心的分別作用。這部《楞嚴經》最重要的地方,就是舍識用根,必須把意識妄想分別心捨去,而阿難尊者還用意識心在那裡思惟,這是錯誤的。
「我今思惟,知在一處」這句話,無論與真心、妄心都不相應。若約真心來說,真心是用無分別的智慧契合真理,是不落思維的,不是用意識分別想的,而且真心是無在而無所不在,是遍一切處的。如果把真心固定在一個地方,真心就不普遍,就不符合真心無在無所不在的道理,所以約真心來說,是不可以說是在一處的。約妄心來說,妄心本是虛妄,既是虛而不實,就是沒有實體,怎麼能說有一個處所呢?所以,無論是真心或妄心,都不可以說是有一個處所。在「我今思惟,知在一處」的這句話中,阿難尊者已經犯了如上所說的兩種錯誤,阿難尊者所說的「知在一處」,是「內」「外」之外的另一個地方。
世尊問阿難尊者:「你說心另外有一個處所,其處所在什麼地方?」因為阿難尊者所說的「知在一處」,是虛妄心的計度、分別,所以世尊就隨即追問:「處今何在?」
阿難說:「這個能知能覺的心,既然不能知道身體的內部,卻能看見身體外面的景物,就象我考慮的那樣,這個心一定潛伏在眼根裡面。
如我思忖是依照我所想。「思忖」是思惟忖度,就是用第六意識妄想心去分別,「思忖」和前面「思惟」都是意識分別。潛伏根裡是說潛伏在眼根裡面。「潛」是藏,就像魚藏在深水的地方一樣。「伏」是處,就像鳥蹲處在鳥巢的地方一樣。「根裡」是說心是藏在眼根裡面。雖然藏在眼根裡面,因為有眼根隔住,所以看不到身體裡面的五臟六腑。因為外面有眼睛,就像窗子一樣,所以能夠看到外面的景物,這就是阿難尊者的想法。阿難尊者恐怕世尊會破除他這種主張,所以就自己先提出譬喻來說明。
如同一個人拿琉璃碗(琉璃是透明的淺綠色寶石)蓋在眼睛上一樣,雖然蓋住了雙眼,然而並不會阻礙眼睛看的作用,眼睛隨便看見什麼,心隨即就能辨別是什麼。
阿難尊者為了超脫前面心在內與心在外的兩種過失,就提出理由來合前面的譬喻,作為「心潛在眼根」的依據。阿難尊者說:我的心不能夠看到身體裡面的心、肝、脾、胃,是因為心潛藏在眼根的緣故。也就是說,心不是在身體裡面,而是在眼根裡面,因為有眼根隔住,所以不能看到身體裡面的臟腑。這種理由是為了要脫離執心在內不能看到五臟六腑的過失;又能夠分分明明地看到外面的境界,而沒有障礙,也是因為心是潛藏在眼根裡面的緣故,就像瑠璃碗不會妨礙到眼睛的視覺一樣。這種理由是為了要脫離第二執心在外的過失。
這段經文,是世尊以法喻不齊,(比喻與現實情況不相符)來破除阿難尊者執心潛根裡的錯誤。
佛對阿難說:「如你所說,心潛伏在眼睛裡,就象琉璃碗蓋著眼睛一樣,但當這個人用琉璃碗蓋住眼睛時,應當能見到山河大地,那麼他能不能看見琉璃碗呢?」
阿難尊者誠實地回答說:「是的,世尊!這個人當他拿琉璃碗蓋住眼睛時,實際上他是能見著琉璃碗的。」
世尊開示阿難尊者:「你的心若同瑠璃合兩眼,當你看見山河的時候,怎麼沒有看到自己的眼睛呢?」世尊的立意是當籠罩著瑠璃看外面的山河大地時,能夠看到瑠璃。同樣的道理,心被眼根合著,眼根是在心的前面,當看外面山河的時候,應該會看到自己的眼睛才對。我們看外面景物的時候,是不可能先看到自己的眼睛,然後才看到外面的境界。由此可知阿難尊者的譬喻和道理,是不符合的。
「雙開兩破」是說不管心有沒有看到眼睛,都是非量,都是錯誤,都不能成立「心藏眼根裡面」的謬計。
若見眼者,眼即同境,不得成隨
這三句話是世尊對阿難尊者開示,假若心看到山河的時候,能夠看到眼睛,真是這樣的話,眼睛就同於所對的境界,就不是能對之根,就不能夠說隨見而隨著起分別。「同境」是同於外面山河大地的境界。「不得成隨」是不能隨見隨即生起分別。在前面的經文中,阿難尊者說:「彼根隨見,隨即分別。」可是,眼根如果成了外境,就與心分開,既然是這樣,眼就沒有分別的作用了。
若不能見,云何說言,此了知心,潛在根內,如瑠璃合。
如果你的心不能看到你的眼睛,就不能說心是藏在裡面。「云何說言」是怎麼可以這麼說,怎麼可以說這個覺了能知之心,是藏在眼根裡面,就像瑠璃合兩眼呢?當我們的眼睛掛上眼鏡,眼睛看出去,是能夠看到眼鏡的,可是心看外境時,並不能看到眼睛,所以不能用瑠璃碗合眼的譬喻,說心是潛藏在眼根裡面。
是因為當心看到山河,不能看到眼睛的緣故,因此你應當知道,你所說的能覺知的心潛伏在眼根裡,就像琉璃碗蓋住眼睛一樣,這個說法是不對的。
這一段經文是對於心能夠看到眼睛,或是不能看到眼睛,都是不對的道理,做個結論而破斥。這是世尊正式破除阿難尊者「執心潛眼根裡」的錯誤。在本經中,對心在哪裡的問題,也就是世尊破除阿難尊者執心在七處的每一段經文,都含有很深的意義,尤其是世尊一一斥破的巧妙方式,讓我們體會到佛法的奧妙,以及世尊高深的智慧。
佛法楞嚴|心在身內為何不對?七處破妄之一:破執心在身內
佛法楞嚴|《楞嚴經》七處破妄之二:破執心在身外
佛法精華|定慧師兄和你分享:開悟見道時究竟是什麼樣的智慧?
佛法菁華|緣起有深義,定慧師兄同你一起學習
感恩您的閱讀和評論,如有受益敬請點讚、收藏並分享給更多有緣之人,也期待您的關注、一路同行。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