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性應宇宙,
天人通相漏。
生滅源自身,
由來另及否。
《黃帝陰符經》窺:通過「宇宙」明白超越科學的哲學思維
為什麼覺得《陰符經》出現不會早於東周,因為在用詞上,比起出自東周的《道德經》要來的更貼近現代。因此我個人感覺《陰符經》成書很晚,很可能甚至到了南北朝才真正的成書。只是古人喜歡託古,因此就攀附上了上古的黃帝。這是第一論。當然這並不代表《陰符經》沒有可取之處,畢竟這本書經過多位大師之手進行演繹和解讀,而其中文字也是模稜兩可,更增加了其中的深度。
對於「宇宙」,這是中國人很古老的概念,而這個概念一直沿用至今,甚至於變成了一個現代科學詞彙。其中含義也已經大有不同。這種詞彙的新生,在西學東漸的過程中,經常發生。例如:革命一詞,其實來源很早,湯武革命。但是之後就荒廢了,一直到了近代的重新標定。
古代中國人的宇宙觀,其實並不簡單,甚至於大於現代的科學宇宙觀。
其實對於科學來說,宇宙觀念也是不斷的變化的,因此我們也不討論這個科學問題。我們回歸到傳統的古典宇宙觀去看我們的哲學思維。或者是討論道家的思維。
道藏中談到「宇宙」,我們拿出來分享。
1. 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 來源於《黃帝陰符經》黃帝。 全文如下: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機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解釋如下:(自譯)時間空間雖然無限,但都是可以掌握、控制的,事物的生滅變化就存在於事物本身。
以現在的理論來講,時間和空間的確是可以通過一定的手段進行操控。而「宇宙在乎手」這道家的哲學思維的確是走在了科學的前面,因此有說,科學的基礎是哲學和數學,也是不無道理的。時間是可以操控的,這是一種很超前的觀點,因為這是和因果相關聯的。的確在中國也有「山中七日,世間千年」的時間傳說。
在空間上,中國的空間觀也是可以跳躍的,例如,孫悟空的一個跟鬥,就是十萬八千裡。
這說明在中國人的哲學體系中,時間和空間都不是恆量,這個已經是遠遠的超越了當時科學的可觀測能力。
本章的另外一個討論是「萬化生乎身」。這裡說的又是一個哲學問題,內因和外因。在之前,說到的「五賊」其實更多的代表外因,或者外部力量的改變和操控。而這裡說的是,其實事物本質變化,都是源於事物的自身。而外面施加的影響只是加速或改變它本身自己的演繹,並沒有能夠打破它自身的規律。這也是一個超乎了當時科學水平的哲學思維,內因說的提出,並不是一個簡單的東西。
而外因實際上只是內因變化的誘因。
當然,這種內外因說,只是我們今天解讀這本書這一句話的一種理解,也是《陰符經》浩瀚的解讀中的一種。
無論如何,一本書,有這麼大的哲學思辨方向,也是這本書的成功之處。的確有讀者和我說,這是一本偽書,根本不值得一讀。
書可能是偽書,但是寫的人,的確也是有自己的思考。而在浩瀚的解讀中,也看到了不少古人的智慧。
這就是這本書最大的意義所在。
關聯詞語賞析:
「宇宙」一共在《三國演義》中出現9次。排名8444。「宇宙」的意思是:泛指物質和時空。上下四方是宇,古往今來是宙。在中國古代,宇宙代表著無限的空間和無限的時間。
「萬化」一共在《全唐詩》中出現24次。排名11354。「萬化」的解釋是,萬事萬物;大自然。出處《申鑑·政體》:「恕者仁之術也,正者義之要也,至哉,此謂道根,萬化存焉爾。」二、各種變化。《莊子·大宗師》:「人之形者,萬化而未始有極也。」
明天談:《水滸傳》中的「鐵扇子」。
圖片來源於網絡,部分文字也引用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只有訂閱,不再錯過。只有點讚,給予動力。只有回覆,方有目標。
你的需求是,就是作者研究的方向。
作者「寂寞寒窗空守」詩云:
寂寞,
寒窗空守,
蹊徑另闢斬棘。
雨打芭蕉萬般思愁。
砥礪前行艱辛,
揮動拳頭,
朋友!
№251 日期:19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