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門檻讀懂楞嚴經》聞而不思則罔,思而不聞則殆,聞思不修則廢

2020-12-05 若水中觀

P80【阿難白佛言:「世尊!必妙覺性,非因非緣,世尊云何常與比丘宣說,見性具四種緣,所謂因空、因明、因心、因眼,是義云何?」】

【略解】【詳解】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果這妙明覺性,一定是非因非緣所生,世尊怎麼以前常對諸比丘宣說,能見之性須具足四種緣,所謂因空間、因光明、因心識、因眼根;這個道理又是怎麼回事?」

【注釋】

「見性具四種緣」:依小乘說,必須有四緣具備才能成見:空、明、心、眼。然佛義為能見之性本有,若根境相接,內外四緣和合之時,便能成見。而阿難理解為 「見性為四緣所生」,這是錯解了佛理。

「因空、因明、因心、因眼」:「空」,空間距離,太近太遠都看不到;「明」,即光明,光源,要有足夠的光才能見;「心」,阿賴耶識;「眼」,即眼根。

【若水中觀】

大乘唯識則為九緣成見:根、境、空、明、作意、種子依、分別依(第六識)、染淨依(第七識)、根本依(第八識)。

P81【佛言:「阿難!我說世間諸因緣相,非第一義。阿難!吾復問汝,諸世間人說我能見,云何名見?云何不見?」阿難言:「世人因於日月燈光,見種種相,名之為見;若復無此三種光明,則不能見。」】

【略解】【詳解】

佛言:「阿難!我說一切世間因緣所生法,(是為了破斥主張無因無緣的自然外道)並非第一義諦之理。阿難!我再問你,世間人都說我能看見,怎麼叫見,怎麼叫不見呢?」阿難言:「世人因日、月、燈三種光源,而能見種種相,名之為見;若復無此三種光源,則不能見。」

【若水中觀】

佛說法都是應機說法,就是針對眾生的根機、隨眾生的見量而說。

佛說真俗二諦法門。俗諦接引在家人修五戒十善,得人天福報,脫離三惡道。真諦為修行人而說,為中小根器的人說四諦十二因緣。「我說世間諸因緣相,非第一義」。佛為大根器的人說第一義諦法,使修行人究竟涅槃,得無上正等正覺。

P82【「阿難!若無明時,名不見者,應不見暗;若必見暗,此但無明,云何無見?阿難!若在暗時,不見明故,名為不見;今在明時,不見暗相,還名不見;如是二相,俱名不見。若復二相自相陵奪,非汝見性於中暫無;如是則知,二俱名見,云何不見?」】

【略解】佛說:「阿難,有光源我們能看見東西,沒有光源我們能看到黑暗,明暗二相互相陵奪,但我們的能見之性沒有變化。所以有光源沒有光源,我們都是在見。」

【詳解】

佛言:「阿難!若沒有光源時,就稱作看不見的話,則也應不能看見暗境;如果確實能看見暗境,此種情況只是無光源,怎麼可能說看不見呢?阿難!若在黑暗中時,以不能見到明相故,你就稱作看不見的話;反之,今若在光明之時,看不見到暗相,還是應該稱作看不見;那麼,如是明暗二相的情況下,都應該稱作看不見才對。(然而事實不然,世間人能看見事物。)如果你了解了明與暗二種塵相自己互相陵奪,並非並非汝之見性於其中間暫時消失而成不見;這樣就知道,有光源見明相和無光源見到暗相這二種情況,都稱作是看見,還怎麼說無光源時看不見呢?」

【注釋】

「若無明時名不見者,應不見暗」:如果沒有日、月、燈三種光明時,稱為「看不見」的話,那麼就應該連暗相也看不見,才能稱為真正「看不見」。

「若必見暗,此但無明,云何無見」:如果一定看見了暗相,這只是沒有光源,怎能說是「看不見」呢?

「若復二相自相陵奪,非汝見性於中暫無」:「陵」,欺陵。「奪」,奪取,取代。如果是明與暗兩種塵相在此消彼漲,而現出有「明來暗去」、「暗來明往」之相,而你的能見之性卻是一直不變的,不會因為塵相變化而變化。前面佛顯見不動,顯見不還都開示過了。

P83【「是故阿難!汝今當知,見明之時,見非是明;見暗之時,見非是暗;見空之時,見非是空;見塞之時,見非是塞;四義成就。汝復應知,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云何復說因緣自然,及和合相?汝等聲聞,狹劣無識,不能通達清淨實相。吾今誨汝,當善思惟,無得疲怠妙菩提路。」】

【略解】佛繼續說:「所以,阿難你應該知道,當你見到任何相狀的時候,這個見不是任何相狀。也就是說,此見性是離緣相的。(更進一步說,真正的妙明見性連見性自己本身的相狀也是要離的。)當你真正的妙明見性覺見到你這個離緣的能見之性時,此妙明見性不是你的能見之性,此妙明見性還要離開這個能見之性,這個能見之性是不能達到沒有能見和所見的妙明見性的高度的。」

【詳解】

佛繼續說:「所以,阿難你應當知道,當你見到明相時,此能見之性不是你所見的明相,(不要把所見之塵當作是能見之性);當你見到暗相時,能見之性不是你所見到的暗相;當你見到空境時,能見之性亦不是你所見的空相;當你見到塞境時,能見之性不是你所見的塞相;此能見之性是離於四緣(明、暗、空、塞)的道理是成立的,且相對容易理解。(更進一步說,真正的妙明見性連見性自己本身的相狀也是要離的。)當你真正的妙明見性覺見到你這個離緣的能見之性時,此妙明見性不是你的能見之性,此妙明見性還要離開這個能見之性,這個能見之性是不能達到沒有能見和所見的妙明見性的高度的。那還怎麼能說此妙明見性屬於因緣而有、或自然而有以及和合而有等凡外權小的境界呢?你等等聲聞乘的人,心量狹劣,缺少見識,所以不能通達如來藏清淨真實的諸法實相。吾現在教誨你等諸法實相第一義諦,你等應當好好思維觀察,依解起修無得疲厭怠惰(小乘人得少為足,中止化城),精進修行到圓滿五十五位無上菩提之路。」

【注釋】

「見明之時,見非是明」:見到明相的時候,此能見之性並非是明相。

「四義成就」:見到明、暗、空、塞四種相,道理同上。

「見見之時,見非是見」:妙明見性覺見到能見之性時,此妙明見性不是能見之性。(如「見明之時,見非是明」一樣的道理。)

「見猶離見,見不能及」:真正的妙明見性還要遠離能見之性,能見之性不能企及到妙明見性。因為妙明見性是離於能見、所見而朗朗鑑照的。

「云何復說因緣、自然,及和合相」:知道了妙明見性是離於能見、所見,那還怎麼說見性是由於因緣而有(二乘、大乘權教境界)、或自然而有無因無緣(外道境界),或和合而有(凡夫境界)呢?

「清淨實相」:此指如來藏妙真如性。

「吾今誨汝」:勸聞。

「當善思惟」:勸思

「無得疲怠」:勸修。

「妙菩提路」:圓滿五十五位無上菩提之路。

【若水中觀】

至此,第十番顯見——顯見離見結束。

按憨山大師《楞嚴經通議》,第八番顯見——顯見不分、第九番顯見——顯見超情、第十番顯見——顯見離見,這三番顯見是破識蘊滅第八識。

總結一下,前面七破妄處、加上此十番顯見都是在闡明人空破我執的道理。

對於大乘佛法,還需要開顯法空破法執的道理。

佛說法時,在沒有達到最高真理的時候,都是邊說邊掃、邊立邊破的,既要一步步臺階來接引學人,又要防止學人落入凡外權小的境界。

這十番顯見,都是開顯的帶妄的見性,古德稱為帶妄顯真,直到「見見非見,見猶離見」,但是還是沒有徹底顯明真性。

接下來,佛就要從我們凡夫眾生平時的兩種顛倒妄見——「別業妄見」和「同分妄見」中,剖出此妙明真見,兼著說明法空之理和破法執之障。

前十番顯見就像指著一塊含有玉的石頭,即帶妄顯真。

接下來就是要顯出純真無妄的妙明見性,就像把石頭切開剖出美玉一樣,古德稱為剖妄出真。

楞嚴經真是環環相扣,承上啟下非常自然,沒有絲毫造作,完全是循著阿難尊者的心理軌跡,一步步由佛陀牽引直殊勝的境地。

這一段文字,留下了兩條線索,一條是見性離緣及和合相,推高至見性離見,阿難尊者對此存有疑惑。

這條線索直接引導下文兩種妄見的開示和(破和合與不和合性)妙真如性拂跡入玄的開示。

另一條線索是佛繼續勸勉阿難尊者及我等眾生聞思修上都得下功夫。學佛,聞思修必不可少。聞而不思則罔,思而不聞則殆,聞思不修則廢。聞思修什麼內容呢?當然是戒定慧三無漏學。

相關焦點

  • 佛法楞嚴|耳聲識界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耳聲識界即是如來藏性
    如果耳識生於聲塵,識別的認知是因聲而有的,那就與你的耳聞聽覺沒有關係了,但是沒有你能聞的聽覺,那怎麼能知道聲音的有無呢?就會亡失聲相所在,聲音尚且不可得,怎麼能生耳識呢?如果耳識是從聲音產生的,聲音生出來的東西應該等同於聲音,假若你承認聲音是因能聞的聽覺才有聲音,那麼能聞的聽覺,聽到聲音的同時,就應該也能聽到耳識呀!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90)|太虛大師:楞嚴大意
    民三四、在普陀著《大佛頂首楞嚴經攝論》。民九、在湖北演講,編成《楞嚴研究》。《楞嚴經》對於本人自身修學上,亦有因緣。故今講大意,殊覺深切有味。覺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雲無上遍正覺。覺者、謂於諸法實相如如相應者,因此法是如實覺知之法,故惟佛與佛,乃能究竟。 一切眾生,無始迷惑顛倒,今以佛之覺法開示,使眾生聞而悟入。在此世界應化現身,為開示眾生故,方便說三藏十二部法,謂之佛法。《楞嚴經》亦是佛隨順眾生應機說法所開示的一部經典。佛即現身人間說法,人類為眾生之一,今即以人類來代表一切眾生。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63)| 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
    即使在夢想中,於外境全無所思之時,此聞性亦不因不思外境而滅,覺觀出自意識思維,心之知性,身之覺性,皆不及於夢中〈注〉。  【注】 因為真能覺知,即不成夢。  【正文】 今此娑婆國,聲論得宣明。眾生迷本聞,循聲故流轉,阿難縱強記,不免落邪思,豈非隨所淪,旋流獲無妄。
  • 《楞嚴經》是一部佛教修行大全,精讀此經後,不看人間糟粕書
    《楞嚴經》還沒有傳入中國之前,其盛名先至。因在隋朝(581—617年)時,有位梵僧見智者大師(天台宗的創始人)所立三觀,認為與天竺的《楞嚴經》意旨極相符合,於是智者即日日向西遙拜,祈求此經能早日傳來中國,不料一拜便是十八年,始終無緣得遇。一百多年後,此經終於在唐朝時傳入中國。
  • 宣化上人對於楞嚴經和楞嚴咒的重要開示,這個時代楞嚴經特別重要
    宣化上人對於楞嚴經和楞嚴咒的重要開示,這個時代楞嚴經特別重要【阿難!若諸國土,州縣聚落,饑荒疫癘,或復刀兵,賊難鬥諍,兼餘一切,厄難之地。寫此神咒,安城四門,並諸支提,或脫闍上。令其國土,所有眾生,奉迎斯咒,禮拜恭敬,一心供養。令其人民,各各身佩,或各各安所居宅地。一切災厄,悉皆銷滅。】
  • 楊維中:論《楞嚴經》佛學思想的特色及其影響
    不過,《楞嚴經》於卷二中又指出,「真妄、虛實、現前生滅與不生滅」並非兩體,而是並存於眾生的身心之中。佛以河與河水、人的面容與「本性」的關係為例說明,眾生的身心「變者受滅,彼不變者元無生滅」。因此,眾生身心雖有可滅,但其並非斷滅,而自有不生滅性存在。此「不生滅性」也就是「常住真心」。但是,此純真無妄之心無可指稱,難於實指,只可以以妄顯真。
  • 《無門檻讀懂楞嚴經》生命、心念、普朗克時間、生與滅(宜收藏)
    P45【爾時阿難及諸大眾,聞佛示誨,身心泰然,念無始來,失卻本心,妄認緣塵分別影事;今日開悟,如失乳兒忽遇慈母。合掌禮佛,願聞如來,顯出身心真妄虛實,現前生滅與不生滅,二發明性。】我雖值佛,今猶狐疑,云何發揮證知此心不生滅地?今此大眾諸有漏者,鹹皆願聞。」】【略解】波斯匿王起立問佛:「外道說此身斷滅,佛說不生滅,願聞其詳。」
  • 《楞嚴經》:為什麼從「淫戒」開始講起?
    學佛的人都知道,《楞嚴經》是一部教人開悟的經典。這就是這部經書跟其它大乘經典最大的不同,據說大乘經典大多是講給阿羅漢果位以上的人聽的,但是《楞嚴經》則不一樣,它是講給我們這些未曾開悟的人聽的,儘管此經書的很多論點也同其它經典一樣認人覺得不可思議,但是經中談到的事物卻都是我們熟悉的事物,使用的邏輯也是我們世間的眾生能夠接受的邏輯。
  • 佛教:《楞嚴經》四大名句,悟透福德無量!
    提及《楞嚴經》這部經書,在佛子中間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拋開經文傳入漢地的傳奇經過不談,歷代祖師對它的批註,以及「末法時代,楞嚴先滅」的教誡,就讓眾多佛子對它心馳神往。毫不誇張的說,此經涵蓋了禪、淨、律、密宗諸多法門,被各宗奉為最上寶典。
  • 「從破魔始,至破魔終」——從《楞嚴經》談佛教中國史
    之所以把《楞嚴經》說成是「從破魔始,至破魔終」,是因為,一開始時,佛以阿難示墮因緣,自說神咒破魔;到末了,佛又自說五十種陰魔,教示首楞嚴行者如何覺知魔事、破魔,作為結束;於其中間,種種破立,皆是以破魔、破邪、破妄為主軸。
  • 《楞嚴經》到底是不是偽經?這些要點,不可不知!
    其實自從民國以來,有關於《楞嚴經》、《大乘起信論》以及《圓覺經》的真偽爭論就非常激烈,尤以《楞嚴經》的爭論最為嚴重。當時有個別人挑起事端,導致後來很多人產生懷疑,造成了很不好的影響。作為佛教徒,我們一定要謹慎,我非常擔心當時那些謗法的人,現在轉生到了哪裡?難以想像。憨山大師曾說:「不讀《法華》,不知如來救世之苦心;不讀《楞嚴》,不知修心迷悟之關鍵。」
  • 楞嚴經幾千年前就解釋了!
    宏海法師《楞嚴經·卷七》講解61往回追溯一下,真正的解脫以後,眾生是平等的,也沒有有情,也沒有無情,就是一真法界。那麼有世界幻相出現了,眾生有靈動的,就是真的有生物開始生活的時候,就是眾生顛倒起動的時候。
  • 佛法楞嚴|能見的不是眼?《楞嚴經》十番顯見之一:顯見是心
    沒有手就沒有拳頭,沒有眼睛就不能看,就迷惑的眾生來說,這兩者的道理是相同的,可是,在覺悟的聖者看來,就不一樣了。現在佛陀以無手不成拳、無眼不成見的譬喻問阿難尊者,就是要勘驗阿難尊者是迷還是悟。阿難尊者說:「既然沒有我的眼根,就不能看東西了。」「以我眼根,來類比如來拳,事義相類」,「相類」是相同的意思。
  • 佛陀預言末法時代楞嚴經先滅,最後只剩一句話,聽到的人還可得渡
    佛陀預言末法時代楞嚴經先滅,最後只剩一句話,聽到的人還可得渡。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49年,渡化了不少眾生,證得阿羅漢的也不在少數。這就是佛在世的好處,讀經書和聽佛說法,肯定不是一個層次。不侵害他人,能奉獻自身、捨棄萬物去救濟他人。不自愛惜自身,能行忍辱、仁慈和善。如果有這樣的人出現,那些魔比丘都共同的嫉妒他,去誹謗宣揚這些修道人的過惡,排斥、貶低、驅趕、遣散、除名,使不能夠安住修道」,佛因此說了《佛說法滅盡經》。我知道佛陀的佛法有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之說。
  • 佛教『南懷瑾』考據佛經是書生之見,《楞嚴經》不是偽經,有一個大...
    1、請大家特別注意,我們討論修證佛法的課程,每次所引用的佛經經文,以及我所說的,都要能於心地上來體會,千萬不要變成佛經是佛經,我的話仍是我的話,自己還是自己,那樣就無多大利益了。也就是六祖所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這並不困難,六根的確可以並用。不過,假如你沒有這種禪定功夫的話,還是老老實實專心地聽課。2、現在先把《楞嚴經》所列舉的修證功夫告訴大家,可以馬上著手體會。學術界的朋友們,尤其研究佛學的學者,千萬要注意,有人把《楞嚴經》、《圓覺經》、《大乘起信論》、《四十二章經》等,皆視為偽經。
  • 佛法楞嚴|《楞嚴經》七處破妄之三:破執心潛眼根
    這部《楞嚴經》最重要的地方,就是舍識用根,必須把意識妄想分別心捨去,而阿難尊者還用意識心在那裡思惟,這是錯誤的。「我今思惟,知在一處」這句話,無論與真心、妄心都不相應。若約真心來說,真心是用無分別的智慧契合真理,是不落思維的,不是用意識分別想的,而且真心是無在而無所不在,是遍一切處的。
  • 楞嚴經·卷六|阿難為眾生請教安住道心之法(23)
    繼續邊讀邊聊《楞嚴經》。【阿難整衣服,於大眾中合掌頂禮,心跡圓明,悲欣交集。欲益未來諸眾生故,稽首白佛:大悲世尊,我今已悟成佛法門,是中修行得無疑惑。常聞如來說如是言: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自覺已圓能覺他者,如來應世。我雖未度,願度末劫一切眾生。】
  • 身入非因緣、非自然;《楞嚴經》之會身入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一般所謂「觸塵」,是說身根與外面的物質接觸了,就叫做觸塵,唯有《楞嚴經》才把觸塵說得這麼詳細。 三、無所從來就是這樣!阿難!應當知道這觸覺,不是從離合來,不是從違順而有,不是從根而出,也不是從虛空而生的。這是總標無所從來。
  • 佛法楞嚴|定慧師兄和您一起學習;七處破妄之四:破執心分明暗
    阿難尊者問世尊這個道理到底對不對?在這個地方,阿難尊者還是和第一次的執著一樣,執著「心是在身體裡面」。因為前面已經被佛陀破除,不敢斷定自己的主張到底是對還是不對,因此就請示佛陀說「是義云何」。觀察阿難尊者這裡說話的語氣,和第二番時說「我聞如來,如是法音,悟知我心,實居身外,是義必明,將無所惑,同佛了義」自負的語氣比較起來,實在相差很多。
  • 楞嚴經·卷八|地獄見報,沸湯和銅汁等地獄惡相怎麼來的(26)
    繼續邊讀邊聊《楞嚴經》。【云何六報?阿難。一切眾生六識造業,所招惡報從六根出。云何惡報從六根出?】「如何是六報?阿難。一切眾生六識造業所招感的惡報都是從六根出來的。什麼是惡報從六根出呢?」總體來講,一切眾生六識造業從六根出。如果六識業是純善業,則入天道,六根覺受勝妙樂。如果六識業善惡各半,則如人道,六根苦受、樂受各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