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80【阿難白佛言:「世尊!必妙覺性,非因非緣,世尊云何常與比丘宣說,見性具四種緣,所謂因空、因明、因心、因眼,是義云何?」】
【略解】【詳解】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果這妙明覺性,一定是非因非緣所生,世尊怎麼以前常對諸比丘宣說,能見之性須具足四種緣,所謂因空間、因光明、因心識、因眼根;這個道理又是怎麼回事?」
【注釋】
「見性具四種緣」:依小乘說,必須有四緣具備才能成見:空、明、心、眼。然佛義為能見之性本有,若根境相接,內外四緣和合之時,便能成見。而阿難理解為 「見性為四緣所生」,這是錯解了佛理。
「因空、因明、因心、因眼」:「空」,空間距離,太近太遠都看不到;「明」,即光明,光源,要有足夠的光才能見;「心」,阿賴耶識;「眼」,即眼根。
【若水中觀】
大乘唯識則為九緣成見:根、境、空、明、作意、種子依、分別依(第六識)、染淨依(第七識)、根本依(第八識)。
P81【佛言:「阿難!我說世間諸因緣相,非第一義。阿難!吾復問汝,諸世間人說我能見,云何名見?云何不見?」阿難言:「世人因於日月燈光,見種種相,名之為見;若復無此三種光明,則不能見。」】
【略解】【詳解】
佛言:「阿難!我說一切世間因緣所生法,(是為了破斥主張無因無緣的自然外道)並非第一義諦之理。阿難!我再問你,世間人都說我能看見,怎麼叫見,怎麼叫不見呢?」阿難言:「世人因日、月、燈三種光源,而能見種種相,名之為見;若復無此三種光源,則不能見。」
【若水中觀】
佛說法都是應機說法,就是針對眾生的根機、隨眾生的見量而說。
佛說真俗二諦法門。俗諦接引在家人修五戒十善,得人天福報,脫離三惡道。真諦為修行人而說,為中小根器的人說四諦十二因緣。「我說世間諸因緣相,非第一義」。佛為大根器的人說第一義諦法,使修行人究竟涅槃,得無上正等正覺。
P82【「阿難!若無明時,名不見者,應不見暗;若必見暗,此但無明,云何無見?阿難!若在暗時,不見明故,名為不見;今在明時,不見暗相,還名不見;如是二相,俱名不見。若復二相自相陵奪,非汝見性於中暫無;如是則知,二俱名見,云何不見?」】
【略解】佛說:「阿難,有光源我們能看見東西,沒有光源我們能看到黑暗,明暗二相互相陵奪,但我們的能見之性沒有變化。所以有光源沒有光源,我們都是在見。」
【詳解】
佛言:「阿難!若沒有光源時,就稱作看不見的話,則也應不能看見暗境;如果確實能看見暗境,此種情況只是無光源,怎麼可能說看不見呢?阿難!若在黑暗中時,以不能見到明相故,你就稱作看不見的話;反之,今若在光明之時,看不見到暗相,還是應該稱作看不見;那麼,如是明暗二相的情況下,都應該稱作看不見才對。(然而事實不然,世間人能看見事物。)如果你了解了明與暗二種塵相自己互相陵奪,並非並非汝之見性於其中間暫時消失而成不見;這樣就知道,有光源見明相和無光源見到暗相這二種情況,都稱作是看見,還怎麼說無光源時看不見呢?」
【注釋】
「若無明時名不見者,應不見暗」:如果沒有日、月、燈三種光明時,稱為「看不見」的話,那麼就應該連暗相也看不見,才能稱為真正「看不見」。
「若必見暗,此但無明,云何無見」:如果一定看見了暗相,這只是沒有光源,怎能說是「看不見」呢?
「若復二相自相陵奪,非汝見性於中暫無」:「陵」,欺陵。「奪」,奪取,取代。如果是明與暗兩種塵相在此消彼漲,而現出有「明來暗去」、「暗來明往」之相,而你的能見之性卻是一直不變的,不會因為塵相變化而變化。前面佛顯見不動,顯見不還都開示過了。
P83【「是故阿難!汝今當知,見明之時,見非是明;見暗之時,見非是暗;見空之時,見非是空;見塞之時,見非是塞;四義成就。汝復應知,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云何復說因緣自然,及和合相?汝等聲聞,狹劣無識,不能通達清淨實相。吾今誨汝,當善思惟,無得疲怠妙菩提路。」】
【略解】佛繼續說:「所以,阿難你應該知道,當你見到任何相狀的時候,這個見不是任何相狀。也就是說,此見性是離緣相的。(更進一步說,真正的妙明見性連見性自己本身的相狀也是要離的。)當你真正的妙明見性覺見到你這個離緣的能見之性時,此妙明見性不是你的能見之性,此妙明見性還要離開這個能見之性,這個能見之性是不能達到沒有能見和所見的妙明見性的高度的。」
【詳解】
佛繼續說:「所以,阿難你應當知道,當你見到明相時,此能見之性不是你所見的明相,(不要把所見之塵當作是能見之性);當你見到暗相時,能見之性不是你所見到的暗相;當你見到空境時,能見之性亦不是你所見的空相;當你見到塞境時,能見之性不是你所見的塞相;此能見之性是離於四緣(明、暗、空、塞)的道理是成立的,且相對容易理解。(更進一步說,真正的妙明見性連見性自己本身的相狀也是要離的。)當你真正的妙明見性覺見到你這個離緣的能見之性時,此妙明見性不是你的能見之性,此妙明見性還要離開這個能見之性,這個能見之性是不能達到沒有能見和所見的妙明見性的高度的。那還怎麼能說此妙明見性屬於因緣而有、或自然而有以及和合而有等凡外權小的境界呢?你等等聲聞乘的人,心量狹劣,缺少見識,所以不能通達如來藏清淨真實的諸法實相。吾現在教誨你等諸法實相第一義諦,你等應當好好思維觀察,依解起修無得疲厭怠惰(小乘人得少為足,中止化城),精進修行到圓滿五十五位無上菩提之路。」
【注釋】
「見明之時,見非是明」:見到明相的時候,此能見之性並非是明相。
「四義成就」:見到明、暗、空、塞四種相,道理同上。
「見見之時,見非是見」:妙明見性覺見到能見之性時,此妙明見性不是能見之性。(如「見明之時,見非是明」一樣的道理。)
「見猶離見,見不能及」:真正的妙明見性還要遠離能見之性,能見之性不能企及到妙明見性。因為妙明見性是離於能見、所見而朗朗鑑照的。
「云何復說因緣、自然,及和合相」:知道了妙明見性是離於能見、所見,那還怎麼說見性是由於因緣而有(二乘、大乘權教境界)、或自然而有無因無緣(外道境界),或和合而有(凡夫境界)呢?
「清淨實相」:此指如來藏妙真如性。
「吾今誨汝」:勸聞。
「當善思惟」:勸思。
「無得疲怠」:勸修。
「妙菩提路」:圓滿五十五位無上菩提之路。
【若水中觀】
至此,第十番顯見——顯見離見結束。
按憨山大師《楞嚴經通議》,第八番顯見——顯見不分、第九番顯見——顯見超情、第十番顯見——顯見離見,這三番顯見是破識蘊滅第八識。
總結一下,前面七破妄處、加上此十番顯見都是在闡明人空破我執的道理。
對於大乘佛法,還需要開顯法空破法執的道理。
佛說法時,在沒有達到最高真理的時候,都是邊說邊掃、邊立邊破的,既要一步步臺階來接引學人,又要防止學人落入凡外權小的境界。
這十番顯見,都是開顯的帶妄的見性,古德稱為帶妄顯真,直到「見見非見,見猶離見」,但是還是沒有徹底顯明真性。
接下來,佛就要從我們凡夫眾生平時的兩種顛倒妄見——「別業妄見」和「同分妄見」中,剖出此妙明真見,兼著說明法空之理和破法執之障。
前十番顯見就像指著一塊含有玉的石頭,即帶妄顯真。
接下來就是要顯出純真無妄的妙明見性,就像把石頭切開剖出美玉一樣,古德稱為剖妄出真。
楞嚴經真是環環相扣,承上啟下非常自然,沒有絲毫造作,完全是循著阿難尊者的心理軌跡,一步步由佛陀牽引直殊勝的境地。
這一段文字,留下了兩條線索,一條是見性離緣及和合相,推高至見性離見,阿難尊者對此存有疑惑。
這條線索直接引導下文兩種妄見的開示和(破和合與不和合性)妙真如性拂跡入玄的開示。
另一條線索是佛繼續勸勉阿難尊者及我等眾生聞思修上都得下功夫。學佛,聞思修必不可少。聞而不思則罔,思而不聞則殆,聞思不修則廢。聞思修什麼內容呢?當然是戒定慧三無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