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把《楞嚴經》說成是「從破魔始,至破魔終」,是因為,一開始時,佛以阿難示墮因緣,自說神咒破魔;到末了,佛又自說五十種陰魔,教示首楞嚴行者如何覺知魔事、破魔,作為結束;於其中間,種種破立,皆是以破魔、破邪、破妄為主軸。所以略說本經之結構,即是:自阿難示墮、佛入定放光說咒,文殊將咒往救,此即是破魔之始。然後阿難請示修定的方法,因為誠如阿難所自述者,修行若光追求聞慧,定力不足,境界現前時,便把持不住,戒體不保,因而墮落,成就魔事。
它是當代佛教徒每日早課必背之文。而且歷代在打禪七之前,傳統上都是要先修七日到七七日的「楞嚴會」。
如果諸位看官對上面這段話仍有疑惑之處,那我可以用一句話來說明——
《楞嚴經》是佛教根基,是其他各類各樣的經書的母體。
震撼到了嗎?
其實在歷史的角度上,佛教及其有關思想在春秋戰國時期便已經有所體現。看官們可還記得那個時期,伴隨著戰亂、動蕩、兵戎相見的同時,各大學派紛紛著書立說,發表自己對時局和未來的見解。史稱「百家爭鳴」。
在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是思想和文化最為輝煌燦爛、群星閃爍的時代。這一時期出現了諸子百家彼此詰難,相互爭鳴的盛況空前的學術局面,在中國思想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據《漢書· 藝文志》的記載,數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其後的《隋書·經籍志》、《四庫全書總目》等書則記載"諸子百家"實有上千家。但流傳較廣、影響較大、較為著名的不過十家而已。歸納而言只有10家被發展成學派。
後來的佛教與百家爭鳴中的釋家及其思想,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所以,後來佛教傳入中國,是歷史的必然選擇。
在《楞嚴經》中,佛祖和弟子們的辯論問答讓人心神開朗,眼界清明——
「佛告阿難。汝今現坐如來講堂。觀祇陀林。今何所在。
世尊。此大重閣清淨講堂。在給孤園。今祇陀林。實在堂外。
阿難。汝今堂中。先何所見。
世尊。我在堂中。先見如來。次觀大眾。如是外望。方矚林園。
阿難。汝矚林園。因何有見。
世尊。此大講堂。戶牖開豁。故我在堂。得遠瞻見。「
這樣對答的看似繁瑣,但是大繁至簡。簡簡單單幾句話便可說明人性、人心 。
我國史書上有關佛教的記載,最早可追溯到西漢末年至西晉,據《魏書》記載:「哀帝元壽元年,博士弟子秦景憲(景盧)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經。」
東晉南北朝時期,我國便有高僧西行求法,到了唐朝,著名的玄奘西行求法及其譯經……
佛教就這樣一步一步在中國發展起來了,至今,亦有數千年的歷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