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說說《道德經》裡很重要的兩句:
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老子《道德經》第一章
欲是什麼?
首先,《道德經》不是普通的文字,是聖賢,也就是證道者書寫的。證道者書寫的文字,就像洋蔥一樣,剝開一層,裡面還有很多層。因此,我們在解說的時候會就著其中一層意思說,但我們心裡應當明白,同一段文字其實包涵了很多內涵。
這就是經書的特點,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時間,所處不同的環境,不同的心境和悟性下,從中都能拿出來適合自己的那一層內涵。所以《道德經》開篇就說了「道可道,非常道」,所以僧璨師父《信心銘》說「言語道斷,非去今來」。
今天我們就說其中一種理解,並用儒家和佛家體系中相同的思想來共同闡述,把它說的清楚明白,在最後我還會提到如何在生活中實踐這兩句。
欲,指人的心念之微。人的念頭和呼吸很像,從我們出生以來,念頭如同奔馬一樣馳逐不息。哪怕我們自以為頭腦很清淨的時候,其實也有大量的念頭在我們內心湧動,只不過一般人的覺知力很遲鈍,因為覺察不到所以覺得自己好像沒在想什麼,其實念頭從未停駐過。
所以《西遊記》裡寫水簾洞,水簾洞的水珠就是在比喻念頭。佛家《解深密經》裡說「阿陀那識甚深細,習氣種子如瀑流」。這裡的「阿陀那識」即我們常說的「阿賴耶識」,即佛教所說的人心的第八識。第八識就像種子發生器,裡面儲存了我們自出生以來,甚至許多世的因果種子。我們的性格、我們的命運和我們一生的遭遇,其實就由這些種子所創造。
嘗試過打坐的人,都有體驗。平時好像沒覺得自己腦子裡念頭有很多,也沒覺得念頭轉換的很快,但是一坐上之後,天啊,怎麼腦袋裡飛來飛去的全是念頭,想停下來都做不到,而且轉換的極快。所以,其實我們以為我們是宇宙的主宰,真相是我們甚至無法主宰自己想什麼和不想什麼。
說回「欲」字。就像「蠢蠢欲動、躍躍欲試」這兩個成語表達的一樣,欲字形容的是「將動未動」的那個極為細微的時間切片,這個切片的厚度是無限的小。儒家、道家和佛家,把未動叫「性」,把動叫「心」,已動叫「意」或「念」,這基本是三家通用的概念。
那麼回到《道德經》中這兩句,「無欲」和「有欲」,講的就是沒有念頭和有念頭。而「有欲」則特指「正念」,即符合大道的想法,也可以理解成「道心」。而不能理解為「有欲望」。這裡要特別說明的是,很多人打坐學佛或學道,以為一味的守靜就可以了,其實是很大的誤解。佛家稱這種路子為「坐枯禪」,或者「磨磚作鏡」,道家則稱之為「修陰神」,做「鬼仙」,因此皆不提倡。
而真正的「無欲」,也就是無念,並不是讓自己成為「絕緣體」和一塊「頑石枯木」。而是於紛紛擾擾的念頭中不取相。儒家稱之「勿忘勿助」,佛家稱之「不壓不隨」,道家稱之「不愛不憎」。
那麼真正的「有欲」,其實就是在生活中,一天24小時,時時刻刻,心中提起「正念」。
佛家叫「正念」,要「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道家叫「道心」或者「真意」,道心要常存,要「常應常靜,常清淨」。
儒家叫「天理」或「天心」,「須臾不離」,一離了就不是天理、天心。
而真正做到這種境界,靠的並不是打坐,也不是折騰自己的思維意識,靠的是什麼我會在文章最後揭示。
妙是什麼?徼又是什麼?
其實「妙」和「徼」,對應了這兩句前面的「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妙,即無名,即無極,即先天,即真空。
徼,即有名,即太極,即後天(注:嚴謹的說,應為先天之後天,後天之先天),即妙有。
在道家,修行的根本是「先天真一之氣(炁)」,自始至終都圍繞這個修行。那麼,下手之初,就是要能清淨,一清淨,真氣就生。真氣聚集,最後產生元炁,這個是道家修行的入門過程。那麼核心就是能「靜」。這個靜,就是身心都要清淨,清淨到極致,就會「靜極生動」,從身體深處自動冒出來一股能量在身上穿梭,形成迴路,穿梭的過程中不斷凝聚強化自身。
而「妙」就是形容這個「靜極生動」的瞬間,所謂「妙」,是形容變化莫測、不可言說。道家修行者的入門標準就是以此為劃分依據。道家歷來用很多浪漫的語言描述,比如「一陽來復」,比如「月出庚方」,比如「活子時」,比如「冬至」。
而妙之後,就是徼。徼者,交也。陰陽相交,水火相濟的意思。這是動態的過程,凡是動的必然是陰陽相推才有動。否則孤陰不生,孤陽不長,沒有這個動。然而這個動又是和諧的,動中有不動。就像北鬥七星的旋轉卻永不脫離北極星這個樞紐。
觀妙觀繳觀世音
關於抽象的就說到這裡。下面我們就從抽象層下降到現象世界去解說。
其實佛家儒家也在說「觀徼觀妙」。
佛家的觀世音菩薩,我們都很熟悉,卻少有人知道這個名字的內涵。
觀世音,又叫「觀自在」。所謂觀自在,就是用心關照內在如如不動的佛性。而觀世音則是用心傾聽四面八方眾生的呼喚。
觀自在是內修佛性,觀世音是外行佛事,一內一外,一虛一實,這不正是無欲觀妙,有欲觀徼麼?
六祖慧能師父在《壇經》裡這段話真是對觀世音菩薩名號,以及對老子師父「觀妙觀徼」的極佳註解:
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
而儒家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其中明明德便是「無欲觀妙」,便是「觀自在」。其中在親民便是「有欲觀徼」,便是「觀世音」。明德是內聖,親民是外王。
說來說去,儒釋道三家總在說同一個東西。
我心即宇宙,宇宙即我心
最後,上面的現象層的解釋仍然離我們的生活太遠了,怎麼內聖?怎麼外王?下面我就說說如何實踐。
對於所有修行者,所有追求真理的人,入門是最重要的。在道家,是搞定「先天一炁」,在佛家是「明心見性」,在儒家是「明明德」或者叫「格物致知」。其實這三者說的是幾乎同一個事情。以道家為例,就是如何產生真氣。
真氣的產生,有兩種方式:
無欲則剛
至愛則剛
無欲,就是在生活中,努力的減少私慾,做一個正直無私的人,做一個不愛不憎的人,做一個脫離低級趣味的人。
至愛,就是在生活中,努力的去愛每一個人,每一個生命。把自己當做宇宙公民,宇宙之王,宇宙興亡,是我份內的事。愛整個宇宙,為宇宙子民服務。
真正無欲的人,必然至愛。
真正至愛的人,必然無欲。
如果缺了其中之一,一定要好好檢查哪裡出了問題,其中必然有假。所謂「一真一切真」,「一假全都假」。
心能無欲,心能至愛,則你的呼吸,你的念頭,你的氣和炁,你的身體膚發,你的骨髓血脈,你的眼耳鼻舌身意,全都因此而改變。後面的路,自然有聖賢指路,高真提攜。
這是真正的修行入門,而不是打坐,也不是煉丹,更不是搞一些神神怪怪的東西。真理就是這樣樸實和平凡,它的神奇卻又超越一切神奇。
最後,以孟子師父開示的浩然之氣作為結尾,請注意其中的「至」字和「剛」字:
曰:「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問:「敢問何謂浩然之氣?」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我故曰,告子未嘗知義,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無若宋人然。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歡迎關注 儒釋道小火鍋(五戈)
一鍋雖小煮天地,破迷顯正立真宗諸子真言做寶鏡,離幻返真赴丹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