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破魔始,至破魔終」——從《楞嚴經》談佛教中國史

2021-01-11 尋簫夢情感小屋

之所以把《楞嚴經》說成是「從破魔始,至破魔終」,是因為,一開始時,佛以阿難示墮因緣,自說神咒破魔;到末了,佛又自說五十種陰魔,教示首楞嚴行者如何覺知魔事、破魔,作為結束;於其中間,種種破立,皆是以破魔、破邪、破妄為主軸。所以略說本經之結構,即是:自阿難示墮、佛入定放光說咒,文殊將咒往救,此即是破魔之始。然後阿難請示修定的方法,因為誠如阿難所自述者,修行若光追求聞慧,定力不足,境界現前時,便把持不住,戒體不保,因而墮落,成就魔事。

它是當代佛教徒每日早課必背之文。而且歷代在打禪七之前,傳統上都是要先修七日到七七日的「楞嚴會」。

如果諸位看官對上面這段話仍有疑惑之處,那我可以用一句話來說明——

《楞嚴經》是佛教根基,是其他各類各樣的經書的母體。

震撼到了嗎?

其實在歷史的角度上,佛教及其有關思想在春秋戰國時期便已經有所體現。看官們可還記得那個時期,伴隨著戰亂、動蕩、兵戎相見的同時,各大學派紛紛著書立說,發表自己對時局和未來的見解。史稱「百家爭鳴」。

在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是思想和文化最為輝煌燦爛、群星閃爍的時代。這一時期出現了諸子百家彼此詰難,相互爭鳴的盛況空前的學術局面,在中國思想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據《漢書· 藝文志》的記載,數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其後的《隋書·經籍志》、《四庫全書總目》等書則記載"諸子百家"實有上千家。但流傳較廣、影響較大、較為著名的不過十家而已。歸納而言只有10家被發展成學派。

後來的佛教與百家爭鳴中的釋家及其思想,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所以,後來佛教傳入中國,是歷史的必然選擇。

在《楞嚴經》中,佛祖和弟子們的辯論問答讓人心神開朗,眼界清明——

「佛告阿難。汝今現坐如來講堂。觀祇陀林。今何所在。

世尊。此大重閣清淨講堂。在給孤園。今祇陀林。實在堂外。

阿難。汝今堂中。先何所見。

世尊。我在堂中。先見如來。次觀大眾。如是外望。方矚林園。

阿難。汝矚林園。因何有見。

世尊。此大講堂。戶牖開豁。故我在堂。得遠瞻見。「

這樣對答的看似繁瑣,但是大繁至簡。簡簡單單幾句話便可說明人性、人心 。

我國史書上有關佛教的記載,最早可追溯到西漢末年至西晉,據《魏書》記載:「哀帝元壽元年,博士弟子秦景憲(景盧)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經。」

東晉南北朝時期,我國便有高僧西行求法,到了唐朝,著名的玄奘西行求法及其譯經……

佛教就這樣一步一步在中國發展起來了,至今,亦有數千年的歷史了。

相關焦點

  • 《楞嚴經》是一部佛教修行大全,精讀此經後,不看人間糟粕書
    人們常說:「《金剛經》破色相,《楞嚴經》破空相,方顯《心經》。」在佛教的語境裡,「色」指代世間一切存在的實體,「空」指真空的本體,也指幻象,「相」的含義更宏大,指人心中的執念。所以,《金剛經》看世界,《楞嚴經》看自己。那這幾部經書又都是誰寫的,怎麼流傳進中國的呢?
  • 《楞嚴經》:為什麼從「淫戒」開始講起?
    學佛的人都知道,《楞嚴經》是一部教人開悟的經典。也就是說,佛在《楞嚴經》中,把世間萬物與人的這種因果關係,用我們能夠理解的邏輯來講解,讓我們真正地認識到世間萬物的由來,以及宇宙人生的真相,這就是歷代以來人們為什麼才把這本經書稱為開悟的楞嚴的真正原因。那麼,《楞嚴經》這部經典,其內容為什麼要從「淫戒」開始呢?我們看《楞嚴經》的開篇,如些寫道:「爾時阿難,因乞食次,經歷淫室,遭大幻術。
  • 佛陀預言末法時代楞嚴經先滅,最後只剩一句話,聽到的人還可得渡
    《佛說四十二章經》第三十六章:「佛言:人離惡道,得為人難;既得為人,去女即男難;既得為男,六根完具難。(人生難得)六根既具,生中國難;既生中國,值佛世難。(中國難生)既值佛世,遇道者難;既得遇道,興信心難;既興信心,發菩提心難;既發菩提心,無修無證難」。
  • 佛教:《楞嚴經》四大名句,悟透福德無量!
    提及《楞嚴經》這部經書,在佛子中間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拋開經文傳入漢地的傳奇經過不談,歷代祖師對它的批註,以及「末法時代,楞嚴先滅」的教誡,就讓眾多佛子對它心馳神往。毫不誇張的說,此經涵蓋了禪、淨、律、密宗諸多法門,被各宗奉為最上寶典。
  • 楊維中:論《楞嚴經》佛學思想的特色及其影響
    佛教的心性論思想是主要圍繞著如來藏系經典發展出來的。《楞嚴經》儘管不能單純歸於如來藏系,但其所包含的如來藏思想,在傳入中國的此類經典之中,也是相當獨特的,因而也是相當重要的。所以,中國歷代經錄都將其列入「秘密部」。儘管目前還未發現《楞嚴經》的梵文原本,但從其流入中國的時間,我們仍然可以大致推定它是屬於印度大乘佛教中、後期的作品。而公元六世紀至七世紀印度佛教逐漸密教化,《楞嚴經》自然免不了受此潮流影響。但是,此經又與純粹的密教經典不完全相同,「理」、「行」兩方面都與「顯教」有許多關聯。因此,即便它確實是一部密教經典,也應該說其走的是「顯密結合」的路子。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90)|太虛大師:楞嚴大意
    民三四、在普陀著《大佛頂首楞嚴經攝論》。民九、在湖北演講,編成《楞嚴研究》。《楞嚴經》對於本人自身修學上,亦有因緣。故今講大意,殊覺深切有味。二、節慾說:中國儒家及各國賢哲,多有不主縱慾者。要在相當的限度內,施以節制,不令泛濫。三、絕欲說:中國道家及一部分宗教家與印度數論派等,修禪定求解脫,認定人生意欲是根本使人不安寧的東西;對於意欲,主張斷絕超脫。根本否認食、色五欲,超出欲界,修色、無色定、到無想定或非非想定。而佛教之聲聞、獨覺二乘法,超出三界,斷絕意欲,證無生,入涅槃,亦屬絕欲說。
  • 佛教『南懷瑾』考據佛經是書生之見,《楞嚴經》不是偽經,有一個大...
    2、現在先把《楞嚴經》所列舉的修證功夫告訴大家,可以馬上著手體會。學術界的朋友們,尤其研究佛學的學者,千萬要注意,有人把《楞嚴經》、《圓覺經》、《大乘起信論》、《四十二章經》等,皆視為偽經。這個觀念是從考據來的,因此造成佛學界的一些人,對這些經典,好像根本不屑一顧。但是我敢冒昧地說:書生之見不足道也。3、現在把這種種現象的前因後果,大略說明一下。
  • 宣化上人對於楞嚴經和楞嚴咒的重要開示,這個時代楞嚴經特別重要
    宣化上人對於楞嚴經和楞嚴咒的重要開示,這個時代楞嚴經特別重要【阿難!若諸國土,州縣聚落,饑荒疫癘,或復刀兵,賊難鬥諍,兼餘一切,厄難之地。寫此神咒,安城四門,並諸支提,或脫闍上。令其國土,所有眾生,奉迎斯咒,禮拜恭敬,一心供養。令其人民,各各身佩,或各各安所居宅地。一切災厄,悉皆銷滅。】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63)| 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
    【譯文】 知根〈注〉與意識妄想雜混在一起,依之起修,欲求澄湛明了,終不能見,因此妄想念慮,終不可脫,怎能獲得圓通呢?  【注】 知根指能知之根,即是意根,也就是末那識。  【正文】 識見雜三和,詰本稱非相,自體先無定,云何獲圓通?
  • 《楞嚴經》到底是不是偽經?這些要點,不可不知!
    有種說法是這樣的:「成佛的法華,開悟的楞嚴,實相的華嚴。」在所有佛經中,三部經被稱為「經王」,就是《法華經》、《華嚴經》、《楞嚴經》,它們有不可思議的功德。喝的都是茶,來的都是客,今天我們來聊一聊《楞嚴經》是不是真的。
  • 佛法楞嚴|耳聲識界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耳聲識界即是如來藏性
    佛法楞嚴|眼色識界即是空,《楞嚴經》之會眼色識界即是如來藏性佛法楞嚴|意法處即是空,《楞嚴經》之會意法處即是如來藏性佛法楞嚴|身觸處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身觸處即是如來藏性佛法楞嚴|舌味處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舌味處即是如來藏性
  • 佛法楞嚴|能見的不是眼?《楞嚴經》十番顯見之一:顯見是心
    這一部《楞嚴經》很特殊,一般都說六塵,但是在這部《楞嚴經》中,把六塵分開,成為十二塵。如色塵又再分明與暗,有光亮的地方,固然能夠看到種種的事物,但是在黑暗中,能看到一片黑暗,也是屬於色塵,只是屬於暗色,不是明色而已。這一段經文,是世尊要阿難尊者自己去問那些盲眼人,來做實際的勘驗。
  • 楞嚴經·卷八|地獄見報,沸湯和銅汁等地獄惡相怎麼來的(26)
    繼續邊讀邊聊《楞嚴經》。【云何六報?阿難。一切眾生六識造業,所招惡報從六根出。云何惡報從六根出?】「如何是六報?阿難。一切眾生六識造業所招感的惡報都是從六根出來的。什麼是惡報從六根出呢?」總體來講,一切眾生六識造業從六根出。如果六識業是純善業,則入天道,六根覺受勝妙樂。如果六識業善惡各半,則如人道,六根苦受、樂受各半。
  • 周裕鍇談中國古代文學闡釋學
    《中國古代闡釋學研究》,周裕鍇著,復旦大學出版社,2019年6月出版,435頁,68.00元周裕鍇:寫《中國古代闡釋學研究》時,我想先提出一個歷史和分類的框架,所以就依次討論了先秦諸子論道辯名、兩漢諸儒宗經正緯、魏晉名士談玄辨理、隋唐高僧譯經講義、兩宋文人談禪說詩、元明才子批詩評文、清代學者探微索隱,試著多換幾個角度去摸索古人「理解」的實際。
  • 60個漢語常用詞彙居然都來源於佛教
    60個漢語常用詞彙居然都來源於佛教 佛教傳入中國後,為中國文化帶來了數萬條詞語,有學者做過專門研究,就在我們日常用語中大約有30%的詞彙都來自佛典,可我們琅琅在口卻習焉不察,日用也渾然不覺。
  • 中國佛教四大菩薩之一:文殊師利菩薩,大智慧的象徵!
    為佛教四大菩薩之一。與般若經典關係甚深,故稱為大智文殊師利菩薩 。文殊菩薩是大智慧的象徵,能開發智慧,提高悟性,尤其能幫助小孩學業有成、官人福祿雙增、商人增財增福。文殊菩薩是如來佛祖怙恃之一,又稱法王子。如首楞嚴三昧經卷下記載,過去久遠劫有龍種上尊如來(龍尊王佛),於南方平等世界成無上正等覺,壽四百四十萬歲而入涅盤,彼佛即今之文殊師利法王子。
  • 佛教是怎麼理解科學裡的基因的?楞嚴經幾千年前就解釋了!
    宏海法師《楞嚴經·卷七》講解61往回追溯一下,真正的解脫以後,眾生是平等的,也沒有有情,也沒有無情,就是一真法界。那麼有世界幻相出現了,眾生有靈動的,就是真的有生物開始生活的時候,就是眾生顛倒起動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