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為鏡,人皆吾師。解經最大的樂趣,是可以在評論中看到自己的不足,可以取長補短邊學邊悟,比如言語還不夠溫和,比如心底還有波瀾起伏,比如用詞還不夠通俗,比如說話還略帶偏頗……這點點滴滴,都是熱心腸的朋友給予樵夫的正能量,有待慢慢修補。《內觀經》詳解了三篇之後,已對自身由來和生理結構有了一個基本的認識,尤其是《內觀經》上一篇對於心神作用的詳述,更加深了對《心經》的理解層次,還有《清靜經》和《金剛經》,更容易加深對《心經》的理解。其實道家也好,佛家也罷,了解多了之後,說的都是一個道理,說的都是自然宇宙的實相,只不過是言語表述不同和普通大眾難以明白罷了!略有不同之處,道家側重修長生,佛家側重修往生,結果都是跳出輪迴,不生不滅。儒家則強調如何守規矩做人的道理,其實人成即佛成,人成即道成,三教本一家,透過儒家即佛家,洞穿禪境即仙境,爭論無益,不分彼此,廣博多聞,其理一也。言歸正傳,今天主解《心經》第三段,也是最難解的一段(前兩段已做詳解)。凡認可樵夫解的正確的朋友,大可加個關注,以便為您分享更多的經藏詳解;不認可的朋友,也可提出批評,彼此參照借鑑,更有利於大家一起共同進步!下面詳解正文:
01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弟子們啊!色空不二隻是常理,就如橋梁(承上文詳解兩種不同境界,不然沒法合理進入第三段),實際上是諸法空相,無來無去,如去如來。沒有生也沒有滅,寂靜恆常;也不存在著汙濁和潔淨,皆是心之分別;更沒有所增加也不存在失去,一切完好如初。樵夫認為:諸法空相應為宇宙實相,法法本無法。大道無形,生育天地。空也好,無也罷,指的都是虛空寰宇內本自具足的能量流變,寂靜恆常,不增不減。心無一物時,即可慢慢與虛空同一,與自然宇宙暗能量磁場合一流變,不逆時空流轉與陰陽造化,方明不生不滅之真如本體,一切無常皆是心靈造作之幻現,或許人生如夢,如夢方覺,萬般本具足,只是迷塵緣,逐念光陰轉,不識本來顏。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因此覺悟後的空性當中是沒有現象生滅的(此段應做禪定法門次第理解更明白些),也沒有思維意識行為和知覺(其他四蘊)的存在,於是五蘊皆空,朗朗內照定守。慢慢眼耳鼻舌身意皆處在靜定當中(六根已定),慢慢色聲香味觸法也無一染(六塵不染),眼前空空如也,慢慢就進入到了一念不生一意不起的虛無般若境界,寂靜當中了了分明無窮無盡,一切恆常不滅……
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苦集滅道也都是心之造作,應同作空相解,也沒有所謂的智慧和果報,都應做空相解。一切如來如去空空如也,沒有一物可得,有得即染,心存掛礙,無得自得,諸法空相。
樵夫因六根靜不下來暫不修煉,先以養心為主;以上所解全是從信手拈來不加思慮的詩文中悟來,道之於術,理應同一。生怕偏頗,也僅為參考,有懂修煉或禪定法門者,不合理之處可以一一指出,兼聽則明,以免誤導大家!
觀音菩薩是唯一瞬間能從一地證到八地的菩薩,如此根性在諸天菩薩甚至仙佛當中都絕無僅有,是甚深般若和無上智慧,能觀聽世間一切音聲往來,千處有求千處應,神通廣大,心懷大慈大悲普渡眾生,愛滿人間,愛與慈悲是自然宇宙一切能量的源泉,人類的繁衍生息都離不開父慈母愛的延續,亦稱香火,愛因斯坦也曾經說過,唯有愛能穿越宇宙與時空!人間若無大愛與慈悲,香火不延續,一句「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就是善念緣起,千處感應,遍滿虛空,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滿滿的正能量,如朗日高懸,晴空萬裡……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祈求愛與慈悲如甘露,遍灑人間萬世春!
我有一支筆,帶您品古今;
百卷輕靈過,三教筆尖尋;
更有世間象,談笑似風雲;
天生山野漢,娓娓道經綸。
言有不足處,歡迎指與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