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諸法空相應為宇宙實相,愛與慈悲乃能量源泉!經文詳解!

2020-12-06 樵夫侃文化

以人為鏡,人皆吾師。解經最大的樂趣,是可以在評論中看到自己的不足,可以取長補短邊學邊悟,比如言語還不夠溫和,比如心底還有波瀾起伏,比如用詞還不夠通俗,比如說話還略帶偏頗……這點點滴滴,都是熱心腸的朋友給予樵夫的正能量,有待慢慢修補。《內觀經》詳解了三篇之後,已對自身由來和生理結構有了一個基本的認識,尤其是《內觀經》上一篇對於心神作用的詳述,更加深了對《心經》的理解層次,還有《清靜經》和《金剛經》,更容易加深對《心經》的理解。其實道家也好,佛家也罷,了解多了之後,說的都是一個道理,說的都是自然宇宙的實相,只不過是言語表述不同和普通大眾難以明白罷了!略有不同之處,道家側重修長生,佛家側重修往生,結果都是跳出輪迴,不生不滅。儒家則強調如何守規矩做人的道理,其實人成即佛成,人成即道成,三教本一家,透過儒家即佛家,洞穿禪境即仙境,爭論無益,不分彼此,廣博多聞,其理一也。言歸正傳,今天主解《心經》第三段,也是最難解的一段(前兩段已做詳解)。凡認可樵夫解的正確的朋友,大可加個關注,以便為您分享更多的經藏詳解;不認可的朋友,也可提出批評,彼此參照借鑑,更有利於大家一起共同進步!下面詳解正文:

01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弟子們啊!色空不二隻是常理,就如橋梁(承上文詳解兩種不同境界,不然沒法合理進入第三段),實際上是諸法空相,無來無去,如去如來。沒有生也沒有滅,寂靜恆常;也不存在著汙濁和潔淨,皆是心之分別;更沒有所增加也不存在失去,一切完好如初。樵夫認為:諸法空相應為宇宙實相,法法本無法。大道無形,生育天地。空也好,無也罷,指的都是虛空寰宇內本自具足的能量流變,寂靜恆常,不增不減。心無一物時,即可慢慢與虛空同一,與自然宇宙暗能量磁場合一流變,不逆時空流轉與陰陽造化,方明不生不滅之真如本體,一切無常皆是心靈造作之幻現,或許人生如夢,如夢方覺,萬般本具足,只是迷塵緣,逐念光陰轉,不識本來顏。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因此覺悟後的空性當中是沒有現象生滅的(此段應做禪定法門次第理解更明白些),也沒有思維意識行為和知覺(其他四蘊)的存在,於是五蘊皆空,朗朗內照定守。慢慢眼耳鼻舌身意皆處在靜定當中(六根已定),慢慢色聲香味觸法也無一染(六塵不染),眼前空空如也,慢慢就進入到了一念不生一意不起的虛無般若境界,寂靜當中了了分明無窮無盡,一切恆常不滅……

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苦集滅道也都是心之造作,應同作空相解,也沒有所謂的智慧和果報,都應做空相解。一切如來如去空空如也,沒有一物可得,有得即染,心存掛礙,無得自得,諸法空相。

樵夫因六根靜不下來暫不修煉,先以養心為主;以上所解全是從信手拈來不加思慮的詩文中悟來,道之於術,理應同一。生怕偏頗,也僅為參考,有懂修煉或禪定法門者,不合理之處可以一一指出,兼聽則明,以免誤導大家!

觀音菩薩是唯一瞬間能從一地證到八地的菩薩,如此根性在諸天菩薩甚至仙佛當中都絕無僅有,是甚深般若和無上智慧,能觀聽世間一切音聲往來,千處有求千處應,神通廣大,心懷大慈大悲普渡眾生,愛滿人間,愛與慈悲是自然宇宙一切能量的源泉,人類的繁衍生息都離不開父慈母愛的延續,亦稱香火,愛因斯坦也曾經說過,唯有愛能穿越宇宙與時空!人間若無大愛與慈悲,香火不延續,一句「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就是善念緣起,千處感應,遍滿虛空,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滿滿的正能量,如朗日高懸,晴空萬裡……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祈求愛與慈悲如甘露,遍灑人間萬世春!

我有一支筆,帶您品古今;

百卷輕靈過,三教筆尖尋;

更有世間象,談笑似風雲;

天生山野漢,娓娓道經綸。

言有不足處,歡迎指與評!

相關焦點

  • 心經:從諸法空相到菩提薩埵,會有哪些需要突破的掛礙
    以至於建立起「識不異空,空不異識」的理念,然後在處事中隨順「識即是空,空即是識」的無礙方便。在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照見五蘊皆空時,可以度一切苦厄。那麼這是度了修行者自身的一切苦厄,還是度了眾生的一切苦厄呢?經文中並沒有明確的答案。為什麼沒有明確的答案呢?因為小編我的這個疑問本來就不如法,是著相之問。小編還在凡夫位,故有此問,都是因為小編我著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 相空等於空相,也等於諸法實相,相有的,當下即是性空
    看到這麼多有情眾生,都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但是這些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的當下,是不是性空的?是性空的!所以《金剛經》講「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個「無」就是在講相的性空。在理上要先通徹,所以融相即法性,就等於是在理上先通徹之後,才可能「泯相證性」。深觀世間平等相;能不能夠驗證到性空?
  • ※ 何為諸法空相?
    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諸法空相指的就是上面所說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就是諸法真實的相狀,或者狀態。一切法都是緣生緣滅,都沒有自性,無自性故空。一切法的狀態就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種狀態,是一切諸法的原態,本來面目。不隨諸法之生而生,也不隨諸法之滅而滅,所以是「不生不滅」。不因為修行,斷除了煩惱,諸法的空相就變得乾淨了。
  • 佛教:無常、無我、法印、般若、諸法實相,一念放下萬般自在
    佛教的宗教信仰已經躋身世界三大之一,由此可以看出佛教中的佛學文化博大精深,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佛學中的無常、無我、法印、般若、諸法實相,知道了無常才更懂珍惜:無常無常,即隨生隨滅,原始佛教為了反對這種有我理論,提出「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三個命題,被稱為三法印。法印法印,又譯為法本、本末、憂檀那等,是指佛教徒用以鑑別佛法真偽的標準。其中法是指佛法,印是指能印證真偽的佛法之印。符合法印的為佛法,不符合的為非佛法。
  • 《心經》常識:怎樣誦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
    《心經》是大乘佛學的經典經文,也是非常不錯的經文,我們修持《心經》的好處是非常多的,但我們也要有正確的方法,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怎樣誦《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持誦《心經》注意事項:1 、持誦時必須發出聲音,但無須大聲朗誦,重以誠心誠意的恭敬心和懺悔心護念之。2 、持誦時,或跪、或立、或坐皆可。
  • 《金剛經》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經文】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纙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 心經.直簡白話解
    、三、實相般若' 屬於《體》大圓鏡智即自性法身佛也、要具超凡入聖的智慧才稱之為般若智慧、【波羅密】譯為.動念之思維是妄想心或說假心所以譯為「無」、【經】字譯為「詮」你將心經悟明白了心無掛礙了' 所以譯為「詮」才能達到究竟涅槃
  • 諸法空相和諸法實相的區別?
    (想了解更多妙善師實證實修方法,請關注公眾《往生心法》查找聯繫方式進群請法)總而言之,都是在懵懂傳懵懂、一傳兩不懂;師父下地獄、徒弟往裡拱。所以要放下世間的種種偏見,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既然已在眼前發生,就都有其無名之所在,都應該以此為「師」,把這些虛心地參悟透才是「諸法實相」,參悟不透就是妄想、妄境,也叫諸法空相,凡是思想上的明白都是理論,凡是自性所悟才是法……
  • 《心經》經文 |空相不是虛空相,參究夢境,悟諸法空相
    悟到此處,苦厄亦是空。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關於空相,禪宗認為除了真心之外,一切法都是空的。因為持這種見解修行,往往執空不歸。如果一個人修持得好,經過無量劫的修行,也許能破一分滅相無明。但若修持得不好,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人都修成福報很大的虛空神,當然也有可能落三惡道。雖然世間法中常以虛空比喻真空,但空相併不是虛空相。
  • 靈性實相 | 吸收宇宙能量的奧秘(附視頻)
    能量體會在我們深睡和靜坐的時候自動接收宇宙能量,我們使用接收到的宇宙能量進行觀看、說話、傾聽、思考等身心活動這些功能都靠著我們接收來的宇宙能量才能運作,我們的念頭決定了宇宙能量的流通,念頭會阻礙宇宙能量的暢通。
  • 唯識宗(法相宗)「諸法無自性」與禪宗「明心見性」兩者是否衝突
    不同宗所修法門不同,學習經文側重點不同,普遍適用於不同悟性、見解、經歷、歷史年代的人們。今天說說著名的唯識宗和禪宗。相傳是釋迦牟尼佛拈花微笑,迦葉尊者頓悟而立為初祖;禪宗28代祖師達摩來中國傳法,成為中國禪宗的初祖。諸法無自性唯識宗講究的「諸法無自性」,是佛教經過長期的發展,由般若宗的「一切皆空」發展而成的。中國南北朝之前,經常用「一切皆空」這個詞。
  • 「色即是空」從何而來?玄奘與《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不解之緣
    在佛教的眾多經典著作中流傳最廣的當然要數《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了。無論是耄耋的老者,還是年幼的孩童,無論是在鄉間,還是在大都市,人們都會時不時地朗誦這篇經文。人們最為熟悉的那段「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出處便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的空與色,本就是一體!
    《金剛經》中所闡述的「緣起性空」,就是指的這個意思。緣起性空與《心經》中的空存在什麼關係呢?讀過《金剛經》的人可能都知道,在這部佛經中,有這麼一句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也就是說,一切事物,都是虛幻的。所以後面還有一句話:「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 生命宇宙的真相(實相)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是《金剛經》中的四句話。1,佛祖用這句話對《金剛經》做了一個總結。總結了什麼?總結了一切世間萬事萬物都如同「夢幻泡影「一樣虛幻,如「晨露閃電「一樣轉瞬即逝。為什麼佛祖在悟道後要人們這樣去認識世界?或者說,為什麼生命宇宙是這樣的?
  • 《心經》白話譯文(餘秋雨版)
    我們知道,《心經》是一部文字簡要,意蘊深厚的佛教經書,理事圓融,知行合一。《心經》歷來注釋很多,妙義層出不窮,經文雖然只有260多個字,但它是般若的核心,攝取了般若學說的要義,文約義深,教化眾生,隨機引導。
  • 色即是空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出自《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心經》)。最早聽到這句話,源自九十年代觀看的香港電影臺詞。此後多年,在不同書籍、影視劇甚至日常對話的玩笑中,亦常聞此句,然而對於「色即是空」的涵義卻始終缺乏深入認知。
  • 造像之美 | 諸法空相,妙行無住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
  • 《金剛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到底是什麼意思?
    《金剛經》中有這麼一句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很多人覺得,這裡的意思是說,只要看到所有的相都是假的,就能看到如來。那麼,這種理解對不對呢?這裡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 《心經》的理解,最關鍵的地方在於「空」字
    一、重要的解釋對心經的理解,最關鍵的地方在於,務必領悟「空」字。石頭、山川、河流、這些東西看似不會變化,好像永遠都存在,其實,它們的本質也都是由能量結構組合起來的,由某種能量組合方式維持著這個暫時的穩態而已,這種穩態下,這個穩態裡面的東西,也是在不斷運動變化的。
  • 星雲大師:佛教的圓滿世界,法身實相的意義!
    ■佛教的圓滿世界 ·法身實相篇壹法身實相的定義「法身」是指佛陀證悟的法性,是理知所成的法性之體,是清淨離垢妙極之身,不同於父母所生的粗陋垢穢生滅之身;「實相」是指諸法真實的體性法身與實相具有相同的意義,《華嚴經》說:「法性本空寂,無取亦無見;性空即佛境,不可得思量。」法身實相是涅槃的三德之一,具足一切功德智慧,永離眾患,畢竟安樂,十力具足,妙用無窮,萬古不變,歷劫常存,福智圓滿,萬德莊嚴。