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生滅名妄滅妄名真

2021-01-21 劉祖清369

(第一百六十五段)

【阿難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輩愚鈍,好為多聞,於諸漏心,未求出離,蒙佛慈誨,得正燻修,身心快然,獲大饒益。世尊!如是修證,佛三摩提,未到涅盤。云何名為,乾慧之地?四十四心,至何漸次,得修行目?詣何方所,名入地中?云何名為,等覺菩薩?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大眾一心,佇佛慈音,瞪瞢瞻仰。爾時世尊,贊阿難言:善哉!善哉!汝等乃能,普為大眾,及諸末世,一切眾生,修三摩地,求大乘者,從於凡夫,終大涅盤,懸示無上正修行路。汝今諦聽,當為汝說。阿難大眾,合掌刳心,默然受教。佛言:阿難當知!妙性圓明,離諸名相,本來無有,世界眾生。因妄有生,因生有滅,生滅名妄,滅妄名真,是稱如來,無上菩提,及大涅盤,二轉依號。阿難!汝今欲修,真三摩地,直詣如來,大涅盤者,先當識此眾生,世界,二顛倒因。顛倒不生,斯則如來,真三摩地。】

這篇講阿難為眾生向佛陀請教修行大法,問從乾慧地到等覺位的修行次第。這時阿難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對佛說:我輩「愚鈍」,「愚」指缺乏智慧、「鈍」指根鈍。根有五根,即:信根、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是出生一切無漏善法的根性。第一、信根:指篤信八正道及三十七助道法,就能出生一切無漏禪定解脫。第二、進根:進即精進。指修行四聖諦、八解脫等正法,一心一意,無間無雜的一種進取精神。第三、念根:指對三法印及一實相印,念念在心,憶持不忘。第四、定根:指攝心不散、一心寂定。第五、慧根:指對於諸法,觀照明了,無諸疑惑。這五根人人皆有、通達者名利根之人;未通達者、名鈍根之人。阿難本是菩薩化現,本身智慧明朗,窮通三世,悟徹本源,在這裡示現聲聞相,自稱愚鈍,其實是為愚鈍之眾生請法。

阿難說:我輩愚鈍,功夫全用到對學問的追求上去了,對產生生死煩惱的各種「漏心」,卻未求出離。「漏心」之「漏」:為煩惱之異名。漏心指充滿煩惱之心、此心為生死之根本。只有斷了有漏、證得無漏,才能了脫生死。阿難說:我們蒙佛慈悲教誨,得到了佛指示的最正確的三摩提燻修法,身心非常快樂安然,獲得了真實大利益。世尊!我們如佛指示的那樣修「三摩提」,但還未到「涅盤」境地。「三摩提」又名三昧:指遠離昏沉、散亂、掉舉,心專注一境,不動不搖,入甚深禪定,名為三昧。如果行者住於三摩提,觀想凝照,智慧明朗,即能斷除一切煩惱而證得真理。「涅盤」舊譯「泥亙」:意譯「滅」、「滅度」、「寂滅」、「圓寂」等。是佛教全部修習所要達到的最高理想,是熄滅生死輪迴後的最高境界。

阿難說:我們想知道從凡夫到成佛的修證過程,比如什麼叫「乾慧地」?其實「乾慧」就是有智慧的頭腦:智慧是第六意識心通過頭腦運作所產生的作用,頭腦的智慧也叫乾慧,乾慧在凡夫位時就是各種各樣的思想和生滅不停的念頭,這些思想念頭,究其根本而言,都是虛無縹緲的空中之花。但要想修行成佛,就必須要將頭腦中如空中之花的所有思想念頭,全部清洗乾淨,成就一顆純淨「乾慧」的頭腦,所以,在本經中,乾慧地位列五十七心的第一位。

那麼怎樣才能進入乾慧地呢?很簡單,就是放下一切執著、就是對日常生活中的一切事物景象都不生執著,隨時做到物來則應、過去不留,雖有煩惱而不存於心、雖有妄念而善於觀照,如此心地自然清淨,再隨時保持這清淨的心地,就是入了乾慧地,入了乾慧地,就是正式入了佛門、就是正式入道了,入道是修行證悟的第一步,這一步是求證菩提果的基礎,是一切修行人都必須要首先證得的,所以阿難將這個問題放在了第一位,可見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阿難問佛說:什麼叫乾慧地?什麼叫四十四心?即:什麼是十信位心?什麼是十住位心?什麼是十行位心?什麼是十回向位心?什麼是四加行位心?什麼是漸修次第法?到什麼境界才能進入十地菩薩位?十地後什麼叫等覺菩薩?阿難說完後,對佛行五體投地禮,法會大眾,也都起座正身,一心聽佛慈音開示,全都呆呆的瞻視仰望著如來。

這時世尊稱讚阿難說:善哉!善哉!你能為法會大眾和未來世一切眾生,問如何修三摩地正定及大乘佛法,以及從凡夫起修到進入大涅盤所要經過的正修行路,你們現在認真聽,我應當為你們說。阿難和法會大眾們,「合掌恗心」,「恗心」指摒棄雜念。這裡說的「合掌恗心」:「合掌」是恭敬、「恗心」是去除雜念的忠心。「合掌恗心」意為恭敬而忠心的默然領受佛的教誨。

佛說:阿難!你們應該知道,妙覺之性本來圓明,是離開世間一切物質名相的,因這物質世界和眾生世界在妙覺圓明裡是本來就沒有的,是因妄心妄動所生,既然有生,就會有一個相對的滅,這個生滅就名為妄心,如果將這妄心滅了,也就沒有生滅了,沒有生滅了就名為真心,這個真心,稱為如來,如來就是轉煩惱為不煩惱之「無上菩提」。

「無上菩提」是指「佛、菩薩、緣覺、聲聞」各於其果所得的覺智,稱為菩提。佛所得菩提為無上究竟、故稱無上菩提。要想得到無上菩提,就必須要將生死轉為不生死,這個不生死就是「大涅盤」。「大涅盤」又名「大滅度」:「大」指法身、「滅」指解脫、「度」指般若。具此三義、名大涅盤。由此轉煩惱為大菩提、轉生死為大涅盤,名為」二轉依號「。其實這二轉依的是一個名號,這個名號就是」佛「,所謂二轉是一個意思,一個轉大菩提、一個轉大涅盤;大菩提就是大涅盤、大涅盤就是大菩提,只是名稱不同而已。

佛說:阿難!你們如今想修真三摩地,想不走彎路,直達如來的大涅盤境界,應當先認識眾生世界和物質世界這兩種顛倒的根本原因,如果這兩種顛倒現象都不再生起,就是如來真正的三摩地。

相關焦點

  • 佛法楞嚴|有生滅則有來去?十番顯見之五:顯見無還
    在《楞嚴經講義》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問答,把它提出來。問:「阿難尊者本來是要求索真心,就是向世尊請求開示真心在哪裡?佛陀為什麼不為他直接指示純真無妄之心,而指示帶妄的見精呢?」答:「純真的心,唯有佛陀一個人獨證,縱然是等覺菩薩,還是有一分的生相無明未破,還沒有達到純真的地步,何況是在凡夫小乘位的人呢?如果離開了見精,就沒有辦法在眾生的身上,找出一個純真的心了。
  • 楊維中:論《楞嚴經》佛學思想的特色及其影響
    不過,《楞嚴經》於卷二中又指出,「真妄、虛實、現前生滅與不生滅」並非兩體,而是並存於眾生的身心之中。佛以河與河水、人的面容與「本性」的關係為例說明,眾生的身心「變者受滅,彼不變者元無生滅」。因此,眾生身心雖有可滅,但其並非斷滅,而自有不生滅性存在。此「不生滅性」也就是「常住真心」。但是,此純真無妄之心無可指稱,難於實指,只可以以妄顯真。
  • 佛陀預言末法時代楞嚴經先滅,最後只剩一句話,聽到的人還可得渡
    《佛說四十二章經》第三十六章:「佛言:人離惡道,得為人難;既得為人,去女即男難;既得為男,六根完具難。(人生難得)六根既具,生中國難;既生中國,值佛世難。(中國難生)既值佛世,遇道者難;既得遇道,興信心難;既興信心,發菩提心難;既發菩提心,無修無證難」。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90)|太虛大師:楞嚴大意
    1935年七月在嘉興楞嚴寺講 「楞嚴」是經名,今由楞嚴寺發起講經,故講楞嚴大意。本人初出家時,讀誦《楞嚴經》,頗有啟發。又云:「汝但不循動、靜、合、離,恬、變、通、塞,生、滅、明、暗,如是十二諸有為相,隨拔一根,脫黏內伏,伏真歸元,發本明耀;耀性發明,諸餘五黏應拔圓脫。不由前塵所起知見,明不循根,寄根明發,由是六根互相為用」。然佛及十方菩薩,依十八界諸法,皆可為悟入法門。 本寺大殿上供楞嚴圓通諸聖,兩旁二十四位,連中間觀音,共二十五。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63)| 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
    【注二】 教體中有障礙有局限,即濁而不清,有生有滅,即染而不淨。無此三端,故名清淨。  【注三】 必須具備三種條件,始名真實。一是無礙,二是無局限,三是無生滅。  44.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30):並空、見、識均名七大,性真圓融皆如來藏  45.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31):大眾聞法身心蕩然,獲本妙心說偈贊佛  50.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36):發覺初心一決定義,依圓湛性永斷無明  51.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37):發覺初心二決定義,應當審觀煩惱根本
  • 佛法楞嚴|《楞嚴經》七處破妄之三:破執心潛眼根
    這部《楞嚴經》最重要的地方,就是舍識用根,必須把意識妄想分別心捨去,而阿難尊者還用意識心在那裡思惟,這是錯誤的。「我今思惟,知在一處」這句話,無論與真心、妄心都不相應。若約真心來說,真心是用無分別的智慧契合真理,是不落思維的,不是用意識分別想的,而且真心是無在而無所不在,是遍一切處的。
  • 楞嚴經:大眾開悟身心泰然,此身當從滅盡,如何證知不生滅地呢?
    東開背經23:會眾意請,匿王別請,如來徵顯不滅,顯身有遷變要背誦的這段經文如下:爾時阿難,及諸大眾,聞佛示誨,身心泰然。念無始來,失卻本心,妄認緣塵分別影事。今日開悟,如失乳兒,忽遇慈母。合掌禮佛 ,願聞如來,顯出身心真妄虛實,現前生滅與不生滅,二發明性。
  • 若棄生滅,守於真常
    《楞嚴經》裡有句話:「若棄生滅,守於真常,常光現前,根塵識心,應時銷落。」這是佛給堂弟阿難講述的修行經驗。如果捨棄生滅的現象,安住於真實永恆的如來自性,時間長了,自性本具的光明自然就會現前。從前糾結的身心世界分別,就會暫時不生起作用了。
  • 自然法師:略釋「明妄非他,覺明為咎」
    沒有一個念不是妄。都明白一切念是妄時,能明白妄的就是真。不是離妄有個真,也不是不能夠起成妄的真,而是全妄,你能看到那個真心。自然法師視頻文字稿初稿 這一句「明妄非他」,不是再去另外體會,明白是妄就不是在依他,而是要你直下擔當,明白妄處從來非二,也非他,就是大覺心體,現妄也是覺。
  • 《楞嚴經》到底是不是偽經?這些要點,不可不知!
    有種說法是這樣的:「成佛的法華,開悟的楞嚴,實相的華嚴。」在所有佛經中,三部經被稱為「經王」,就是《法華經》、《華嚴經》、《楞嚴經》,它們有不可思議的功德。喝的都是茶,來的都是客,今天我們來聊一聊《楞嚴經》是不是真的。
  • 佛法楞嚴|定慧師兄和您一起學習;七處破妄之四:破執心分明暗
    假若眼睛真能看見自己的面孔,那麼你能覺知的心和你的眼睛一定是掛在空中的,(若能看到自己的臉,就有心和眼睛都懸在虛空的過失)怎麼會在你的身體內呢?如果你的心和眼都在空中,那自然就不是你的身體。佛法楞嚴|《楞嚴經》七處破妄之三:破執心潛眼根
  • 身入非因緣、非自然;《楞嚴經》之會身入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一般所謂「觸塵」,是說身根與外面的物質接觸了,就叫做觸塵,唯有《楞嚴經》才把觸塵說得這麼詳細。 三、無所從來就是這樣!阿難!應當知道這觸覺,不是從離合來,不是從違順而有,不是從根而出,也不是從虛空而生的。這是總標無所從來。
  • 《無門檻讀懂楞嚴經》生命、心念、普朗克時間、生與滅(宜收藏)
    P45【爾時阿難及諸大眾,聞佛示誨,身心泰然,念無始來,失卻本心,妄認緣塵分別影事;今日開悟,如失乳兒忽遇慈母。合掌禮佛,願聞如來,顯出身心真妄虛實,現前生滅與不生滅,二發明性。】皆自念從無始來,失卻本有真心,而妄認以六識攀緣六塵,虛妄分別塵影,以此而為自心之相;今日幸得開悟,就像失去母乳哺育之幼兒,忽然遇到慈母一般(能找回真心,重塑法身)。於是阿難再度合掌禮佛,願如來開顯此身與心,何者為真實?何者是虛妄,何者是現前生滅的,與何者是不生滅?從而發揮闡明這身和心的兩種性質——虛妄生滅無常性和真實不生滅性(以免遺失真性,顛倒行事)。
  • 《楞嚴經》:為什麼從「淫戒」開始講起?
    學佛的人都知道,《楞嚴經》是一部教人開悟的經典。也就是說,佛在《楞嚴經》中,把世間萬物與人的這種因果關係,用我們能夠理解的邏輯來講解,讓我們真正地認識到世間萬物的由來,以及宇宙人生的真相,這就是歷代以來人們為什麼才把這本經書稱為開悟的楞嚴的真正原因。那麼,《楞嚴經》這部經典,其內容為什麼要從「淫戒」開始呢?我們看《楞嚴經》的開篇,如些寫道:「爾時阿難,因乞食次,經歷淫室,遭大幻術。
  • 《無門檻讀懂楞嚴經》聞而不思則罔,思而不聞則殆,聞思不修則廢
    阿難言:「世人因日、月、燈三種光源,而能見種種相,名之為見;若復無此三種光源,則不能見。」【若水中觀】佛說法都是應機說法,就是針對眾生的根機、隨眾生的見量而說。佛說真俗二諦法門。俗諦接引在家人修五戒十善,得人天福報,脫離三惡道。
  • 無生法忍就是一切法不生不滅
    這部經是《楞嚴經》,《楞嚴經》完整的經題是「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經題很長,簡稱稱《大佛頂首楞嚴經》,或者就稱之為《楞嚴經》。這個地方的解釋,確實是略釋。「楞嚴者,一切事究竟堅固也,乃大部之總名」,這一句是解釋經題。
  • 佛法楞嚴|耳聲識界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耳聲識界即是如來藏性
    二、雙以徵起那麼這耳識,是因為耳根所生,以耳根為界呢?還是因聲塵而生,以聲塵為界呢?「雙以徵起」是從兩方面來徵問,作為破相妄的發起之文。佛法楞嚴|眼色識界即是空,《楞嚴經》之會眼色識界即是如來藏性佛法楞嚴|意法處即是空,《楞嚴經》之會意法處即是如來藏性
  • 佛法楞嚴|能見的不是眼?《楞嚴經》十番顯見之一:顯見是心
    十番顯見是「帶妄顯真」,是帶著一分的虛妄來顯示真心。因為阿難尊者既然要舍妄求真,世尊便答應為他顯示真心,不過要在眾生的份上,指出純真無妄的心,縱使是佛陀也沒有辦法;因為純真無妄的心,是清淨本然的理性,既然是理性,就不涉入於事相,也就沒有辦法指出來給人看。「顯見是心」是顯出能見的是心而不是眼睛。
  • 佛教:《楞嚴經》四大名句,悟透福德無量!
    提及《楞嚴經》這部經書,在佛子中間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拋開經文傳入漢地的傳奇經過不談,歷代祖師對它的批註,以及「末法時代,楞嚴先滅」的教誡,就讓眾多佛子對它心馳神往。毫不誇張的說,此經涵蓋了禪、淨、律、密宗諸多法門,被各宗奉為最上寶典。
  • 楞嚴經·卷四|為何佛說因緣法、自然法為戲論之法(14)
    因為殺盜淫業三緣斷故,所以三因不生。阿難覺得這是很明顯的「因緣說」。而世人也都是這麼認為的。那麼,佛陀是怎麼認為的呢?為何佛說因緣法、自然法為戲論之法?繼續邊讀邊聊《楞嚴經》。【佛告阿難:即如城中演若達多,狂性因緣,若得滅除,則不狂性自然而出。因緣自然,理窮於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