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裡有句話:「若棄生滅,守於真常,常光現前,根塵識心,應時銷落。」
這是佛給堂弟阿難講述的修行經驗。
如果捨棄生滅的現象,安住於真實永恆的如來自性,時間長了,自性本具的光明自然就會現前。從前糾結的身心世界分別,就會暫時不生起作用了。
那麼問題來了:什麼是生滅,怎麼捨棄生滅?什麼是真常,如何守於真常?
佛是通過讓阿難敲鐘聽聲音來幫他認識的。
敲鐘的時候,有聲音。不敲的時候沒聲音。
聲音一會兒有,一會兒沒有。這是生滅。
敲鐘的時候,聽到有聲音。不敲的時候,聽到沒有聲音。
聽到的「聽」一直在,你才能知道聲音的有無。這便是真常。
所以,需要放棄的生滅,就是現象的變化。
根據我們的感官來分,有生滅、動靜、明暗、通塞、恬變、合離六種變化現象。
我們不能把注意力交給這些變化的現象。至少,在你回家繼承王位之前,不要這樣。
能守的真常,同樣包括能聽、能看、能思維等等。
不過,根據文殊菩薩的分析,最適合我們這個世界人類使用的,是耳根。
也就是觀世音菩薩講述的,返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
不要去關注聲音的具體含義,而是去留意聲音本身的強弱特徵、生滅特徵。
最後自然是心念的生滅特徵。生滅的特徵打破,便證入了真常。
所謂生滅既滅,寂滅現前。你就成功繼承了家裡的王位。
接下來,你就隨便了。想回到現在的境界,你就再次生起分別心,去變化你的世界。
《華嚴經》早就說了: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