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棄生滅,守於真常

2021-01-21 這眼前便是奇蹟

《楞嚴經》裡有句話:「若棄生滅,守於真常,常光現前,根塵識心,應時銷落。」

這是佛給堂弟阿難講述的修行經驗。

如果捨棄生滅的現象,安住於真實永恆的如來自性,時間長了,自性本具的光明自然就會現前。從前糾結的身心世界分別,就會暫時不生起作用了。

那麼問題來了:什麼是生滅,怎麼捨棄生滅?什麼是真常,如何守於真常?

佛是通過讓阿難敲鐘聽聲音來幫他認識的。

敲鐘的時候,有聲音。不敲的時候沒聲音。

聲音一會兒有,一會兒沒有。這是生滅。

敲鐘的時候,聽到有聲音。不敲的時候,聽到沒有聲音。

聽到的「聽」一直在,你才能知道聲音的有無。這便是真常。

所以,需要放棄的生滅,就是現象的變化。

根據我們的感官來分,有生滅、動靜、明暗、通塞、恬變、合離六種變化現象。

我們不能把注意力交給這些變化的現象。至少,在你回家繼承王位之前,不要這樣。

能守的真常,同樣包括能聽、能看、能思維等等。

不過,根據文殊菩薩的分析,最適合我們這個世界人類使用的,是耳根。

也就是觀世音菩薩講述的,返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

不要去關注聲音的具體含義,而是去留意聲音本身的強弱特徵、生滅特徵。

最後自然是心念的生滅特徵。生滅的特徵打破,便證入了真常。

所謂生滅既滅,寂滅現前。你就成功繼承了家裡的王位。

接下來,你就隨便了。想回到現在的境界,你就再次生起分別心,去變化你的世界。

《華嚴經》早就說了: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

相關焦點

  • 《楞嚴經》生滅名妄滅妄名真
    因妄有生,因生有滅,生滅名妄,滅妄名真,是稱如來,無上菩提,及大涅盤,二轉依號。阿難!汝今欲修,真三摩地,直詣如來,大涅盤者,先當識此眾生,世界,二顛倒因。顛倒不生,斯則如來,真三摩地。】這篇講阿難為眾生向佛陀請教修行大法,問從乾慧地到等覺位的修行次第。這時阿難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對佛說:我輩「愚鈍」,「愚」指缺乏智慧、「鈍」指根鈍。根有五根,即:信根、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 阿彌陀佛:聞我佛號,罪垢滅除,皆生淨土……
    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當下許多佛棍們,把一句「阿彌陀佛」當成了口頭禪,根本不是「心存佛音」,所有我們這些愚昧眾生,難從佛號中感悟佛的慈悲願力。若得真正的學佛人當面對你說一句「阿彌陀佛」,是能夠讓你那顆浮躁的心快速平靜下來的。那麼,你將能獲得不可思議的大福報!
  • 淨空法師:「如來常住」一切法不生不滅,一切法生滅無常
    《大涅盤經.如來性品》說:「或聞常住二字音聲,若一經耳即生天上,後解脫時乃能證知,如來常住無有變易」。這個常住是講如來,講佛所證的境界,也就是一部《大涅盤經》所宣演。《大涅盤經》是佛最後遺囑。八年說《法華經》,一天一夜講《大涅盤經》,《大涅盤經》是佛的遺教。
  • 妙喻答疑,佛學講的不生不滅,到底是什麼含義?
    不生不滅是佛教的一個重要理論,那麼不生不滅到底是什麼意思呢?現在就讓我們來探求不生不滅的義趣何在,也讓大家悟佛知見,從而真正超脫生滅法,生滅即滅,則寂滅現前!在探尋不生不滅的真諦之前先讓我們看個譬喻。比如說有一個特殊的房子,怎麼特殊?
  • 道教的「守庚申」,「斬三屍」
    其後,南北朝至隋唐間,又有不少道書專論三屍及守庚申,《雲笈七籤》引錄為「庚申部」,載卷八十一至八十三。其《太上三屍中經》云:「人之生也,皆寄形於父母胞胎,飽味於五穀精氣,是以人之腹中,各有三屍九蟲,為人大害。常以庚申之日,上告天帝,以記人之造罪,分毫錄奏,欲絕人生籍,減人祿命,令人速死。……上屍名彭倨,在人頭中,伐人上分,令人眼暗、發落、口臭、面皺、齒落。
  • 你若不離不棄,我必生死相依,下一句有多少人知道?
    時間會告訴我們,其實最平凡的愛情才最真!「即使可以暢聚最幸運的一對伴侶,沿途仍舊要牽手伴隨,原來為了溫馨之中帶著了恐懼,若那對手放鬆了會怕失去。。。。」這是張智霖《十指緊扣》的一句歌詞,邂逅愛情最大的遺憾不是錯過,而是感情裡的彼此之間的輕易放棄!
  • 周朝滅商還有不為人知的原因!
    周朝的興起和滅商立國要追溯到周的始祖后稷,名棄。當時還是商朝統治時期,后稷的母親是有邰部落的女兒叫姜原,有一次姜原到郊外遊玩看見一個巨人的腳印,一時覺得好玩就用腳踩下去,誰知道她的腳剛踩上巨人腳印就覺得身體振動像懷孕了有胎動一樣。
  • 佛法楞嚴|有生滅則有來去?十番顯見之五:顯見無還
    乃至是超越之詞,中間包括離開香味觸以及法塵裡面半分的生塵。分別都無是說不但是離開了聲塵和色塵,能分別的意識妄想沒有分別性,就是離開了香塵、味塵、觸塵、法塵,同樣也是沒有分別性,所以說「分別都無」。非色非空同時意識沒有了,只留著一個獨頭意識來緣法處的半分滅法塵。法塵有生滅之分,這裡所說的是滅法塵。為什麼叫做「非色非空」呢?
  • 淨空法師:極樂世界是不生不滅,永恆不變的
    「即事而真,當相即道」。極樂世界沒有一樣不真實,沒有一樣是虛妄的。什麼叫真實,什麼叫虛妄?不生不滅叫真實,永恆不變的叫真實。有生有滅的是假相,會改會變的是假相,這在極樂世界沒有。所以極樂世界即事而真,當相即道,道就是自性,就是實相。「極樂世界種種依正莊嚴,一一皆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一一即是實相。故云本經以實相為體」。
  • 生滅離不開因果的定律
    世間一切皆是無常法,無常所以有苦空,苦空中飽含著生滅聚散,無常是生滅的法則。世俗傳說中的黑白無常,以佛教的眼光來審視,那也只能說是以一種方便的口吻,來做一個不是特別恰當的兩極相連、生老病死苦、生滅無常迅速的某種譬喻罷了。
  • 男主深情忠犬的現言,一輩子守你、護你、愛你不離不棄,生死相依
    男主深情忠犬的現言,一輩子守你、護你、愛你不離不棄,生死相依1、《小野貓》作者:慕吱重點:女主蘇花朝父母離異,母親帶著她改嫁,父親出國。3、《不要耽誤我發財》作者:福英福英重點:一心求財的衝動小網紅VS斯文禁慾的溫柔大總裁,女主很美很愛錢×男主真撩真有錢,男主實力寵女主的文,真的超級甜。
  • 宏圓法師:生滅是四大因緣的重新組合,清淨本性不生不滅
    肉眼只能視物質的幻滅,幻生幻滅,因此堅持可見的物體生與毀滅,這個才有毀滅的觀念和意識。以我們人類輪迴的現象我們來看,師父拿自己來做一個比喻,不拿老菩薩來做比喻,要不老菩薩接受不了。師父一會兒談生一會兒談死,老菩薩一害怕就不敢來聽經了。師父拿自己來做一個比喻。
  • 道教中的「守庚申」是什麼意思!
    這裡的「庚申」代表是「庚申日」而道教的守庚申源自於斬三屍!更不利於道人修行,所以道教修行之人就想方設法要除去「三屍」,一種是「去欲」正所謂「欲生則三屍生,欲滅則三屍滅」。還有就是服符誦咒,以及厭勝、服藥、服氣。
  • 《心經》「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解讀
    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諸法空相,佛法是諸法空相。「當說立即破」,此處不要執著認為佛法有相。「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不生不滅,空性本有,真常永住。不垢不淨,不受薰習和雜染。不增不減,圓滿無礙。諸法空相即是真如般若,理解為大智慧,就是能在一個時間節點上能理解事物在不同時間空間的演變過程。不僅僅是明白了現在,還包括事物的未來。
  • 不離不棄的唯美句子大全
    璀璨一生一世不離不棄的誓言。5、纖塵不染,只是一種清純的牽掛,卻總是能夠直抵內心深處,不離不棄。6、陌上花開,我等你來,你在或者不在,我就在這裡,不離不棄。你來或者不來,情就在那裡,不增不減。13、一生有你,只願一生愛一人,前世今生,為你鎖愛,不離不棄,趟過暮雨嫣然。14、是誰在我的心湖投下一波漣漪,從此你就是我不離不棄的牽念,始終深信若心相連,天涯也是咫尺。流年紛沓,我們已經錯過太多,相攜走過的路,我會倍加珍惜,不在乎是否擁有,不再奢求天長地久,只願彼此白髮蒼蒼時,你還記得曾經擁有過這一段溫暖。
  • 一位牧師敘述他從守星期日到守星期六(安息日)的理由
    中國信徒對於「星期日」所生的誤會是特殊的。其他民族非但沒有此種困難,反而在他們的言語上有很多便利。除我國外,其他文明各國很少用數字為日期名稱。使徒約翰說:「人若說他住在主裡面就該自己照主所行的去行。」(約一2:6)上帝吩咐人遵守的道,耶穌都一一奉行。換言之:信徒所應有的一切行為,耶酥沒有一樣未曾給我們作榜樣的。他對門徒說:「我給你們作了榜樣,叫你們照著我向你們所作的去作。」(約13:15)既然如此,我們要問,耶穌在守聖日的事上給我們留下什麼榜樣呢?
  • 《無門檻讀懂楞嚴經》生命、心念、普朗克時間、生與滅(宜收藏)
    合掌禮佛,願聞如來,顯出身心真妄虛實,現前生滅與不生滅,二發明性。】【略解】阿難和大眾都初步開悟到了真心,身心泰然,希望如來繼續開顯身心真實不生滅性和虛妄生滅無常性。幼兒若失乳,身命便難保;眾生若失佛法之法乳,法身慧命便會死亡。沒有法乳的眾生,忽逢大慈如來賜與法乳,慧命便得延續、增長。【若水中觀】P45-P50是佛開示第三番顯見——「顯見不滅」。
  • 道家《陰符經》說宇宙:本性應宇宙,生滅源自身
    生滅源自身,由來另及否。《黃帝陰符經》窺:通過「宇宙」明白超越科學的哲學思維為什麼覺得《陰符經》出現不會早於東周,因為在用詞上,比起出自東周的《道德經》要來的更貼近現代。因此我個人感覺《陰符經》成書很晚,很可能甚至到了南北朝才真正的成書。只是古人喜歡託古,因此就攀附上了上古的黃帝。這是第一論。
  • 《胎息經》、《玉真修息法》、《海蟾真人胎息訣》
    氣入身來謂之生,神氣離形謂之死.知神氣可以長生,固守虛無以養神氣.神行即氣行,神往即氣注.若欲長生,神氣相注.心不動念,無來無去,不出不入,自然常住.勤而行之.是真道路。《玉真修息法》師曰:知至道者,天不殺;服元氣者,地不滅.夫至道者不遠,只在己身,用心精微,命乃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