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是怎麼理解科學裡的基因的?楞嚴經幾千年前就解釋了!

2020-12-03 每日一首佛歌

宏海法師《楞嚴經·卷七》講解61

往回追溯一下,真正的解脫以後,眾生是平等的,也沒有有情,也沒有無情,就是一真法界。那麼有世界幻相出現了,眾生有靈動的,就是真的有生物開始生活的時候,就是眾生顛倒起動的時候。所以後面講到的說什麼?是故世界因動有聲,因聲有色,因色有香,因香有觸,因觸有味,因味知法,六亂妄想成業性故,十二區分由此輪轉。

就是前面的話是世界,世和界,時空相互錯雜,故生成十二個層面的世界。那麼十二個層面的世界裡面還要有十二個眾生,這十二個眾生一方面生活在十二類的世界,另一方面他有十二種基因,開始變現萬事萬物,各種形相、各種類型的生物。所以大家想想,我們現在生物學上,檢查身體,做個鑑定,都說基因,基因是怎麼回事?

大家想過沒有,基因是怎麼回事?離開業力,離開無明,有基因嗎?哪來的基因,基因就是這個變現,我們又用一種解釋,以為他這麼認知,但是到不了頭。所以這裡你看,六種六塵境界燻變眾生,形成業力微細的差別,千變萬化,無所不成。這裡講到,窮十二變為一旋復。

就是這各種各樣的生物來回互換,這一生是這個,下一生變成那樣,生生世世不斷地這樣,你做我,我做你,就來回互換,就在這一團能量,其實也就是本有的佛性的無明起動中,這種妄想能量中,開始變現的。所以大家看,有情的生物世界,由於最初一念無明風動,就有動靜,這是因動有聲,有動靜之相,就出現了聲塵,聲音的塵境。

那由這個動的習氣燻變,就看見真的空中有這個就出現了亂華一樣,因此無因發起有明暗的色塵。有動有靜,大家仔細感受一下,有動有靜的時候,就是動靜引發,它會引發明暗的色塵,色法就出現了。由於這個色境再反燻我們的妄心,又相互成就,進一步顛倒。

所以這會就有聞,是通的還是塞的,就是塞住了就聽不見了,通的就好像有聲音了。或者在鼻子聞的時候,通塞嘛就是有味道或者沒有味道。由於聞味道的時候又進一步取這個到跟前去聞一下,就有了觸塵,所以這裡講到的,因色有香,因香有觸。因觸,觸到那裡,那麼就有了味道。

這整個這五塵的影子,讓我們感覺到似乎有真的生和滅兩種現象出現的時候,就等於說法塵也起動了,因味知法。整個這六識亂動的妄想,燻成染業的顛倒性,導致我們業力相牽,成了十二種受生的果,就是輪迴在生死苦海中。

相關焦點

  • 《楞嚴經》是一部佛教修行大全,精讀此經後,不看人間糟粕書
    人們常說:「《金剛經》破色相,《楞嚴經》破空相,方顯《心經》。」在佛教的語境裡,「色」指代世間一切存在的實體,「空」指真空的本體,也指幻象,「相」的含義更宏大,指人心中的執念。所以,《金剛經》看世界,《楞嚴經》看自己。那這幾部經書又都是誰寫的,怎麼流傳進中國的呢?
  • 「從破魔始,至破魔終」——從《楞嚴經》談佛教中國史
    之所以把《楞嚴經》說成是「從破魔始,至破魔終」,是因為,一開始時,佛以阿難示墮因緣,自說神咒破魔;到末了,佛又自說五十種陰魔,教示首楞嚴行者如何覺知魔事、破魔,作為結束;於其中間,種種破立,皆是以破魔、破邪、破妄為主軸。
  • 《楞嚴經》:為什麼從「淫戒」開始講起?
    學佛的人都知道,《楞嚴經》是一部教人開悟的經典。也就是說,佛在《楞嚴經》中,把世間萬物與人的這種因果關係,用我們能夠理解的邏輯來講解,讓我們真正地認識到世間萬物的由來,以及宇宙人生的真相,這就是歷代以來人們為什麼才把這本經書稱為開悟的楞嚴的真正原因。那麼,《楞嚴經》這部經典,其內容為什麼要從「淫戒」開始呢?我們看《楞嚴經》的開篇,如些寫道:「爾時阿難,因乞食次,經歷淫室,遭大幻術。
  • 楊維中:論《楞嚴經》佛學思想的特色及其影響
    正如明代高僧憨山大師在《首楞嚴經懸鏡》中所說:「而此經者,蓋以一味清淨法界如來藏真心為體,以此一心建立三觀,修此三觀,還證一心。故曰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此法界流。」因此,準確地理解此經中所闡述的如來藏思想,是打開此經思想寶庫的鑰匙。
  • 佛教:《楞嚴經》四大名句,悟透福德無量!
    提及《楞嚴經》這部經書,在佛子中間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拋開經文傳入漢地的傳奇經過不談,歷代祖師對它的批註,以及「末法時代,楞嚴先滅」的教誡,就讓眾多佛子對它心馳神往。毫不誇張的說,此經涵蓋了禪、淨、律、密宗諸多法門,被各宗奉為最上寶典。
  • 佛教與科學的「巧合」,釋迦牟尼難道是科學家?
    很多人知道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認為是封建迷信,可佛教對世界、時間、空間的認知很多地方與科學研究都不謀而合,讓人不得不懷疑提出這些理論的釋迦牟尼究竟是出家人還是科學家。佛教宇宙觀與現代不謀而合百億須彌、百億日月的數目,這是佛教的世界觀,認為宇宙中有3000個大千世界,無數個小千世界,每個世界都有自己的太陽月亮。整個宇宙有上百億的太陽月亮。任何一個接觸過九年義務教育的人都知道,宇宙中有無數個類似太陽系的星系,每一個有固定軌道的星球幾乎都有類似月球的衛星。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認為,這些類似太陽系的星系每一個都是一個獨立的世界。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90)|太虛大師:楞嚴大意
    1935年七月在嘉興楞嚴寺講 「楞嚴」是經名,今由楞嚴寺發起講經,故講楞嚴大意。本人初出家時,讀誦《楞嚴經》,頗有啟發。民三四、在普陀著《大佛頂首楞嚴經攝論》。民九、在湖北演講,編成《楞嚴研究》。《楞嚴經》對於本人自身修學上,亦有因緣。故今講大意,殊覺深切有味。
  • 宣化上人對於楞嚴經和楞嚴咒的重要開示,這個時代楞嚴經特別重要
    宣化上人對於楞嚴經和楞嚴咒的重要開示,這個時代楞嚴經特別重要【阿難!若諸國土,州縣聚落,饑荒疫癘,或復刀兵,賊難鬥諍,兼餘一切,厄難之地。寫此神咒,安城四門,並諸支提,或脫闍上。令其國土,所有眾生,奉迎斯咒,禮拜恭敬,一心供養。令其人民,各各身佩,或各各安所居宅地。一切災厄,悉皆銷滅。】
  • 佛法楞嚴|耳聲識界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耳聲識界即是如來藏性
    如果耳識生於聲塵,識別的認知是因聲而有的,那就與你的耳聞聽覺沒有關係了,但是沒有你能聞的聽覺,那怎麼能知道聲音的有無呢?就會亡失聲相所在,聲音尚且不可得,怎麼能生耳識呢?如果耳識是從聲音產生的,聲音生出來的東西應該等同於聲音,假若你承認聲音是因能聞的聽覺才有聲音,那麼能聞的聽覺,聽到聲音的同時,就應該也能聽到耳識呀!
  • 佛教『南懷瑾』考據佛經是書生之見,《楞嚴經》不是偽經,有一個大...
    2、現在先把《楞嚴經》所列舉的修證功夫告訴大家,可以馬上著手體會。學術界的朋友們,尤其研究佛學的學者,千萬要注意,有人把《楞嚴經》、《圓覺經》、《大乘起信論》、《四十二章經》等,皆視為偽經。這個觀念是從考據來的,因此造成佛學界的一些人,對這些經典,好像根本不屑一顧。但是我敢冒昧地說:書生之見不足道也。3、現在把這種種現象的前因後果,大略說明一下。
  • 佛陀預言末法時代楞嚴經先滅,最後只剩一句話,聽到的人還可得渡
    佛陀預言末法時代楞嚴經先滅,最後只剩一句話,聽到的人還可得渡。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49年,渡化了不少眾生,證得阿羅漢的也不在少數。這就是佛在世的好處,讀經書和聽佛說法,肯定不是一個層次。再過一千多年至兩千年人,人活五十一二歲即為上壽,末法時節將會產生的種種亂象,那時《楞嚴經》和《般舟三昧經》即已先行毀滅離世,其他十二部經,在此後三四千年中,也逐漸毀滅。(因眾生已無看經福報)到了法道滅盡時,佛為哀愍眾生,特留《無量壽經》多住世一百年,眾生有聽到此經看到此經的,能至心稱念,皆可得度。
  • 從「量子力學」到「佛教無明」,觀修空性與科學探究真理是一致
    科學的發展提升了物質文明,但也加速了環境的破壞,核武器的威脅,能源的耗竭,基因工程的突變,人工智慧的不可控制,而問題的根源就在見地上與時俱進的學佛者,不應避開科學的話題,因為科學探討宇宙人生的道理,與佛法並無二致,由否定造物主的主觀存在,進而討論客觀的物質存在,直到量子力學的出現
  • 《楞嚴經》到底是不是偽經?這些要點,不可不知!
    有種說法是這樣的:「成佛的法華,開悟的楞嚴,實相的華嚴。」在所有佛經中,三部經被稱為「經王」,就是《法華經》、《華嚴經》、《楞嚴經》,它們有不可思議的功德。喝的都是茶,來的都是客,今天我們來聊一聊《楞嚴經》是不是真的。
  • 當科學家遇上佛教 港大腦神經科學專家談科學與佛教
    在生物學裡,他對遺傳學產生極大的興趣。期間大學為他安排哈佛大學醫學院一個半工讀的實驗室職位,負責飼養基因突變動物的工作。這裡專門研究與遺傳學相關的腦神經科學題目,這讓蘇國輝大開眼界,從此對腦神經科學產生興趣。與佛教結緣 中學時期的蘇教授曾每星期上教堂和教友們討論生命及宇宙的問題。
  • 佛法楞嚴|能見的不是眼?《楞嚴經》十番顯見之一:顯見是心
    這一部《楞嚴經》很特殊,一般都說六塵,但是在這部《楞嚴經》中,把六塵分開,成為十二塵。如色塵又再分明與暗,有光亮的地方,固然能夠看到種種的事物,但是在黑暗中,能看到一片黑暗,也是屬於色塵,只是屬於暗色,不是明色而已。這一段經文,是世尊要阿難尊者自己去問那些盲眼人,來做實際的勘驗。
  • 佛法楞嚴|《楞嚴經》七處破妄之三:破執心潛眼根
    這部《楞嚴經》最重要的地方,就是舍識用根,必須把意識妄想分別心捨去,而阿難尊者還用意識心在那裡思惟,這是錯誤的。「我今思惟,知在一處」這句話,無論與真心、妄心都不相應。若約真心來說,真心是用無分別的智慧契合真理,是不落思維的,不是用意識分別想的,而且真心是無在而無所不在,是遍一切處的。
  • 佛教:誰說水火不能相容?《楞嚴經》解讀其中的奧妙
    《楞嚴經·卷四》講解28富樓那說,假如以太陽為例子,以日為例子。因為不是地水火風都是世間的有為法,我們這裡只是從這個太陽而言,作為一個例子而言,下面的所有的這些現象都可以明了了。假如你是從日,就是以太陽為緣所生的話,十方世界都有太陽,都能夠見太陽,它不是都有太陽,因為十方世界只是在虛空中存在的,虛空中十方世界有明的地方,就應該是你這個太陽所分散的光明之色,因為它有明,光明是從太陽生的話,一定會去分散,分散到十方世界中,怎麼還能夠見到現在的太陽是一個整體懸掛在虛空天上呢?都分散到十方世界,就不應該更見圓日。
  • 佛教怎麼解釋生命一詞?
    佛教怎麼解釋生命一詞? 生命是指一種「東西」的存在,同時,也是人類對生命現象存在的詮釋。就像光能在詮釋光現象或聲能在詮釋聲現象,是一樣的道理。 佛教對生命的解釋與看法生命從何而來,死後又歸何處?這是人類永恆追尋的話題。佛教對生命的看法是「無始無終」,佛教把人定位在六道輪迴、五趣流轉的樞紐地位。五趣六道就是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人在六道裡輪迴,就是靠著「業」這條線來維繫生命。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63)| 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六譯解  唐天竺沙門般剌密帝譯  烏萇國沙門彌伽釋迦譯語  菩薩戒弟子前正議大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筆受  44.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30):並空、見、識均名七大,性真圓融皆如來藏  45.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31):大眾聞法身心蕩然,獲本妙心說偈贊佛  50.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36):發覺初心一決定義,依圓湛性永斷無明  51.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37):發覺初心二決定義,應當審觀煩惱根本
  • 佛教裡如何理解懺悔?_佛教_鳳凰網
    一、什麼是懺悔 佛教自西漢末傳入中國,到東漢末和三國時期開始擴大其影響,經魏晉南北朝期間與中國傳統文化衝突中的磨合,至唐宋,在精神領域,終於成為與儒、道既對立又互補的鼎足而三的思想文化體系。隨著佛教影響的擴大,作為其宗教理論和宗教活動的一個部分,「懺悔」觀念和行為的影響也日益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